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網路已死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在網路上有一定經驗的人往往能夠發現一些現象。譬如說沒有什麼知名度的宣傳影片卻有幾十甚至幾百萬的觀看量,或是某篇帶有某種訴求的文章突然被幾千個潛水已久的帳戶集體反對,我要說的現象也許不是整個網路都是,但是已經在部分網站出現的「網路已死」論。

也就是整個網站到單一個的討論串中,大多數的帳戶實際上是有少數宣傳人士或是五毛等帶有目的的人士控制的機器人帳戶,而活人帳戶早已是少數,以至於網路上的集體共識開始跟現實中的集體共識出現脫軌的現象。

這一切是怎麼開始的

網際網路於90年代於美國產生,最初是以工程知識份子與科學家作為核心發展起來的,圍繞著學術與企業交流的討論而形成的最初網路,逐漸被普通的生活交流討論區、視頻與教學網站、線上遊戲等逐漸形成了一個連成一片自由交流的環境。

這樣的網路儘管聲音多元,但是越來越多人發現他們的思想幾乎不能與其他人相容,於是分裂的態勢又重新產生於網路之中,儘管透過學術知識份子們殘存的威望,以及當時網民們相對於現實生活的民眾屬於更傾左派的族群,整個網路直到10年代初期還算是一個由左派知識份子主導的環境(然後經事後證明,他們的理性證據大多數只是文字遊戲與意識形態共識而不是甚麼實質性的事實)

你在網路上看到的人大多數都是機器人帳號

你在網路上看到的人大多數都是機器人帳號


機器人帳號大戰

隨著網際網路的多元化,還有一個趨勢也已經出現那就是機器人帳號的興起,如果說左派霸權隨著網民的意識形態逐漸與現實生活的人口契合,與意識形態破產而逐漸完蛋。那機器人帳號就是促成人民不再信任網路共識的最大原因。

這些機器人帳號從用來炒作藝人的按讚機器人,到經過計算由外國網軍襲擊各大網站來試圖透過操作來影響政治與國際決策的惡意AI,在最初幾年透過兌換些微成果的方式葬送掉了最後的網路共識環境。由此進入到了一個沒有共識,每個小群組,每個人的交流圈都能看到不同世界觀的宇宙。這是一個絕對的理性與主流的證據衰弱,但是各種風格的看法與如夢似幻風景崛起的多元宇宙。

只會與網路中遺世獨立群組互動的感覺

只會與網路中遺世獨立群組互動的感覺

小網路時代的曙光

逃離主流的人們建立起來的網路聚落,正一個又一個地在網際網路中產生,這些網路聚落有可能是那種充滿陰謀論或是草包族科學的。儘管如此,這些小聚落卻還是防止主流知識份子掌握興論、不友好勢力的機器人帳號的最佳壁壘。雖然網路控制的聲音在西方也愈發強大(絕大多數是來自於自稱思想開明的學術知識份子),但在目前的環境下那只是一個逐漸喪失控制權的菁英嚎叫,對未來的影響不大。

