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診日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上周日二寶開始發燒,但快篩陰。
帶去看兒科門診拿藥。
雖然有叮嚀她在家戴口罩、宣導保護自己就是保護家人等觀念。
實際上很多時候還是把口罩拿掉。
周一晚上開始大寶不舒服,周二開始發燒。傍晚帶去兒科門診。
醫生說不能排除任何可能。
週三大寶快篩陽。 老婆也開始燒,我也開始有喉嚨痛的情形。
大寶PCR檢驗為陽。
週四再帶二寶去PCR,也為陽性。
我則是周末開始發燒。快篩陽。

總之,慘痛的一週過去了。
雖然小孩還有些許症狀,類似腦霧、莫名的腿部肌肉疼痛。
剩下的也只能留待解隔離之後想辦法恢復了。

分幾點簡單說說自己的想法:

1.備藥很重要。
小孩有後遺症這件事,我覺得跟發燒時間長或許有些許關係。
發燒通常代表病毒開始攻擊身體,使免疫系統做出反應。如果能夠及早投藥,或許症狀會和緩許多。當然,腦霧的說法之一,是因為病毒攻擊肺部造成腦部血氧不足而導致腦細胞受損。這部分或許沒辦法有甚麼特效藥可以使用,但是早點提高警覺意識,縮短病程應該會有所助益。

2.家庭內的防堵是很困難的
感染這件事,很有可能不只一次。不論新冠、腸病毒、流感,即便現在因為曾經確診而有omicron的抗體,也可能隨著時間身體抵抗力減弱而再度感染,又或者遇到突變的病毒株依然沒有抵抗力。(病毒共存基本上是一個不太合理的夢想;你以為是共存,對於它們卻是一個從量變突破到質變的過程)。我也嘗試全家口罩、分開飲食、分開浴室。但大家關在同一個空間的情況下,實在很難確保沒有其他的突破口。到最後只是拉長大家不同確診點而已。病毒像是一個間諜,穿著親愛家人的皮囊與你共處,怎麼防得了呢?
當然,也有醫生認為稀釋五十倍的漂白水可以做為消毒;保持通風1-3天,可以讓病毒死亡。但是,共處一室加上身邊的人不斷排出新病毒的情況,在在考驗守護者的耐心。如果還有下次,我還是會努力嘗試避免全家感染的可能

3.政府的措施罵聲連連,但並非完全無意義。
在確診前我們充滿恐慌。篩劑是否充足、快篩是否夠準確(一開始的二寶就篩三次都流鼻血了還是陰性,一來造成我們的輕忽,二來也對他充滿愧疚)。下周要復課,老師要求小孩出示快篩陰性,也讓我們感到受到歧視。(即便我解釋確診者三個月內都可能PCR為陽性,指揮中心也說這過程都不算重複感染,老師仍希望出是快篩陰的證明)。
不過,確診之後回過頭來看,這些措施不是全然無意義的,但只有停留在找出確診者的階段
3+4的目的是避免有接觸史的陽性反應者在外面跑。
7+7的匡列也是同樣道理。
一旦確診,希望他們減少移動,避免繼續擴大傳播。
這其中當然有黑數存在;一旦失去保險理賠的意義(該不會這段也是政府的超前部屬,先讓保險業者賣保單,只是為了讓更多確診者自願主動投案,之後再用政策幫業者們解套?),法定確診要被關七天,而且確診日從PCR結果出來開始算起(若要從快篩陽性算起要在5月12日之後,且有居隔匡列這兩個條件)。那麼,很多人為了不被限制自由,寧願選擇隱瞞病情繼續工作。即便病症很多是高燒喉嚨痛,也大多3-4天可以緩解。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策略是無效的,只要這樣的想法或黑數存在,我們不可避免地感染會持續擴大。
病毒有可能在各種食物包裝上出現、在生活中接觸的物品上出現、飄散在各種密閉空間之中。
即便病毒爆發已經兩年,我們對於病毒的認識還太少。還在爭論疫苗廠牌、PCR量能、快篩口罩的配發購買。對於病毒的後遺症確診之後的傳染力如何判定建議家庭備藥內容都有所匱乏。我們只在乎有沒有慰問關懷,若不幸成為重症者該怎麼辦。卻還來不及思考當確診者的數量越來越多,他們康復之後的生活會不會有某些歧視?康復者在職場校園應該如何行動,可以讓尚未確診者感到安心。
這都應該是要在政府設定確診者即將擴大、預期感染者將覆蓋全國,要提前與民眾溝通與宣導的事項才對。

