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十 【照真故是淨】

2022/07/21閱讀時間約 27 分鐘
大涅槃明淨之鏡此鏡一照一切照。
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俗故是明
。」
天台頂尊者《涅槃疏》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十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凡聖一心境界。如何是自在出生無礙之力。
: 一是法爾。二由諸佛菩薩行願。三即眾生信解,自業感現。
總具十力。一法如是力。二空無性力。三諸佛神力。四菩薩善根力。五普賢行願力。六眾生淨業力。七深信勝解力。八如幻法生力。九如夢法生力。十無作真心所現力。
又華嚴疏釋云。一多相持,互為本末。一心所現總有十義。一,孤標獨立。以是唯一,故獨立為主。二,雙現同時。各相資無礙故。三,兩相俱亡。互奪齊泯故。四,自在無礙。隱顯同時,一際現故。五,去來不動。各住本法,不壞自位故。六,無力相持。以有力,持無力故。七,彼此無知。以各無自性,法法不相知,不相到故。八,力用交徹。以異體相入,有力相持故。九,自性非有。以無體性,方能即入無礙故。十,究竟離言。冥性德,沒果海故。

釋云。

一,孤標獨立者。即經頌云。多中無一性。一亦無有多。二法互無故,得獨立。亦一即多而唯多。多即一而唯一。廢己同他,故云獨立。
二,雙現同時者。即經頌云。知以一故眾。知以眾故一。無一即無多。無多即無一。故二雙現。更無前後。如牛二角。
三,兩相俱亡者。即前二俱捨也。
四,自在無礙者。欲一即一。不壞相故。欲多即多。一即多故。一既如此。多亦準之。常一常多,常即不即故,故云自在。
五,去來不動者。一入多而一在。多入一而多存。若兩鏡相入,而不動本相。相即亦然。
六,無力相持者。因一有多,多無力而持一。因多有一,一無力而持多。
七,彼此無知者。二互相依,皆無體用,故不相知。如經頌云。諸法無作用。亦無有體性。是故彼一切。各各不相知。
八,力用交徹者。即經頌云。一中解無量。無量中解一義。
九,自性非有者。互為因起。舉體性空。
十,究竟離言者。不可言一。不可言非一。不可言亦一亦非一。不可言非一非非一。不可言相即。以相入故。不可言相入。以相即故。不可言即入。不壞相故。不可言不即入。互交徹故。口欲辯而詞喪。心將緣而慮息。唯證智知。同果海故。一多既爾,染淨等法無不皆然。
又約一心圓別之理,無礙之力者。圓別遍理。微細難分。別則要有差別方能遍。若不差別不能遍。圓則不要差別而能遍。能遍之法,一一圓融。故無差別。
而言圓融者。一會即是彼一切會。亦非此會處處到也。即此即彼。即一即多。故云圓融。又約所遍處,以論總別。東名非西名。所遍別也。此會即彼會。所遍處總也。又約能遍論圓別。要將差別之法,方能普遍。是名別也。
今是圓融無差之法,即能遍故。名為圓也。前之別,如列宿遍九天。此之別,如一月落百川。前之總,如一雲之滿宇宙。此之圓,如和香之遍一室。故云總圓有異也。

