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悲,教育部國語辭典如是說:佛教用語。慈指給予眾生安樂;悲指拔除眾生的痛苦。後俗訛為慈愛、悲憫的同義詞。聽起來是個偉大崇高的辭彙。
今(2005)年初郭強生將美國劇作家田納西.威廉斯的代表作「慾望街車」搬上舞台,由吳淡如、林煒分飾白蘭芝與史丹利。儘管對如斯組合不抱期待,熟悉田納西.威廉斯生平的我依然前往觀賞,許是先前的信心不足,看完此劇我覺得尚可,但如此精采的劇本只有尚可的成績,當然不無遺憾。尤其白蘭芝的退場台詞,仍以舊譯「我一直依賴陌生人的慈悲」更具力道,儘管我未能比對原文,但這句威廉斯本人常常引用的名言,郭強生譯為溫柔稍嫌太軟,歷經滄桑、飽受靈肉煎熬的白蘭芝,需要的豈只是溫柔而已?胡蘭成在《今生今世》一書,引用了張愛玲的回信:「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此言大有深意。儘管胡蘭成單單只提八個字,我實在不清楚張愛玲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說了這句話,不過一直很喜歡它。以前的印象為:「因為了解,所以慈悲。」高中畢業每人得在紀念冊寫一句話,我便留下它。前一陣子翻遍記憶,始終想不起來張愛玲在那裡說過這句話,上網路搜尋忙碌一陣雖沒找到確切出處,卻因而得知胡蘭成提過,手邊正好擺著《今生今世》,我果然在「民國女子—張愛玲記」找到它。為了一句話上窮碧落下黃泉,也許我果真太閒了。儘管懂得與了解相去不遠,仍該還原它的本來面目。
從小略嫌古怪的我,儘管對於自己的個性另有看法,卻始終不願向外人解釋,「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或者我一直在等待懂我而願意慈悲相待的人。未主動讓身邊的人認識我,以致大家印象中的我孤僻彆扭。年歲漸增,慢慢瞭解生存的艱辛,對別人、對自己開始多些體諒。於是年過三十之後,我學會放鬆,不再期待「不信道竟逢知己」的天大好運,反而希望自己在更了解對方之後,慈悲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