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KAMI電子報〗 No.15 海潮之聲、舊的人、法蘭西特派週報,與第148段的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親愛的收件人:
思索著這期的電子報標題,我才發現自己並不是抄襲呱吉的電台直播標題,命名法其實是源於更古老的時代:
我高中時洗澡,想到許多想寫下的事情,但數量可能有八、九件之多。(現在比較老,許多都選擇忘記,一次洗澡能有兩三件留下已經是萬幸。)
於是我想出了一個辦法:為每件事取一個關鍵字,再將關鍵字串成謎語般的口訣。出浴室後就不斷唸著這個口訣,到書桌前坐下,一一解壓縮。
後來看到人渣文本說他們以前進不能做筆記的調閱室(還是什麼地方我忘了),也是用這個方法把看到的資料帶出來。
1
前陣子徹夜看了海潮之聲。
把客廳的簾子拉起來防止即將出現的日光,用LINE訂離家最近的那家早餐店,看到一半再按暫停走去拿,邊吃早餐邊看完。
每次都很喜歡用這種方式看電影。
比兩三年前重看時又更愛海潮之聲了。
在那之前的回憶太過破碎,就當第二次看。
《海潮之聲》給我最大的啟示,是「氣氛不能用氣氛營造」。
更直白的說,氣氛是無法直接描寫的。
海潮之聲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無疑是它的氣氛(兩人走在東京樹影斑駁的道路上的那張劇照)。
但靜下心看,海潮之聲其實是由大量情節所構成。
轉學、吵架、去夏威夷、偷買機票去東京、大學同學會……情節之濃度,遠高於同樣讓人覺得「慢」的作品,比如是枝裕和。
我深知這種路線才是我會的方法。
而且用大量情節還能讓人感覺到慢,不覺得海潮之聲真的很厲害嗎?那些突然慢下來的瞬間,真的會讓人讚嘆導演對節奏的把控能力,羨慕那種自信。
最近我的創作也開始面對情節的問題,應該說,我希望能更大膽的加入明顯、可能還有些劇烈的情節,有時甚至會擾亂角色、讓他們無法再像中產階級或文青男女一樣站著聊天的那種情節。
這樣一來我架構情節的能力也會進步吧。
在踩穩馬步的同時,逐步把自己拉向類型文學的角力場,令人興奮。

2
前些天去見了舊的人。
其實就是老朋友,但如果這是一篇小說,又想炫技,我就會說是舊的人。
前些天去見了舊的人。
我們約在政大後山,買了咖哩餐盒去河堤上吃。
我們坐在一張長椅上。
從那個角度看政大有種神奇的感覺。
明明是隨時都可以來的地方,但卻在這個時間才來,就有種破關的感覺。「到了大五才可以解鎖這道景色哦」,大概是這種感覺。
跟舊的人聊天有很多好處,你不用費力解釋很多事情,解釋自己。
他們熟識以前的你,有時甚至懷疑他們到底有沒有好好看見新的你。
但當然是有的,你喜歡他們邊聽你講新發生的事,一邊翻閱舊的記憶。你覺得那個樣子很認真。
時間磨去了你們之間一些銳利的稜角,你甚至會偶爾停下來,享受時間從你們身上流逝的感覺。

3
說到舊的與新的人,我想到前陣子看法蘭西特派週報,監獄的那個篇章,青年男主角與被關了十年後的中年男主角交接的那個鏡頭。
在跟柄富解釋我最近的創作目標時引用了這個鏡頭。