華嚴論云。

此華藏界,隱顯自在。為利眾生顯勝福德故。即具相萬差。光明顯照。若令眾生情無取著。如幻雲散。一物便無有所得,存其計故。以如此大願智力。法性自體空無性力。隱顯自在。若隨法性,萬相都無。隨智力,眾相隨現。隱顯隨緣,都無作者。凡夫執著,用作無明。執障既無,智用自在。不離一真之境,化儀百變。是以箭穿石虎。非功力之所能。醉告三軍,豈麴蘗之所造。筍抽寒谷,非陽和之所生。魚躍氷河,豈網羅之所致。悉為心感。顯此靈通。故知萬法施為,皆自心之力耳。若或信受。具此力能。則廣闢障門。盡枯業海。
所以仁王經云。能起一念清淨信者。是人超過百劫千劫,無量無邊恒河沙劫一切苦難。不生惡趣。不久當得無上菩提。是以了心無作,即悟業空。觀業空時,名為得道。其道若現,何智不明。心智明時,於行住坐臥,四威儀中。法爾能現自利利他之力。
如華嚴經云。善見比丘,在林中經行。告善財言。
善男子。我經行時
一念中,一切十方皆悉現前。智慧清淨故。
一念中,一切世界皆悉現前。經過不可說不可說世界故。
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皆悉嚴淨。成就大願力故。
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眾差別行皆悉現前。滿足十力智故。
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佛清淨身皆悉現前。成就普賢行願力故。
一念中,恭敬供養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如來。成就柔軟心,供養如來願力故。
一念中,領受不可說不可說如來法。得證阿僧祇差別法,住持法輪陀羅尼力故。
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菩薩行海皆悉現前。得能淨一切行,如因陀羅網願力故。
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三昧海皆悉現前。得於一三昧門,入一切三昧門,皆令清淨願力故。
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諸根海皆悉現前。得了知諸根際,於一根中,見一切根願力故。
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時皆悉現前。得於一切時轉法輪,眾生界盡,法輪無盡願力故。
一念中,不可說不可說一切三世海皆悉現前。得了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三世分位,智光明願力故。經行既爾。坐立亦然。
故法華經偈云。佛子住此地。則是佛受用。常在於其中。經行及坐臥。
問 : 此宗鏡錄中,德用所因。有何因緣令此諸法混融無礙
答 : 約華嚴宗有其十義

一,唯心現者

一切諸法。真心所現。如大海水。舉體成波。以一切法。無非一心故。大小等相隨心迴轉,即入無礙。

二,無定性者。

既唯心現。從緣而生。無有定性。性相俱離。小非定小,故能容太虛而有餘。以同大之無外故。大非定大,故能入小塵而無間。以同小之無內故。是則等太虛之微塵。含如塵之廣剎。有何難哉。是以一非定一,故能是一切。多非定多,故能是一。邊非定邊,故能即中。中非定中,故能即邊。延促靜亂等。一一皆然。

