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很忌諱談「死亡」的問題,然而,「生、老、病、死」本就是人生的過程與課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情緒幾乎佔據了我們的人生。人類很會"創造",無論是外在實質性的東西,或是內在精神性的思維;我們眼睛所看到的外在世界都是我們創造出來的,因此,產生了內在所有的情緒(喜、怒、哀、樂、嫉妒、吃醋、憤恨...)。我們都知道創造的力量可以創造萬物,卻忽略了也可以摧毀萬物,縱然我們都明瞭萬物皆有生、有死;凡事皆有起點、終點,可是,我們卻還是選擇忽略它、逃避它。
年輕時的我們,或許年少輕狂,體會不到「死」是甚麼,隨著年齡的增長,邁向四開頭、五開頭,甚至白頭髮出現了,又或者生病了,我們才意識到死亡離我們越來越近;在這之前,我們浪費了前半段的人生。儘管現在的人平均壽命大約是81.3歲,然而,人生無常,「意外」這兩個字總是帶給我們許多的變化球;死亡的無常總是讓我們如此的措手不及;往另一個層面看,「死亡」其實是在教導我們--"我們有多少可以學習的地方"。
人們都了解「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道理,卻總是依然執著、煩腦、放不下,或許我們可以換個方法--任何時候,當你感到煩惱時,想想死亡;當你有任何情緒時,想想死亡。利用每一天,去做必須做的事、說必須說的話,讓自己活在當下、每時每刻、每分每秒;因為時間很重要,我們都在過秒關,我們都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甚麼事。學著"彷彿隨時都要面對死亡"的生活,你將會更勇敢;你會懂得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刻;懂得聆聽周遭所有的聲音;你會改變你的思維;懂得如何去愛,而不是抱怨;你的心會更寬更廣;你會體驗到生命所帶來的成長。當你完全體驗生命、碰觸生命的深處時,即使發生了可怕的事,也只是生命的另一個經驗。
生命最終是屬於死亡的,我們只是活在借來的時間裡,然後再到另一段新的生命旅程,重新新的生命租約,終於我們了解「生命不是用來浪費的,而是用來體驗的」,它激勵了你去完全體驗生命--體驗發生在你身上的生命,而不是你希望曾經發生的生命。當你活出生命中的每個經驗時,死亡不會從你身邊帶走任何東西,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帶走,因為你已經實現;你不必改變生命,只要改變你活出生命的方式;不是你在做什麼,而是多少的你在做。沒有人知道自己的大限何時會到,因為自然規律本來就是如此;別浪費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應該感謝你被給予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