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十九 【一念契真】

閱讀時間約 26 分鐘
一念契真理智同現。即便佛故。」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十九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如上所說。祖教同詮。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現見眾生。何不成佛。
: 若以眾生眼觀。只見眾生界有餘。若以佛眼觀。乃知諸佛界無外。故知無明妄風,鼓心海而易動。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惺。是以首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而迷者目擊而不知。如美玉沈泥。自埋高價。猶真金混礫,空匿光輝。
如法華經云。我昔欲令汝得安樂,五欲自恣。於某年月日。以無價寶珠,繫汝衣裏。今故現在。而汝不知。勤苦憂惱,以求自活。甚為癡也。汝今可以此寶,貿易所須。常可如意。無所乏短。故知本覺常成。衣珠不失。若非圓頓之教。何以直了自心。

故圓覺經云。

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未學。何以故。一切覺故。是知一切眾生,皆本覺成就。以不覺故,認隨染之覺。見勝劣之境。起忻厭之心。但逐妄輪迴。頓迷真覺。然因覺,有不覺。若無真,妄無所依。故如煙無火不起。又覺因不覺。若隨器之金,還待器顯。事能顯理故。所以唯真不立。單妄不成。唯真不立者,佛果無生故。單妄不成者,無所依故。
如先德頌云。一切眾生金色界。白淨無垢智無壞。寶珠自在內衣中。只欲長貧在門外。清淨寶乘住四衢。文殊引導普賢扶。肥壯白牛甚多力。一念遍遊無卷舒。如是寶乘不肯入。但樂勤苦門前立。不覺自身常在中。遣上恒言我不及。

華嚴經頌云。

欲求一切智。速成無上覺。應以淨妙心。修習菩提行。又頌云。譬如良沃田。所種必滋長。如是淨心地。出生諸佛法。是知十方諸佛中。無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十八祖內。無有一祖不見此性成祖。如今聞而不成祖佛者。皆為信不及見不諦故。但學其語。不照其心。但執其解。不深其法。何者。信即是道故。經云。信是道原功德母。見即無疑。故經云。見苦諦。習亦除。何況現行,心外境界。但入宗鏡,方悟前非。心光透時,餘瑕自盡。
華嚴出現品云。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覺。何以故。諸佛如來,不離此心成正覺故。如自心,一切眾生心亦復如是。悉有如來成等正覺。廣大周遍。無處不有。不離不斷。無有休息。入不思議方便法門。
古釋云。不離此心成佛者,有二
  • 眾生身心。即佛所證故。佛證眾生之體。用眾生之用。
  • 全即佛菩提性故。一性無異。此即他果在我之因。以我因成他果。
故名入不思議方便法門。是以不得意者。作眾生思故,是亦不可。說作佛思,是亦不可。即亦不可。非即亦不可。當淨智眼。無取諸情。經云。佛子,令依此知。無幽不盡。

