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類學初探-兩法的關係(2) | 三句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這裡,我想每天分享一些攝類學的筆記或心得。每篇文章都短小精悍,三分鐘內搞定,這樣,大家可以每天輕鬆學習,逐步提升,學習過程輕鬆愉快~

而如果有任何錯誤,請各位先進不吝在討論區指出。


上一篇攝類學初探-兩法的關係(1)介紹玩了基本的兩法關係,皆下來分享如何判斷兩法的是幾句關係的哪一種?

比較 A 和 B 兩個法是幾句關係時,先從找同分開始。如果二者沒有同分,那麼就排除了三句、四句、同義,因為這三種關係都必須具備有「同分」的條件,所以如果沒有同分就是相違。

判斷詳情如下圖:

raw-image


四、四種關係論式還原

接下來正式進入透過「論式」來分辨兩個法的關係啦(撒花~~~),會按照三句、四句、同義、相違的順序來分享~~~

非三句非四句非同義非相違之故的含義

在辯論中會出現「A 和 B 二者非三句非四句非同義非相違之故」的題目,意思是 A 和 B 二者,不是三句不是四句不是同義不是相違的緣故。這時有因,按論式要回答因不成或不周遍。如果認為 A 和 B 是四種關係中的一種,就回答非__因不成,如果認為不是四種中的任何一種,就回答不周遍。一般來說,都是前者。


1. 三句關係

辯方:紅色和顏色二者,非三句非四句非同義非相違之故。

raw-image

立宗方:非三句因不成。

辯方:請詳細安立三句關係。

立宗方:二者為異之一有同分:如紅衣服的顏色有法。若是紅色皆周遍是顏色,若是顏色皆不周遍是紅色,如白色有法。俱非:形狀有法。




(以下開始驗證)

辯方:紅衣服的顏色有法,理應是紅色和顏色二者的同分。(1.先驗證同分)

raw-image

立宗方:承許。

辯方:紅衣服的顏色有法,為何是紅色和顏色二者的同分?

立宗方:因為既是紅色之一又是顏色故。

辯方:紅衣服的顏色有法,理應是紅色。

立宗方:承許。

辯方:紅衣服的顏色有法,理應是顏色。

立宗方:承許。


辯方若是紅色理應周遍是顏色。(2.驗證二者誰週遍誰)

raw-image

立宗方:承許。

辯方若是顏色理應不周遍是紅色。

立宗方:承許。

辯方:請舉例。

立宗方:白色有法。

辯方:白色有法,理應是顏色。

立宗方:承許。

辯方:白色有法,理應不是紅色。

立宗方:承許。

辯方:白色有法,為何不是紅色?

立宗方:因為不是堪為紅色的緣故。(白色有法,理應不是紅色,因為不是堪為紅色之故

辯方:白色有法,理應不是堪為紅色。(符合宗法:前陳是因。)

立宗方:承許。

辯方:若不是堪為紅色理應周遍不是紅色。(符合隨遍:因周遍後陳。)

立宗方:承許。


辯方:形狀有法,理應是紅色和顏色二者的俱非 。(3.最後驗證俱非)

raw-image

立宗方:承許。

辯方:形狀有法,為何是紅色和顏色二者的俱非 ?

