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心要領 69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靜止之外,別無其他
是否看見內在畫面都無所謂,只要持續靜止下去。
祖師亦有明確的教導可供佐證:
從一開始直至成為阿羅漢,皆唯有「靜止」一途。
意思就是:除了「靜止」之外,不需要再做些什麼。
無論是過度擠壓、強迫、編導、壓迫、急心、凝視、緊盯⋯⋯,
都是錯誤不可取的方法。

静止之外,别无其他

是否看见内在画面都无所谓,只要持续静止下去。
祖师亦有明确的教导可供佐证:
从一开始直至成为阿罗汉,皆唯有“静止”一途。
意思就是:除了“静止”之外,不需要再做些什么。
无论是过度挤压、强迫、编导、压迫、急心、凝视、紧盯⋯⋯,
都是错误不可取的方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靜止正確,將有擴大感,反之則緊縮 靜止後,會有擴大延伸感,而非緊縮狹隘的感覺。 如果靜止後,會有狹隘感,表示過度專注了。 也就是去擠壓、強迫到了我們的心,這樣是錯誤的方法。 不要強行逼迫、向前推進。 靜止後,應當會有擴大延伸的感覺,非常輕鬆舒服, 即使沒有見到任何內在畫面。 要能夠知道這一點呀!
若過度著重或強迫內在畫面,便歸零重來 輕輕鬆鬆地靜止下來,不要強迫自己要看到什麼,或過度著重要有什麼。 讓心維持柔軟、放鬆、清澈、徐緩的狀態。 但若發生過度著重要有內在畫面時,便些微地張開眼睛, 好像瞇著眼睛看東西那般,然後再輕鬆簡單地重新開始。 不要對失去既有的靜心狀態及內在經驗感到惋惜,
有雜念便接受,不必去延伸或抵抗 靜坐時有雜念,就有雜念吧! 接受自己有雜念出現,不要因此而感到生氣或不悅。 是人就會思考,因為思考是心理活動過程。 所以,有雜念就接受有雜念吧!不要對此而有情緒, 不要去延伸雜念的內容,也不需要去抵抗雜念的產生。 就只是看著,不要再去想些什麼。
要有信心,只要靜止下來即可 要相信:「唯有靜止」, 北欖寺祖師曾經提到過,「沙門已經靜止了!」這句話乃出自於佛陀的金口。 這裏所謂的「靜止」並非指外在的身體不再有所移動, 而是指內在的心已然靜止下來了。 因此,唯有靜止,輕柔舒適地靜止下來,能否看見都無關緊要。 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唯有靜止,見到與否無關緊要 唯有輕輕柔柔、舒舒服服地靜止下來, 有沒有看見什麼,都無關緊要,就先這樣練習靜坐。 對練習靜坐感到法喜,並做對方法,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因為我們想要見到的,已然具足,只要方法正確,便能得見。 法喜與看見皆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只要閉上雙眼,用對方法練習即可。
能否看見,是否光亮,皆靜止即可 練習禪定,我們的任務只是輕輕閉上雙眼,保持放鬆舒服的狀態, 讓心靜止下來,如如不動。 不要去想著:應該要光亮起來了,不應該還黑暗一片⋯⋯。 我們的任務只是靜止下來,直到心自行找到正確的定心點。 所謂的「自行找到」,不是我們促使它發生, 能否看见,是否光亮,皆静止即可
靜止正確,將有擴大感,反之則緊縮 靜止後,會有擴大延伸感,而非緊縮狹隘的感覺。 如果靜止後,會有狹隘感,表示過度專注了。 也就是去擠壓、強迫到了我們的心,這樣是錯誤的方法。 不要強行逼迫、向前推進。 靜止後,應當會有擴大延伸的感覺,非常輕鬆舒服, 即使沒有見到任何內在畫面。 要能夠知道這一點呀!