未來屬於多元且幾乎對彼此封閉的大眾網路,而不是也許更「正確」與更「開放」但是卻更獨裁化的菁英網路。請記住,一個科學家的意見僅僅永遠只等於一個普通的機器人帳號的發言,一個理性人的讚也永遠會被兩個機器人的倒讚給取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龜兔的沙龍
108會員
172內容數
本專題目的在於介紹德國歷史哲學家史賓格勒,在二十世紀初提出的一個歷史哲學體系,目的在於讓更多人了解更多看歷史的角度,並破除漢字圈對於啟蒙進步史觀的崇拜。
龜兔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12
老歐洲的問題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利益比意識形態更重要;並且他們也不真正的相信自己的意識形態值得捍衛。今天在貿易戰的混亂中,來稍微講講一下,我對歐洲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Thumbnail
2025/04/12
老歐洲的問題是,他們不相信自己的利益比意識形態更重要;並且他們也不真正的相信自己的意識形態值得捍衛。今天在貿易戰的混亂中,來稍微講講一下,我對歐洲的一些問題的看法。
Thumbnail
2025/03/22
最近使用AI分析了一些現象,發現在整理某些實體數據上來說AI確實有用。也順便用AI造了一篇小說。但是也發現了在某些情況下AI不但難以推論一些能正常推論的東西。甚至有可能產生與實質情況差異甚大,甚至毫無邏輯與證據的結果。 以下說說幾個使AI無法產生接近更客觀或是有效資訊/統整的原因。
Thumbnail
2025/03/22
最近使用AI分析了一些現象,發現在整理某些實體數據上來說AI確實有用。也順便用AI造了一篇小說。但是也發現了在某些情況下AI不但難以推論一些能正常推論的東西。甚至有可能產生與實質情況差異甚大,甚至毫無邏輯與證據的結果。 以下說說幾個使AI無法產生接近更客觀或是有效資訊/統整的原因。
Thumbnail
2025/02/22
短暫的20世紀早在1990年代就結束了,現在的世界類似1790年代到1820年代的歐美,或是1910年代到1940年代的世界。 這是一個轉變的時代,舊時代的最後殘餘正在被清除,新的社會型態將在未來幾年內就固化,就像是1940年代的歐洲跟1910年歐洲的差異遠大於1820年代的歐洲跟1900年代的歐洲
Thumbnail
2025/02/22
短暫的20世紀早在1990年代就結束了,現在的世界類似1790年代到1820年代的歐美,或是1910年代到1940年代的世界。 這是一個轉變的時代,舊時代的最後殘餘正在被清除,新的社會型態將在未來幾年內就固化,就像是1940年代的歐洲跟1910年歐洲的差異遠大於1820年代的歐洲跟1900年代的歐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16年,安全公司Imperva發佈了一份關於機器人流量的報告,發現機器人占網路流量的52%,這是它首次超過人類流量。這份報告被用作關於網路已死理論的報告的證據。
Thumbnail
2016年,安全公司Imperva發佈了一份關於機器人流量的報告,發現機器人占網路流量的52%,這是它首次超過人類流量。這份報告被用作關於網路已死理論的報告的證據。
Thumbnail
史賓格勒認為報紙與雜誌在作為意識形態的媒介,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起到了控制群眾的作用,而在這個時代,也有一些新的科技做為媒介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而被使用著。
Thumbnail
史賓格勒認為報紙與雜誌在作為意識形態的媒介,在十九到二十世紀起到了控制群眾的作用,而在這個時代,也有一些新的科技做為媒介作為意識形態的工具而被使用著。
Thumbnail
我們依賴演算法餵養讓我們沈溺的資訊、我們依賴智慧助理告訴我們絕對的答案、我們相信網路生成的人格發布的熱門資訊,我們透過介面24小時與網路空間連結,最終的我們變成了網路上的一個節點
Thumbnail
我們依賴演算法餵養讓我們沈溺的資訊、我們依賴智慧助理告訴我們絕對的答案、我們相信網路生成的人格發布的熱門資訊,我們透過介面24小時與網路空間連結,最終的我們變成了網路上的一個節點
Thumbnail
在網路上的某處,有一個討論區或是論壇,裡面總是討論一下聊天打哈哈的事情,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有時候會遇到的新奇事物、或是最新的網路梗圖。直到某一天,某個來自別國的險惡組織了一批網軍入侵到了這個網站.......
Thumbnail
在網路上的某處,有一個討論區或是論壇,裡面總是討論一下聊天打哈哈的事情,生活中的瑣碎事務、有時候會遇到的新奇事物、或是最新的網路梗圖。直到某一天,某個來自別國的險惡組織了一批網軍入侵到了這個網站.......
Thumbnail
在網路上有一定經驗的人往往能夠發現一些現象。譬如說沒有什麼知名度的宣傳影片卻有幾十甚至幾百萬的觀看量,或是某篇帶有某種訴求的文章突然被幾千個潛水已久的帳戶集體反對,我要說的現象也許不是整個網路都是,但是已經在部分網站出現的「網路已死」論。
Thumbnail
在網路上有一定經驗的人往往能夠發現一些現象。譬如說沒有什麼知名度的宣傳影片卻有幾十甚至幾百萬的觀看量,或是某篇帶有某種訴求的文章突然被幾千個潛水已久的帳戶集體反對,我要說的現象也許不是整個網路都是,但是已經在部分網站出現的「網路已死」論。
Thumbnail
這些都是網路生態中的各種角色,其實也無法明確的做出清晰分類,畢竟這個世代就是一個什麼都在斜槓的狀態,無論那個領域幾乎均是如此。我們在享受著網路的便利之時,也應該時刻反思與想想自己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要讓網路可以為自己所用,幫助自己提昇生活與生命的繽紛,才不會扭曲網路這偉大的發明。
Thumbnail
這些都是網路生態中的各種角色,其實也無法明確的做出清晰分類,畢竟這個世代就是一個什麼都在斜槓的狀態,無論那個領域幾乎均是如此。我們在享受著網路的便利之時,也應該時刻反思與想想自己希望自己成為什麼樣的人,要讓網路可以為自己所用,幫助自己提昇生活與生命的繽紛,才不會扭曲網路這偉大的發明。
Thumbnail
通常典型的穿越故事都是這樣:主角突然被丟到跟本來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異世界,例如,有惡龍和魔法的世界,因為種種常識不再通行所以鬧出不少危機和笑話。先別說近年好多穿越故事為免老梗直接跳過適應不良的劇情,但經典款大致如此。 如果放大到某個尺度,人類世界其實也在經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穿越事件。
Thumbnail
通常典型的穿越故事都是這樣:主角突然被丟到跟本來的世界完全不同的異世界,例如,有惡龍和魔法的世界,因為種種常識不再通行所以鬧出不少危機和笑話。先別說近年好多穿越故事為免老梗直接跳過適應不良的劇情,但經典款大致如此。 如果放大到某個尺度,人類世界其實也在經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穿越事件。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