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人的地方」——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4/22(五)晚間,「成為人的地方」——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書友會

報名:https://bit.ly/3DZfvAQ

「山頂沒事我們不會過去,那邊是禁忌的地方」(頁一九六),這句話一語敲醒了快要讀完整本書的我,並且,就像是一個初入山、不理解山、也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爬山的人般,我不知道什麼叫做「布農的山」,我只是想著,想要知道郭熊的經歷、想要知道他走過的山路、他的山林故事,但直到這句話,我才意識到,啊,這不是在談登山的書——以談登山來說,郭熊寫的入山經驗都太迷人了,但爬過山的人或許可以從中辨識出,那是因為熟練才能帶來的「舒適度」,甚至,現實裡可能離「舒適」的距離還很遙遠,但郭熊讓我感受到的是,他,彷彿,回到了家。

「對你們來說,這是在登山。但是,對我來說,你所謂的登山,就像是我走進家裡一樣。」(頁一九七)這是郭熊引述布農族人關於登山的認知。所以,不存在著登頂這件事,那麼,回家是什麼意思?回家是舒坦的、有沙發可睡、有乾淨的水可飲,儲存著可以供足你溫飽的食物,是你熟悉的場所、讓你放鬆的場所,你會悉心保護、不讓人隨便破壞的場所。

我們較為熟悉的「登山」模式是,帶有一種「有毒的男子氣概」去登山:是要征服、要把山踩在腳下、從山頂滿足地俯瞰大地;無法攻頂是失敗的、山頂是挑戰神的領域;當然也有另一種面向,要尊敬山、從山裡不帶走不留下東西——那麼,登山/入山是為了什麼?體驗?觀賞?如果說,登山是「回家」這件事首先提醒了我,布農人與山的關係與我對於山的認知不同,那麼,在最後章節郭熊寫到的狩獵行動與現場,讓我全盤、徹底翻新人與山的關係,那不只「回家」,而是與「家」的關係的重新盤整。

家不是予以與求的場所,而是取/還之間的平衡,你從家裡帶什麼走,那麼你也要有還什麼給這個家的認知;家是生長你的場所,是讓你成為人的地方。

郭熊沒有寫到這些話,但是他每一章節平實的、穩定的、逐步讓讀者跟著他熟悉這個山林所在的動物、植物,都在傳達人與山林萬物之間的關係,不是人與「物」,而是人與生命。你有你的故事,而存在於這個山裡的萬物,也有他們的故事。人為之取名,是帶著「認識」命名,這個認識不是數字、不是分類,而是取名的人,與這個物種之間的關係、對他的認識。

譬如,談到赤楊這個植物。

赤楊,布農族語裡叫做「海諾南」。從網路上的植物資料裡可以找到,赤楊是一種先驅植物,原住民過往在休耕期焚地之後,先長出來的植物就是赤楊。赤楊同時也是很好的生火材,「如果上山碰到下雨,只要找到赤楊樹,就不怕沒有營火。即使是用活的赤楊木,也容易燃燒。」(頁一九九)這樣的知識,或許對於山林熟悉的人也會有,不過,郭熊接下來轉述了布農族人關於赤楊的一則傳說:

「其實海諾南是會走路的樹人。從前,老人家可以跟大地萬物溝通,只要家裡沒有木頭,就對著窗外,大喊『海諾南,沒有木頭了』。赤楊聽到呼喚,緩緩走進家中,然後抖動身體,枯枝就掉落在地上,因此無需辛苦蒐集木材。」(頁一九九)