一般來說不會讓兩個飾演同一角色的演員暴露在同個鏡頭裡,所以確實有點後設。不過我的重點在於——借用《星際效應》的說法——這是個有點溫和的後設。(星際效應形容巨人是個很老的黑洞了,有溫和的奇異點……不過到底誰會引用這種台詞。)
而且它也不僅僅是後設。
它不僅僅是「揭露了電影的虛構」,而進一步揭露了「虛構的結構所可能擁有(或呼應)的真實」。
在這個例子裡,這顆鏡頭揭露的是:演員的交替並不只是為了表演的需求,而進一步就藉由象徵暗示了十年前與十年後的男主角「實際上」真的是兩個人的真實。
能在跟柄富的聊天中成功引用這件事,我心願已了(?)。

4
條列一下最近看的東西。
重看楊文璞的《邊城散記》、喬靖夫《武道狂之詩》(主要看漫畫),還有寺尾哲也《子彈是餘生》裡的〈沈浸式什麼什麼成長體驗營〉,我聽李屏瑤用唸的。
然後最近寫了〈再見卡夫卡〉《1+1的積木文學:電波與長篇小說》〈148段的海〉〈隱瞞一個世界的坍縮〉這幾篇IG文;短篇的部分,我把〈數字〉改到了第三版,也稍微推進一些〈K的故事〉。
很像把食材跟刀具都先排列出來。
我感覺到一種很怪異的挫敗感。
我討厭一種臺灣文壇的論調,宣稱能被寫的題材都已經被寫過了,我們只能找出新的寫法。但回過頭來,創作時我又異常重視自己作品的文字形式,反覆修改。
然而,當我把東西拿給別人看時,他們所有的意見似乎都衝著故事最基本的劇情而去,少有人稱讚或批評——不管是細節或某一句話、某個比喻、某段的節奏。
這情形首先在高翊峰的課上出現,然後《邊城散記》跟〈沈浸式什麼什麼成長體驗營〉都是那種文字簡單到不行的東西。(當然海明威也是,我開始後悔系統性閱讀這些鬼東西了。)
我仔細分辨的時候,〈沈浸式什麼什麼成長體驗營〉裡甚至出現「XX也不例外」這種句子——我覺得他們比我更形式主義。好像用最簡單如零件般的標準化句子為單元,就能組裝出好的故事。
題外話,〈沈浸式什麼什麼成長體驗營〉也是那種從頭到尾都是劇情,但讀完只留下某種壓抑氛圍的類型(好悶好悶),這大概是一部分好故事的特點。
總之覺得很挫敗。
〈再見卡夫卡〉的文字我很得意,但大家看到的是內容。
《1+1的積木文學:電波與長篇小說》就更是這樣,前半段的大片白描超像什麼整整兩分鐘沒有台詞的前奏solo不是嗎?很實驗性耶。
〈148段的海〉則是內容跟氛圍都很好,我承認,它是簡單的東西。那時我想那時的我跟Agatha都需要一些簡單但美好的東西。
但它中段的節奏很怪。
「這是反烏托邦的近未來,出於越來越嚴格的環保法規,台灣也跟隨國際潮流,以一百公尺為單位,將海岸線劃分成幾千個區段,圖書館的自習座位區那樣。看海要先預約。人們描述海的單位幾乎已經全部變成段了。我看著隔壁,149段海岸依偎著的情侶。」
底線的那段很怪。我寫的時候就覺得不順,寫完一直很在意,但又改不了。
最後〈隱瞞一個世界的坍縮〉真的是……不知道怎麼能爛成這樣,文字吐出來才發現它們乾乾扁扁的,像假的,像放了太久的夢。
但「高熱的夢」跟「隱瞞一個世界的坍縮」是在森林公園的當下就想好的句子,我還是覺得它很好。
總之就是這樣。
在小說的世界試圖用詩人的視角看作品,在詩的世界又看不懂詩。
好像被說著:你一直努力錯方向。
到底是不是努力錯方向?
小說還是要用故事決勝負,但極短篇呢?散文詩呢?
回過頭來,
好像又沒辦法承認「小說還是要用故事決勝負」這種獨尊故事的命題。
小說的文體可以那麽異質,為什麼審美的標準不能再拓寬呢?