若過度著重或強迫內在畫面,便歸零重來 輕輕鬆鬆地靜止下來,不要強迫自己要看到什麼,或過度著重要有什麼。 讓心維持柔軟、放鬆、清澈、徐緩的狀態。 但若發生過度著重要有內在畫面時,便些微地張開眼睛, 好像瞇著眼睛看東西那般,然後再輕鬆簡單地重新開始。 不要對失去既有的靜心狀態及內在經驗感到惋惜,
有雜念便接受,不必去延伸或抵抗 靜坐時有雜念,就有雜念吧! 接受自己有雜念出現,不要因此而感到生氣或不悅。 是人就會思考,因為思考是心理活動過程。 所以,有雜念就接受有雜念吧!不要對此而有情緒, 不要去延伸雜念的內容,也不需要去抵抗雜念的產生。 就只是看著,不要再去想些什麼。
要有信心,只要靜止下來即可 要相信:「唯有靜止」, 北欖寺祖師曾經提到過,「沙門已經靜止了!」這句話乃出自於佛陀的金口。 這裏所謂的「靜止」並非指外在的身體不再有所移動, 而是指內在的心已然靜止下來了。 因此,唯有靜止,輕柔舒適地靜止下來,能否看見都無關緊要。 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唯有靜止,見到與否無關緊要 唯有輕輕柔柔、舒舒服服地靜止下來, 有沒有看見什麼,都無關緊要,就先這樣練習靜坐。 對練習靜坐感到法喜,並做對方法,不久便會自行看見。 因為我們想要見到的,已然具足,只要方法正確,便能得見。 法喜與看見皆在我們自己的掌握之中, 只要閉上雙眼,用對方法練習即可。
能否看見,是否光亮,皆靜止即可 練習禪定,我們的任務只是輕輕閉上雙眼,保持放鬆舒服的狀態, 讓心靜止下來,如如不動。 不要去想著:應該要光亮起來了,不應該還黑暗一片⋯⋯。 我們的任務只是靜止下來,直到心自行找到正確的定心點。 所謂的「自行找到」,不是我們促使它發生, 能否看见,是否光亮,皆静止即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
所以我們面對妄想的態度應該是不迎不拒。我不去迎合它,不像一般人一樣跟著妄想跑,想想想……想一大堆,我不迎。同時我也不拒,不抗拒。不拒不是說我要隨順它,而是說我也不要去壓它,它來就來了,很自然很正常,不管它,放它走,它自然而然就消失掉。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Thumbnail
這一段內容講述遍地虛空如如不動,以休息並等待時機來保存能量。萬物常保持靜態,物歸其根,等待使命。若是妄自更動,必遭其害。要冷靜地面對事情的發生及思考事後的處理,任意妄動很可能容易惹來禍身。保持靜養身,以靜思考,按照規律行走,毛毛躁躁與發生的事情對抗,最後受害的是自己。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所以這平常就要訓練。訓練不只是說我平常行門用功而已,或者是說我靜坐用功而已,而是說你要掌握這種止觀的方法,把它用在一切動一切靜的狀態當中,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正念正知。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你能夠修止觀的話,在平常的戒律、威儀的行持上,你就能夠很自在。而不是說,這個不能這麼做,因為有規定的,不可以這麼做,但事實上很勉強,不會的。這時候你是真正地心往內收攝,不去攀緣外境,所以持守戒律、威儀對你來說就是一種自然而然的事。而且你更能夠感受到,你持守戒律、威儀之後,對於你止觀的修行有很大的幫助
就像我師父講的,出家人前五年你要衝。其實不止前五年,以後也是一樣。要息諸緣務,好好用功。這要靠自己自覺,不要往外攀緣——「當急挫之」。那不往外攀緣的根本,就是要落實在修止觀。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Thumbnail
念佛要法 。 只有一念真誠 。 勿間斷勿分別而已 。未來勿將迎 。 已過勿留滯 。 專顧現前一句 。字字分明 。病中自修六度 。以慈悲歡喜為布施 。 以嚴淨三業為持戒 。以隨緣順受為忍辱 。 以調伏習氣為精進 。以不忘正念為禪定 。 以方便覺察為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