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個人理解來說,扁型人物指的是比較狹隘的人物性格,一般而言常出現在搞笑類型的作品,把某個特色放到最大,甚至到超乎常理的地步,只剩下某個特定個性,很容易讓人記住。
例如這個人很愛啃窗簾,一出場就是啃窗簾,一系列的事件也因為他看到窗簾就會按耐不住地衝上去啃而引發,原本是個邊緣人,後來被發現有這個癖好,就被班上同學起鬨推舉報名啃窗簾驚世世界紀錄,並且大獲全勝,如此一來他不僅獲得美少女青睞,甚至全世界興起啃窗簾風潮之類的(?
嗯,現實中若有這種人好像挺可怕的XD
不過大家一看到這角色,就會立刻聯想到「啃窗簾」這個屬性,把這個屬性放大到最大,進而引發一連串的化學效應,就會變成很獨特又有個人風格的作品。
以輕小說(角色為主的作品)而言,扁型人物也很常見,讓讀者很快就對這角色產生興趣並記住,但通常這樣的人物比較少有深度,因為幾乎可以透過行為來預測他的行為與反應。
這樣的人物,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現實生活之中,所以給人感覺輕飄飄的,不實際的,但也因此有獨特的魅力。
至於圓型人物會比較多面向,可以想像為一個真實的人,每一個行動都可能會因為人物當下的心境與各種因素而產生變化,對待不同人會有不一樣的反應,相較於扁型人物複雜得多。
圓形人物,會給人角色中規中矩,比較「實際」的感覺,通常偏向寫實的作品,幾乎都是屬於這種的。
劇情向的故事,人物的性格通常不會太強烈(但還是有所分別),角色會為了滿足事件發生而演繹劇情,並展現出喜怒哀樂,採取的行為是符合常理的、有邏輯性的,若輕小說太過強調起承轉合的話,很可能就會變成這種模式。
這樣的話,角色就沒辦法太活躍了,感覺就像是角色隨著劇情而演藝,這在角色為重的輕小說就有點可惜了,我之前也常被編輯這樣說就是了(掩面
雖然也有劇情和人物為主,占比不同的差別,但若把某一個面向發展到極致,那作品的力度是截然不同的。
個人除非刻意去調整,不然是比較偏向劇情兼人物的創作方式,但也有被輕小說的商業編輯說不夠「跳脫」,也曾被文學的編輯說不夠「實際」的兩難狀況。
以前我很在意他們的評價,刻意去調整作品面相來迎合口味,有時候改得挺吃力的,會覺得自己寫得很差,但後來我想,這也許就是我的「特色」吧?
我就是喜歡那種現實中帶點異想色彩的故事,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的感覺,既然有一半是真實,那就意味著它必然是無法太輕飄飄的,既然如此,我該做的應該是順應自己的本能,去創造屬於自己的故事才是。
畢竟我是「小說家」,不是「寫手」,我想長期寫作,而不是為了一時的大紅大紫或利益,我的終極目標是想要以創作來過自己理想的生活,並且推廣自己內心的故事。
所以,我該做的是創造屬於自己的路,而不是像牆頭草那樣搖擺不定。
當然我也不確定這是否「正確」,但我想這是屬於我的方向吧,雖然這樣說,但我也從和他們的不斷磨合與練習中,知曉這兩者的重要分歧點,所以若是想寫,我也做得到就是了。
例如
《唉呀!變成寶箱怪了》,就是輕小說的扁型人物,而其他作品幾乎都是參半的,只有比例上的差別,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看看。
小說點評活動第六屆全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