三,緣起相由者

謂大法界中緣起法海,義門無量。略有十門。具在下帙法性因緣中說。

四,法性融通門者

謂若唯約事。則互相礙。不可即入。若唯約理。則唯一味。無可即入。今則理事融通。具斯無礙。謂不異理之一事,具攝理性時。令彼不異理之多事,隨所依理。皆於一中現。若一中攝理不盡。則真理有分限失。若一中攝理盡。多事不隨現。則事在理外失。今既一事之中,全攝理盡。多事豈不依中現。
華藏品頌云。華藏世界所有塵。一一塵中見法界。法界即事法界矣。斯即總意。別亦具十玄門
一,既真理與一切法而共相應。攝理無遺。即是諸門諸法,同時具足門
二,事既如理能包。亦如理廣遍,不壞狹相。故有廣狹純雜無礙門。又性常平等故純。普攝諸法故雜。
三,理既遍在一切多事。故令一事隨理遍一切中。遍理全在一事。則一切隨理在一事中。故有一多相容門。又如塵自相是一。由自一不動。方能遍應成多。若動自一。即失遍應。多亦不成。一二三皆如是。又一多相由成立。如一全是多。方名為一。又多全是一。方名為多。多外無別一。明知是多中一。一外無別多。明知是一中多。良以非多,然能為一多。非一,然能為多一。以不失無性,方有一多之智。經頌云。譬如算數法。增一至無量。皆悉是本數。智慧故差別。
四,真理既不離諸法。則一事即是真理。真理即是一切事故。是故此一即彼一切事。一切即一,反上可知。故有相即自在門
五,由真理在事。各全非分故。正在此時。彼即為隱。故有隱顯門
六,真理既普攝諸法。帶彼能依之事,頓在一中。故有微細門
七,此全攝理。故能現一切。彼全攝理。同此頓現。此現彼時,彼能現所現俱現此中。彼現此時,此能現所現亦現彼中。如是重重無盡。故有帝網門。所以真如畢竟無盡故。
八,即事同理。故隨舉一事,即真法門。故有託事門
九,以真如遍在。晝夜日月年劫皆全在故。在日之時,不異在劫。故有十世異成門。況時因法有。法融時不融耶。
十,此事即理時。不礙與餘一切恒相應。故有主伴門。又謂塵是法界。體無分劑。普通一切。是為主也。即彼一切各各別。故是伴也。伴不異主,必全主而成伴。主不異伴,亦全伴以成主。主之與伴。互相資攝。若相攝,彼此互無。不可別說一切。若相資,則彼此互有。不可同說一切。皆由即主即伴。是故亦同亦異。當知主中亦主亦伴。伴中亦伴亦主也。故一理融通十門具矣。故知此理。塵塵具足。念念圓融。無有一法而非所被。
如華嚴經云。時彼普救眾生妙德夜神為善財童子,示現菩薩調伏眾生解脫神力。以諸相好莊嚴其身。於兩眉間放大光明。名智燈普照清淨幢。無量光明以為眷屬。其光普照一切世間。照世間已。入善財頂。充滿其身。善財爾時,即得究竟清淨輪三昧。得此三昧已。悉見二神兩處中間。所有一切地塵水塵,及以火塵,金剛摩尼眾寶微塵。華香纓絡。諸莊嚴具。如是一切。所有微塵。一一塵中,各見佛剎微塵數世界成壞。及見一切地水火風,諸大積聚。亦見一切世界接連。皆以地輪。任持而住。種種山海。種種河池。種種樹林。種種宮殿。所謂天宮殿.龍宮殿.夜叉宮殿。乃至摩睺羅伽.人非人等。宮殿屋宅。地獄.畜生.閻羅王界,一切住處。諸趣輪轉。生死往來。隨業受報。各各差別。靡不悉見。
又見一切世界差別。所謂或有世界雜穢。或有世界清淨。或有世界趣雜穢。或有世界趣清淨。或有世界雜穢清淨。或有世界清淨雜穢。或有世界一向清淨。或有世界其形平正。或有覆住。或有側住。如是等一切世界,一切趣中。悉見此普救眾生夜神。於一切時,一切處,隨諸眾生形貌言詞。行解差別。以方便力,普現其前。隨宜化度。

五,如幻夢者。

猶如幻師,能幻一物以為種種。幻種種物以為一物等。經云。或現須臾作百年等。一切諸法。業幻所作。故一異無礙。言如夢者。如夢中所見廣大,未移枕上。歷時久遠。未經斯須。

六,如影像者。

經云。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遠近等。

七,因無限者

謂諸佛菩薩。昔在因中。常修緣起無性等觀,大願迴向等。稱法界修。及餘無量殊勝因故。今如所起果,具斯無礙。

八,佛證窮故者。

由冥真性,得如性用故。經云。無比功德故能爾。

九,深定用故者

謂海印定等,諸三昧力故。賢首品頌云。入微塵數諸三昧。一一出生塵等定。而彼微塵亦不增等。

十,神通解脫故者。

謂由十通,及不思議等解脫故。不思議法品,十種解脫中云。於一塵中。建立三世一切佛法等。
: 目心為鏡。有何證文。
: 大乘起信論云。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
一,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
二,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三,法出離鏡。謂不空。出煩惱礙。離和合相淳淨明故。
四,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

