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靜心118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靜止乃成功之本,此外無成功之道
只有靜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夠使我們證入內在法身,別無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麼。
静止乃成功之本,此外无成功之道
只有静止,才是修行有成的根本要素,
能够使我们证入内在法身,别无其他方法。
唯有“止”……
除此以外,不必再做些什么。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會員
219內容數
泰國法身寺是全世界最大的佛教寺院, 而法身寺的導師法勝大師是一位修行有成的長老, 他在知名佛教有線電視節目"夢中夢幼兒園''中自稱是不大老師, 而這個專題便是將法勝大師的禪修開示語錄翻譯成中文, 與全世界的華人分享. 翻譯來源取自於泰語書籍แด่นักรบกล้าแห่งกองทัพธรรม 第26-50的禪修開示卡片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ukmanee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夠靜止下來,就先要能夠止息想要的欲望。 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想要看見、想要心寂靜下來。 持續「靜、止、不動」。 唯有如此,僅是如此,如此而已。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够静止下来,就先要能够止息想要的欲望。 持续“静、止、不动”。
不必去找尋自己的方法 不需要再去找尋自己的方法了, 因為北欖寺祖師已經歸納出修行的要點了,只要拿來操作使用即可。 也就是「靜止不動」。內在黑暗一片也靜止不動,光亮也靜止不動。 有無內在畫面,都一樣保持靜止不動。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 不靜止,便無法修行有成。 不必去找寻自己的方法
心念放於感覺舒適處 如果會一直擔心身體中心點的位置所在,或者習慣壓迫眼球, 可以假設身體中心點逐漸向外擴大,擴大直到整個天際、整個三界, 而我們的身體就坐在其中央處。 心念放在哪裡舒服,就放在哪裡,因為身體中心點已經向外擴大出去了。 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靜止下來,不必在意是否有見到內在畫面。
唯有靜止,別無其他 持續靜靜地靜止下來,不必擔心能否得到怎樣的成果。 唯一要做的事情,唯有練習讓心靜止下來。 僅此而已,別無其他。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讓我們能夠證得內在三寶。 北欖寺祖師如此教授指導,並加以確認: 靜止乃成功之本,從一開始直至證得阿羅漢。 唯有静止,别无其他 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靜止而舒適滿意,稱為適中 不要過於緊繃或鬆弛, 要以自己的輕鬆舒適、心滿意足為要點。 這也就是所謂的恰好適中, 將可以讓我們證得內在法身。 静止而舒适满意,称为适中 不要过于紧绷或松弛, 要以自己的轻松舒适、心满意足为要点。 这也就是所谓的恰好适中, 将可以让我们证得内在法身。
恰好適中在於心滿意足 要做對方法,勿過於緊繃或鬆弛,找尋恰好之處,也就是感到滿意之點。 身體會發出訊息,神經系統、肌肉筋絡會告訴我們: 過於緊繃,會造成有壓迫感;過於鬆弛,則會引起昏沉、雜念叢生。 如果剛剛好,就會感到輕鬆舒適,想要持續保持這樣下去。 有沒有見到什麼,此時已無此欲望,已無所謂,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夠靜止下來,就先要能夠止息想要的欲望。 想要得到、想要擁有、想要成為、想要看見、想要心寂靜下來。 持續「靜、止、不動」。 唯有如此,僅是如此,如此而已。 若欲止,先止欲 如果想要能够静止下来,就先要能够止息想要的欲望。 持续“静、止、不动”。
不必去找尋自己的方法 不需要再去找尋自己的方法了, 因為北欖寺祖師已經歸納出修行的要點了,只要拿來操作使用即可。 也就是「靜止不動」。內在黑暗一片也靜止不動,光亮也靜止不動。 有無內在畫面,都一樣保持靜止不動。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 不靜止,便無法修行有成。 不必去找寻自己的方法
心念放於感覺舒適處 如果會一直擔心身體中心點的位置所在,或者習慣壓迫眼球, 可以假設身體中心點逐漸向外擴大,擴大直到整個天際、整個三界, 而我們的身體就坐在其中央處。 心念放在哪裡舒服,就放在哪裡,因為身體中心點已經向外擴大出去了。 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靜止下來,不必在意是否有見到內在畫面。
唯有靜止,別無其他 持續靜靜地靜止下來,不必擔心能否得到怎樣的成果。 唯一要做的事情,唯有練習讓心靜止下來。 僅此而已,別無其他。 因為靜止乃成功之本,讓我們能夠證得內在三寶。 北欖寺祖師如此教授指導,並加以確認: 靜止乃成功之本,從一開始直至證得阿羅漢。 唯有静止,别无其他 仅此而已,别无其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在我們身心健康的時候,努力讓我們的明瞭分、寂靜分不斷提升,隨著我們修行要不斷提升。你多提升一分,往生的時候就多一分的把握。 這是第一個正念,透過取相,讓所緣境在心中清楚分明地顯現。正念的所緣境可以是呼吸,可以是佛號、佛像等等。所緣境必須要有經論或者師長的教授,不能自己發明。
所以,各位不要錯解。你該幹嘛就幹嘛,不管在動中靜中都是一樣。你現在該聽課,該出坡,該吃飯,該睡覺,該靜坐,該幹嘛就幹嘛。你現在的所緣境應該是什麼,要守住它,不要亂跑。
所謂「正道」者 可令眾生苦集永盡 達於涅槃寂靜的聖賢境界 故八正道亦稱八聖道 八正道: 正見、正思惟、正語 正業、正命、正精進 正念、正定
在修禪過程當中,要依空性的智慧,一方面修無我觀,另一方面破除對境界的執著,不管好的境界、壞的境界,都不要執著。
止觀從狹義來說,就是腿一盤,靜坐。但從廣義來說,在任何時刻,不管動不管靜,靜坐止觀的原理都是通用的。只是說靜坐的時候,正念正知比較好修,但是正念正知在任何時候都是相通的。 我們只是保持安住在當下,不要憶念過去,不要幻想未來,就安住在當下修止,乃至能夠觀察一切都是夢幻泡影,安住在般若波羅蜜當中。
所以我們修行人應該守住我們的正念正知。知道你現在在做什麼,比如說我們現在就是——我專心地說法,各位專心地聽法,我們不去思考未來的事情,也不去思考過去的事情,就安住在當下。
《靜坐須知》一共分為四段,前行、正行、結行以及最後的輔助。 前行是說在修學靜坐之前必須要有的一個認知。不是說我們腿一盤就開始坐了,不是的,要先有認知。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認知,就很容易退心,即便沒有退,如果你修行方向是錯誤的,也很難得到利益,所以這個前行是很重要的。
"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 這句古話出自《五燈會元》,意在說明真正的修行並非依賴外在的戒律和形式,而是內心的寧靜和平衡。佛教經典中常提到,心靜自然天地寬,一個人內心真正的平靜和清明,便無需刻意持戒,因為他們的行為自然合乎道德和正直。 從這一角度看,人其實並不需要刻意到道場去修持。道場的作用更
止語,是上等智慧; 止心,是上等修行, 人生的修行就是不斷調整自己。 心若浮躁,浮生皆亂; 心若菩提,舉世皆安。 靜,不是耳邊無聲,而是內心無爭。 人生在世,學會沉默是一種高級的智慧, 讓心平靜下來是一種高級的修行, 人生其實就是一個不斷地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的過程
Thumbnail
一切法門。以明心為要。一切行門。以淨心為要。然則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如此。念佛非明心之要乎。復次淨心之要。亦無如念佛。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清珠下於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於亂心。亂心不得不佛。如此。念佛非淨心之要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