但話說回來〈數字〉的結局真的有問題,故事線有根本的問題,角色情緒沒有被解決(參見我限動雞雞掰掰的朋友訊息,沒看到就……算了)。
這應該不是用再好的文字可以解決的問題。
怒,氣鼠。
那麼,這封電子報就先寫到這裡。(沒有要收在一個好的情緒的意思,ㄏㄏ)
祝 平安與溫暖

2023.1.18 凌晨 於台東市區
DEKAMI/蔡翔宇
avatar-img
54會員
109內容數
我的小說創作、日常隨筆,與非當期電子報存放區。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鮫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親愛的收件人: 好久不見。 冬天真的到了,我的靈感還是跟氣溫成反比,藝術季的事務如溪流進入平緩的湖泊,我於是有更多時間處理靈感,一一安放上鉤的魚。 上次聊了故事的開頭,這次也想放一個最近寫的故事開頭。 「如果我跟你說,我可以看到每個女生頭頂上都有一個數字,代表我喜歡他們的程度,你會說什麼?」
我的作品大多在100~3000字的幅度裡擺盪,這是我的舒適圈。 在這種長度,開頭與結尾顯得很重要,兩者相加幾乎佔了一半以上。 就像在只有三十公尺長的泳池裡游泳,這堵牆與那堵牆,怎麼使用兩者很大程度決定了作品的成敗。偏偏我又是很喜歡蹬牆的選手。 這個比喻有個好處,蹬牆很容易被視為偷懶。啊我就喜歡偷懶。
現在是午夜12:27分,距離未央關店還有半個小時。 大概不夠我寫一封電子報。 從下午六點進門一直工作到剛剛,剛剛正在處理RPG的劇情。 精神聚焦到一個關鍵,我發現要馬捨棄劇情的合理性,不然就會導致玩家根本沒有發現我所隱藏的機關。 以小說來說,就是寫得太平順工整,導致讀者根本沒發現伏筆。 陷入兩難。
給訂閱電子報的你: 前幾天聽聞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所謂前幾天,真的是種很好用的時間量詞) 我的兩位朋友在噗浪上討論起了我的電子報,而他們僅僅是互相追蹤,並不認識彼此。 更早以前,也曾有朋友拍了北藝大音樂系的某個置物櫃,裡頭有我印的明信片。 而我根本不認識除了那位之外,其他北藝大音樂系的朋友。
親愛的收件人: 還記得第一封電子報的內容嗎? 我當時去聽張懸演唱會,live結束後,碰巧與她坐在同一張長椅上,躲了約五分鐘的雨。我一直在想,張懸有種特別的距離感,就是她在講黃色笑話時都會有的那種距離感。 或許是太過聰明的女生都會有的那種。「太過聰明的女生」,好老朽的分類,大概到了2025年就會跟艘輪
給訂閱電子報的你: 走出高鐵的冷氣風門,就到了南國。 這是《雪國》的開頭,一本我從沒看完的書。 這期電子報的標題是否叫做「吃書脊的人」? 如果沒有,肯定是我改變了心意。 還是回到漂流少年上面來吧。 是的,還要再介紹兩種能(概)力(念)。 建構式世界,還有心理學導向與寫實主義導向的。
親愛的收件人: 好久不見。 冬天真的到了,我的靈感還是跟氣溫成反比,藝術季的事務如溪流進入平緩的湖泊,我於是有更多時間處理靈感,一一安放上鉤的魚。 上次聊了故事的開頭,這次也想放一個最近寫的故事開頭。 「如果我跟你說,我可以看到每個女生頭頂上都有一個數字,代表我喜歡他們的程度,你會說什麼?」
我的作品大多在100~3000字的幅度裡擺盪,這是我的舒適圈。 在這種長度,開頭與結尾顯得很重要,兩者相加幾乎佔了一半以上。 就像在只有三十公尺長的泳池裡游泳,這堵牆與那堵牆,怎麼使用兩者很大程度決定了作品的成敗。偏偏我又是很喜歡蹬牆的選手。 這個比喻有個好處,蹬牆很容易被視為偷懶。啊我就喜歡偷懶。
現在是午夜12:27分,距離未央關店還有半個小時。 大概不夠我寫一封電子報。 從下午六點進門一直工作到剛剛,剛剛正在處理RPG的劇情。 精神聚焦到一個關鍵,我發現要馬捨棄劇情的合理性,不然就會導致玩家根本沒有發現我所隱藏的機關。 以小說來說,就是寫得太平順工整,導致讀者根本沒發現伏筆。 陷入兩難。