釋摩訶衍論云。

性淨本覺中,論云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者。此四種大義中,各有二義,與彼大義不相捨離。一者等空義。二者同鏡義
如論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故。云何名為如實空鏡,及有二義,其相云何。
頌曰。性淨本覺中。遠離慮知知。如遠離妄境。實示遠離義。鏡摩奢趺娑。舉一示一故。
論曰。性淨本覺之體性中。遠離一切攀緣慮知。諸戲論識。成就一味平等之義。故名為如。遠離一切虛妄境界,種種相分。成就決定真實之相。故名為實。為欲現示遠離之義。故名為空。鏡謂喻明。
然此中鏡,則喻摩奢趺娑珠鏡。非餘種種油摩等鏡,以為譬喻。何以故。取此摩奢趺娑珠鏡,安置一處。珠鏡前中,或蘊種種石。或蘊種種飲食。或蘊種種莊嚴具。或蘊同類珠鏡。彼珠鏡中,餘像不現。唯同類珠,分明顯了故。如實空鏡,亦復如是。於此鏡中,唯同類清淨功德,安立集成。種種異類諸過患法,皆遠離故。
如論云,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故。各有二種義,而唯示同鏡義。等空之義,不現示耶。以舉一義,兼示一義故。若如是者,云何名為等空義耶。謂如虛空清淨無染,四障所不能覆。廣大無邊,三世所不能攝。如實空鏡,亦復如是故。非覺照義故者。即是現示遠離因緣。為如彼摩奢趺娑珠鏡中,石等諸像不現前者。石等諸法,皆鄙穢故。此本覺珠鏡中,種種妄法不現前者。一切染法,皆悉是無明不覺之相,無照達義故。

云何名為因熏習鏡

及有二義,其相云何。
頌曰。性淨本覺智。三種世間法。皆悉不捨離。為一覺熏習。莊嚴法身果。故名因熏習。鏡輪多梨華。空容受遍一。
論曰。性淨本覺。三世間,皆悉不離熏習。彼三而為一覺熏習。莊嚴一大法身之果。是故名為因熏習鏡。

云何名為三種世間

一者眾生世間。二者器世間。三者智正覺世間。眾生世間者,謂異生性界。器世間者,謂所依止土。智正覺世間者,謂佛菩薩。是名為三。
此中鏡者,謂輪多梨華鏡。如取輪多梨華。安置一處。周集諸物。由此華熏,一切諸物皆悉明淨。又明淨物,華中現前,皆悉無餘。一切諸物中,彼華現前。亦復無餘。因熏習鏡,亦復如是。熏一切法。為清淨覺。熏令平等。

復次虛空義

則有二種。一者容受義。二者遍一義。
容受義者,容受諸色無障礙故。
遍一義者。種種諸色,唯同一種大虛空故。
如論云。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故。如是本覺。從無始來。遠離四種過。自性清淨。常住一心。
一者,遠離不遍之過。三種世間,不出本覺清淨鏡故。如論云不出故。
二者,遠離雜亂之過。一切諸法,不入本覺清淨鏡故。如論云不入故。
三者,遠離過患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本覺淨功德故。如論云不失故。
四者,遠離無常之過。本覺鏡中,現前諸法,無不常住無為智故。如論云不壞故。遠離邊過。圓滿中實。是故說言,常住一心。
自此已下,顯示因緣。何因緣故,本覺智中種種諸法,如彼本覺離諸過耶。種種諸法,皆悉無不真實體故。
如論云,以一切法,則真實性故。故自此已下。作緣決疑。謂有眾生,作如是疑。三世間中,眾生世間無明染法,具足圓滿。流轉遷動,無休息時。如是世間,現本覺者。不可得言本覺清淨,遠離諸過。
以此義故,今通而言。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般若實智,其體不動。自性清淨,具足無漏。常恒熏習眾生世間,令清淨故。如論云,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云何名為法出離鏡

