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20220421 從Hong Kong到HongKonger--一個歷史性的回答

2022/05/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這是春山出版社舉辦的講座,講者是吳叡人。
因為下班晚了,我也只能風塵僕僕地邊趕路邊聽。有很多內容被路上呼嘯而過的風聲蓋過。
他講香港,是怎麼逐漸形成一個民族認同。
以下都是憑印象,可能會有錯漏。
一般認為「香港人」這樣帶有民族或國族主義認同的詞,源自於雨傘革命。
但吳叡人認為,整個認同凝聚形成的過程起源更早,從港英時期開始,始於麥理浩擔任總督時。麥理浩成立廉政公署,整治香港嚴重的貪腐問題。推動大型的基礎公共建設,提升行政效率。推行某些帶有政治意味的運動,例如清潔香港運動、香港節(類似嘉年華)等等。這些作為,被稱為「善政」(或「善治」)。吳叡人認為,這樣的統治方針,逐漸建立了香港人民族認同。然而遺憾的是,因為顧慮中國的影響,未能將政治權力下放,推行民主政治,這也是香港形成今日情況的遠因。這也是香港與臺灣不同之處,香港人未曾經歷從威權統治者手中爭取自身權力的過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聯合國有一個能夠以民族自決獨立的名單,香港名列其中。然而因為中國的運作,香港失去這項權力(待考)。香港也曾經擁有對外簽訂條約的權力(待考)。也就是說,構成國家的要素:人民、土地、主權、政府,香港都擁有或具有相似的條件,甚至也有自己的貨幣。然而因為香港未能推行民主政治,所以並未真正形成市民階級(Citizen)。且香港的中產階級帶有強烈的買辦性質,以利益為優先。吳叡人認為這些不利的條件是香港無法獨立的原因。
反送中運動在港方與中方的壓制之下,以部分香港人出逃,部分異議者轉入其他領域作收。吳叡人列舉了許多文學、影視作品,將其視為某種抗議的變體,也就是說,香港人對威權統治的不滿以其他形式呈現。有人問,在這樣的高壓統治,異議者出逃的情況,香港民族是不是前途未卜。但吳叡人樂觀的認為,香港的民族或國族主義的建構已經成形,只要持續努力終究能夠開花結果,有心維繫的話也未必會被移居地同化,且認同可以是多元的(印象中,不確定)。
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中國的高中生翻牆來聽這場講座,甚至提問。他問說在中國這樣的教育之下像他們這樣的青年未來應該何去何從(之類的)。吳叡人說,像黃之鋒這一代的年輕人,他們吸收資訊的管道很廣,速度很快。若能因此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那就不必擔心威權統治的壓迫與影響。
聽完這場講座有點感動,也覺得自己在知識、專業、或是論述能力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另外,偷偷查了一下春山總編,發現有很多相關的報導,他們出的書也很有趣,跟我感興趣的領域相符。但某方面來說又再度引發了我對知識或是職涯的某種焦慮。
施宏儒
施宏儒
放在這裡的是一些過去、現在的,細細碎碎的低語呢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