給訂閱電子報的你: 前幾天聽聞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所謂前幾天,真的是種很好用的時間量詞) 我的兩位朋友在噗浪上討論起了我的電子報,而他們僅僅是互相追蹤,並不認識彼此。 更早以前,也曾有朋友拍了北藝大音樂系的某個置物櫃,裡頭有我印的明信片。 而我根本不認識除了那位之外,其他北藝大音樂系的朋友。
親愛的收件人: 還記得第一封電子報的內容嗎? 我當時去聽張懸演唱會,live結束後,碰巧與她坐在同一張長椅上,躲了約五分鐘的雨。我一直在想,張懸有種特別的距離感,就是她在講黃色笑話時都會有的那種距離感。 或許是太過聰明的女生都會有的那種。「太過聰明的女生」,好老朽的分類,大概到了2025年就會跟艘輪
給訂閱電子報的你: 走出高鐵的冷氣風門,就到了南國。 這是《雪國》的開頭,一本我從沒看完的書。 這期電子報的標題是否叫做「吃書脊的人」? 如果沒有,肯定是我改變了心意。 還是回到漂流少年上面來吧。 是的,還要再介紹兩種能(概)力(念)。 建構式世界,還有心理學導向與寫實主義導向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這次我覺得值得的程度大概是:承諾大海的老師>救援生死線=噤界:入侵日>破浪男女。 一如既往,我覺得能拍出來都很了不起,它們都有珍惜我的期待,所以都推薦去看XD。
Thumbnail
當人年紀增長後,對於曾經觀看過的電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再生號》透過重新觀賞,年長的觀眾們會理解劇中人物的「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於混亂的結構也能有不同的解讀。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這部電影重看後的感觸和心得。
Thumbnail
《海潮之聲》也是在我記憶中非常久遠的一部吉卜力電影,尤其在小時候看其實看不太懂,現在回頭看來,還真是喜歡《海潮之聲》描寫青春懵懂幼稚與純粹的喜歡。 在電影的開頭,男主角杜崎在車站隱約看見了一位認識的女生,電車一駛而過,那個女生也不見蹤影,接著進入男主角高中的回憶。杜崎與松野在一同抗議學校畢業旅行延
Thumbnail
說起來,這本書已經是十多年前看的,動畫也是,不過前一陣子陪太太重看一次,想說來寫一點東西好了。 話說在前頭,新海誠的畫面我一向給予極高評價,但故事我真的不行…… 我是說,如果我年輕個三十歲或許會喜歡吧!但現在看來簡直到處都在無病呻吟。 當然,那種年輕人的苦悶我也不是沒有體會過,畢竟台灣的升學主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我對某部動畫作品的感想,以及對其背景音樂的喜愛。文章中講述了作者對動畫及背景音樂的喜愛,並透過重新觀賞該動畫,對其中的角色及故事有了新的體會。作者認為作品中的單純是稀有的珍寶,對現代人來說很難感受到,因此文章表達了對這份單純的珍愛。
Thumbnail
第一話劇本工整,充滿野心。觸及了網路世代的時代性,對網紅自媒體時代下一般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有不少描述。 與其說是少女追夢,不如說是在講述捍衛往事已然,內心那仍未褪色、耿耿於懷的一小片真誠。
Thumbnail
你是否曾巧妙的體驗過「#共時性」( #Synchronicity )。 你最近思考的問題或煩惱的事情,在不經意的訊息中似乎有了方向或是提供了有趣的角度。或是跟朋友正在講A君八卦,A君居然就出現了!這是心理學家 #榮格 早在100年前就發現的現象。 如果你正在看這則訊息,應該也是共時性的安排…
談重寫對話: 敘事治療,是人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中,透過彼此的對話,產生對生命的轉化與影響的活動。 我不確定大家會不會有一種經驗,有的時候當我們看了一部自己深感共鳴的電影,走出電影院以後,會有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目光或者心情,已經有一點不太一樣的感覺。 那是因為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
