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人的地方」——郭彥仁(郭熊)《走進布農的山》

更新於 2022/04/11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山頂沒事我們不會過去,那邊是禁忌的地方」(頁一九六),這句話一語敲醒了快要讀完整本書的我,並且,就像是一個初入山、不理解山、也不知道到底為什麼要爬山的人般,我不知道什麼叫做「布農的山」,我只是想著,想要知道郭熊的經歷、想要知道他走過的山路、他的山林故事,但直到這句話,我才意識到,啊,這不是在談登山的書——以談登山來說,郭熊寫的入山經驗都太迷人了,但爬過山的人或許可以從中辨識出,那是因為熟練才能帶來的「舒適度」,甚至,現實裡可能離「舒適」的距離還很遙遠,但郭熊讓我感受到的是,他,彷彿,回到了家。
「對你們來說,這是在登山。但是,對我來說,你所謂的登山,就像是我走進家裡一樣。」(頁一九七)這是郭熊引述布農族人關於登山的認知。所以,不存在著登頂這件事,那麼,回家是什麼意思?回家是舒坦的、有沙發可睡、有乾淨的水可飲,儲存著可以供足你溫飽的食物,是你熟悉的場所、讓你放鬆的場所,你會悉心保護、不讓人隨便破壞的場所。
我們較為熟悉的「登山」模式是,帶有一種「有毒的男子氣概」去登山:是要征服、要把山踩在腳下、從山頂滿足地俯瞰大地;無法攻頂是失敗的、山頂是挑戰神的領域;當然也有另一種面向,要尊敬山、從山裡不帶走不留下東西——那麼,登山/入山是為了什麼?體驗?觀賞?如果說,登山是「回家」這件事首先提醒了我,布農人與山的關係與我對於山的認知不同,那麼,在最後章節郭熊寫到的狩獵行動與現場,讓我全盤、徹底翻新人與山的關係,那不只「回家」,而是與「家」的關係的重新盤整。
家不是予以與求的場所,而是取/還之間的平衡,你從家裡帶什麼走,那麼你也要有還什麼給這個家的認知;家是生長你的場所,是讓你成為人的地方。
郭熊沒有寫到這些話,但是他每一章節平實的、穩定的、逐步讓讀者跟著他熟悉這個山林所在的動物、植物,都在傳達人與山林萬物之間的關係,不是人與「物」,而是人與生命。你有你的故事,而存在於這個山裡的萬物,也有他們的故事。人為之取名,是帶著「認識」命名,這個認識不是數字、不是分類,而是取名的人,與這個物種之間的關係、對他的認識。
譬如,談到赤楊這個植物。
赤楊,布農族語裡叫做「海諾南」。從網路上的植物資料裡可以找到,赤楊是一種先驅植物,原住民過往在休耕期焚地之後,先長出來的植物就是赤楊。赤楊同時也是很好的生火材,「如果上山碰到下雨,只要找到赤楊樹,就不怕沒有營火。即使是用活的赤楊木,也容易燃燒。」(頁一九九)這樣的知識,或許對於山林熟悉的人也會有,不過,郭熊接下來轉述了布農族人關於赤楊的一則傳說:
「其實海諾南是會走路的樹人。從前,老人家可以跟大地萬物溝通,只要家裡沒有木頭,就對著窗外,大喊『海諾南,沒有木頭了』。赤楊聽到呼喚,緩緩走進家中,然後抖動身體,枯枝就掉落在地上,因此無需辛苦蒐集木材。」(頁一九九)
這太美了。也是在同一刻,我意識到,有多少類似這樣的故事,已經消逝在歷史之中。
在最後一章〈祖靈的禮物〉裡,郭熊花了一些篇幅寫入山狩獵的事。這件事,我想要留給現場來談。在每一章節裡,多多少少我都感受到、或者因而觸發關於當代對於山林的諸種議題的面向,但是,郭熊雖然沒有著力去談議題,但我也從中獲得了許多的啟發——譬如他談到原住民的登山,與現代人用GPS定位、等標線來登山的模式不同,他們從地景、獸徑、環境跡象來認路,山林在族人眼裡,處處是富含文化意義的地理資訊,不是數字、標高與方位。因此,郭熊也提到,在一九九〇年代,台灣開始有學者嘗試用『部落地圖』的概念,去建構每支族群的文化、生態和傳統智慧」(頁一九六);或者,書裡大量談到的黑熊之事(郭熊長年跟著黃美秀老師做黑熊研究)、布農族的生活、禮儀,身為獵人與獵物之間的關係......等等,儼如一條又一條敞開的山徑,令我著迷與驚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99會員
218內容數
每月,小小會精選一定量的選書,直送到選書成員的信箱裡。有不好朋友好奇,除此之外,要如何可以讀得到這些選書呢?除了選書之外,有時沙貓貓也會想要跟大家聊聊關於選書、閱讀的種種。在網路時代,是否你感覺到自己的閱讀其實變得越來越侷限呢?由書店老闆親選每月各類不同新書,一舉突破閱讀同溫層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他有許多憂慮:物種失去棲地、消失、氣候變遷對於周遭環境的改變、學校的學習呆板、不具啟發性、搬家、適應環境、現代性對於生活的衝擊......當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為氣候變遷而請命之時,他們有許多是親眼看見生活裡他們所珍愛的動物、生命逐一消逝,生活的環境變得更糟、更難以忍受