結語
地方與中央目前看似不同調,地方想要防堵、中央想要和緩擴散,趕上國際腳步(選舉日程)。但其實終究要面對同樣的結果:一旦法定傳染病降級、脫口罩、保險解套不用理賠或折扣,確診者遍及全國的日子是終究實現的(對於這種漠視國民健康的策略,不論是否確診前後我都感到非常生氣且痛恨)。
即便正在生病或已經康復的人,都還是盡可能以最高標準防護注意自身衛生習慣,才能保護身邊的人。沒有人能保證下一波變種會是以甚麼樣的型態出現。

希望政府及早提供明確指引,讓確診者與未確診者可以安心和平的共同生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38會員
143內容數
這是一個小小的心願,接觸茶業10年以上,總覺得該對業界有所回饋。面對人生的無常,更應該以文字保留思想。 希望透過這種出版形式,一來將自己所學加以整理,二來將茶葉相關的基本知識更加普及,讓茶文化有機會更源遠流長。 頭像為我的父親,現已退休,感謝他多年的教導,以此為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Francis Kao's talkinsofa 的其他內容
封面寫著:謊言說一百次,就變成真理 洪蘭翻譯過許多外文書,似乎跟大腦科普都滿有關係的。這本書的序她提到,當時年代還有很多人信前世今生的說法或催眠,要打開國民的眼界而翻譯這本書,這點還滿有趣的。確實有印象在某個年代,好像很常聽說前世今生的說法,長有人說自己以前是貴族、公主、武士….
無政府主義,算是最近比較感興趣的關鍵字。 又牽涉到人類學家,當然要借來看看。 說實話,閱讀的感覺有點吃力,或許又是翻譯的關係。不過他有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在幫親戚挑選養老院的時候,人們的回應在有沒有監督者的情況,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他認為這種感覺就像政府對人民的監控。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父親的夢裡,那些長大的孩子都會變成小孩的樣貌出現。一則以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二則,在父母眼中,他可能都記得的是你過往最純真美好的樣貌。這種淺顯直白的表現方式,我覺得導演很厲害。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 單親的爸爸幫女兒做便當,有什麼了不起?當然是要從不會到會才顯得了不起。
作者陳國任先生曾擔任茶業改良場的場長(2015-2018)。對於茶葉的理解與說明,口條清晰、邏輯清楚。這本書的目次編排與 陸羽之<茶經>頗有相似,從茶之原、茶之造、茶之品切入,談及台灣茶樹、產業的歷史、工藝的技巧、品味儲藏往往言簡意賅,頗有令人豁然開朗之感。
封面寫著:謊言說一百次,就變成真理 洪蘭翻譯過許多外文書,似乎跟大腦科普都滿有關係的。這本書的序她提到,當時年代還有很多人信前世今生的說法或催眠,要打開國民的眼界而翻譯這本書,這點還滿有趣的。確實有印象在某個年代,好像很常聽說前世今生的說法,長有人說自己以前是貴族、公主、武士….
無政府主義,算是最近比較感興趣的關鍵字。 又牽涉到人類學家,當然要借來看看。 說實話,閱讀的感覺有點吃力,或許又是翻譯的關係。不過他有舉幾個例子,比方說在幫親戚挑選養老院的時候,人們的回應在有沒有監督者的情況,可能會有不一樣的回答。他認為這種感覺就像政府對人民的監控。
印象最深刻的是,在父親的夢裡,那些長大的孩子都會變成小孩的樣貌出現。一則以在父母眼中,孩子永遠都是孩子。二則,在父母眼中,他可能都記得的是你過往最純真美好的樣貌。這種淺顯直白的表現方式,我覺得導演很厲害。 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 單親的爸爸幫女兒做便當,有什麼了不起?當然是要從不會到會才顯得了不起。
作者陳國任先生曾擔任茶業改良場的場長(2015-2018)。對於茶葉的理解與說明,口條清晰、邏輯清楚。這本書的目次編排與 陸羽之<茶經>頗有相似,從茶之原、茶之造、茶之品切入,談及台灣茶樹、產業的歷史、工藝的技巧、品味儲藏往往言簡意賅,頗有令人豁然開朗之感。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身為媽媽後沒多久,很快就會遇到寶寶需要施打疫苗,嘉琪醫師簡單和您分享寶寶的疫苗注射。
