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權交易」與「碳排放交易」的共同理論基礎是公共經濟學領域中外部性理論的寇斯定理,本篇先來介紹什麼是外部性理論,在生活周遭中外部性理論的例子。
第7篇 外部性理論
文章總攬
1.什麼是外部性理論?
2.外部性的種類
3.外部不經濟(externaldiseconomies)
4.小結論
1.什麼是外部性理論?
所謂「外部性」係指經濟活動,未經市場價格機能反映其真正成本;即經濟個體的消費或生產行為,無償地影響其他經濟個體福利的效果,以致其他經濟個體在經濟上獲利或損失;換言之,價格機能無法完全反映的現象,即為外部性。
2.外部性的種類
外部性的種類可以細分為,外部利益與外部成本、金融外部性與技術外性、網路外部性、位置外部性。概述如下:
一、外部利益與外部成本:
(1)外部利益(external benefit):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對他人有好處(效用增加),卻無法要求受益者回饋,又稱外部經濟(externaleconomies)。
(2)外部成本(external cost):生產者或消費者的經濟行為對他人造成壞處(效用減少),但自己卻不用付出任何成本,又稱外部不經濟(externaldiseconomies)。
二、金融外部性與技術外部性
(1)金融外部性(pecuniary externality):透過市場價格機能的調整,導致個人間財富重分配,僅造成不同經濟個體實質所得的移轉,有人得,有人失,因此並沒有真正的外部性效果,其效果是虛擬的。例如:股票大跌,代表做多的人賠錢,做空的人賺錢,就整個社會而言,只是財富的重分配,並沒有真正的外部性;這種隨市場調整而產生的福利變化,偉勒(J. Viner)將之稱為金融外部性,又稱虛擬的外部性或貨幣性的外部性。
(2)技術外部性(technical externality):係指經濟個體行為對他人發生影響,卻未透過價格機能反應,個體並未因損及他人福利的行為而有所補償,或得利者並未支付代價,而產生無效率的現象,故須政府的干預。例如:養蜂業者與花園。
三、網路外部性
指消費者消費某一種財貨,所能得到的效用高低,與該財貨的消費數量無絕對的關係,而是與消費該財貨的「消費者人數」有關,當使用者人數增加,原來使用者的邊際利益也會隨之增加;例如:大家都喜歡使用手機及FB等,隨著使用人數的攀升,則使用該設備或介面的效益自然會大幅增加。
四、邊際下的外部性(inframarginal externality)
以網路連線遊戲為例,當參賽者增加一人時,所有參加者都因此而增加遊戲樂趣,但是市場效率產出卻不會改變;當存在邊際下的外部性時,因外部性的影響範圍小,在納入考慮後,也不會影響到最適資源配置的邊際條件,因此追求最適資源配置的目標下,不管此項外部性是正的或負的外部性,政府不一定要介入。
五、位置外部性(positional externality)
經濟個體的經濟行為所能獲得的利益,不僅取決於本身的決策,還必須視對手的「相對位置」而定,形成經濟個體相互競爭的行為,又稱為軍備競賽(arm race),例如:便利商店在營業時間及商品的促銷手法上的競爭。
3.外部不經濟(externaldiseconomies)
外部不經濟是指,消費者或生產者的經濟行為對他人造成壞處(效用減少)但自己卻不用付出任何的成本,又稱為外部成本。例如:工廠排放廢水汙染河川,然後被引水灌溉到農田後,造成穀物被汙染,最後被人類吃下肚;又或者工廠將含硫及其他有毒物質的廢氣,直接排放到空氣中,造成空氣汙染,最後被人類吸進身體中,這類環境汙染的例子多不勝數;工廠將汙染源透過氣體或以水流方式排放,將汙染源的處理成本,轉嫁到環境中,最後由受害者承擔,這就是該工廠的外部成本,也造成該工廠的生產成本低估,然後就能以較低的售價銷售,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選擇該產品,也間接造成該工廠得以生產更多的產品,提供消費者購買,造成永無止境的惡性循環。
智能工廠因採用智能生產設備,取代大量人力減少了工作機會,而政府及失業者為了解決失業造成的相關問題,而須付出的各種成本,並不會透過產品的價格反映,實際上卻會造成民眾所得減少,並使的社會資源分配更不均衡,這就是智能工廠造成的外部成本。
4.小結論
目前解決外部成本的主要理論為「皮古稅」(Pigou tax)及「寇斯定理」(Coase theorem),目前所知的解決方案都是以「皮古稅」為基礎,例如:2017年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先生,曾提出對取代人類工作的機器人課徵所得稅,理論基礎就屬於「皮古稅」的範圍,雖然「皮古稅」在解決外部成本的問題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解決智能生產設備取代工作機會這件事上,以「皮古稅」為基礎的想法明顯有許多缺失,且不如以「寇斯定理」為基礎的「工作權交易」有效率,相關的分析會在之後的文章中逐一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