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很久沒有與讀者見面了,希望大家在這個八月裡過得安好。
在上一篇翻書中,我們提到成為有錢人是不分階級、性別和種族的,但我想在這個平台裡,我們應該在階級與種族上沒有太多的差異,而在想要「有錢」的這件事情上更不分性別,對吧?
所以接下來的四篇翻書,也是我第一個想做系列性的嘗試,目的是希望幫助我自己或者有需要的讀者,跟我一起進行釐清、排除、設定、執行的過程,當然在這過程中,你的目標或者關注的點與我不同,歡迎你留言給我,因為我也希望有人可以跟我一起討論任何不同的視角與觀點。
以下為個人觀點
那麼這本《有閒階級論》就是我的第一步,目的是在釐清:為什麼我想要成為有錢人?
在之前的格調中,更多的是描述階級與階級之間的差異,階級與階級之間有微小又明顯的習慣可供我們辨識與模仿(?),但想成為有錢人的原因到底是什麼?要怎麼具體描述「有錢人」這個集體想像?
從我的經驗出發,我對有錢人的想像是來自於童話故事或者新聞媒體,童話故事的有錢人大多是繼承幾代家產「老錢」,而新聞媒體描述的,則通常是買房地產或者開發新產品得到民眾青睞、白手起家的「新錢」。
然而,這些有錢人除了擁有豐厚財富和奢華生活外,還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在花錢方面的不同態度。由於有錢人並不缺乏財富,因此在花錢的時候並不需要過多憂慮,可以隨心所欲地擁有想要的東西。這或許是我在童年時期最仰慕的事情之一,當然現在或許仍是如此。在前一篇翻書就已經有大概提到過,有錢人(特指新錢)花錢並不如流水,相反地,他們精打細算,這讓成功或財富的積累,成為一種普遍可行的方法。
所以今天我想了解一下我對我自己的金錢目標的設定以及想要的生活,他背後的原因到底是怎麼形成的,今天的書就是:有閒階級論。
但我給這本書的評價就會在推與不推之間,因為這本書他的確點出了一些脈絡以及一些不可移轉的東西,但實際上這本書大部分觀點有點陳舊。因為現在的經濟環境與社會難題已與從前大不相同,但習慣卻未因此改變,這才是我想挑這本書出來講的原因。
當我們以金錢來評價一個人的成功或地位高低時,這種觀念已經成為社會共識。談到「躺平」時,我們了解到,讀書、提升學歷和社會地位僅是實現階級轉變和維持中產階級的手段之一。儘管社會結構似乎固定,但仍有空間變動,因為參數的標準和定義由人制定,而人口增加、資源減少和生產技術提升都帶來微小但深遠的社會變革。
當前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最大的壓力之一是現在獲取、積累財富和取得名聲的途徑變得更加多元。那麼,為何年輕一代仍將生活定義為「再怎麼努力都不如有個好爹」呢?
在《有閒階級論》中,作者為讀者梳理了為何這個社會制度會孕育出「輕鬆=好命」的根本原因。這種觀念的根源在於我們將勞動視為不好、不光彩的象徵,這並非新現象,甚至可以追溯到文明開始時期(例如奴隸制度的存在)。然而,對於現代年輕一代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尤其在「草莓族」這個詞彙中也能見其影響。
值得注意的是,Z世代出生在資本主義週期向上走的時期。由於他們一出生就被塑造成朝著成為「中產階級」的目標發展,因此對於體力勞動的羞恥感相較上一代更為明顯,他們也更不願意從事體力勞動。此外,他們普遍追求迅速取得成就,這也解釋了為何草莓族的現象如此普遍。然而,這並不是個人的過錯,而是社會環境的塑造(真正的錯誤在於放棄自身主動性的人)。
過去的事情已無法改變,我們唯有在當下和未來中學會堅強,才算得上修補缺失的學分。每個人都面臨這樣的挑戰,你並不孤單。
持續思考,保持閱讀
我們下一本書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