涅槃經云。

二十五有有我者。自實名我。所謂一切諸法體實。一切眾生,有如來藏,能為佛因。名有佛性。如一切色中,皆有空性。然非獨有情,具如來之正性。一切諸法中,皆有安樂性。所以云。若以肉眼觀。無真不俗。若以法眼觀。無俗不真。
又云,法身流轉五道。名曰眾生。但法身即是真如。流轉五道即是隨緣。名曰眾生,是差別義。又由隨緣即不變故,奪差別令體空。則末寂也。由體空差別故,奪不變令隨緣。故本寂也。以全本為末故,本便隱。全末為本故,末便亡也。是則真如隨緣成眾生。未曾失於真體。故令眾生非眾生也。眾生體空即法身時。未曾無眾生。故非法身也。故二雙絕。二既互絕。則真妄平等,無可異也。故云,隨緣非有之法身,恒不異事而成立。寂滅非無之眾生,常不異真而顯現。故知煩惱即菩提。菩提即煩惱。
所以勝天王般若經云。佛告勝天王言。譬如無價如意寶珠。粧飾瑩治。皎潔可愛。體圓極淨。無有垢濁。墮在淤泥。已經多時。有人拾得。取而守護,不令墮落。法性亦爾。雖在煩惱。不為所染。後復顯現。天王。諸佛如來,悉知眾生自性清淨。客塵煩惱之所覆蔽。不入自性。是故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應作是念。
我當勇猛。勤修精進。為諸眾生。說是甚深般若波羅蜜,除其煩惱。一切眾生,皆有性淨。是故於彼,勿生下劣。應當尊重,彼即我師。如法恭敬。菩薩摩訶薩,作如是心,即生般若。
闍那大悲處胎經云。魔梵釋女。皆不捨身,不受身,悉於現身得成佛。故偈云。法性如大海。不說有是非。凡夫賢聖人。平等無高下。唯在心垢滅。取證如反掌。
華手經云。佛言堅意。無礙際者,即無邊際。無邊際者,即是一切眾生性也。是名際門。入是際門,則能開演千億法藏。此法藏者,即非藏也。堅意。如來眾法藏中,有所說法,皆說是際。復有色藏,受想行識藏。是藏非藏。不在自藏。是名諸藏以阿字門入
釋曰。阿字者,即無生義。若了心無生,則無法可得。悟此唯識,乃入道之初門。所以大品經云。無有一法可得,名曰眾生。夫言眾生者,即法身義。
如不增不減經言。舍利弗。即此法身,過於恒沙。無量煩惱所纏。從無始來。隨順世間生死濤波,去來生滅。名為眾生。是知若云眾生即法身者。甚為難解。
故先德引大涅槃經云。若有人能藕中絲,懸須彌山。可思議不。不也,世尊。佛言。菩薩能以一念,稱量生死。不可思議。今明圓理難曉。但仰信而已。如聞生死有不可思議理。而但仰信。不能一心即如來藏。故非圓意。
文殊般若經云。佛告文殊。
若人問汝 : 有幾眾生界。汝云何答。
文殊言 : 眾生界數。如如來界。
問 : 眾生界廣狹。
答 : 如佛界廣狹。
問 : 一切眾生,繫在何界。
答 : 如如來繫,眾生亦爾。
問 : 眾生界住何處。
答 : 住涅槃界。
又云。文殊言。如虛空無數,眾生亦無數。虛空不可得。眾生亦不可得。是以於不可得中,隨世語言,有所建立,凡聖境界,方便說者。是不可思議廣大神變。

如大寶積經云。文殊師利菩薩云。

復次法無出相。說出離法。是名神變。
法無差別。文字分別。是名神變。
法無所行。說有修行。是名神變。
法無來去。說有來去。是名神變。
於一道證。建立諸果。是名神變。
於一味法。分別三乘。是名神變。
一切諸佛,唯是一佛。說無量佛。是名神變。
一切佛土,唯一佛土。說無量土。是名神變。
無量眾生,即一眾生。說無量眾生。是名神變。
一切佛法,唯一佛法。說無量法。是名神變。
法不可示。顯示諸法。是名神變。
法無所得。修習作證。是名神變。
乃至爾時長老舍利弗,語商主天子言 : 汝聞此神變,不驚怖耶。
天子答言 : 我即神變,云何驚怖。
舍利弗言天子 : 以何密意,而作是言。
天曰 : 一切諸法。若善不善。無動而動。名大神變
是故舍利弗。作善業者,生於天上,有大威德。如是善業,不可思議。一切眾生,往來生死。亦不可思議。不可思議者,名大神變
如佛所說,四種境界不可思議
  • 一者,業境界不可思議。
  • 二者,龍境界不可思議。
  • 三者,禪境界不可思議。
  • 四者,佛境界不可思議。
以是義故。說一切法。名大神變。不應驚怖。
復次舍利弗。若如來說此神變,虛空界寧有怖耶。
答言 : 不也。
天曰 : 若虛空不怖。云何問言汝不驚怖。
舍利弗言 : 汝豈同虛空耶。
天曰 : 如佛所說,若內空,外空,是虛空不。
答言 : 如是。
天曰 : 是故一切眾生,是虛空性。是知若一切有情無情,皆同虛空性者。何處有凡聖之異。內外之殊。且虛空性,無有起盡。何故更問成佛不成佛乎。
入法界體性經云。
佛問文殊 : 汝知法界耶。
如是。世尊。我知法界即是我界。
又問 : 汝豈不樂法界耶。
文殊曰 : 世尊。我不見一法非法界者,更何所樂。
持世經云。若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異者,諸佛不出於世也。何者。以覺一切法平等,故名為佛。
大集經云。諸眾生界及法界。若能平等觀無異。不生分別一二數。是名菩薩不退印。又云。若有菩薩,不離凡夫。能知聖法。以凡夫心。觀察聖法。
密嚴經云。如來法身。住於一切眾生身中,光影外現。猶如淨綵裹摩尼珠。無所障蔽。亦復如是。是故當知如來法身。遍在一切諸眾生中。如佛所說,乃至枯樹蕉木。亦悉皆入。不應生害。況復餘類。是故不應稱量眾生。除諸如來。無能知者。是以諸佛法身,遍一切處。
夫法身者,即自心也。是法家之身。群有之性。該今徹古。遍界盈空。十方太虛,於自心內,尚如一點之雲生。百千大海向本覺中。猶若一滴之漚起。豈況假名凡聖,而非我心乎。
台教云。佛者覺義。如寶篋經云。佛界眾生界。一界無別界。此是圓智,圓覺諸法。遍一切處,無不明了。雖五無間。皆生解脫想。雖惛盲倒惑。其理存焉。斯理灼然。世間常住。有佛不能益。無佛不能損。得之不為高。失之不為下。故言眾生即佛。此理佛也。

