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結合神經科學和心理學研究,從工作、學習、健康、人際相處等面向著手,教讀者認識大腦運作特性,學會改善心智表現、發揮創造力、調節情緒活得更健康、順利溝通贏得好人緣。
願你保持低濃度的皮質醇、高濃度的多巴胺、催產素豐富、血清素累積到很棒的高水準,而且這項觀察大腦運作的能力也使你著迷,直到你的最後一口氣。祝你旅途順利。 — David Rock
真是一本讀來酣暢淋漓的好書啊!自從交換回來恢復閱讀習慣後,大多看的是文學、歷史、遊記、自我成長等領域的書籍,鮮少有關於科學領域的閱讀,而這本書恰恰補充了我這方面的涉略,書中內容也是我很有興趣的腦神經科學,碩士目前最喜歡的課也是關於探究人類心智模式的課程,這些關於人類行為與想法的科學知識讓我覺得很奇妙,也很期待可以把它應用在自己的生活當中。順帶一提,會知道這本書是因為它在小蘇的書桌上出現了,我想這也算是打卡同款了(哈)!
《順著大腦來生活》這本書的原文是《Your Brain at Work》,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常常會有「好癢!在長腦子了!」的感覺,作者用故事來解釋不同的大腦行為會導致怎樣不同的生活。某些部份需要極度專注才能真正讀進去書中的文字,也折了許多的書頁,認識到大腦中負責決策、判斷、回憶、解釋的區域:前側葉皮質,還有日常動作行為的基底核等等大腦區域。接下來就整理一些書中的重要知識吧!在這之前先解釋一下書中舞台跟演員的概念,舞台是大腦是可思考的空間,演員是我們所注意的東西,舞台上一次只能站幾個演員,人太多的話會無法表演。
大腦每次有意識地執行某個想法時,都會消耗大量的有限資源,最重要的心智歷程(例如確認事情的優先順序),通常會花費最大的心力。
要把有意識的思考視為需要保留的有限資源,盡早決定事情的輕重緩急,為複雜的想法創造視覺效果,並列出工作項目,使大腦與資訊互動,而非嘗試儲存資訊,就像每天寫下代辦清單,就能把記憶的耗能省下來,節省出大腦的空間去做其他更有創造性或旭要專注力的事情。
大腦裡的舞台很小,比一般察覺的還要小,一旦嘗試記住不只一個想法,記憶力會開始下降,在不同的項目之間做出決定時,最佳的比較數量是兩個,一次要記住不同想法的最佳數量不要超過三或四個,最好是三個。
一旦冒出太多資訊,就把資訊分成幾個組塊,因為大腦喜歡簡單的東西,要練習讓最重要的演員先登上舞台,而不是那些最容易上台的演員(那些會讓你分心的事物)。
大腦一次只能專注於一項有意識的任務,在不同的任務之間做切換會消耗心力,一次執行多項有意識的任務,準確度或表現會大打折扣。
發現自己想同時做兩件事,反而要慢下來,並盡可能地把重複性任務嵌入到腦海中。
大腦的注意力容易分散,分心會耗盡前額葉皮質的有限資源,一直開機(與他人透過科技聯繫),會使智商大幅下降,抑制會消耗大量能量,每次你抑制某事,你再次抑制事情的能力就會降低,你必須在衝動最初浮現之時,趁在還沒行動之前,就逮住衝動、予以抑制才行。
如果需要集中注意力,請排除所有的外部干擾,在著手困難的任務前,也先整理你的思緒,以減少內部干擾的可能性。
大腦最佳的心智表現需要恰到好處的壓力,而不是極少的壓力,一旦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達到恰好的濃度,就會創造巔峰表現,這兩種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與警覺度和興致有關。
必要時請想像輕微的恐懼來提高腎上腺素濃度,必要時,也請用用任何形式的新奇感,包括改變觀點、幽默或期待正面的事情,來提高多巴胺濃度。
而在大腦過度激發導致似乎無法思考時,把想法寫下來,將他們從腦海中抹去會有幫助,這就是為什麼要寫日記,將所思所想從腦中抹去,讓大腦有空間去思考新的事物。另一種方法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周圍的聲音上,這能啟動負責感官資訊的大腦區域,也可以做些運動來啟動運動皮質,像是散步,使氧氣和葡萄糖流到大腦中更多啟動起來的區域。如果某個大腦區域被過度啟動,有時可以透過啟動另一個大腦區域來解決這個問題,長久以來,人們會說壓力很大時,可以散散步,就是這個原因。
大腦令人驚訝的是,針對問題,人們很容易陷入少數幾個相同的解決方案當中,這稱為停滯現象,解決停滯需要讓大腦放空,以減少啟動錯誤答案的機會,在需要洞見出現時,需要一顆安靜的腦袋,而愈是輕鬆快樂,洞見就愈頻繁地出現。
遇到撞牆期時,要有意識的讓自己減輕壓力,休息一下,做點有趣的事情,盡可能地減少焦慮,嘗試讓自己的大腦平靜下來,看看更微妙的連結中有什麼東西。
大腦的最高指導原則是,盡量減少危險(避凶反應),並盡可能增加獎勵(趨吉反應),避凶反應比趨吉反應更強烈也更持久,而把情緒標籤化可以減少邊緣系統的激發,標籤必須是象徵性質的,不是一大段敘述文字,才能減少激發。