Thumbnail
前言 最近為了準備「人文素養」的課程,抽空看了兩部1980年代的劇情電影,《Death Poets Society》譯作《春風化雨》、《Rudy》譯作《豪情好傢伙》,兩部寓意都很深刻。 《春風化雨》,講述著一位語文老師如何啟發自己的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找到人生意義,其教學手法衝擊著整所私立菁英男校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一句話就這麼溢出心智的序列,那是一無意識的、關於愛的滿溢。正是因為那是場永遠都在腦海裡的洋流中竄動的情感,所以對於身體外部的公眾領域只能是一種情感能否生存的未知試探。 此次是一次意外的、招致不穩定的未明事件,在短暫而無法確知自己的冒險意圖之前,行動需要被迫使展開,如果說,可以趕在聲音到達前就有機會攔
Thumbnail
這次我覺得值得的程度大概是:承諾大海的老師>救援生死線=噤界:入侵日>破浪男女。 一如既往,我覺得能拍出來都很了不起,它們都有珍惜我的期待,所以都推薦去看XD。
Thumbnail
當人年紀增長後,對於曾經觀看過的電影會有不一樣的感觸,尤其是《再生號》透過重新觀賞,年長的觀眾們會理解劇中人物的「討價還價」與「沮喪」背後的「執著」,對於混亂的結構也能有不同的解讀。這篇文章分享了對於這部電影重看後的感觸和心得。
Thumbnail
《海潮之聲》也是在我記憶中非常久遠的一部吉卜力電影,尤其在小時候看其實看不太懂,現在回頭看來,還真是喜歡《海潮之聲》描寫青春懵懂幼稚與純粹的喜歡。 在電影的開頭,男主角杜崎在車站隱約看見了一位認識的女生,電車一駛而過,那個女生也不見蹤影,接著進入男主角高中的回憶。杜崎與松野在一同抗議學校畢業旅行延
Thumbnail
說起來,這本書已經是十多年前看的,動畫也是,不過前一陣子陪太太重看一次,想說來寫一點東西好了。 話說在前頭,新海誠的畫面我一向給予極高評價,但故事我真的不行…… 我是說,如果我年輕個三十歲或許會喜歡吧!但現在看來簡直到處都在無病呻吟。 當然,那種年輕人的苦悶我也不是沒有體會過,畢竟台灣的升學主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我對某部動畫作品的感想,以及對其背景音樂的喜愛。文章中講述了作者對動畫及背景音樂的喜愛,並透過重新觀賞該動畫,對其中的角色及故事有了新的體會。作者認為作品中的單純是稀有的珍寶,對現代人來說很難感受到,因此文章表達了對這份單純的珍愛。
Thumbnail
第一話劇本工整,充滿野心。觸及了網路世代的時代性,對網紅自媒體時代下一般年輕人的生活狀態有不少描述。 與其說是少女追夢,不如說是在講述捍衛往事已然,內心那仍未褪色、耿耿於懷的一小片真誠。
Thumbnail
你是否曾巧妙的體驗過「#共時性」( #Synchronicity )。 你最近思考的問題或煩惱的事情,在不經意的訊息中似乎有了方向或是提供了有趣的角度。或是跟朋友正在講A君八卦,A君居然就出現了!這是心理學家 #榮格 早在100年前就發現的現象。 如果你正在看這則訊息,應該也是共時性的安排…
談重寫對話: 敘事治療,是人們在一個特定的時間空間中,透過彼此的對話,產生對生命的轉化與影響的活動。 我不確定大家會不會有一種經驗,有的時候當我們看了一部自己深感共鳴的電影,走出電影院以後,會有一種,看待這個世界的目光或者心情,已經有一點不太一樣的感覺。 那是因為故事為我們提供了一
Thumbnail
前言 最近為了準備「人文素養」的課程,抽空看了兩部1980年代的劇情電影,《Death Poets Society》譯作《春風化雨》、《Rudy》譯作《豪情好傢伙》,兩部寓意都很深刻。 《春風化雨》,講述著一位語文老師如何啟發自己的學生,透過獨立思考找到人生意義,其教學手法衝擊著整所私立菁英男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