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間的〈瑞樹圖〉

2022/04/0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疫情期間許多經濟活動被迫受限或停頓,而各項藝文活動亦全面停擺。後來部份演講、表演改為線上活動,反倒突破地域限制,容納各地有興趣的人們參與。七月中旬,台灣的故宮南院,舉辦「自然、生態與帝國—談康熙皇帝與乾隆皇帝對於長白山的調查」的演講,由賴毓芝教授主講,我覺得這場演講很有意思。
〈瑞樹圖〉現存於台北故宮,高三百三十多公分,忍不住跟家人說,哇,比兩個我疊起來還高,現場欣賞一定很壯觀。〈瑞樹圖〉另有兩件冊頁在北京故宮,除了細部素描,還有瑞樹部份枝葉等標本。顯然調查隊出發之前,已準備製作標本,應是為了讓未能親臨的乾隆過目,看來當時的清廷吸收許多西洋教士引進的科學觀念。
乾隆十五年(西元1750),宮廷派出三十多人的調查團,至長白山深處,鴨綠江支流的上游,尋找一棵傳說中的巨木。調查團由二等侍衛巴思哈率領,成員包括宮廷畫家王幼學等人,經由水路、陸路交替,長途跋涉,深入渺無人跡的邊境,果真找到巨木。調查團丈量、圖繪,並留下相關紀錄。巨木有十二根主枝,生有八種不同的枝葉,樹高三丈五尺餘,樹下有靈芝,巨木四周無草木,且散發金光。
這一趟調查的辛苦不難想見,巴思哈在回程病逝寧古塔,未回北京述職,不過宮廷畫家王幼學順利返回北京,日後繪制巨幅〈瑞樹圖〉。乾隆後來還做了〈瑞樹歌〉詠嘆,強調此巨木為紀實而非虛構,滿族聖山擁有如此祥瑞的巨木,為上蒼護佑大清國祚的具體徵兆。
寧古塔為地名,金文六之意,當地並無高塔。寧古塔在清代為罪犯的流放之地,部份漢人知名文士如吳兆騫,曾於寧古塔居住多年。賴教授檢視滿文檔案,發現寧古塔將軍數次稟報為調查團預備嚮導、籌辦相關物資、路線規劃、時間估計等等。為了尋找一棵傳中的巨木,耗費不少人力物力,乍看無益於國計民生,實則主要是尋覓封建時代常見的祥瑞神話,以此強調清王朝統治的正當性。
長白山為滿族聖山。康熙在康熙十六年(西元1677),派遣調查團深入長白山,山頂雲霧繚繞,伸手不見五指,眾人虔敬跪拜,向神靈表明此行為皇帝派人來調查朝拜。沒多久雲霧散去,調查團發現湖邊有一棵巨木,巍峨壯觀,令人震懾,一行人不敢褻瀆聖地,趕緊下山,這個說法充滿薩滿的宗教氣息。康熙的調查團只留下傳說,並無實物佐證。
漢人傳說的巨木不少,但大都只是傳說。乾隆強調滿人說一不二,傳說中的巨木,果然在長白山巍巍聳立。然而康熙看待巨木,充滿對天地、自然環境的敬畏。乾隆卻將巨木視為難得的祥瑞,彰顯上天對皇帝(也就是他自己)作為、政策的肯定。
我有點好奇,「瑞樹」如今還在嗎?倘若生長在朝鮮邊境,確實不便接近。否則真該組織調查團再次尋找「瑞樹」,很多謎團比如八樹生一枝等等,便能以現代知識釐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20會員
254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