及有二義,其相云何。頌曰。如實不空法。出離三過失。圓滿三種德。故名法出離。鏡銷鍊玻瓈。空出離色義。
論曰。無漏性德。出離三過。圓滿三德。名法出離。

云何名為三種過失

一者,無明染品,名煩惱礙。
二者,根本無明,名為智礙。
三者,俱合轉相,名戲論識。
是名為三。如是三過,究竟離故,名為出離。如論云,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故。

云何名為三種功德

一者,淳成就功德。二者,淨成就功德。三者,明成就功德。是名為三。
如論云。淳淨明故,故出離何過,圓滿何德。
謂出離煩惱礙,圓滿淨成就功德。出離智礙,圓滿明成就功德。出離和合轉相,圓滿淳成就功德。何以故。相對法爾故。此中鏡者,謂玻瓈珠。譬如玻瓈珠淪深泥中,則便涌出,離彼泥騰一丈量。若置濁水中,驅混成塵累,唯上清淨水,安住其中。若置福多伽林中,出現香氣。礙彼穢香,遠去而住。法出離鏡,亦復爾故。此中喻者,喻自體淨義。等空義者,出離色義。謂如虛空遠離大種,一向清淨。法出離鏡,亦復爾故。

云何名為緣熏習鏡

及有二義。其相云何。
頌曰。於無量無邊。諸眾生緣中。出無量無邊殊勝應化身。熏習眾生心。出生諸善根。增長兩輪華。莊嚴法身果。故名緣熏習。鏡中玻瓈空。隨順成就義。如法應觀察。
論曰。譬如取玻瓈珠,安置一處。周匝積集種種色珠。彼玻瓈珠。隨向珠色現前轉變。緣熏習鏡,亦復爾。
又譬如虛空有自在力故,於一切所作之事中,隨順成立。緣熏習境,亦復如是。於一切眾生修行之事中,隨應建立故。
如論云。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故。如是四種,本覺大義。遍一切眾生界,一切二乘界,一切菩薩界,一切如來界中。無不住處,無不照處,無不通處,無不至處,具足圓滿。
具足圓滿。起信疏釋云。性淨本覺者。以空及鏡喻。別解四義。
論云。一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非覺照義故者。初內,真如中妄法本無,非先有後無,故云如實空
下釋空義。倒心妄境,本不相應,故云遠離。非謂有而不現。但以妄法理無故,無可現境。非不能現。但以兔角無故,無可現也。

