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是一個政局動盪,各種意識形態萌芽發展,接著互相衝撞的時代,也是一場佔據日本歷史重要一頁的世紀級辯論發生的時代。
請原諒我說得這麼誇張,因為事實上它就是如此。我曾經提到,自己是紀錄片的忠實擁護者。它是一種讓觀眾能從不同的角度理解事情,透過有張力的剪輯描繪真實,見證歷史的媒介。而今天的主題,就充分發揮了見證歷史的特性,它是《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
在1969年東京大學校區,一千多名左翼學生聚集在第900教室,等待與有著極右民族主義思想的當代知名文學家三島由紀夫一決高下。
全球政局動盪的六零年代後期,由日本許多大學組成的學運組織「全共鬪」接連發起罷課及佔領校園等行動,並與校方和警方發生大規模衝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也讓這場左派及右派的思想大戰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更有許多人已做好暴力收場的心理準備。然而,在氣氛肅穆的演講廳,三島由紀夫以一抵千,和學生們針對哲學與政治思想進行著精彩激烈的交流。原以為立場極端不同的雙方人馬會以暴力衝突收場,最後卻只留下了值得後世省思的慷慨激辯和對談內容。最終的雙方因理解而尊重,而這場半世紀前的精采對決,也成為後世面對不同政治立場,依然保持理性思辨的最佳典範。
在日本長長的歷史洪流中有著許多具備高度才氣的知名文學家,有些巨擘卻以自殺結束人生旅途,其中便包括我個人在文學及思想領域中非常崇拜的太宰治,以及這次的主角之一,三島由紀夫。有人說他的死亡源自於他是典型的完美主義者,也有人認為切腹自殺就足以證明他是個滿腦天皇與右派思想的狂人。暫且不深入探究真正原因,但我仍對他的死亡是人生劇本的精彩最終章,這樣的說法深信不疑。
在當時充滿肅殺之氣的場域中,有許多在第900教室的參與者期待暴力收場。相信有許多相隔50年進場,意圖透過這部作品看著這場世紀辯論的觀眾也都期待血流成河。同時我也相信,這些人有部分都忘了帶腦出門。
強烈建議那些無法獨立思考,滿腦子都是娛樂新聞、潮流名牌,主流垃圾思想,甚至對政治感到冷感,對思考感到疲乏,奉行快樂主義的人,在買票進場前再認真思考一下。我深怕過度激烈且有邏輯的思想碰撞會傷害你們本來就已經相當孱弱的腦波,更怕包括一些奇怪政治人物的粉絲在內,諸如此類的群眾會用奇怪的方式自我解讀有著深刻意義的思想。
左派與右派
我不否認,我是一個左傾的人,但不知為何,我還是有辦法以盡量客觀的態度旁觀整場辯論,並試圖讓自己參與其中。這個時代,會認真討論左翼與右翼,甚至哲學思想的人越來越少,語言的力量也漸漸式微。也許你沒發現,左派或右派的意識形態仍深深地影響著你的生活,更可能某種程度地剝奪你所擁有的,以及你的自由。
這也是我想透過這部作品反覆強調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各種主義思想或意識形態化成意識流,搭配著充斥於不同媒體或有心人士口中,複雜與表象的資訊時,我深信思考能力是讓自己看清事實,並在捍衛自己心中的價值時,也捍衛別人擁有的主觀價值的最佳解。
順帶一提,在整場辯論中,個人認為最精采的部分是兩方針對「天皇」的論述與討論。而天皇之於權利的論調,也是值得多數人思考的主題之一。
失敗與死亡的延續
三島由紀夫在這場辯論落幕後的一年半後選擇用切腹自殺的方式結束人生這部小說。與此同時,天秤另外一邊的全共鬪依然穩穩地活在這個時代,並有著自己的發展。
對於這場學運的成敗與否,沒有人有把握給出完全正確的答案。但就我的理解,他們對此有著一致的公因數。
只要你還活著,就不算失敗。
再次強調,當你想和別人討論你的立場時,請帶腦。當你想捍衛自己心中的價值時,請帶腦。當你想支持某個很愛唬爛或沒有中心思想的政治代理人時,請帶腦。
當我們願意用「腦」談論一件事情的時候 就無需爭辯誰是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