練習在情緒出現時注意到它們,以便更早的感知他們的存在,練習用字詞描述情緒狀態,以減少情緒上來時的激發程度。
心理學文獻中有個著名的發現,顯示在變得半身不遂和中樂透的六個月後,兩種人的快樂都回到事件發生前的原點。顯然,即使是最糟糕的狀況,人們也能找到樂觀的理由,你始終可以做的一件事,就是控制你對情況意義的解釋,而這正是重新評估的奧義。就像常見的一句話是這個世界是什麼樣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麼看待它。
我們的情緒反應最終來自於我們對世界的評價,如果能夠改變這些評估,就會改變情緒反應。而如果我們能夠改變情緒反應,那就必須試著這樣做,從某種層面來說,不這樣做,是相當不負責任的。
確定性和自主權是大腦的主要獎勵或威脅,重新評估是管理激發增強的有效策略,懂得重新評估的人顯然過著更好的生活。
請練習注意這一點:不確定性會帶來威脅感,自主權減少也會帶來威脅感,要盡可能找到創造選擇和感受到自主權的方法。可以透過重新解釋事件,重新排列價值觀的優先順序,或重新定位你的觀點來重新評估,重新評估自己的經歷是管理內部壓力源的有效方法,若你對自己的心智表現感到焦慮,可以使用這技巧:那只是我大腦的問題。
期望是大腦注意到潛在獎勵或威脅的體驗,恰當的預期有類似嗎啡臨床劑量的效果,期望會啟動多巴胺迴路,這是思考和學習的中心,整體上心情要期待美好事物,這樣會產生良好的多巴胺濃度。
練習注意任何情況下的期望,練習把期望降低一點,為了保持正向的心態,即使是很小的事,也要找到方法讓事情超乎你的期望。期望對我來說很重要,日子有盼頭對我來說很重要,這會讓我更有感受生命的熱情與動力。
書中有一個有趣的鏡像神經元的研究,當我們看到別人的臉部表情時,會在自己的運動皮質中啟動同樣的表情,但是我們也會將這個資訊傳遞到與情感有關的腦島,當我看到你的臉部表情,我會知道你的臉部動作,這驅動了我臉上同樣的運動反應,所以微笑會帶來微笑,而運動共鳴也會傳送到你自己的情緒中心,因此你會跟眼前的人有同樣的情緒。這真的很神奇,所以愛笑的女孩運氣不會太差、伸手不打笑臉人等等俗諺大概也是因為鏡像神經元?
社交聯繫是主要需求,有時候與食物和水一樣重要,我們很快把別人歸類為朋友或敵人,但在沒有正面線索下,會預設對方是敵人。
每當遇到新朋友,要盡早努力建立人際聯繫,以減少威脅反應,透過分享個人經驗,或創造機會讓大家有不限形式的經驗分享,讓大家變成自己人。
公平是可以是大腦的主要獎勵,不公平性是則可以是主要的威脅,把公平與期望聯繫起來,有助於解釋陌生人的好意帶來的喜悅,以及被親近的人背叛的強烈情緒。
在與人打交道時,要保持公開和透明,記取容易引起不公平的情形,尋找方法來感受周圍公平性上升的情形,也許是透過志工服務、定期捐贈金錢或資源,別讓不公平的事情沒有受到懲罰。
在工作和人生經歷中,地位是重要的行為趨動力,地位提升的感覺,即使只有很小的程度,也會啟動你的獎勵迴路,地位下降的感覺會啟動你的威脅迴路,光是與老闆或地位較高的人講話,通常就會啟動地位威脅,人們很注重保護和建立自己的地位,而沒有固定的地位等級,幾乎有無限的方法能讓人感覺比別人好,由於人感知自己時,使用的是等同於感知別人的迴路,所以可以透過與自己競賽來欺騙你的大腦,與自己競賽可提高你的地位,又不會威脅到別人,地位是五大社交領域之一,他們都是主要的獎勵或威脅,也就是SCARF模型,由地位、確定性、自主權、關聯感和公平性所構成的。
與重視的人相處時,要注意他人的地位是否受到威脅,透過給人們正面的回饋來減少對他人的地位威脅。除此之外找到與自己競賽的方法,並重視任何漸進的改進,一點點改善的感覺,就可以產生令人愉快和有益的獎勵。
提供回饋通常會產生強烈的威脅反應,這無助於人們提高成效,讓人們獲得自己的洞見,是使人們快速回到正軌的方法。
在某些時候,要制止自己去提供回饋、解決問題,或提供解決的方案,讓人們專注於微妙的內在想法,來幫助他們思考自身思緒,但不要涉及太多細節,想辦法體現出人們給自己回饋的價值,獎勵他們啟動自己的導演。
書中有很多案例讓我了解那些情緒與行為背後,其實都有科學依據,更重要的收穫是清楚認知到注意力是稀缺資源,不要浪費在不重要的事情上,不要無意識的看社群媒體,在被那些資訊轟炸時,會失去自已思考的能力和精力。
此外,在遇到任何事情時,解決的辦法不一定是加倍努力,因為大腦的能量有限,尊重自己的侷限,而不是與之抗衡,這樣只會降低工作品質,所以該休息時就要休息,要適時的讓自己慢下來,讓大腦平靜一下。
最後,愈留意自己的體驗,愈有機會變得自覺,懂得停下腳步來,好好觀察,與其跑到山上打坐來提高自我意識,不如在工作時也這樣做,覺察很重要,了解大腦如何運作固然很好,更重要的是留意到自己的大腦正在運作,並觀察自己的思緒與行為,這樣才能達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