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星空的少年]關於失去的「剝離症候群」

2022/05/1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少作品會以向過去致敬的作為題材,如何探討失去這件事已是在創作過程中的功課之一,以往類似的作品大多圍繞在失去家人、失去愛人、失去童年、失去金錢或是失去家鄉這些看的事情上,然而失去某種群體共同的回憶或象徵不也是一個滿浪漫的題材嗎?《仰望星空的男孩》就是其中一個例子。
《仰望星空的男孩》出自法國新銳導演芬妮莉雅塔德(Fanny Liatard)與傑瑞米托魯伊(Jérémy Trouilh)之手,同時選了2021 鹿特丹影展 、 2020 雅典影展最佳導演獎 、2020 坎城影展 、2020 卡羅維瓦利影展 、2020 釜山影展以及2021金馬影展,除了在國際各大影展上相當瘋狂,在上映時也是口碑爆棚,足以想見這部作品的魅力。
劇情主要圍繞在從小居住在老舊的「加加林」社區的主角尤里和他的好友身上。尤里一直有個夢想,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心目中的英雄,同時也是史上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Yury Gagarin)一樣遨向天際。然而殘破不堪的「加加林」社區被迫面臨拆遷命運,儘管尤里和好友們試圖奮力搶救建築物免於被拆毀仍當事與願違,尤里便計畫在社區拆除倒數計時的那一刻,完美他升空的夢想。關於加加林社區的歷史,筆者就不再贅述,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此篇報導
它讓我想到了楊雅喆導演執導,改編自吳明益的小說的《天橋上的魔術師》,中華商場和加加林社區,兩部作品同樣是以曾經存在過建築體做為主要場域。法國之於台灣,共產黨之於國民黨,雖然兩者的背景不盡相同,卻同樣乘載了一代居民數十年的共同記憶,若要說《天橋上的魔術師》和《仰望星空的男孩》兩部作品的差別,應該就在於前者是改編自同名小說,後者則是改編於真實事件。
以筆者的觀點,《仰望星空的男孩》藉由一種非高科技的虛實整合(並非VR或AR那種虛實整合)為這部電影增添了不少的迷幻元素。導演透過了自成一格的運鏡和氣氛營造架構了一個已破敗和失去為主的虛幻世界觀,對我來說,比起用眼感受,她更適合用心感受。
不論在太空或是地面 我們都是微小且孤獨的個體
我們一直都是一個人,一個人出生,接著一個人死。
在這過程中有人陪伴是何其幸運,但我想說的不是陪伴,而是孤獨。試想你被無預警地拋向外太空的某個星球,那是孤獨,而被眾人遺落在即將面臨拆遷的老舊社區中,那也是孤獨。儘管場域不同(我是指太空與地表間的落差),但抽離感是一致的,正如尤里和失去共同回憶的人們也經歷的。
失去過後 留下的人繼續前進
當一塊深埋自己扎根般記憶的區塊在短時間內被瞬間剝離,可能不只是流血那麼簡單。綜觀地球上的長久歷史中,不斷有著像加加林這樣的建築物被剷平,擁有共同記憶的人們也都賀上了「剝離症候群」。
【景物依舊,人事已非】這麼芭樂的詩句我想到就覺得噁心,卻還是足以說明這部作品想要傳達的其中一項微小訊息,然而不變的是,儘管我們都曾被以某種形式「剝離」過,時間卻還是在走,日子也還是要過,是吧?
-----------------------------------------------------------------------------
『我們都熱衷表象,卻忽視核心。這裡說的是少數非主流和極少數商業,或許有些主觀的電影筆記。不區分受眾,不顧及特定族群喜好。更新速度極慢,頻率極低,且品質難以保證。』
裸_naked issue電影雜記
裸_naked issue電影雜記
電影是一種情感或情境的投射、我們經歷的過往足跡,也是現實的記錄。 電影是故事、是預言,也是歷史。電影是一面鏡子,說著每個人在觀點和價值觀上的一體兩面。 這裡說的是非主流和極少數商業,或許有些主觀的電影筆記。不區分受眾,不顧及特定族群喜好。更新速度極慢,頻率極低,且品質難以保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