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何去何從?台灣廚餘處理新技術

2022/06/14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灣夜市文化享譽國際,除了深受台灣人喜愛,也是外國觀光客到台旅遊的必備行程,雞排、蚵仔煎、珍珠奶茶,每每使人食指大動;或像婚喪喜慶的辦桌菜更是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食饗宴,海鮮拼盤、炸湯圓、佛跳牆,總鋪師用盡心思端出拿手菜,為滿足每位賓客的口腹之慾,無所不用其極。
數不清的美食等著饕客發掘,但台灣目前也因為美食而衍生出一大隱憂──廚餘該如何處理?

糧食危機與剩食處理

這裡有一些數據你必須先知道......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簡稱FAO)出刊的《2021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中指出:「在23.7億面臨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的人口中,半數(12億)生活在亞洲,三分之一(7.99億)生活在非洲,11 %(2.67億)生活在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根據報告內其他數據,2020年全球有9.28億人面臨重度糧食不安全,比2019年增加了1.48億。
在同一份報導裡提到更嚴重的問題,當為數眾多的人口正為取得食物而苦惱,全球每年仍有超過1/3的食物被浪費。而台灣的人均廚餘量在亞洲地區更是名列前茅,雖然目前沒有立即性的糧食缺乏危機,食物浪費的程度卻已成潛在威脅。

潛在健康威脅

根據環保署提出的數據顯示,每年台灣浪費的食物接近400萬公噸,從生產、運輸、加工等程序,最終有超過五成的食物浪費於消費者端,而廢棄的食物並非全數都有被妥善處理進入廚餘回收,像2020年全台只有52萬公噸廚餘,佔不到廚餘總數的1/6,其他超過100萬噸都被民眾當作可燃垃圾丟棄。
由於廚餘當中含有大量油脂、食鹽,隨一般垃圾進入焚化爐燃燒後會產生劇毒物質「戴奧辛(Dioxin)」,進而造成空氣汙染,比起焚燒垃圾所產生的危害可說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傳統廚餘處理SOP

餐桌上吃不完的佳餚都到哪去了?
傳統廚餘處理以標準作業程序分作熟廚餘以及生廚餘處理,熟廚餘以養豬為主,但近年來已逐漸淘汰;生廚餘則經由三種途徑:堆肥、掩埋、焚燒。
利用熟廚餘養豬行之有年,傳統養豬業者會將家庭廚餘透過蒸煮設備煮熟後,再餵養給自家眷養的豬隻食用,缺點在於民間許多廚餘蒸煮處理廠並不符合法規,有法律上的疑慮,另外即使廚餘煮熟後仍會殘留病毒,易導致豬瘟等傳染病爆發,像2021年八月底為了防堵非洲豬瘟傳染,政府即下令全國禁止廚餘餵豬一個月,至今仍維持有限度地開放傳統廚餘餵養形式,顯見熟廚餘養豬已逐漸退出主流廚餘處理手段。
將民生廚餘載往廚餘處理廠的資源回收車以及清潔人員。(攝/簡浩亦)
廚餘堆肥是傳統方式中最依賴的手段,然而缺點也最為人詬病,因為堆肥需要大面積空間堆放,且至少耗費四個月才能熟化為可使用的堆肥,不但合適空間難尋,且通常得從廚餘製造量多的都市運送往郊區,熟化過程中產生的惡臭也使堆肥廠附近居民難以忍受,極度影響生活作息。
掩埋處理的量能有限,與民眾的日常廚餘產出不成比例,且同樣有空間不足的難題;採取焚燒雖為最迅速的處理模式,然而卻將在短時間內產出大量碳排放,無論何者皆非最理想的回收方式。
每日都有大量廚餘等待處理。(攝/簡浩亦)

