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位任教於國立大學、許多受教學生都被台積電網羅的友人跟我抱怨:「台積電正在戕害台灣的產業創意人才」。
乍聽之下這說法蠻嚴重。究其原委,是近來台積電擴廠積極招募人才,不但對象學校擴大,領域也擴及許多其他非半導體的理工科系。在這些招募的新軍裡,有相當比例的工作是機械刻板而缺乏變化的。久而久之,這些人就可能失去創意,等同能力被閒置了。
在產業界普遍要升級擴展的時候,這些年輕生力軍本可以到各產業裡扮演重要的角色,工作可能比台積電更有變化,甚至在本質上更適合非本科人才原來的專業。無奈這些產業的待遇無法與台積電競爭,人才招募就被排擠。
過去曾聞一些台積電工程師,在工作累積相當的經濟基礎後就轉業他就,似乎與友人的擔憂指向同樣的問題。由國家整體人力資源的角度來看,這現象不是好事。可是先要還台積電一個公道。這問題是整個國家產業人才的大環境所使然,所以上面友人的抱怨也未見公允。
從台積電的角度來說,以公司認為合理且可負擔的待遇條件,吸引市場上乘的人力,乃是天經地義。每一個企業裡的工作創意含量本來就有高有低,台積電有許多機械性、操作性的工作未必需要太多半導體知識。
台積電製程自動化、智慧化的程度高,降低了人力作業的複雜度,所以這些新手受過適當的職前訓練後就可以上手。從業主的角度,員工素質影響到職前訓練效率以及平時管理制度,當然不論工作性質都期待能招募優質的員工。
延伸閱讀
張忠謀點出美國設廠的兩大問題
最近,張忠謀也對台積電美國設廠點出成本高、人才不足的問題,媒體也報導過台積電在美新廠招募人員並不順利。美國各種製造業多年來流失海外,雖然政府近年在政策上大力鼓勵製造業回流,但是相關人才絕對是個障礙。
美國是個獨尊市場機制的國家,很難干預學子要選唸的科目。美國許多人才都攻讀法律或金融,前者待遇好又有政治前途,後者有機會在華爾街致富。
相對下,半導體所屬的理工領域需要紮實的數理基礎STEM(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但是這些學科門檻高,不易討好。一些選擇進入資通訊的人才,也多被軟體與網路產業的大海綿所吸收,半導體領域只有晶片設計一枝獨秀,最後能踏入製造的人寥寥無幾。
圖/半導體產業需才孔急、待遇佳,但近年半導體畢業生卻不增反減,僅為情境配圖。蘇義傑攝影
再來看看台灣:早年學校裡要增設新系所,都要交由經建會(國發會前身)由國家經濟發展的人力需求觀點評估。在十大建設當年,我們的教育系統的確培養出許多傑出國家建設的幹才。後來這個制度鬆綁,國內產業人力供需就交由市場機制決定。
奇怪的是,雖然半導體產業需才孔急、待遇佳,但近年半導體畢業生卻不增反減。這除了與前述半導體強調的STEM門檻有關外,還有當今社會學科多元化後學生興趣分散,選唸理工的學生就被稀釋。
所以,看美國與台灣的狀況,純靠市場機制來調控國家產業人力供需的機制,有欠健全。
去年台積電等高層謁見蔡總統,希望加強半導體人才培養力道。立法院於是火速通過條例,給學校裡設置半導體學院開了許多特惠管道。這似乎又出現了當年政府出面調控人才供給的味道。
只是目前設有半導體學院的大學不多,而且一個學院一年只增加產出一百位畢業生,又必須分配給許多半導體的子領域,就台積電而言,恐怕也是緩不濟急。
延伸閱讀
半導體學院仍需更多配套
有識之士都瞭解,政府開出設置半導體學院的優惠條件,是一把雙面刃,也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半導體製程技術牽涉到許多基本的物理、化學與材料科學以及工業工程。但是這些系所並未受到類似的青睞,校內不平之鳴恐怕難免。
所以必須說,最近教育部核准的半導體學院還是未竟其功,還必須跟隨更多配套。
首先,政府應該要檢視半導體的上下游產業,規劃國家長遠發展路徑圖,不能滿足於已有一家台積電。
例如,每年半導體業斥巨資外購的製程設備、半導體材料,台灣有無切入的空間?當紅的晶片設計,在海外面對激烈競爭,政府是否也該關愛?
其次,本文的破題,其他產業的許多人才都被台積電磁吸而去,造成另一種人才荒,要如何解決?
半導體產業的人力結構金字塔應該要去詳細解析,從上到下設計對應的培育方案,讓人才自給自足,不要壓縮其他產業的人才供應。
美國與台灣都面臨半導體人才短缺的問題,美國政府無力改變,台灣則不然。美國是幾乎都沒有人才,無從開始;我們是已經有好的人才培養基礎,但是能量不足。何況我們以前也有政府成功調控人才供需的制度與經驗。
我們若是深入瞭解產業人力需求,規劃出重要產業人才都不虞匱乏的措施,我們當必可以孕育出更多的護國神山。
本文章反映作者意見,不代表《遠見》立場
(作者為行政院前院長、善科教育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