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媽媽如此的悲觀、消極,儘管是身邊的人也未必真的能幫上什麼忙,畢竟老人家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了。 有段時間我跟媽媽說她的一些觀念要改,她總回我:「要改什麼?怎麼改?我都已經幾歲的人了?」每每聽到她這麼說,我也不想再多說甚麼,只覺得「當局者」迷--往往陷在「自己所認知的世界裡」而不自知;且,一個人若真的有心想改變,跟年齡其實是沒有關係的。 我不會說媽媽有錯,反倒是覺得她是可憐的,活在自己的「認知」裡,掙脫不出來,縱使她每天都看著佛衛電視台...;我想,這只是她給自己一種心靈上的安慰與依靠吧!對她而言,她太苦了,所以她需要靠著其他的力量來支持著她走完她的人生,可是,她卻忽略了她自己本來就具有的力量。
回想媽媽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所有的情緒與行為,我想,她的內心世界一直是停留在她還可以到處跑跳的時候吧!相信「那個時候的她」,應該是媽媽人生中最幸福、最快樂的時光了。然而,人在遇到無法面對的事件與困難時,總是會習慣性的選擇逃避,因此,內心的小孩便一直停留在某個階段裡拒絕長大...,尤其是童年時期的創傷所帶來的影響。曾經聽媽媽說過,在她小的時候,她的雙腳還是健全的,直到有一天晚上突然發燒到40度以上,致使她的一隻腳出現了輕微的小兒麻痺,於是走起路來便開始了一跛一跛的形態。曾經,外婆也和我說過這件事,所以,外公、外婆一直覺得很對不起媽媽,因為當時家裡的經濟條件並不寬裕,致使媽媽無法到醫院求醫。 人生是無奈的,只能說命運捉弄人吧!這句話其實是充滿無助且無力的!不難想像,一個原本健全的人,如果因為某些因素而導致身體上有了缺陷,該事件所造成的自卑、傷心、抱怨和自哀自憐...等種種情緒有多麼地無依。 當事人如果沒有發洩、宣洩的出口,甚至自怨自哀,這樣的情緒長期壓抑在內心深處,只會造成當事人用悲觀和消極的態度來面對未來的人生,尤其是沒有人教會當事人該如何看待、接受、化解、面對並處理...。 由此可知,當時的媽媽並沒有讓內心的情緒得到安撫、消解與釋放,她就這樣放任著那些負面的情緒在她的內心深處一直消長,讓自己無措且徬徨的面對未來的生活。 長期下來,儘管媽媽有了婚姻,有了自己的家庭,她依然選擇用種種負面的情緒來面對婚姻與家庭生活。媽媽總說在她的人生規劃裡並沒有結婚的計畫...,然則,在那個年代大多是媒妁之言,她只能選擇認命的接受。在我看來,媽媽並不認同這樁婚姻,她只是帶著她那傳統的觀念來維持這段婚姻關係,她不知道如果要改變自己的人生必須靠她自己,這個過程,她的保護色越來越濃厚...,她身上的刺,越來越多...,再加上一些無知的人們有時候加諸在她身上的言語暴力與行為...;於此,我能想像媽媽的內心有多麼的孤單寂寞與惶恐不安;她是脆弱的,所以她期待著得到救贖,因此她總是抱怨我們都不瞭解她...。 我想,媽媽或許不瞭解--「這個世界本來就沒有誰會真正的了解誰」,而是當事人要懂得表達心中的想法與看法,以及傾聽內心真正的聲音,瞭然當下的所有情緒...。 否則,即使是枕邊人,也未必真的能百分百的了解對方,更何況--「人從未真正的了解自己」。
看到媽媽的無助,身為女兒的我也愛莫能助,儘管我一直費盡心思的想要帶著她走出來,然而,她這個當事人不願意改變也是徒勞,畢竟「人的自我意識總是會強到壓過他人,拒絕接受他人所給予的幫助」,這是最無奈的,也是大多數人的通病。因此,當我眼睜睜的看著媽媽日復一日的過著慣性的生活,有著慣性的思維,並期待著每個人的關心與圍繞時,心裡很是惋惜與束手無策。我知道媽媽的辛苦,也了解她為這個家庭的付出,怎奈還是“無能為力”!唯一能做的就是盡量帶她出去走走,畢竟「觀念」這兩個字是很難改變的,只能看當事人如何的「轉化」自己的心念與心境了。 每個人的心裡都會住著一個小孩,也許是天真無邪,也許是單純善良,也許是消極悲觀,也許是擔心恐懼,也許是自怨自艾...,無論是哪一個,這個小孩期待著他的主人能保持他的童心、撫平他的遺憾與傷口。 我們要學會如何面對自己的情緒和痛楚,不要逃避,因為逃避並不會讓那些情緒和痛楚消失,只會像雪球越滾越大,大到影響了我們的身心靈,影響了我們的生活,影響了我們的人生,連帶影響了我們周遭的人,所以,請用「真心」與「直心」來面對自己種種的情緒與痛楚,試著往情緒和痛楚的裡面看,再看深一點,直到我們能真正的看到情緒與痛楚背後的源頭;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的放下,真正的跨過了那個「坎」。 不要害怕,不要恐懼,不要退縮,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給予自己最大的信心和勇氣。期望媽媽在未來的日子,能開開心心、無憂無慮、心想事成,也期望大家要重視自己內心的小孩,因為他有可能是你童年的創傷,也有可能是你一直過不去的坎,祝福媽媽!也祝福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