現代廚餘處理新技術

台灣現在有項值得大眾關注的專利科技,是解決剩食問題的曙光。
當各界一籌莫展之際,張永煬先生向社會介紹能夠徹底改善現況的最新廚餘處理技術。
張永煬先生身為現任泓橋環保董事長,不僅是專業會計師,也曾任台酒公司監察人、開南大學副教授,同時也是上市公司牧德科技董事。
他過去18年來與中央研究院院士楊秋忠合作,研發出以酵素迅速熟化廚餘的新科技,兼顧效率與環保,沒有前述傳統廚餘處理的缺點,可謂是「一個計劃解決三個問題」,完成廚餘回收一併減少過程中造成的碳排放,更能產出適用所有作物的有機肥料,其中蘊含的酵素更能轉化土壤有機養分供作物吸收,提升整體產量。
張永煬先生手捧酵素處理後毫無異味的有機肥料。(攝/簡浩亦)
甫抵位於桃園市觀音區的廚餘快速醱酵處理廠,任何人都能立即發覺與傳統廚餘處理廠的相異處──沒有刻板印象中的腐臭味,張永煬先生解釋道:「由於傳統發酵仰賴微生物分解處理,過程耗時又產生惡臭,使人不敢恭維,然而我們發明的專利酵素加速整個發酵程序,短短三小時內即完成以往花費數月才能達到的工作量。」
快速醱酵處理廠工作人員正將廚餘桶送上輸送帶。(攝/簡浩亦)
問及其對於執行這個計劃的動機,他表示:「我父親常教育我『吃果子,拜樹頭』的觀念,我認為自己已經受社會照顧許久,現在是我有能力回饋大眾的時候了,不求回報。」
酵素轉化過後的有機肥料。(攝/簡浩亦)
目前市售有機肥料1公斤約8~16元,而酵素熟化後的有機肥料只以1公斤2元販售,更免費提供觀音區地方農友,盡己之力回饋鄉里,「農友們拿肥料回去試種後,他們說不但省下成本,作物收成也明顯更豐碩。」
酵素轉化過後的袋裝有機肥料。(攝/簡浩亦)
廚餘快速醱酵處理廠房外觀與載運廚餘的回收車。(攝/簡浩亦)
來自各地的廚餘入廠後經過消毒、篩選、碎解,最後使用專利酵素轉化為有機肥料,整個作業在800平方公尺的廠房內完成,空間占地遠小於傳統堆肥場要求的面積,環境極其簡約整潔,只有機器與部分人力,顛覆過去對於廚餘廠髒亂的印象。
張永煬先生邊走邊介紹每項機器負責的流程,整體配置遵循效率極大化的鐵則,能在三小時內同時處理60公噸的廚餘量,最終轉化為15公噸有機肥料,以桃園市每日生產約180公噸廚餘為例,廠房最高效率運轉九小時即能完全消化當日廚餘量。
「不只肥料很營養,我們的有機質營養液也能造福養豬戶,最近非洲豬瘟的問題很嚴重,餵豬隻吃下營養液可以有效提升牠們的抵抗力,減少染疫機率。」張永煬先生娓娓道來,「有機質營養液是廚餘轉化過程中,液體經酵素作用後的產物,所以全程不會有廢水產生。」他指著廠外的大型儲存槽,「業者從儲存槽裡將營養液載回去之後可以直接運用,或是添加酒糟、豆餅等高溫烹煮後餵食。」
有機質營養液的大型儲存槽。(攝/簡浩亦)

邁向國際的台灣之光

是時候向世界介紹台灣科技了!
泓橋環保科技公司日前接受Discovery專題報導《台灣無比精彩:農業科技》,向世界介紹來自台灣的最新廚餘處理技術,如何以區區一間廠房快速消化全市廚餘,轉化為友善農田的有機肥料,產出有利於豬隻免疫系統的有機質營養液,過程中更大幅降低處理廚餘的碳排放量,徹底改善過去傳統模式的缺點。
目前世界各國包含日本、馬來西亞、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都有企業正積極與其洽談技術合作,希望能借助科技解決廚餘問題,降低環境成本。
張永煬先生表示自己的初衷並非以商業取向,只是想以自己的能力貢獻社會,如今不止能夠幫助到台灣這塊土地,更能向世界伸出援手,他笑著說:「台灣那時疫情爆發時成立口罩國家隊,向各國提供支援,現在我們在處理廚餘這個領域也能做到相同任務了,我感到非常榮幸。」
「吃果子,拜樹頭。」,張永煬先生以父親所言當作中心理念,人生歷經風浪後仍不忘初心,懷著強烈使命感,回饋社會在所不辭。
簡浩亦
簡浩亦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