華嚴論云。

一切處文殊師利。一切處金色世界。一切處不動智佛。今之信者。當信自心無依住性妙慧解脫,是自文殊。於心無依住中,無性妙理,有自在分別,無性可動,名不動智佛。理智無二。妙用自在。是故號曰妙德菩薩。是故一切諸佛。從此信生。故號文殊,為十方諸佛之母。亦號文殊,為童子菩薩。為皆以信為初生故。信心成就。即以定慧觀智力印之。契一念相應。名十住初心,便成正覺,取能行行處,號曰普賢。取妙慧無依處,號曰妙德。取善能分別知根之智。號之為不動智佛。自契相應。名為正覺。且能信處。號之曰信。自契相應。名為住心。為住佛所住妙慧解脫相,盡無生法故。若心外有佛。不名信心。名為邪見人也。
一切諸佛,皆同自心。一切眾生,皆同自性。性無依故。體無差別。智慧一性。應如是知。以此同體妙慧。知諸佛心,及眾生心。應如是信解,不自欺誑。是故此經宗趣。為大心眾生,說如斯法,諸佛自所乘門,一乘妙典,法界道理。令大心眾生,入佛根本大智佛果故。一念契真理智同現。即便佛故。為法界道理,見則無初中後故。是以世人,唯信諸佛境界,不可思議。不知眾生境界,亦不可思議。以眾生界即佛界故。

如論云。

一切處不動智佛者。夫一切之言,無處不遍,豈獨眾生界耶。所以華嚴私記云。今多許人學,皆得與釋尊等。亦與文殊等。一念即等。若不信。始作少時努力。靜思惟看。故知一念平等。理事無差。但靜思凝神。迴光內照。有何異法能為隔越。唯自心想起,妄分高下耳。
清涼疏云。佛及眾生。若以性淨而說,現今平等,而不妨迷悟之殊。是故三乘亦有差別。亦無差別。是則染淨三世一切諸法,無不平等。況稱性互收。如是解者。名為善住一切智地。如地能生。終歸於地。萬法依於佛智。究竟。還至一切智。
寶性論偈云。譬如貧人舍。地有珍寶藏。彼人不能知。寶又不能言。眾生亦如是。於自心舍中。有不可思議。無盡法寶藏。雖有此寶藏。不能自覺知。以不覺知故。受生死貧苦。譬如珍寶藏。在彼貧人宅。人不言我貧。寶不言在此。如是法寶藏。在眾生心中。眾生如貧人。佛性如寶藏。為欲令眾生。得此珍寶故。彼諸佛如來。出現於世間。