你如果支持友善對待流浪動物,也許會聽過反對的人說:「那麼有愛心,幹嘛不帶回家養」;或者,認為不該吃狗肉、兔肉,會被認為偽善、有差別心,「不都是肉嗎?那你怎麼不同情豬牛雞」......等等。我也曾經遇過喜愛貓狗的朋友,在自己的臉書簡介上寫著:封鎖轉傳動物虐待影像者;遇過有朋友家裡的貓狗到了生病晚期,不
他有許多憂慮:物種失去棲地、消失、氣候變遷對於周遭環境的改變、學校的學習呆板、不具啟發性、搬家、適應環境、現代性對於生活的衝擊......當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為氣候變遷而請命之時,他們有許多是親眼看見生活裡他們所珍愛的動物、生命逐一消逝,生活的環境變得更糟、更難以忍受
你如果支持友善對待流浪動物,也許會聽過反對的人說:「那麼有愛心,幹嘛不帶回家養」;或者,認為不該吃狗肉、兔肉,會被認為偽善、有差別心,「不都是肉嗎?那你怎麼不同情豬牛雞」......等等。我也曾經遇過喜愛貓狗的朋友,在自己的臉書簡介上寫著:封鎖轉傳動物虐待影像者;遇過有朋友家裡的貓狗到了生病晚期,不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我離家的文章,充滿了冒險,探索,以及勇敢的故事,描述了我的在山洞的生活以及有趣的經歷。
Thumbnail
常去紅葉野溪溫泉,但對溫泉後的山林卻一知半解。這趟去山胡椒基地,才知道這片離我們不遠的森林,原來是貫穿台灣歷史的入口。 ​早上我們先一起共乘到進入內本鹿的入口。車停下來,剩下的就是靠自己走。不過今天的步程不遠,只走了20分鐘左右就到了山胡椒基地。 我們同行的人中,很多來自外縣市的朋友…
Thumbnail
山上的生活會偷走任何事物。 你真美好,請你駐留。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Thumbnail
「長時間住在山上是什麼樣的感覺?」朋友問。我也說不上來,但似乎又不能以一言難盡隨意帶過,大概是個人修行般的斷捨離狀態吧…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這是一篇描述我離家的文章,充滿了冒險,探索,以及勇敢的故事,描述了我的在山洞的生活以及有趣的經歷。
Thumbnail
常去紅葉野溪溫泉,但對溫泉後的山林卻一知半解。這趟去山胡椒基地,才知道這片離我們不遠的森林,原來是貫穿台灣歷史的入口。 ​早上我們先一起共乘到進入內本鹿的入口。車停下來,剩下的就是靠自己走。不過今天的步程不遠,只走了20分鐘左右就到了山胡椒基地。 我們同行的人中,很多來自外縣市的朋友…
Thumbnail
山上的生活會偷走任何事物。 你真美好,請你駐留。
Thumbnail
  人文的山,意指登山背後的文化。本書從西方的登山史及美國形成一套面對自然的荒野哲學談起,接著轉向東方,談論漢文化下人與自然的關係,最後回到台灣的登山發展史,及當前迫切的問題與原因,並嘗試建構一個台灣新戶外文化的方法。山,不只是山,是人賦予了山價值與意義。筆者將試論登山及文化資產之「自然地景
09/05/2016 北一段 真實的存在 對於愛山的人來說,其實沒有沒登過的山。 山徑旁的風景只是附加的價值,我們真正在意的是登山的過程。 然而登山的方式有兩種。 一種是用腳真的走過; 一種則是在地圖上神遊過。   應該許多愛山人都有這樣的經驗, 你拿著地圖,手指追著地圖上的山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08/29/2011 登山的熱忱消失殆盡,踏上南湖大山步道的第一步,我就知道了。 走在山徑上,怎麼樣也感應不到南湖大山的感覺。 我自己知道原因,出發時的目的和動機就不正確。 沒想到有天我自己會為了這個理由來登山。 在山路上,再也沒有山的感應,也是這個緣故吧。 零晨三點由南湖山屋出發走
Thumbnail
「長時間住在山上是什麼樣的感覺?」朋友問。我也說不上來,但似乎又不能以一言難盡隨意帶過,大概是個人修行般的斷捨離狀態吧…
Thumbnail
我像是走了很久很久的路 從山下要走到山頭 獨自一人走 我在山下看著山 一個嶄新而未知的山 在黑夜之下 每棵樹木都長滿未知與恐懼的樹葉 遍布整個山林 我從沒走過這個山 只知道有個山頂 只知道要往那裡走 即便前面沒有路.....
Thumbnail
作者講述了自己過年和朋友一起爬山的經歷。在旅程中,作者感受到了一路上的守護和引導,並透過這個過程看到了自己。作者分享了攀山時的困難和趣事,並在結尾分享了這趟旅程給予她的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