非覺照者,有二義。

一,以妄念望於真智,無覺照之功。以情執違理故。如鏡非即外物。以彼外物無照用義故。即顯鏡中無外物體。
二,以本覺望於妄法,亦無覺照功能。以妄本無故。如淨眼望空華。無照矚之功。亦如鏡望兔角。
: 若然者,何故下因熏習鏡中,即現一切世間法耶。
: 約依他似法,此是真心隨熏所作,無自體故,不異真如。故論云,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今此約遍計所執實性,故無可現也。
: 所現似法,豈不由彼執實有耶。
: 雖由執實有。然似恒非實。如影由質。影恒非質。鏡中現影不現質。不現質故,故云空鏡。能現影故,是因熏也。
論云。二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於中現。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
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者。
釋內有二因義。初能作現法之因。二作內熏之因。亦可初是因義。後是熏習義。故云因熏習也。言如實不空者。此總出因熏體。謂有自體,及功能故。二因初中,一切世間境界悉現。明一切法離此心外,無別體性。猶如鏡中能現影也。
不出者。明心待熏故。及現諸法,非不熏而自出也。
不入者,離心以無能熏,故不從外入也。
不失者,雖復不從內出外入。然緣起之時,顯現不無。故云不失也。
不壞者,諸法緣集,起無所從。不異真如,故不可壞。如鏡中影,以因鏡故不可壞也。常住一心者,會相同體。染法不能染者,以性淨故。智體不動者,以本無染。今無始淨。是故本覺之智,未曾移動。又雖現染法,不為所染。
故云不動。如鏡中像,隨質轉變。然其鏡體未曾動也。
又一空鏡。離一切外物之體。二不空鏡。謂體不無,能現萬像。三淨鏡。謂已磨治,離塵垢故。四受用鏡。謂置之高堂,須者受用。前二自性淨。後二離垢淨。又初二就因隱時說。後二就果顯時說。又前二約空不空。後二約體用。
如佛地經云。復次妙生大圓鏡智者。如依圓鏡。眾像影現。如是依止如來智鏡。諸處境識眾像影現。唯以圓鏡為譬喻者。當知圓鏡。如來智鏡。平等平等。是故智鏡,名圓鏡智。如來大圓鏡。有福樂人。懸高勝處。無所動搖。諸有去來,無量眾生。於此觀察,自身得失。為欲存得捨諸失故。
如是如來懸圓鏡智。處淨法界。無間斷故,無所動搖。欲令無量無數眾生,觀於染淨。為欲取淨捨諸染故。又如圓鏡。極善磨瑩。鑒淨無垢。光明遍照。
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佛智上,一切煩惱所知障。垢永出離故,極善磨瑩。為依止定所攝持故,鑒淨無垢。作諸眾生利樂事故,光明遍照。又如圓鏡。依緣本質,種種影像相貌生起。
如是如來大圓鏡智。於一切時依諸緣故,種種智影相貌生起。如圓鏡上。非一眾多諸影像起。而圓鏡上無諸影像。而此圓鏡無動無作。如是如來圓鏡智上。非一眾多諸智影起。圓鏡智上無諸智影。而此智鏡無動無作。又如圓鏡。與眾影像非合非離。不聚集故。現彼緣故。如是如來大圓鏡智。與眾智影非合非離。不聚集故。不散失故。
大涅槃經云。若能聽受是大涅槃經。悉能具知一切方等大乘經典。甚深義味。譬如男女,於明淨鏡。見其色像,了了分明。大涅槃鏡,亦復如是。菩薩執之,悉得明見大乘經典甚深之義。
又云。何等名為伊帝目多伽經。乃至拘那牟尼佛時,名曰法鏡。是知古佛,皆目此為鏡。以教法萬義,真俗萬緣,無不於中顯現故。

