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K】哲學家看世界的47種方法/ 知的發現!探險隊

Onday-avatar-img
發佈於BOOK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自己的思想能歷久不衰流傳幾千幾百年甚至更久,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呢!

raw-image

看完整本書最大的感想是要擁有自己的思維模式,而不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思想這種東西,是非常珍貴的啊!那是經歷每日每夜的親身體會,跟外在接收到的觀念融合起來的東西,它應該要是豐富的。


一個人有了思想,就代表有了靈魂。


書裡的47種方法,沒有一種跟我的方法一樣,不過這也是很正常的,每個人的經歷都不一樣,同樣的東西也可能帶給人不同的感受,所謂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即使一個宗教,信徒對信仰的解讀也會有所差異,這裡的差異是指也許會非常認同別人說的話,但心理投射的想法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這也是世界多元有趣的原因。


我不那麼認同你的想法,但我尊重你的發言,對不同角度抱持包容的心態,你可以不喜歡,但你不能加以詆毀,尊重是可以看出一個人心有多寬的指標。


思想和健康是身而為人最重要的事,也是真正能屬於一個人的東西,能遇到三觀合的人是件很幸福的事,但同時也有陷入片面觀點的風險,所幸身邊總不可能全都是相同觀點,思想的碰撞帶來新的思想,也許會不斷地改觀再改觀。


無論如何,保持思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Onday
23會員
306內容數
幸福快樂的研究生,專注於生活中的體驗與創造。認為閱讀及觀影可以讓人空無的框架長出血肉,在這裡分享我的一些觀後手記!
Onday的其他內容
2025/04/20
草必須成片,必須在底部連接,草的生命不是為了讓他人欣賞,草必須如自身一樣生生不息的活著。草的經驗、草的情感、草的倫理、草的希望,蔡崇達寫這一本書,如同一顆草摹仿一顆草,一顆草連接延伸到天邊的無數草。
Thumbnail
2025/04/20
草必須成片,必須在底部連接,草的生命不是為了讓他人欣賞,草必須如自身一樣生生不息的活著。草的經驗、草的情感、草的倫理、草的希望,蔡崇達寫這一本書,如同一顆草摹仿一顆草,一顆草連接延伸到天邊的無數草。
Thumbnail
2025/04/06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從工作、學習、健康、人際相處等面向著手,教讀者認識大腦運作特性,學會改善心智表現、發揮創造力、調節情緒活得更健康、順利溝通贏得好人緣。
Thumbnail
2025/04/06
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從工作、學習、健康、人際相處等面向著手,教讀者認識大腦運作特性,學會改善心智表現、發揮創造力、調節情緒活得更健康、順利溝通贏得好人緣。
Thumbnail
2025/03/25
2025/03/25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哲學導論書,透過11項主題帶領讀者去思考那些早已習以為常的問題。作者歡迎我們自行選擇有興趣的章節閱讀,順序不拘,重點是讓一般大眾也能一窺哲學思考的有趣之處……
Thumbnail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哲學導論書,透過11項主題帶領讀者去思考那些早已習以為常的問題。作者歡迎我們自行選擇有興趣的章節閱讀,順序不拘,重點是讓一般大眾也能一窺哲學思考的有趣之處……
Thumbnail
這是一本愛書人都會喜歡的書啊 拿到這本書後大概2~3小時就看完了,很多地方都會讓我感受到作者真的很喜歡書,就像是看著作者對著書告白一樣,雖然有些地方顯得有些激動,但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愛吧!! 裡面有許多值得分享的地方,盡可能簡潔的與您一同體會書的美好!!
Thumbnail
這是一本愛書人都會喜歡的書啊 拿到這本書後大概2~3小時就看完了,很多地方都會讓我感受到作者真的很喜歡書,就像是看著作者對著書告白一樣,雖然有些地方顯得有些激動,但我想這應該是因為愛吧!! 裡面有許多值得分享的地方,盡可能簡潔的與您一同體會書的美好!!
Thumbnail
在AI盛行的時代,很多工作都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而「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正是讓自己保有競爭力的方法!
Thumbnail
在AI盛行的時代,很多工作都有可能被機器取代...... 而「培養良好的邏輯思維」正是讓自己保有競爭力的方法!
Thumbnail
我們被太多事物給制約,導致於很多事情都認為答案是理所當然,欠缺了獨立思考的機會。
Thumbnail
我們被太多事物給制約,導致於很多事情都認為答案是理所當然,欠缺了獨立思考的機會。
Thumbnail
人類從小到大都是由外界資訊餵養長大,每個人想法不同並非獨立思考,而是因為每個人接收到的資訊不同,交錯成為獨一無二的資訊容器,其產生出的「想法」究竟是自己的思想,還是只是外界的「綜合濃縮資訊」?
Thumbnail
人類從小到大都是由外界資訊餵養長大,每個人想法不同並非獨立思考,而是因為每個人接收到的資訊不同,交錯成為獨一無二的資訊容器,其產生出的「想法」究竟是自己的思想,還是只是外界的「綜合濃縮資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