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之陽,汶水西流;其陰,濟水東流。陽谷皆入汶,陰谷皆入濟。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最高日觀峯,在長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爲磴,其級七千有餘。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繞泰安城下,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古時登山,循東谷入,道有天門。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餘所不至也。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世皆謂之天門雲。道中迷霧冰滑,磴幾不可登。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戊申晦,五鼓,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大風揚積雪擊面。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稍見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極天雲一線異色,須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紅光,動搖承之。或曰,此東海也。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絳皓駁色,而皆若僂。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宮在碧霞元君祠東。是日,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其遠古刻盡漫失。僻不當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蒼黑色,多平方,少圜。少雜樹,多鬆,生石罅,皆平頂。冰雪,無瀑水,無鳥獸音跡。至日觀數裏內無樹,而雪與人膝齊。
桐城姚鼐記。
註釋
(1)選自《惜寶軒詩文集》(《四部叢刊》影音原刊本)。姚鼐(nài),字姬傳,一字夢谷,室名惜抱軒,清代代桐城(今安徽桐城)人。桐城派古文家。
(2)陽:山的南面。
(3)汶(Wèn)水:也叫汶河。發源于山東萊蕪東北原山,向西南流經泰安東。
(4)濟水:發源於河南濟源縣西王屋山,東流到山入海東。後來下游被黃河衝沒。
(5)陽谷:指山南面谷中的水。谷,兩山之間的流水道,現在通稱山澗。
(6)當其南北分者:在那(陽谷和陰谷)南北分界處的。
(7)古長城:指春秋時期齊國所築長城的遺址,古時齊魯兩國以此爲界。
(8)日觀峯:在山頂東巖,是泰山觀日出的地方。
(9)以:在。
(10)乾隆三十九年:即1774年。
(11)乘:趁,這裏有“冒着”的意思。
(12)齊河、長清:地名,都在山東省。
(13)限:門檻,這裏指像一道門檻的城牆。
(14)泰安:即今山東泰安,在泰山南面,清朝爲泰安府治所。
(15)丁未:丁未日(十二月二十八日)。
(16)朱孝純子穎:朱孝純,字子穎。當時是泰安府的知府。
(17)蹬(dèng):石級。
(18)級:石級。
(19)環水:即中溪,俗稱梳洗河,流出泰山,傍泰安城東面南流。
(20)循以入:順着(中谷)進去。
(21)道少半:路不到一半。
(22)中嶺:即黃峴(xiàn)嶺,又名中溪山,中溪發源於此。
(23)天門:泰山峯名。《山東通志》:“泰山週迴一百六十里,屈曲盤道百餘,經南天門,東西三天門,至絕頂,高四十餘里。”
(24)崖限當道者:擋在路上的像門檻一樣的山崖。
(25)雲:語氣助詞。
(26)幾:幾乎。
(2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青山上覆蓋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負,背。燭,動詞,照。
(28)徂徠(cúlái):山名,在泰安東南。
(29)居:停留。
(30)戊申晦:戊申這一天是月底。晦:農曆每月最後一天。
(31)五鼓:五更。
(32)日觀亭:亭名,在日觀峯上。
(33)漫:迷漫。
(34)摴蒱(chū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種賭博遊戲,這裏指博戲用的“五木”。五木兩頭尖,中間廣平,立起來很像山峯。
(35)極天:天邊。
(36)採:通“彩”。
(37)丹:硃砂。
(38)東海:泛指東面的海。這裏是想象,實際上在泰山頂上看不見東海。
(39)或得日,或否: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沒有照着。
(40)絳皓駁色:或紅或白,顏色錯雜。絳,大紅。皓:白色。駁:雜。
(41)若僂:像脊背彎曲的樣子。引申爲鞠躬、致敬的樣子。日觀峯西面諸峯都比日觀峯低,所以這樣說。僂,駝背。
