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日誌

2022/05/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周日二寶開始發燒,但快篩陰。
帶去看兒科門診拿藥。
雖然有叮嚀她在家戴口罩、宣導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家人等觀念。
實際上很多時候還是把口罩拿掉。
周一晚上開始大寶不舒服,周二開始發燒。傍晚帶去兒科門診。
醫生說不能排除任何可能。
週三大寶快篩陽。 老婆也開始燒,我也開始有喉嚨痛的情形。
大寶PCR檢驗為陽。
週四再帶二寶去PCR,也為陽性。
我則是周末開始發燒。快篩陽。

總之,慘痛的一週過去了。
雖然小孩還有些許症狀,類似腦霧、莫名的腿部肌肉疼痛。
剩下的也只能留待解隔離之後想辦法恢復了。

分幾點簡單說說自己的想法:

1.備藥很重要。
小孩有後遺症這件事,我覺得跟發燒時間長或許有些許關係。
發燒通常代表病毒開始攻擊身體,使免疫系統做出反應。如果能夠及早投藥,或許症狀會和緩許多。當然,腦霧的說法之一,是因為病毒攻擊肺部造成腦部血氧不足而導致腦細胞受損。這部分或許沒辦法有甚麼特效藥可以使用,但是早點提高警覺意識,縮短病程應該會有所助益。

2.家庭內的防堵是很困難的
感染這件事,很有可能不只一次。不論新冠、腸病毒、流感,即便現在因為曾經確診而有omicron的抗體,也可能隨著時間身體抵抗力減弱而再度感染,又或者遇到突變的病毒株依然沒有抵抗力。(病毒共存基本上是一個不太合理的夢想;你以為是共存,對於它們卻是一個從量變突破到質變的過程)。我也嘗試全家口罩、分開飲食、分開浴室。但大家關在同一個空間的情況下,實在很難確保沒有其他的突破口。到最後只是拉長大家不同確診點而已。病毒像是一個間諜,穿著親愛家人的皮囊與你共處,怎麼防得了呢?
當然,也有醫生認為稀釋五十倍的漂白水可以做為消毒;保持通風1-3天,可以讓病毒死亡。但是,共處一室加上身邊的人不斷排出新病毒的情況,在在考驗守護者的耐心。如果還有下次,我還是會努力嘗試避免全家感染的可能

3.政府的措施罵聲連連,但並非完全無意義。
在確診前我們充滿恐慌。篩劑是否充足、快篩是否夠準確(一開始的二寶就篩三次都流鼻血了還是陰性,一來造成我們的輕忽,二來也對他充滿愧疚)。下周要復課,老師要求小孩出示快篩陰性,也讓我們感到受到歧視。(即便我解釋確診者三個月內都可能PCR為陽性,指揮中心也說這過程都不算重複感染,老師仍希望出是快篩陰的證明)。
不過,確診之後回過頭來看,這些措施不是全然無意義的,但只有停留在找出確診者的階段
3+4的目的是避免有接觸史的陽性反應者在外面跑。
7+7的匡列也是同樣道理。
一旦確診,希望他們減少移動,避免繼續擴大傳播。
這其中當然有黑數存在;一旦失去保險理賠的意義(該不會這段也是政府的超前部屬,先讓保險業者賣保單,只是為了讓更多確診者自願主動投案,之後再用政策幫業者們解套?),法定確診要被關七天,而且確診日從PCR結果出來開始算起(若要從快篩陽性算起要在5月12日之後,且有居隔匡列這兩個條件)。那麼,很多人為了不被限制自由,寧願選擇隱瞞病情繼續工作。即便病症很多是高燒喉嚨痛,也大多3-4天可以緩解。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策略是無效的,只要這樣的想法或黑數存在,我們不可避免地感染會持續擴大。
病毒有可能在各種食物包裝上出現、在生活中接觸的物品上出現、飄散在各種密閉空間之中。
即便病毒爆發已經兩年,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還太少。還在爭論疫苗廠牌、PCR量能、快篩口罩的配發購買。對於病毒的後遺症確診之後的傳染力如何判定建議家庭備藥內容都有所匱乏。我們只在乎有沒有慰問關懷,若不幸成為重症者該怎麼辦。卻還來不及思考當確診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他們康復之後的生活會不會有某些歧視?康復者在職場校園應該如何行動,可以讓尚未確診者感到安心。
這都應該是要在政府設定確診者即將擴大、預期感染者將覆蓋全國,要提前與民眾溝通與宣導的事項才對。

結語
地方與中央目前看似不同調,地方想要防堵、中央想要和緩擴散,趕上國際腳步(選舉日程)。但其實終究要面對同樣的結果:一旦法定傳染病降級、脫口罩、保險解套不用理賠或折扣,確診者遍及全國的日子是終究實現的(對於這種漠視國民健康的策略,不論是否確診前後我都感到非常生氣且痛恨)。
即便正在生病或已經康復的人,都還是盡可能以最高標準防護注意自身衛生習慣,才能保護身邊的人。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波變種會是以甚麼樣的型態出現。

希望政府及早提供明確指引,讓確診者與未確診者可以安心和平的共同生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6會員
138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