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別錄》108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2014/4/4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惠不在大,在乎當厄。怨不在多,在乎傷心。」

良因曰:
真正以慈悲心,即使只是在他人失意時,幾句溫馨鼓勵的話,一個微笑,
都可能鼓舞他人再次生起對未來的勇氣,而價值萬金。
相對的,有意無意間觸動對方的痛處,或許不是甚麼大事,
但深深地傷害,將生生世世結怨。
因此護念眾生,其實也就是護念自己啊!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5會員
641內容數
內含照因老和尚略傳及甘露法語上、下兩冊 由四眾弟子們編輯整理,緬懷老人家往日行儀,俾令見聞者普潤法雨。祈願老和尚早日倒駕慈航,廣度群品。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鋼骨佛心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2014/3/3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別。」 良因曰: 《論語》中常常分別君子與小人的差別,若能自省, 會發現我們多與小人之心相應,慚愧! 如蕅益大師所示: 「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 願慚愧受持!
2014/3/2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今人見人敬慢,輒生喜慍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良因曰: 內心如果以道德、對治習氣為主, 則如昊日麗天,不易為外、邪所動。 反之,向外尋求生命的支柱,終究如渴鹿追逐陽焰,
2014/3/2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良因曰: 一般人遇到讚歎則喜不自勝,批評則內心不喜。 這兩種動搖,就只是因為看不清自己,所以才隨他人話語而轉。 因此要看別人的習氣容易,能認清自己就難。 既然如此,就少論他人是非吧!以免影響內攝的功夫!
2014/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良因曰: 剛剛發心出家的人,為什麼不能馬上住茅棚? 除了福德、智慧不足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要磨掉我執、習氣。 無量劫的生命中,我們都是以「我」為中心, 所以透過大眾磨練,來轉變思惟、習氣,
2014/3/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良因曰: 面對自己的習氣,要用理智,以苛求他人的心,調伏自身; 面對他人的習氣,須運慈悲,以原諒自己的心,包容他人。 若能以此自他相換,則君子可成,佛道可期。
2014/3/2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事有急之不白者,緩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頑。」 良因曰: 佛法說「隨緣」,理論的了解只需短暫的時間; 但是真能做到,可能要花大半輩子學習了。 當為人所誤解,或者他人不肯聽從,內心感到煩躁時,
2014/3/30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小人樂聞君子之過,君子恥聞小人之惡。 此存心厚薄之分,故人品因之而別。」 良因曰: 《論語》中常常分別君子與小人的差別,若能自省, 會發現我們多與小人之心相應,慚愧! 如蕅益大師所示: 「內不見有我,則我無能,外不見有人,則人無過。 願慚愧受持!
2014/3/29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凡為外所勝者,皆內不足。凡為邪所奪者,皆正不足。」 「今人見人敬慢,輒生喜慍心,皆外重者也。此迷不破,胸中冰炭一生。」 良因曰: 內心如果以道德、對治習氣為主, 則如昊日麗天,不易為外、邪所動。 反之,向外尋求生命的支柱,終究如渴鹿追逐陽焰,
2014/3/28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欲論人者先自論,欲知人者先自知。」 良因曰: 一般人遇到讚歎則喜不自勝,批評則內心不喜。 這兩種動搖,就只是因為看不清自己,所以才隨他人話語而轉。 因此要看別人的習氣容易,能認清自己就難。 既然如此,就少論他人是非吧!以免影響內攝的功夫!
