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響應方格子 ╳ 圓神出版徵文活動「我寫故我在」,並藉此機會分析、分享自己的寫作模式。
常有人形容,寫作是一個自我成長的過程。那嘗試剖析自己的寫作方式,應該就像是當自己的心理諮商師,從旁觀者的角度檢視觀看自己的成長。
回想起小時候的「寫作」,那大概都是被逼的。老師拿週記、讀書心得當作業,升學考試以命題作文當評分科目。面對這些短則數十分鐘,長也頂多一個週末就必須擠出來的任務,雖沒有練就曹植七步成詩的才情,倒也漸漸習得一些堆砌詞藻的「應付」能力。
若要說自發性的寫作,那大概要感謝已經成為時代眼淚的「無名小站」。跟風寫起部落格,雖然回頭看來根本是流水帳,或是圖文穿插經過編排的臉書貼文,旨在記錄與交流,算不上嚴謹的「創作」。既以生活瑣事及訊息的記錄和交流為目的,不難想見臉書崛起後我又跟風跳槽了。不過臉書不適合長篇閱讀眾所周知,貼文回顧起來,要不是照片圖說,就是些長吁短嘆。因為介面的關係,與親朋好友的聯繫是便利了,文字卻趨於零碎化。
大約與此同時,也許是心靈總需要抒發的出口,我開始偶爾向報社投稿,主題還是生活雜感,只是寫得更完整些。承蒙編輯的賞識,雖然屈指可數,卻也曾幾次榮獲刊登。不過後來興許是生活的壓力變大,削弱了對日常瑣事的感受能力,也或許是閱讀的方向轉變,因此寫作內容開始偏向歷史文化的介紹。
半路工商一下我的專欄,每篇都以一個「名詞」作為出發點,延伸介紹背後的歷史、文化及小故事。主題的挑選來自我的閱讀或生活經驗,沒有什麼共同主題,歡迎前往瀏覽,希望大家都能找到有興趣的關鍵字。
回歸正題,關於寫作風格,我想分享的不是文字風格或內容走向,而是從事「寫作」時的做風。下方有趣的插圖,將寫作者分為4種(由右至左):
- 大計畫家-胸有成竹型
- 建築師-預設結構型
- 裁縫師-段落拼湊型
- 跳水者-單刀直入型
這四大類,主要的差異在於作者的「動筆時機」。大計畫家在腦海中規劃好所有的文章架構、用字遣詞,落筆時已然胸有成竹,只是將心中所想化作白紙黑字。建築師繪圖時著重結構配置,至於細節還有待現場施工時調整。這類寫作者動筆前先設定好文章架構,接著開始填入內容。裁縫師善用各種材質的布料、配件,組合成美麗的服飾。布料、配件可以是現成或訂製,但裁縫型寫作者用的是自己有靈感時創作的段落(用別人的是抄襲啊!),最後將之橋接連結,完成作品。最後一類也不是雜亂無章,就像跳水者事前肯定也經過了思索和努力,但離開跳板後不論騰空還是入水,總有各種變數,只能隨機應變。
以上當然沒有優勝劣敗之分,只要寫得出好作品都是好作家。你覺得自己屬於哪一種呢?
特地從圖右開始說明,也許有人猜到我就是所謂的「跳水者」。拿到或決定題目,大致確認內容和方向(非常偶爾在這個階段會有靈光乍現,就能跨入裁縫師的境界),之後我就會提起筆(嗯,現在當然是敲鍵盤),單刀赴會,開始不知道會遇到多少變數的寫作之旅。
這種寫作法在抒情記事類文章,甚至是虛構故事,似乎沒有什麼不好,邊寫邊感受不論是自己當時或是小說人物的心境,自然而然地讓文字流瀉而出,反而能創作出乎意料的文字。
之前參加徵文活動,意外負責到故事接龍的完結篇,也是看完前面的篇章就直接開始寫的。看讀者的回覆和反應,應該算不差吧!
不過對於現階段多以歷史文化為主題的寫作,有時會寫到一半才發現邏輯不通、資料不對,常常是寫了又改,改了又刪,耗費不少時間。這時候真的會羨慕建築師或大計畫家,但寫作模式似乎是無法輕易改變的。經過幾次實驗,我就是個固執的跳水式寫作人,即使先列出大標、小標,甚至內容概要,待到真的動筆時還是無法乖乖照著結構填入內容,蓋好原本想像的房子。也或許是原定的骨幹架構就不健全吧,總之,我不是這塊料。
平日自詡生活和工作都相當有規劃的我,其實也不懂為什麼唯獨在寫作這件事上,我就是無法照計畫進行。認真分析起來,可能是小時候限時交作業發展的後果吧!
跳水式寫法讓我寫完即「作者已死」,尤其若是有時間放個一週以上,常常連我都不認得自己的文字。這意外訓練了我的另一個能力──文字編輯。想到什麼寫什麼,邊撰寫還邊刪改,行文難免會有錯亂和不通順。自己想發表的文字,總要回頭整理一下,免得太丟人現眼。這時再用讀者的客觀角度,重新審視文章,對文字、脈絡進行修整,從微調小改到整個大風吹都發生過。
找工作時才發現,原來將文字調整得更容易閱讀也算一種技能,因而以此養了自己一陣子。不過編輯工作真的很燒熱情和眼力,所以便轉換了跑道。
現在,自寫自編成了自娛,希望成果多少讓讀者有收獲,不論是知識還是喜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