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林寶訓》卷二 133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5.8.3 良因法師 隨筆

高菴曰:
「學者所存中正,雖百折挫而浩然無憂,
其或所向偏邪,朝夕區區為利是計,
予恐堂堂之軀,將無措於天地之間矣。」
《真牧集》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禪師說:
「學道的人存心一定要中正不偏,即使經歷百般挫折,他也一樣懷著浩然之志氣,絕無絲毫憂慮念頭。
假若存心不正,所向偏邪,朝夕之間唯利是圖,似這種人,我恐怕他一表堂堂之身,於此天地之間也將沒有他立足的地方。」
良因贊曰:
所謂心中有正氣,與心中有「剛氣」,貌似相像,但其實有天淵之別。
剛氣,它的體是我執;
正氣,它的體是正念。
雖然同樣都是固執,不為境界所動。
但隨著剛氣漸長,我執煩惱也跟著增加,終究將「無措於天地之間」;
而正念增長,最終成就上善若水,
可方可圓,而不失水之本質!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5.7.31 隨筆 高菴悟和尚曰: 「予初遊祖山,見佛鑒小參①,謂貪欲瞋恚過於冤賊,當以智敵之。 智猶水也,不用則滯。滯則不流,不流則智不行矣,其如貪欲瞋恚何? 予是時雖年少,心知其為善知識也,遂求掛搭②。」 《雲居實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和尚說: 良因贊曰:
2015.7.3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見秋毫之末①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 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真牧集》 【注釋】 ① 秋毫之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小而難見。《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演蓮法師譯文】
2015.7.25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百丈清規,大概標正檢邪,軌物齊眾。乃因時以制後人之情。 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隄防,隄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 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不可一時亡規矩。 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 先聖建立雖殊,歸源無異。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2015.7.31 隨筆 高菴悟和尚曰: 「予初遊祖山,見佛鑒小參①,謂貪欲瞋恚過於冤賊,當以智敵之。 智猶水也,不用則滯。滯則不流,不流則智不行矣,其如貪欲瞋恚何? 予是時雖年少,心知其為善知識也,遂求掛搭②。」 《雲居實錄》 【注釋】 【演蓮法師譯文】 高菴善悟和尚說: 良因贊曰:
2015.7.3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見秋毫之末①者,不自見其睫,舉千鈞之重者,不自舉其身。 學者明於責人,昧於恕己者,不少異也。」 《真牧集》 【注釋】 ① 秋毫之末:指鳥獸在秋天新長出來的細毛,小而難見。《孟子》曰:「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 【演蓮法師譯文】
2015.7.25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謂高菴曰: 「百丈清規,大概標正檢邪,軌物齊眾。乃因時以制後人之情。 夫人之情猶水也。規矩禮法為隄防,隄防不固,必致奔突。人之情不制則肆亂。 故去情息妄,禁惡止邪,不可一時亡規矩。 然則規矩禮法,豈能盡防人之情,茲亦助入道之階墀也。 先聖建立雖殊,歸源無異。
2015.7.17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學者不可泥於文字語言。 蓋文字語言,依他作解,障自悟門,不能出言象之表。 昔達觀頴①,初見石門聰和尚,室中馳騁口舌之辯。 聰曰:『子之所言,乃紙上語。若其心之精微,則未睹其奧,當求妙悟。 悟則超卓傑立,不乘言,不滯句,如師子王吼哮,百獸震駭。 外。
2015.7.13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曰: 「人生天地間,稟陰陽之氣而成形。 自非應真乘悲願力出現世間,其利欲之心,似不可卒去。 惟聖人知不可去之利欲,故先以道德正其心,然後以仁義禮智教化提防之。 日就月將,使其利欲不勝其仁義禮智,而全其道德矣。」 《與耿龍學書》 【演蓮法師譯文】 良因贊曰:
2015.7.10 良因法師 隨筆 佛眼遠和尚曰: 「蒞眾之容,必肅於閒暇之日;對賓之語,當嚴於私昵之時。 林下人發言用事,舉措施為,先須籌慮,然後行之,勿倉卒暴用。 或自不能予決,應須諮詢耆舊,博問先賢,以廣見聞。補其未能,燭其未曉。 豈可虛作氣勢,專逞貢高,自彰其醜。 《與真牧書》 良因贊曰: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我的名字是「中觀」,取自佛教中的八正道: 中,是一種不偏不倚,無執著的立場; 觀,是用智慧去覺察、觀照諸法的實相。 從小不喜歡這頗為中性化的名字,但命運卻很有趣,「中觀」卻成了我一生的修行。 自我覺察,這件事情相當有趣,當你覺察得越深,你越能體認到何謂「諸法空相」。 因為在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Thumbnail
世俗的執著,要越輕越好!世俗的執著有,還是會「帶業」往生;如果太重,重到往生淨土的意願,已經不想往生了。有的人希求淨土,有人是希求穢土。 有的人修著,都沒有修「出離心」,結果發現其實自己的心都在五濁惡世。蓮花生大士開示:「如果你只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安樂,你將與無上佛道無緣。」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篤定心念行正道 再大的災難也不動搖 就是精進在禪定中 修行希望我們能夠人人,我們的心對外面的境界,無論什麼境界來了,都能保持我們這念心,這才是真功夫。各位,學佛就是要學得這念心有這番功夫。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Thumbnail
禪師示頌曰: 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 念異便於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 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 如是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 這首詩深刻表達了禪宗關於覺性本質和解脫道的教導。 它強調放棄執著、成見和二元思維的重要性,以便體驗超越一切形式和區別的現實的真實本質。
Thumbnail
安住好自己的心,如天地般無私的愛養萬物,如水般不爭的來行”善”的真諦,如此才能真正親近萬物,成為萬物之所需,善助對方的同時成就自己的價值。而其中”不爭”的意涵,則是道裡最關鍵的特性之一。如何做到不爭呢?老子在本章以負面表述的方式,說明人在求道、學習、處事的過程,人心容易掉入”爭”的情境。
Thumbnail
證得清淨的自性,禪宗講「明心見性」。「明心」如何?明心本淨,明白自己心的實相,知道心本來是清淨無染著的。「見性」如何?見性本空,親見自己的自性,知道它與佛性無二,裡面是空性,空性而具證見,雖然是真空但含藏一切妙有。所以,不管修什麼法門,著重在慈善、禪修、苦行、繞塔經行、誦經......著
Thumbnail
我的名字是「中觀」,取自佛教中的八正道: 中,是一種不偏不倚,無執著的立場; 觀,是用智慧去覺察、觀照諸法的實相。 從小不喜歡這頗為中性化的名字,但命運卻很有趣,「中觀」卻成了我一生的修行。 自我覺察,這件事情相當有趣,當你覺察得越深,你越能體認到何謂「諸法空相」。 因為在
Thumbnail
圓覺淨性 現於身心 隨類各應 身心幻垢 對離幻垢 是真菩薩 圓覺淨性:每個人的真心都是清淨無染,具有無量功能 現於身心:真心(如來)創造了我們執著的身,以及執取的森羅萬象 隨類各應:真心隨我們的意識,求仁得仁,求貪得貪,同頻共振 身心幻垢:當我們愛我們的身體,取有對錯好壞好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