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癮腦學】度過COVID-19第三波疫情:飲酒者可以多照顧自己

2022/04/18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度過COVID-19第三波疫情:飲酒者可以多照顧自己。(圖:Charl Folscher on Unsplash)

作者:精神科專科醫師 簡婉曦

發表日期:2022/04/19
本文彙整自精神科門診的診間絮語、認知行為治療與正念心理治療的經驗,所有對話皆已改寫,去除所有可以標示出特定身分的描寫。若有巧合,請勿對號入座。
2022年3月開始,COVID-19病毒正式進入臺灣社區。從2021到目前,臺灣經歷3波病毒入侵,除了造成社會經濟起伏、人心動盪,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飲酒問題。每次社區瀕臨突破時,身心科門診的就診人次都會大幅減少,有些原本沒有酒癮的個案,在疫情嚴重期間,會以酒代藥,不但染上酒癮,也使原本穩定的藥物效果無效。

COVID-19疫情起伏帶來的飲酒問題
2022年3月開始,COVID-19病毒正式進入臺灣社區。從2021到目前,臺灣經歷3波COVID-19病毒入侵,除了造成社會經濟起伏、人心動盪,也帶來越來越多的飲酒問題。每次社區圍堵瀕臨突破時,都會區社區身心科診所的就診人次都會大幅減少,有些原本沒有酒癮的就診民眾,在疫情嚴重期間,自行以酒代藥,不但染上酒癮,也使原本的藥物效果無效化。
飲酒除了帶來嚴重的失眠問題,在疫情期間,長期飲酒帶來的焦慮、憂鬱甚至是自殺風險也都顯著提高。即便是在幾波COVID-19疫情趨緩期間,許多門診民眾也遭遇到飲酒量無法自行減少,需要進一步透過醫療協助。
由Google Trends關鍵字分析與酒精相關的搜尋熱度
2021年7月我們曾經根據Google Trends關鍵字分析洋酒的搜尋熱度,這次我們重新更新資料,加上最近門診病患大量飲用的「高粱」。從搜尋熱度資料來看,每年第一季都是烈酒搜尋的熱門時間,近2年「威士忌」與「高粱」的搜尋熱度越來越高,2022年第一季又再度突破2021年第一季的熱度。
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酒癮衛教資訊的擴散,民眾對於酒癮的理解越來越充足。根據Google Trends關鍵字分析,「酒癮」的搜尋熱度從2019年開始變顯著提高。近3年的「戒酒」搜尋熱度也持續維持在高檔。
彙整這些數據變化與臨床觀察,我們發現,COVID-19疫情帶來的工作與經濟壓力,能夠透過飲酒行為轉移成為酒癮。有些民眾開始能夠主動上網搜尋關鍵字並求助,但實務上,我們卻發現民眾對酒癮的理解有許多誤解與迷思。
酒癮者的誤解與迷思
酒癮者最常見的誤解與迷思就是:認為自己沒有亂,就沒有飲酒問題。
酒癮者第二常見的幻想是:認為頻繁暴飲不等於酒癮。
這兩者都是一種迷思。
首先,酒癮不是一定要喝到胡言亂語或天怒人怒才叫做酒癮。當酒量越來越好,甚至出現追酒的行為時,就要開始注意。酒癮者常常會被酒精給制約,認為在特定情緒或特定環境下,非得透過酒精才能夠完成一些任務,例如:酒聚歡愉、應酬談事、藉酒消愁;酒癮者常常相信,如果沒有喝酒,好像就無法有快樂或放鬆的感覺,如果沒有飲酒,好像就沒有力氣繼續生活或過日子。這些想法其實都可能是酒癮的證據或跡象。