沒錯,從接下店面開始沒幾天,我竟然確診了...covid流行到現在後疫情時代,這是我第一次驗出兩條線...雖然自認絕對會得,不過竟是挑這個時間點,我也是好無奈。 一月分我甚至還去打第五劑的疫苗,沒想到這次症狀幾乎全部都有,頭痛、發燒、鼻涕、喉嚨痛、有痰、微微咳嗽,還好第三天之後就只剩下喉嚨痛和頭痛
Thumbnail
2024年2月15日 今年的過年假期非常辛苦。全家7口,除了嫂嫂全都感冒😷,尤其是剛滿月的小小孩,真讓人心疼。
Thumbnail
新冠肺炎我是有確診一次,疫苗目前則是打到了第四劑💉 當時就是和我爸媽他們一起相互感染,幸好我們的症狀都不嚴重,類似有點嚴重的感冒,除了咳嗽咳不停,其他方面沒有大礙,沒有發燒更沒有失去味覺這些,起初最擔心我爸媽,幸好我們的症狀都很輕微,可能和有施打疫苗有關吧㊗️ 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的啊🥹
Thumbnail
2024年2月11日 農曆年前跟感冒的侄子共食一碗湯(小小孩番起來無法擋),然後就感冒了,在家裡附近診所看了2次,吃了不同的感冒藥,沒好。從除夕開始,每到夜晚時分就是發燒來臨的時刻,還好只是低燒,但是發冷、發熱、流汗、酸痛、喉嚨痛、咳嗽、帶痰,就是整晚的不舒服😞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從昨晚開始,越晚越冷。 因此,今天早上一出門,就冷到爆。 而溫度低,會助長新冠肺炎的流行化。 但據說,只要有打新冠疫苗,並勤洗手、戴口罩,就用不著擔心。 當然,說到打疫苗,也有的星星兒感到恐懼。 那照顧者,如何幫助星星兒,重新找回勇氣,去打疫曲呢? 照顧者務必做榜樣,因為,新冠疫苗是隨著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之前好不容易解除口罩但其他病例早就開始蠢蠢欲動。 最近看到新聞、廣播都不時提到這個超級無敵大怪獸又作怪,我目前也在照顧失智家人(她目前很〔盧〕的時間點,我弟能選擇能拖就拖跟他講就一堆看似合理的理由,問題我在處理)演變成我的自身免疫系統整個大亂(感冒)。 我中過2次問題都不算大都很頭痛(乾癬大發作
Thumbnail
新冠疫情變異後迎來了新高峰 無法確定化療中施打疫苗的效果與反應 採取躲避戰術,出遊只往空曠的地方走,盡可能的居家生活   2022/5/4(三)  維持期第十週,回診打藥日 上週弟弟出院前,主治醫生特別說明了新疫情高峰的狀況 分析了施打疫苗的利與弊 (但媽媽感覺有說跟沒說一樣,因為根本不
Thumbnail
身為媽媽後沒多久,很快就會遇到寶寶需要施打疫苗,嘉琪醫師簡單和您分享寶寶的疫苗注射。
沒錯,從接下店面開始沒幾天,我竟然確診了...covid流行到現在後疫情時代,這是我第一次驗出兩條線...雖然自認絕對會得,不過竟是挑這個時間點,我也是好無奈。 一月分我甚至還去打第五劑的疫苗,沒想到這次症狀幾乎全部都有,頭痛、發燒、鼻涕、喉嚨痛、有痰、微微咳嗽,還好第三天之後就只剩下喉嚨痛和頭痛
Thumbnail
2024年2月15日 今年的過年假期非常辛苦。全家7口,除了嫂嫂全都感冒😷,尤其是剛滿月的小小孩,真讓人心疼。
Thumbnail
新冠肺炎我是有確診一次,疫苗目前則是打到了第四劑💉 當時就是和我爸媽他們一起相互感染,幸好我們的症狀都不嚴重,類似有點嚴重的感冒,除了咳嗽咳不停,其他方面沒有大礙,沒有發燒更沒有失去味覺這些,起初最擔心我爸媽,幸好我們的症狀都很輕微,可能和有施打疫苗有關吧㊗️ 身體健康真的很重要的啊🥹
Thumbnail
2024年2月11日 農曆年前跟感冒的侄子共食一碗湯(小小孩番起來無法擋),然後就感冒了,在家裡附近診所看了2次,吃了不同的感冒藥,沒好。從除夕開始,每到夜晚時分就是發燒來臨的時刻,還好只是低燒,但是發冷、發熱、流汗、酸痛、喉嚨痛、咳嗽、帶痰,就是整晚的不舒服😞
Thumbnail
是的,在疫情最嚴峻的時候,大家確成一片防疫隔離假請好請滿的時候,我拖著不去打疫苗直到大家都打到第三劑我才去打第一劑的時候,我都沒確診過covid,我們家除了塔爸確過,其他人皆是天選之人 塔爸、塔弟兩個加上我打完疫苗也都沒什麼副作用,只有我左手痠痛連我最期待的發燒都沒有,就在昨天早上我一起床還以
從昨晚開始,越晚越冷。 因此,今天早上一出門,就冷到爆。 而溫度低,會助長新冠肺炎的流行化。 但據說,只要有打新冠疫苗,並勤洗手、戴口罩,就用不著擔心。 當然,說到打疫苗,也有的星星兒感到恐懼。 那照顧者,如何幫助星星兒,重新找回勇氣,去打疫曲呢? 照顧者務必做榜樣,因為,新冠疫苗是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