考古的由來
最近迷上了一個廣播/podcast節目
「寶島少年兄」,兩位主持人嬉笑怒罵靠北時事之餘,分享個人生活瑣事。身為新粉絲的我,為此去挖了很多他們過往的節目來聽。
所謂「考古」,借用胞妹的術語,就是指lag於大眾流行的人,回頭找已流行過、出版發行過一段時間的東西來看、來聽。
在考古寶島少年兄的過程中,發現幾集聊色色的集數,因為年齡相仿,因此聽起來特別有帶入感。
最近剛好在做跟「性」有關的故事,因此只要看到、聽到跟情色有關的題目,都會特別留意。
題外話,感覺全台灣「性」相關影視題材近期兇猛生長,我想不必然是跟風的結果,因為一個劇集劇本(在台灣)寫作至少1~2年;只能說這幾年剛好有某種社會氛圍在醞釀,市場和投資剛好也有轉變和活水吧。
編劇24hr on call
聽「少年兄」的節目,除了時不時笑到嗆到口水,還提醒了我一件事,編劇或創作者在做田調時是沒有時空限制的,當他們在一個題目裡的時候,田調時間就是:無時無刻。我只是一個監工兼拉拉隊都已經如此了,何況是要親筆從零開始建構一虛擬事件的編劇。
我覺得EP03集有意思的是,提到小學老師面對小二生在課堂上照樣造句提到「陰莖、老二」等名詞時,如何態度大方應對;以及撿到女同學衛生棉的男老師,在講台上如何一本正經進行失物招領。我覺得這些例子既有趣且真實,可以作為寫相關題材的參考。
所謂參考,不一定是挪用或改編,而是透過他們的談話,幫助我們檢視,還有哪些細節和視角,是可以放進故事的;以及做田調訪談時,可以「問對的問題」。
譬如講孩子的性教育,一定要用常見的情節,讓孩子發問「我從哪裡來」嗎?還是可以讓孩子撿起一塊衛生棉,問大人「這是什麼」呢?
你並不想看真的東西另外,這些故事因為經過主持人們口語鮮活的戲劇化加工,所以更加有趣。為什麼說是「戲劇化加工」呢,大家還記得
「中一中南北管音樂課事件」嗎?
影片中的師生對話,就是真正的日常對話。仔細聽會發現,如果劇本台詞「反映真實」的話,這樣的對白一定被罵爆,因為除了一堆語助詞之外,用詞有點「貧乏相」,詞彙相當重複。
由此可見,戲劇從來不是「真實」的,而是透過田調、訪談等等前期準備工作,挖掘到真實的情感,以及對於特定事物的準確形容(比如去全套按摩店的男人,跟我形容每次去做全套就像買「驚喜包」,因為永遠不知道對方長相技巧會怎樣),再加以加油添醋成完整對話。
這也是為什麼,我不是很喜歡演員在現場「即興」改台詞,因為有張力的台詞不是靈光一現的,是花費心力、精心設計的結果。我們的生活對話,很多時候用詞瑣碎、重複、沒記憶點。
拍攝日記式vlog都還要剪輯和加濾鏡,更何況是整體故事邏輯更需要環環相扣的戲劇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