第二,頻繁暴飲當然是酒癮問題。即便沒有每日喝酒,一週只喝2~3次,每次暴飲20單位酒精以上的民眾大有人在。然而酒精戒斷症狀持續7日,這代表頻繁暴飲者永遠處在酒精戒斷症狀的影響之中,從未真正從酒精的魔掌下脫離。即便是高功能飲酒者,維持著相對正常的工作與家庭生活,也常合併有戒斷性手抖、戒斷性焦慮情緒、戒斷性失眠,有時還會出現戒斷性憂鬱情緒與專注力障礙。如此高頻暴飲,無法真正停酒的人其實不少。甚至有人誤以為自己是成人注意力不足症,希望索取藥物增加專注力。
這兩種迷思都非常致命,因為當酒癮者深深自覺自己飲酒出問題時,往往已經是更末期,更難以治療的時候。長期慢性的酒癮治療,需要更漫長的治療,更漫長的自我煎熬與天人交戰。
酒癮者容易COVID-19突破性感染
2021年10月,美國衛生研究院透過分析美國580,000名完全接種COVID-19疫苗者的電子健康紀錄發現,物質使用障礙患者突破性感染的風險顯著高於沒有物質使用障礙者。在研究期間,有7%的物質障礙使用者發生了突破性感染,相比之下,沒有物質使用障礙者只有3.6%。
此研究發現:過去一年內曾被診斷為酒精使用障礙者,罹患COVID-19的可能性是沒有被診斷物質使用障礙症者的7.8 倍。曾經(終身盛行率)被診斷酒精使用障礙者,罹患COVID-19的可能性是沒有被診斷物質使用障礙症者的1.4倍。
同時,研究也發現,物質使用障礙者(包含酒癮者)在突破性感染後的重症機率相對較高,更容易住院與死亡。造成這樣的差異很複雜,可能和酒癮者的健康狀況、生活習慣或是社會經濟能力有關。
COVID-19疫情下,臺灣酒癮者的不同面貌
就臺灣在地社會文化分析:藍領工作者的飲酒當量高,也很難穩定回診與堅持酒癮治療,身體健康狀況整體偏低,常合併有三高與憂鬱問題。在COVID-19疫情期間,藍領工作者常因工作不順、經濟壓力而增加酗酒量。白領工作者的飲酒劑量平均偏低,但重度酒癮者的飲酒當量常遠超過藍領工作者,其求診主要原因是酒癮已經嚴重影響其工作、生活與認知功能。在COVID-19疫情期間,也有不少白領工作者,因為疫情影響業績,使其酒癮嚴重度惡化。
在藍領與白領以外,另一個飲酒族群是高中到大學的學生族群。在臺灣,未成年飲酒是違法的,但學生族群的飲酒行為卻非常普遍(根據調查,國人初次飲酒年齡平均為15~18歲),雖然學生族群的飲酒當量通常不高,但藉酒消愁的風氣非常盛行,媒體也常看見成年人帶未成年飲酒的新聞。在COVID-19疫情期間,少數原本沒有飲酒習慣的在外求學者,返家居住卻染上家族性飲酒習慣。
離開酒精,可以向成癮科專科醫師求助
當COVID-19病毒進入臺灣社區,甚至開始出現必須與之共存的考量時,酒癮者以及其他物質使用者,會變得更為健康脆弱。除了定時按照指揮中心建議接受COVID-19疫苗注射,停止飲酒,是酒癮者照顧自己的最佳選擇。
如果妳/你發現自己已經染上酒癮,無法自行戒酒或停酒,可以試試尋找附近的成癮科專科醫師評估與治療。如果您的酒癮問題更嚴重,社區的成癮科專科醫師也能夠將您轉介到相關的酒癮治療醫院(舉例: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接受進一步的治療。
110會員
62內容數
情緒腦學,彙整與精神科、身心科相關的腦科學論文,幫助讀者透過腦科學來理解自身或親朋好友遭遇的情緒障礙或情緒疾病(憂鬱、焦慮、強迫等等)。與公開的文章不同,情緒腦科學專欄,將更深入解釋腦部與情緒的關聯,幫助希望進一步理解情緒在頭腦間運作機轉的讀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