這太美了。也是在同一刻,我意識到,有多少類似這樣的故事,已經消逝在歷史之中。

在最後一章〈祖靈的禮物〉裡,郭熊花了一些篇幅寫入山狩獵的事。這件事,我想要留給現場來談。在每一章節裡,多多少少我都感受到、或者因而觸發關於當代對於山林的諸種議題的面向,但是,郭熊雖然沒有著力去談議題,但我也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啟發——譬如他談到原住民的登山,與現代人用GPS定位、等標線來登山的模式不同,他們從地景、獸徑、環境跡象來認路,山林在族人眼裡,處處是富含文化意義的地理資訊,不是數字、標高與方位。因此,郭熊也提到,在一九九〇年代,台灣開始有學者嘗試用『部落地圖』的概念,去建構每支族群的文化、生態和傳統智慧」(頁一九六);或者,書裡大量談到的黑熊之事(郭熊長年跟著黃美秀老師做黑熊研究)、布農族的生活、禮儀,身為獵人與獵物之間的關係......等等,儼如一條又一條敞開的山徑,令我著迷與驚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沙貓貓的貓與書與貓
99會員
218內容數
每月,小小會精選一定量的選書,直送到選書成員的信箱裡。有不好朋友好奇,除此之外,要如何可以讀得到這些選書呢?除了選書之外,有時沙貓貓也會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選書、閱讀的種種。在網路時代,是否你感覺到自己的閱讀其實變得越來越侷限呢?由書店老闆親選每月各類不同新書,一舉突破閱讀同溫層吧!
2022/12/12
不存在著「普通」這件事,也沒有「不普通」這件事,我們不會說這是一隻普通的蝴蝶,那是一隻不普通的大象(好啦也許某些書會這樣擬人化來描述),也就是說,「不一樣」,對生物才是有利的狀態。但人類為什麼不喜歡不一樣呢?這就跟人類的大腦構造有關係
Thumbnail
2022/12/12
不存在著「普通」這件事,也沒有「不普通」這件事,我們不會說這是一隻普通的蝴蝶,那是一隻不普通的大象(好啦也許某些書會這樣擬人化來描述),也就是說,「不一樣」,對生物才是有利的狀態。但人類為什麼不喜歡不一樣呢?這就跟人類的大腦構造有關係
Thumbnail
2022/12/12
一隻五億年前的軟體動物墜入愛河。意識到自己必須和黏呼呼的同儕競爭,他開始分泌殼體,吸引愛慕者的注意。他在藝術中表現自己,將他所有的愛纏繞成貝殼的螺旋與繽紛。
Thumbnail
2022/12/12
一隻五億年前的軟體動物墜入愛河。意識到自己必須和黏呼呼的同儕競爭,他開始分泌殼體,吸引愛慕者的注意。他在藝術中表現自己,將他所有的愛纏繞成貝殼的螺旋與繽紛。
Thumbnail
2022/11/29
兩本不同類別的書,但我想要放在一起推,名為:「我對不起你們」類(苦笑)。為什麼呢?因為我本來以為「啊又是『這類』書」。什麼叫作「這類」書?意思就是說,在他所屬的類別,這類書這一年出滿多的,有一點推不太動,或者不知道該推給誰(該買的都買了,沒興趣的沒興趣)。也就是說,如果我翻開之後會「啊!」「這麼好看
Thumbnail
2022/11/29
兩本不同類別的書,但我想要放在一起推,名為:「我對不起你們」類(苦笑)。為什麼呢?因為我本來以為「啊又是『這類』書」。什麼叫作「這類」書?意思就是說,在他所屬的類別,這類書這一年出滿多的,有一點推不太動,或者不知道該推給誰(該買的都買了,沒興趣的沒興趣)。也就是說,如果我翻開之後會「啊!」「這麼好看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對文化的挖掘以及對登山活動的反思,八九十年代的台灣攀登歷程就這樣匯聚在本書作者楊南郡身上,他專注的對象也極為單純:山與其周遭不起眼的人們,即那些原住民,那些登山歷程中,往往被忽視的存在。
Thumbnail
對文化的挖掘以及對登山活動的反思,八九十年代的台灣攀登歷程就這樣匯聚在本書作者楊南郡身上,他專注的對象也極為單純:山與其周遭不起眼的人們,即那些原住民,那些登山歷程中,往往被忽視的存在。
Thumbnail
走進一次山林,就很難忘記大自然給予的神奇感受,當身體被林立的樹木包圍著,縱身徜徉在一片綠意盎然的樹林裡,陽光從枝葉間若隱若現的透露蹤跡,一路伴隨著我們踩在泥土上的腳步前進,宛如山林裡的金黃色星星一樣奇幻,無論是竹林裡嘎嘎作響的交響樂,亦或是由隨風飄逸的芒草環繞的步道,讓我們脫離都市的塵囂,卻又感覺到
Thumbnail
走進一次山林,就很難忘記大自然給予的神奇感受,當身體被林立的樹木包圍著,縱身徜徉在一片綠意盎然的樹林裡,陽光從枝葉間若隱若現的透露蹤跡,一路伴隨著我們踩在泥土上的腳步前進,宛如山林裡的金黃色星星一樣奇幻,無論是竹林裡嘎嘎作響的交響樂,亦或是由隨風飄逸的芒草環繞的步道,讓我們脫離都市的塵囂,卻又感覺到
Thumbnail