天台頂尊者涅槃疏云。

般若者。即是無上調御一切種智。名大涅槃明淨之鏡此鏡一照一切照。照中故是鏡。照真故是淨。照俗故是明。明故像亮假現。淨故瑕盡真顯。鏡故體圓中顯。三智一心中得。故言明淨鏡。攝一切法,故稱調御佛智藏。故名般若德。是知諸聖皆目心為鏡,妙盡其中矣。
大乘千鉢經云。諦觀心境照見心性。唯照唯清。唯照唯淨。遍觀十方。廓周法界。朗然寂靜。無有障礙。所以先德云。此真如性,猶如明鏡,萬像悉於中現。
一切萬法有二。一,皆如明鏡含明了性。一心所成故。二,分別所現。如影像故。由初義,故為能現。由後義,故為所現。故一切法互為鏡像如鏡互照而不壞本相
經云。遠物近物。雖皆影現。影不隨物而有遠近。且如河泉之中見日月者。是為能現。若河泉以為所現者。長河飛泉,入於鏡中。出是所現之相,登樓持鏡,則黃河一帶盡入鏡中。瀑布千丈,見於逕尺。
王右丞詩云,隔窓雲霧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鏡中,明是所現矣。如高懸心鏡,無法不含。似廓徹性空,何門不入。
故唐朝太宗皇帝云。朕聞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今以心為鏡,可以照法界。又明鏡只照其形。不照其心。只照生滅。不照無生。但照世間。不照出世。有形方照。無形不照。且如心鏡洞該性地。鑒徹心原。遍了無生。廣明真俗。有無俱察。隱顯咸通。優劣懸殊。略齊少喻。
如華嚴普賢行願品云。時婆羅門為善財童子。讚甘露大王頌云。我主勝端嚴。懲忿誡諸欲。心如淨明鏡。鑒物未嘗私。明鏡唯照形。不鑒於心想。我王心鏡淨。洞見於心原。
先德云。如大摩尼寶鏡。懸耀太虛。十方色相,悉皆頓現而此鏡性淨光,無有影像諸佛法身,亦復如是。澄徹清淨。而無影像。以昔大悲不倦。隨眾生業緣。感應差別。普現一切色身三昧。眾生聞見,無不蒙益。諸佛。與無漏金剛心為身。普現一切眾生界。但為煩惱習氣所覆。無體不現。如瓶內淨。燈光不滅。名如來藏。亦名功德藏。亦名無盡藏。諸祖共傳,諸佛清淨自覺聖智。真如妙心。不同世間文字所得。何以故。無礙解脫,是一真法性。不與世間出世間所共故。
經云。無比是菩提。不可喻故。若有悟斯真實法性。此人則能了知三世諸佛,及一切眾生,同一法界,本來平等。常恒不變。諸佛一切時中,離觀相故。
經偈云。心淨已度諸禪定。是以心淨故,則孤光一照。萬慮全消。如闇室懸燈。重雲見日。
如古德偈云。安知一念蒙光處。億劫昏迷滅此時。故云,法有應照之能,故況之以鏡。教有可傳之義,故喻之於燈。可謂慧月入懷。靈珠在握。法界洞徹。無不鑒矣。
才命論云。心徹寶鏡。注云。夫心以鑒物。庶品不遺。洞徹幽明。同乎寶鏡。
又莊子云。志人之心若鏡也。
又如世間之鏡,尚照人肝膽。何況靈臺心鏡,而不洞鑒耶。昔秦宮以玉為鏡,照諸群僚。肝膽腑臟。皆悉顯現。所以昔人云。不遊大海,未覩沃日之奇。不仰太山,靡覿干霄之狀。如未臨宗鏡,焉識自心。恢廓而體納太虛。澄湛而影含萬像。
不信入者。莫測高深。故真覺大師歌云。心鏡明。鑒無礙。廓然瑩徹周沙界。萬像森羅影現中。一性圓光非內外。是故依此起信論,四種空鏡義。
遂乃廣錄祖教。顯現一心,證成宗鏡。所以論云,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者。有法者,謂一心法。若人能解此法,必起廣大信根故。信根既立,即入佛道。以成佛道故,離二現行。
云何現行一者凡夫現行生死,成雜染事。二者二乘現行涅槃,失利樂事。縛脫雖殊。俱迷宗鏡。今成佛道。無二現行。圓證一心。具摩訶行。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作一種之光明。為萬途之津濟。
: 宗鏡廣照。萬法同歸。是此鏡義不。
: 若凡若聖。說異說同。皆是鏡中之影像。唯此一鏡。圓極十方。鏡外無法。彼我俱絕。
古德云。若言眾生心性,同諸佛心性者,別教也。圓教心性。是一寂光。無彼無此。極十方三世佛。及眾生邊際,成一大圓鏡。但是一鏡,無有同異也。佛及眾生,一鏡上像耳。
: 今宗鏡錄,以鏡為義者。是約法相宗立。約法性宗立。
