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流世代》讀後

2022/07/09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們注定比父母更貧窮。」拿起書封,就看見如此驚悚的標題。以往的成長歷程,教育與社會,總是告訴我們,只要努力,就必有出人頭地的一天。沒錯,這些機會,並沒有被完全封死,這也是「美國夢」的基本精神。但是作者告訴我們的是,如果我們人民及政府不改變現有路線,未來絕對會落入悲慘的境地。
首先打破的觀念是,1980年代至今,是經濟比1945-1980蓬勃發展的迷思。作者提出數據,指出經濟成長、失業率貧富差距等等數字,並非如我們想像的。反而是二戰後的35年間,因為方才擊敗法西斯勢力,世界充滿了國家應該與人民共同努力的氛圍,創造了相對良善的經濟環境。而80年代後右翼政治的興起,使越來越大的餅,分配到更少數人手中,一般百姓實質上並未得利。
其次,作者指出,妨礙我們改善社會的原因,並不是因為經濟資源不足,而需要撙節減少政府支出,而是各種既定刻板印象,造成錯誤決策。因為,實質上,客觀上經濟產出年年都在擴大,問題不可能在「寡」,而是分配「不均」。所以,深植政客及人民內心的減少政府支出政策,反而促使經濟進一步萎縮,中低階層的社會福利被縮減,落入惡性循環。
本書最後指出,我們如果需要進行改善,制定政策時,必須基於事實及數據,而非情緒及刻板印象。並且揚棄對自由市場的迷信,適度的由政府維護遊戲規則。人民能做的,就是自覺以選票支持理性的政府,避免落入兩極對立,撕裂社會。
作者在釐清我們的觀念時,同時以客觀數據佐證,讓我們知道,經濟的大餅,其實是隨著時間越做越大的。並沒有使中產及低收者,越分配越少的正當理由。因為,「低收者是自己不努力」,不僅是對自由市場的過度迷信,也是執政者為自己卸責的藉口。《成功的反思》一書,也指出了類似的概念,一個人的成功有時更多來自於社會地位及機運,而非努力。多才者多財的迷思,壟罩在我們現代人的心靈上。於是成功者自以為義,肆無忌憚的輕賤底層。失敗者自我貶損,完全喪失自尊,最終只能寄託在民粹政客上,加劇了社會的兩極分化。
但在這對立激化的年代,這些說理還傳得進大眾耳裡嗎?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政治人物的有意利用,乃至於國際情勢的詭譎多變,讓這個「官民共善」的美好想像,似乎離我們越來越遠。雖然,我們知道天國在很遠很遠的那頭,還是試著從自己做起吧。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Paul.H@歸來法廬
Paul.H@歸來法廬
執業律師,寫寫東西防止腦袋生鏽。(歡迎委任?🤣) 剛從Wordpress搬來方格子。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