立宗方:因為既不是紅色也不是顏色的緣故。

辯方:形狀有法,理應不是紅色。

立宗方:承許。

辯方:形狀有法,理應不是顏色。

立宗方:承許。

熱愛分享佛教內容,正專注於學習攝類學,透過辯論逐步進入五大論的學習。 作為佛教辯論的入門新手,我一邊學習一邊整理筆記和心得,目標是讓思維像鋼鐵般清晰,不再輕易被唬弄! 如果你也對用邏輯思維來理解佛教教義和觀點感興趣,歡迎一起探索。 我喜歡邊學邊記錄,期待和大家共同成長,將佛法智慧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介紹了辯論中的注意事項,包括固定辯方和立宗方角色、答辯規範等。文中舉例說明了如何正確使用「有法」和「若是」,以及應對辯論中的矛盾和不周遍問題,以確保辯論過程中的邏輯一致性和有效性。
介紹了辯論中的角色、宗以及辯論語言。主要探討了“因不成”和“不周遍”的運用範例,幫助理解辯論中的常見思考謬誤,並舉例講述了辯論中雙方被規定能說的語言。
這篇文章統整了攝類學的基本論式架構,包括前陳、後陳、因,接下來介紹有前陳和無前陳的論式,並探討了不是真因論式的過失。通過這些內容的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攝類學的辯論結構和邏輯運用,提升思維能力和辯論技巧。
如果一個論式不符合前陳是因(宗法)和因周遍後陳(隨遍)的要求,就會出現過失。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思考謬誤,有時甚至會導致情緒內耗。因此,理解這些邏輯關係不僅對學習佛法有幫助,還能幫助我們觀察自己的觀點,解決情緒內耗,讓思維更清晰。
此篇,介紹了沒有前陳/有法的論式,同時也帶出了"周遍是"及"周遍不是"的內容複習
本文講述了佛法中的四種關係:同義、相違、三句和四句。簡單來說,就是在辯論中,我們如何用這些關係來更清楚地理解概念。例如,三句和四句關係幫助我們看出兩個法相名詞的範圍重疊程度,同分和俱非則讓我們知道它們是否有共同點。總之,這些關係讓我們辯論時思路更清晰!
介紹了辯論中的注意事項,包括固定辯方和立宗方角色、答辯規範等。文中舉例說明了如何正確使用「有法」和「若是」,以及應對辯論中的矛盾和不周遍問題,以確保辯論過程中的邏輯一致性和有效性。
介紹了辯論中的角色、宗以及辯論語言。主要探討了“因不成”和“不周遍”的運用範例,幫助理解辯論中的常見思考謬誤,並舉例講述了辯論中雙方被規定能說的語言。
這篇文章統整了攝類學的基本論式架構,包括前陳、後陳、因,接下來介紹有前陳和無前陳的論式,並探討了不是真因論式的過失。通過這些內容的總結,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攝類學的辯論結構和邏輯運用,提升思維能力和辯論技巧。
如果一個論式不符合前陳是因(宗法)和因周遍後陳(隨遍)的要求,就會出現過失。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思考謬誤,有時甚至會導致情緒內耗。因此,理解這些邏輯關係不僅對學習佛法有幫助,還能幫助我們觀察自己的觀點,解決情緒內耗,讓思維更清晰。
此篇,介紹了沒有前陳/有法的論式,同時也帶出了"周遍是"及"周遍不是"的內容複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本書關注的是句子成份的分析。 如前述,詞類和句子成份是兩個很不一樣的概念。 詞類的劃分屬歸類性的描述。我們先有一個給定的詞彙,然後劃分若干詞類,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再進而對詞彙中的每一個詞進行分類,即說某詞屬名詞﹑某詞屬動詞﹑某詞可以是名
  嗯……這篇是類疊跟設問的場合。也是快變成國文課的場合。 ❈❈❈   ※類疊法:   接二連三地反覆使用相同的一個字詞、語句。可增加文章的節奏感,凸顯文章的重點。   讓句型更加生動,避免枯燥,任何詞性都可以被重疊。名詞重疊常表示數量龐大;動詞重疊表示動作的進行;形容詞或副詞的重疊表示委婉
Thumbnail
輕鬆的二分法能簡化許多複雜的東西,光與暗、是與否、對與錯、白與黑、左與右,簡單明瞭的標籤不只可以加速處理事情的速度,也能擺脫中間地帶,達到不在意甚至無視範圍最大的模糊空間的功能。
Thumbnail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Thumbnail
依作用後狀、象變化,將知識學問分類編序。
從大一開始,不論是老師講台上的講解,或是自行在書本上習得之解釋方法說明,把重心放在哪一種解釋方法比較好,一路搞不清楚狀況的讀法條。到近來才驚覺「每種解釋方法都有其價值」,沒有哪一種就一定比較好,而是提供不同面向的觀點。 各種的解釋方法,原來是相輔相成。重點是要讓個案能夠有妥適的結果。法律是社會科學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
舉出理論,在某些狀況下,不能證明「某類型事物」的「真假」性
Thumbnail
1.0 從函數到函算語法 1.1 句子成份 本書關注的是句子成份的分析。 如前述,詞類和句子成份是兩個很不一樣的概念。 詞類的劃分屬歸類性的描述。我們先有一個給定的詞彙,然後劃分若干詞類,比如名詞﹑動詞﹑形容詞等,再進而對詞彙中的每一個詞進行分類,即說某詞屬名詞﹑某詞屬動詞﹑某詞可以是名
  嗯……這篇是類疊跟設問的場合。也是快變成國文課的場合。 ❈❈❈   ※類疊法:   接二連三地反覆使用相同的一個字詞、語句。可增加文章的節奏感,凸顯文章的重點。   讓句型更加生動,避免枯燥,任何詞性都可以被重疊。名詞重疊常表示數量龐大;動詞重疊表示動作的進行;形容詞或副詞的重疊表示委婉
Thumbnail
輕鬆的二分法能簡化許多複雜的東西,光與暗、是與否、對與錯、白與黑、左與右,簡單明瞭的標籤不只可以加速處理事情的速度,也能擺脫中間地帶,達到不在意甚至無視範圍最大的模糊空間的功能。
Thumbnail
  現象學的三種結構形式、三種常用的進路。分別是:1. 部分與整體、2. 同一與多重、3. 顯現與不顯現。   1. 部分與整體:整體(whole)可分析出不同的部分(parts);片段與(pieces)與環節(moments)。片段與環節的主要差異在於,片段能夠獨立於整體之外,例如:
Thumbnail
依作用後狀、象變化,將知識學問分類編序。
從大一開始,不論是老師講台上的講解,或是自行在書本上習得之解釋方法說明,把重心放在哪一種解釋方法比較好,一路搞不清楚狀況的讀法條。到近來才驚覺「每種解釋方法都有其價值」,沒有哪一種就一定比較好,而是提供不同面向的觀點。 各種的解釋方法,原來是相輔相成。重點是要讓個案能夠有妥適的結果。法律是社會科學
Thumbnail
對於渴望提升溝通和寫作技巧的人來說, 了解論證的本質是關鍵。 論證不僅是一種言論形式, 更是一種藝術, 它影響著我們如何表達和理解爭議性問題。 本文將揭示論證的三大核心關係, 幫助你在任何溝通場合都能更有效地傳達自己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