: 若約因緣對待門,以法相宗,即本識為鏡。如楞伽經云。譬如明鏡。現眾色像。現識處現。亦復如是。現識,即第八識。以法性宗,即如來藏為鏡。如起信論云。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淨鏡。又占察善惡經,立二種觀門。為鈍根人,立唯心識觀。為利根人,立真如實觀。又起信論云。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住正念。其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故。若唯心識觀,及正念唯心,當法相宗。若真如實觀,與其心念念不可得,即法性宗。若約法性融通門,皆歸一旨,無復分別。今論正宗,取勝而言,約法性宗說。若總包含,如海納川。以本攝末,豈唯性相。無有一法而遺所照。
: 此宗鏡中如何信入
: 但不動一心。不住諸法。無能所之證。亡智解之心。則是無信之信。不入之入。人法二空。心境雙寂。如大般若經,文殊師利云。繫緣法界。一念法界。不動法界。知真法界。不應動搖。謂若言我入法界。已動法界。能所兩亡。入相斯寂。故不動法界,是入法界。
大乘千鉢大教王經云。云何方便,而得證入無性觀者。菩薩先須當心觀照,本性靜寂,悟入滅盡定。得心識性,證見清淨。唯清唯淨。證見聖性。自性如如。一道寂靜。悟達本原,返照見淨。唯照唯瑩。唯瑩唯淨。唯寂唯聖。則是名為菩薩得入無動涅槃無性觀。故知若有能證,則為有人。若有所證,則為有法。以唯一真法界故,則心外無法。不可以法界更證法界。
如無生義云。如經言。舍利弗讚比丘言。汝等今者,住於福田。諸比丘言。大師。世尊猶尚不能消供養。何況我等。大師解言。此是佛不住佛,則無有佛。亦無福田,能消供養者。此正是真福田人。佛若住佛,即是有佛。亦是有福田,能消供養者。此即非是真福田也。類此住神通智慧,則有智慧。此則非真智慧。若無所住,乃是真有智慧。
又思益經論釋云。離於法界,更無有人受供養者故。以彼法界,本來清淨故。是以此錄。削去浮華。唯談真實。不依名字。直顯心宗。如普賢觀經云。昔在靈山。演於一實之道。又究竟一乘寶性論偈云。雖無善巧言。但有真實義。彼法應受持。如取金捨石。妙義如真金。巧語如瓦石。依名不依義。彼人無明盲。若親見性,入宗鏡中。乃是自信法門,決定無惑。則日可使冷。月可使熱。縱千途異說。終不能易。
如大法炬陀羅尼經云。佛言憍師迦。如來弟子,見諸世間猶如幻化,無有疑網。所以者何。彼信如來,即自見法。是故自信。不唯信他。何以故。若世間人。既自見已。彼人終不更取他言。憍師迦。如人裸露,在道而行。設有一人,語眾人言。此人希有。錦衣覆身。憍師迦。於意云何。彼雖有言。自餘眾人,信此言不。不也,世尊。何以故。眼親見故。佛言。如是如是。憍師迦。諸佛如來諸有弟子,自見法故。不取他言,其義亦爾。
釋曰。若見自法。何法非自。或凡或聖。若是若非。凡有指陳。皆不出自心之際。如是信者。方到法原。
如入法界體性經云。
佛復告文殊師利。汝知實際乎。
文殊師利言。如是,世尊。我知實際。
佛言。文殊師利。何謂實際。
文殊師利言。世尊。有我所際,彼即實際。所有凡夫際,彼即實際。若業若果報,一切諸法,悉是實際。世尊,若如是信者。即是實信。世尊。若顛倒信者,即是正信。若行非行,彼即正行。所以者何。正不正者。但有言說不可得也。

是知若信唯心實義者,則不為言語所轉。聞深而不怖。聞淺而不疑。聞非深非淺而不癡。如清涼演義云。聞深不怖者,即大分深義。所謂空也。聞說於空,謂同斷滅,故令人怖。
故大品云。既非先有。後亦非無。自性常空。勿生驚怖。聞淺不疑者,淺謂涉事。方便多門,則令疑惑。今知隨宜,何所疑耶。聞非深非淺,謂無所據。使身心湛然,知非深為妙有。非淺為真空。離身心相。方為勇猛。可造斯境。
又此三句,亦即三觀。初空。次假。後中道。三句齊聞。一念皆會。則三觀一心。何疑不遣。
《宗鏡錄》 卷十完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10會員
253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