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004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3/2/23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凜閒居以體獨,卜動念以知幾,
謹威儀以定命,敦大倫以凝道,
備百行以考德,遷善改過以作聖。」

良因曰:
於獨處時不動念,安處於自性;遇境時亦慎守念之萌動;
從四威儀及敦倫盡份中,篤行聖人之道,而非清談;
在實踐中斷惡修善,以期與聖道相契。
這是世間道人的標準,實在也是修學大乘的基礎啊!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格言別錄》 2013/2/23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 為何真正的修行人,都保持低調、且戒慎恐懼的態度? 如同蕅益大師開示: 「須將無始虛妄濃厚習氣盡情放下,放至無可放處,淡性自得現前。」 良因曰: 也就是說, 只有放下對世間的濃烈執取, 淡至無可淡處,
《格言別錄》002 2013/2/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 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 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良因曰: 過去師長告誡:「縱有解行功夫,但性格不行,就是不行!」 因為「解行」不就是為了修正習氣,而成就世間、出世間的功德?
《禪林寶訓》 2014.11.05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曰: 祖庭秋晚①,林下人②不為囂浮者,固自難得。 昔真如住智海。嘗言在湘西道吾時,眾雖不多,猶有老衲數輩,履踐此道。 自大溈③來,此不下九百僧,無七五人會我說話,予以是知得人不在眾多矣。 《實錄》 【注釋】 ②林下人:指叢林中人。 【演蓮法師譯
《禪林寶訓》 2014.10.29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準和尚,初參真淨。常炙燈帳中看讀。 真淨呵曰:「所謂學者,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縱學而奚益? 而況百家異學,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為盡之? 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恐妨道業。 直須杜絕諸緣,當求妙悟。 他日觀之,如推門入臼,故不難矣。」 【演
《禪林寶訓》 2014.10.28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聞一方有道之士化去①。惻然嘆息,至於泣涕。 時湛堂②為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間,一兆形質,枯死殘蠹④,似不可逃,何苦自傷?」 真淨曰:「法門之興,賴有德者振之。今皆亡矣。叢林衰替,用此可卜?」 《日涉記》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10.27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謂舒王曰: 「日用是處力行之,非則固止之。 不應以難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難,掉頭弗顧,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 《日涉記》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禪師對王安石說: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合情合理的事,便要盡心盡力去做,若是不合情理的事則應堅決停止
《格言別錄》 2013/2/23 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何謂至行?曰:庸行。何謂大人?曰:小心。」 為何真正的修行人,都保持低調、且戒慎恐懼的態度? 如同蕅益大師開示: 「須將無始虛妄濃厚習氣盡情放下,放至無可放處,淡性自得現前。」 良因曰: 也就是說, 只有放下對世間的濃烈執取, 淡至無可淡處,
《格言別錄》002 2013/2/17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諸君到此何為,豈徒學問文章, 擅一藝微長,便算讀書種子? 在我所求亦恕,不過子臣弟友, 盡五倫本分,共成名教中人。」 良因曰: 過去師長告誡:「縱有解行功夫,但性格不行,就是不行!」 因為「解行」不就是為了修正習氣,而成就世間、出世間的功德?
《禪林寶訓》 2014.11.05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曰: 祖庭秋晚①,林下人②不為囂浮者,固自難得。 昔真如住智海。嘗言在湘西道吾時,眾雖不多,猶有老衲數輩,履踐此道。 自大溈③來,此不下九百僧,無七五人會我說話,予以是知得人不在眾多矣。 《實錄》 【注釋】 ②林下人:指叢林中人。 【演蓮法師譯
《禪林寶訓》 2014.10.29 良因法師 隨筆 湛堂準和尚,初參真淨。常炙燈帳中看讀。 真淨呵曰:「所謂學者,求治心也。學雖多而心不治,縱學而奚益? 而況百家異學,如山之高,海之深,子若為盡之? 今棄本逐末,如賤使貴,恐妨道業。 直須杜絕諸緣,當求妙悟。 他日觀之,如推門入臼,故不難矣。」 【演
《禪林寶訓》 2014.10.28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聞一方有道之士化去①。惻然嘆息,至於泣涕。 時湛堂②為侍者,乃曰:「物生天地間,一兆形質,枯死殘蠹④,似不可逃,何苦自傷?」 真淨曰:「法門之興,賴有德者振之。今皆亡矣。叢林衰替,用此可卜?」 《日涉記》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禪林寶訓》 2014.10.27 良因法師 隨筆 真淨謂舒王曰: 「日用是處力行之,非則固止之。 不應以難易移其志。苟以今日之難,掉頭弗顧,安知他日不難於今日乎。」 《日涉記》 【演蓮法師譯文】 真淨禪師對王安石說: 「在日常生活中,凡是合情合理的事,便要盡心盡力去做,若是不合情理的事則應堅決停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底下就開始介紹什麼叫正念,什麼叫正知。 簡單來講的話,正念就是你的所緣境要清晰分明地顯現,同時具足明分跟住分。正知就是不斷地檢查。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底下就開始介紹什麼叫正念,什麼叫正知。 簡單來講的話,正念就是你的所緣境要清晰分明地顯現,同時具足明分跟住分。正知就是不斷地檢查。
我們在修行止觀的時候,一定要依著理性、理智,不要用感情。我感覺坐得很好,或者我坐的時候感覺看到放光,看到佛來了,或者感覺很舒服……我們要理性一點,不要那麼感性。用感性去抓那個色聲香味觸五塵的境界,這是不應該的。那不是你判斷是否入定,是否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跟三摩地相應的標準就是明分跟住分這兩件事情。
念佛就是以佛號作為所緣境,修密的話可能以咒語或本尊的形相作為所緣境。所有的禪法都是一樣的,不管內外道、大小顯密,都要有個所緣境。這是第一個善緣心。 第二個「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是說,有了這個善的所緣境之後,你的心要在這個所緣境上專一而且相續地安住,讓心保持在這個境界上。
我們接著看「三摩地的特點」。三摩地的基本定義就是「善緣心,心一境性」。第一個你要「善緣心」,就是你要有好的所緣境。 什麼叫好的所緣境?就是這個所緣境能夠讓你的心安住在這個境界上。你在緣著這個所緣境的時候,你的心能夠安定下來。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