2014/3/23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臨事須替別人想,論人先將自己想。」 良因曰: 剛剛發心出家的人,為什麼不能馬上住茅棚? 除了福德、智慧不足之外,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要磨掉我執、習氣。 無量劫的生命中,我們都是以「我」為中心, 所以透過大眾磨練,來轉變思惟、習氣,
2014/3/22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己性不可任,當用逆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性不可拂,當用順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良因曰: 面對自己的習氣,要用理智,以苛求他人的心,調伏自身; 面對他人的習氣,須運慈悲,以原諒自己的心,包容他人。 若能以此自他相換,則君子可成,佛道可期。
2014/3/21良因法師格言法談 「事有急之不白者,緩之或自明,毋急躁以速其戾。 人有操之不從者,縱之或自化,毋苛刻以益其頑。」 良因曰: 佛法說「隨緣」,理論的了解只需短暫的時間; 但是真能做到,可能要花大半輩子學習了。 當為人所誤解,或者他人不肯聽從,內心感到煩躁時,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Thumbnail
古語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是指,累積善行的人家,必有多餘的吉慶留給後代。 福氣,是累積來的,而不是求來的,積善,也會遇到壞事,但一定會有好結局,做內心覺得應該做的事,一直做就對了。 無論我們身處在任何低潮或艱困之中,即便是行經生命幽谷,永遠也不要失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善心是我們幸福的依靠; 不是對方給你多少理解、 給你多少安慰。 你自己的善意才是幸福的依靠, 也是幸福的起點。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因別人一句話而生煩惱心,或是別人一句不好聽的無心話造成我們的心受傷。老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因為無心之言而傷害人的人,卻不能原諒一個自願被別人傷害的人。這中間的差別是我們這顆心的自主性,心不堪承載他人的三言兩語,又怎堪承受更大的人生重擊。 有一位先生,教官退休,年輕時就對坐禪讀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Thumbnail
古語有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這句話是指,累積善行的人家,必有多餘的吉慶留給後代。 福氣,是累積來的,而不是求來的,積善,也會遇到壞事,但一定會有好結局,做內心覺得應該做的事,一直做就對了。 無論我們身處在任何低潮或艱困之中,即便是行經生命幽谷,永遠也不要失
因為眾生對「我」的執著,因此常生嫉妒、見不得人好的心念,貪瞋癡三毒熾盛,最後傷害了他人也傷害了自己。若能從「隨喜」眾生的善行開始,一次次訓練自己心量開闊,也會發現愈來愈美好!因此今後當歡喜真誠、讚歎他人之善行。
世間的眾生因為都有生老病死,有的眾生是心也苦,身也苦,又加上他不知道修行,不瞭解無常,不知死賊時常在旁伺察。因此,菩薩或知道修行的人,就不要再加苦給眾生,所以不應該瞋彼,應當修忍辱。
Thumbnail
善心是我們幸福的依靠; 不是對方給你多少理解、 給你多少安慰。 你自己的善意才是幸福的依靠, 也是幸福的起點。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Thumbnail
無論走在那一條朝聖路上,慈悲都是我們所要回歸的自性本質。 然而,過去我對仁慈的概念,就是一種待人的美德,目標總是向外,未曾針對自己,此書卻指出,我們若無法溫柔仁慈地看待自己的缺陷,化解自己內在的不安,則往往自以為的仁心善舉,對他人反而是一種攻擊,令我不禁想起自己過往的迷思。
Thumbnail
有時候,我們會因別人一句話而生煩惱心,或是別人一句不好聽的無心話造成我們的心受傷。老智者說,我們可以原諒一個因為無心之言而傷害人的人,卻不能原諒一個自願被別人傷害的人。這中間的差別是我們這顆心的自主性,心不堪承載他人的三言兩語,又怎堪承受更大的人生重擊。 有一位先生,教官退休,年輕時就對坐禪讀
只要自己產生意念或與人意念頻率交涉,都會產生能量碰撞及波動,而波動即是創造業力的基礎。 當我發出一個慈悲心想幫助他人,我自己以及被我協助的人是否也會產生多種情緒意念呢?
Thumbnail
慈悲--是從忍辱修來的;因為這個世間令人苦惱的事太多了,所以,當我們決定要走向人群歷練時,要先好好的觀照自己的心,以免被這個世間苦惱的事情刺傷了。由於最近的事情太多了,搞得自己心煩意亂,然而,上天還是很眷顧我的,每當我的心不平靜時,總會讓我看到一些點醒自己的文字。在書上看到這麼一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