你想過爬山時你有幾個自我嗎? 身為弱咖,在山裡有一個我得先專注行走。要記得穩住呼吸、拉扯股四頭肌撐起全身與大背包、控制腳掌小肌肉在觸地時尋找平衡。有一個我想要感受:樹冠上有鳥正不斷變換位置、右下方隱約可聞清脆流水、綠葉切割過的陽光在眼前路徑上搖動雷諾瓦的光影。雙眼為了偵測動物身影不斷變換焦距...
Thumbnail
你想過爬山時你有幾個自我嗎? 身為弱咖,在山裡有一個我得先專注行走。要記得穩住呼吸、拉扯股四頭肌撐起全身與大背包、控制腳掌小肌肉在觸地時尋找平衡。有一個我想要感受:樹冠上有鳥正不斷變換位置、右下方隱約可聞清脆流水、綠葉切割過的陽光在眼前路徑上搖動雷諾瓦的光影。雙眼為了偵測動物身影不斷變換焦距...
Thumbnail
我始終認為登山最終會學到溫柔處世。不必刻意趕路,別讓自己陷入過度緊繃、滿身是汗,避免過於急躁,放開內心的糾結,坦然遊蕩於森林之間。......我在行走的過程中,不停思考如何和自己的身體溝通,也跟山溝通。 --- p.171
Thumbnail
我始終認為登山最終會學到溫柔處世。不必刻意趕路,別讓自己陷入過度緊繃、滿身是汗,避免過於急躁,放開內心的糾結,坦然遊蕩於森林之間。......我在行走的過程中,不停思考如何和自己的身體溝通,也跟山溝通。 --- p.171
Thumbnail
似乎是因為登山的風氣開始盛行,關於山、自然環境的書籍,能見度感覺也越來越高,而在2022年出版的作品當中,《走進布農的山》這本由臺灣黑熊研究人員郭彥仁(郭熊)初試啼聲的作品,藉由結合原民文化,想必也吸引了不少兩者同時都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似乎是因為登山的風氣開始盛行,關於山、自然環境的書籍,能見度感覺也越來越高,而在2022年出版的作品當中,《走進布農的山》這本由臺灣黑熊研究人員郭彥仁(郭熊)初試啼聲的作品,藉由結合原民文化,想必也吸引了不少兩者同時都有興趣的讀者。
Thumbnail
郭熊在他的書中寫道,布農獵人對於地形地貌有一種詩意的判讀,那是長期沈浸在森林裡的五感直覺;即便我再心嚮往之,充其量也只是漫遊於其上的匆匆過客。然而這一次的旅程,則是讓我抽離於自我的思緒、腳下的觸感,笨拙地用頭腦與雙眼去解讀這座山的形貌,以及它與其他稜線的連結。
Thumbnail
郭熊在他的書中寫道,布農獵人對於地形地貌有一種詩意的判讀,那是長期沈浸在森林裡的五感直覺;即便我再心嚮往之,充其量也只是漫遊於其上的匆匆過客。然而這一次的旅程,則是讓我抽離於自我的思緒、腳下的觸感,笨拙地用頭腦與雙眼去解讀這座山的形貌,以及它與其他稜線的連結。
Thumbnail
一本令人動容的家族回憶錄、自然寫作以及山岳書寫,也是一部近代臺灣小傳
Thumbnail
一本令人動容的家族回憶錄、自然寫作以及山岳書寫,也是一部近代臺灣小傳
Thumbnail
「其實海諾南是會走路的樹人。從前,老人家可以跟大地萬物溝通,只要家裡沒有木頭,就對著窗外,大喊『海諾南,沒有木頭了』。赤楊聽到呼喚,緩緩走進家中,然後抖動身體,枯枝就掉落在地上,因此無需辛苦蒐集木材。」(頁一九九)
Thumbnail
「其實海諾南是會走路的樹人。從前,老人家可以跟大地萬物溝通,只要家裡沒有木頭,就對著窗外,大喊『海諾南,沒有木頭了』。赤楊聽到呼喚,緩緩走進家中,然後抖動身體,枯枝就掉落在地上,因此無需辛苦蒐集木材。」(頁一九九)
Thumbnail
五峰獵人學校的成立,為和平部落注入新活水,不只傳承泰雅文化、也創造新的能量,為將近三十年的文化斷層填補缺口,也成為大眾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最好媒介。 「五峰獵人學校」企畫的遊程相當多元,另外,也透過講述真實發生在五峰的歷史故事,讓參與者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進而加深與土地的連結。
Thumbnail
五峰獵人學校的成立,為和平部落注入新活水,不只傳承泰雅文化、也創造新的能量,為將近三十年的文化斷層填補缺口,也成為大眾認識原住民文化的最好媒介。 「五峰獵人學校」企畫的遊程相當多元,另外,也透過講述真實發生在五峰的歷史故事,讓參與者了解一個地方的過去,進而加深與土地的連結。
Thumbnail
因為工作的關係,被學長邀請到關山,一起參加新福部落的登山活動。當然,並不是單純的登山,而是前往他們的傳統領域野營兩天一夜,讓部落青年學習自己族的文化。我的印象中阿美族語海比較親近,他們的山上文化又是如何?這一趟也大大讓我感受到何謂「身體學習」⋯⋯
Thumbnail
因為工作的關係,被學長邀請到關山,一起參加新福部落的登山活動。當然,並不是單純的登山,而是前往他們的傳統領域野營兩天一夜,讓部落青年學習自己族的文化。我的印象中阿美族語海比較親近,他們的山上文化又是如何?這一趟也大大讓我感受到何謂「身體學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