(42)岱祠:東嶽大帝廟。
(43)碧霞元君:傳說是東嶽大帝的女兒。
(44)行宮:皇帝出外巡行時居住的住所。這裏指乾隆登泰山時住過的宮室。
(45)顯慶:唐高宗的年號。
(46)漫失:模糊或缺失。漫:磨滅。
(47)僻不當道者:偏僻,不在道路附近的。
(48)圜:通“圓”。
(49)瀑水:瀑布。
古今異義1.至於泰安(至於,古義:到,到達;今義:表示另提一事)
2.是月丁未(是,古義:這,此;今義:常用作判斷詞)
3.復循西谷(復,古義:再,又;今義:往復,重複)
4.戊申晦(晦,古義: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今義:昏暗,夜晚)
5.多平方(平方,古義:方方整整的,指山石;今義:數學名詞)
通假字1.其級七千有餘(“有”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2.少圜(“圜”通“圓”,圓形的,指山石)
詞類活用1.汶水西流(西:名詞作狀語,向西)
2.濟水東流(東:名詞作狀語,向東)
3.崖限當道者(限:名詞作狀語,像門檻一樣)
4.道少半(道:名詞作動詞,走,走路)
一詞多義當:
1.當其南北分者(在,在……的地方,介詞)
2.崖限當道者(擋住,動詞)
3. 僻不當道者(面對,動詞)
餘:
1. 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我,代詞)
餘始循以入(同上)
餘所不至也(同上)
2.其級七千有餘(幾,表示整數後不定的零數,數詞)
以:
1.餘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在……的時候)
2.餘始循以入(同“而”,表順承,連詞)
3.回視日觀以西峯(連接方位名詞,用法同現代漢語,連詞)
限:
1.越長城之限(界限,名詞)
2.崖限當道者(門檻,名詞)
道:
1.道皆砌石爲磴(路,名詞)
道有天門、崖限當道者、道中迷霧冰滑、觀道中石刻、僻不當道者(同上)
2.道少半(走,走路,動詞)
有:
1.其級七千有餘(通“又”,用來連接整數和零數)
2.泰山正南面有三谷(有,與“無”相對,動詞)
道有天門、下有紅光、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同上)
及:
1.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和,連詞)
2.及既上(等到,介詞)
3.皆不及往(趕得上,動詞)
雲:
1.世皆謂之天門雲(語氣助詞,表示不大肯定的語氣)
2.亭東自足下皆雲漫(雲霧,名詞)
日: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太陽,名詞)
2.或得日,或否(陽光,名詞)
3.是日(天,名詞)
漫:
1.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瀰漫,佈滿,動詞)
2.其遠古刻盡漫滅(磨滅,動詞)
居:
1.半山居霧若帶然(停留)
乘:
1.自京師乘風雪(冒着)
或:
1.回視日觀以西峯,或得日,或否(有的)
極:
1.極天雲一線異色(盡頭)
視:
1.回視日觀以西峯(看)
坐:
1.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與“站”相對)
始:
1.餘始循以入(開始)
判斷句1.當其南北分者,古長城也。/雲中白若摴蒱數十立者,山也。(以上兩句用固定格式“……者,……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2.
酈道元所謂環水也。/餘所不至也。(以上兩句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主語“此”省略。判斷句)
3.此東海也。(用句末語氣詞“也”表示判斷。判斷句)
4.亭東自足下皆雲漫。(用副詞“皆”表示判斷,“皆”相當於“都是”。判斷句)
定語後置句5.今所經中嶺及山巔崖限當道者(“崖限當道者”一句中,“限當道”爲“崖”的定語。定語後置句)
省略句6.與知府朱孝純子穎由南麓登。 /與子穎坐日觀亭待日出。/皆不及往。/觀道中石刻。
(以上四句均省略主語代詞“餘”)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後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雪。“蒼山”前面省略謂語:見)
8.觀道中石刻,自唐顯慶以來。(後一分句承前一分句省略主語:石刻。後一分句爲判斷句,主語是“石刻”,謂語是“自唐顯慶以來”)
9.生石罅(“生”前面省略主語:樹。“生”後面省略介詞“於”,“於”相當於“在”)
10.復循西谷(“西谷”後面省略謂語:走)
11.餘始循以入(“循”後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環水”)
12.中谷繞泰安城下(“中谷”後面省略賓語代詞“之”,“之”代“水”)
摘自讀古詩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