無生義云。

大師恒引如來藏經言。眾生身中,有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坐寶蓮華。與佛無異。但為煩惱所覆故,未能得用。此是具有佛知見根性。未有知見用。即時猶故愚。乃至譬如小兒。具有大人六根。與大人不異。在其身中,而未能有大人用。至漸長大。復須學問,乃有大人知見力用也。若根性是有。作用豈無。如種子本甘。結果非苦。只恐不知有。自認作凡夫。真性常了然。未曾暫隱覆。
如佛言。如來實無祕藏。何以故。如秋滿月。處空顯露。清淨無翳。人皆覩見。
又祖師云。五陰本來空。師子何曾在窟。故知但是眾生不了。自稱為祕。然雖無祕藏,而有密語。密語難解。唯智能知。
如百丈和尚云。只如今語言,鑒照分明。覓其形相不可得。是密語。所以宗鏡之光。無時不照。常關日用。昧者不知。所以無所希望。
經偈云。眾生界悉等。平若虛空界。其能了此等。成佛道不難。又偈云。其無所相者。一切無所念。無心無所生。佛道不難得。
月藏經云。佛言。是故於法平等。思惟觀察。不離眾生有法。不離法有眾生。如眾生體性,即是我體性。如我體性,即是一切法體性。如一切法體性,即是佛法體性。如是觀諸法平等時。眾生即陰不可得。離陰不可得。和合不可得。離和合亦不可得。非法非非法。是人如是得住無相。是名法平等。是知一切法常成正覺。無有不成正覺時。
如經云。凡真實法。不捨自相,取於餘相。若捨非正覺成等正覺。則非真實。正覺者,曾無有時不成正覺。故知一切眾生。皆住覺地。非是捨不覺,而取正覺。則一覺一切覺,常成正覺。無有不覺時。
如虛空湛然,無有成壞。若執有成不成。斯屬情見。若以智照。何往不真。念念而常見法身。塵塵而盡成佛國。但以自眼有瞖。妙見不通。違背己靈。沈溺家寶。雖同一性。要以智明。
如樂蘊奇音。指妙則宮商應節。人懷覺性。智巧則動用冥真。得失在人。精麁任己。
所以善逝按指,發海印之光。含識舉心,現塵勞之相。如古釋眾生佛性。
譬若箜篌,具有五義。一有箜篌身。二有中間聲。三有絃縚。四有彈箜篌人。五有所彈得曲。此五是喻。我等五陰。似箜篌身。中真如佛性,似聲。六度萬行,似絃縚。巧便智慧,似彈箜篌人。我等以巧便智修行六度,當來成佛。一塵一毛,皆遍法界。似彈奏之曲也。
故沈休文,佛知不異眾生知義云。故知凡夫之知,與佛之知不異。由於所知之事異,知不異也。沈約六道相續作佛義云。相續不滅,所以能受知。若今生陶練之功漸積。則來果所識之理轉精。轉精之知來應,以至於佛而不斷不鍊也。若今生無明。則來果所識轉闇。轉闇之知亦來應,以至於六趣也。故知眾生之識,相續不斷。但由精麁,分其昇降耳。
又古師計云。一切如來因地發願。度盡眾生。生界不盡。不取正覺。現見眾生沈淪九有。故知諸佛未合有成。成則違誓。彼答不正。
華嚴記中,約如實義釋。諸佛皆有悲智二門。以大悲故,窮未來際無成佛時。故菩薩闡提,不成佛也。以大智故,念念速成。又欲化盡諸眾生界。自須速成。方能廣化。不懼違昔。盡竟誠言。又了眾生之本如。故化而無化。是則常成亦常不成。亦常化而常無化。悲智自在。何局執耶。
如上釋者,此猶是約理事雙通。若直就宗明,如華嚴經云。如來初成正覺時。於自身中,見一切眾生已成佛竟。已涅槃境。
又經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菩薩宣說般若,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眾生。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眾生。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
法華經云。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斯則成佛度生,大願大化悉圓滿矣。如有不信此說。自尚未成,焉能度彼。
: 眾生即佛。佛即眾生。入一心門。因果交徹。故經云。若彌勒得菩提者。一切眾生皆亦應得。此俱成佛得菩提義,為是理成。為是事成。
: 三乘多約理成。或云法身即等。報化未圓。亦云一念成佛。皆從理說。今一乘宗。理事齊等。
古德云。此出自華嚴大意。難以取解。然諸眾生,若於人天位中觀之。具足人法二我。小乘唯是五蘊實法。大乘或說但心所現。或說幻有即空。人法俱遣。或說唯如來藏。具恒沙性德故。眾生即在纏法身。法身眾生。義一名異。猶據理說。更有說言,相本自盡。性本自現。不可說言,即佛不即佛等。
若依華嚴宗,舊來成竟。亦涅槃竟。非約同體,此成即是彼成。若爾,何以現有眾生。非即佛耶。若就眾生見解位看者,尚不見唯心即空。安見圓教中事。如迷東為西。正執西故。若諸情頓破。則法界圓現。無不已成。猶彼悟人,西處全東。是以善財龍女。皆是凡夫一生親證。三乘權教信不及人。稱為示現。
如玄義格云。
人謂善財龍女,是法身菩薩。化為幻技,一時悅凡人,令自強不息耳。
議曰。若爾,聖有誑凡之愆。凡無即聖之分。教門徒設。用學何為。故不然也。
: 若是實從凡頓成佛者。何故經中唯此二人。別更無耶。
: 日月在天。盲者不見。經說一生成佛者,數如微塵。五千卷經。卷卷有即生得道。只如達磨禪師。傳佛心印。言下見性。便為得道。取相之徒。指為外道。
論云。金色世界不動智佛。一切處文殊。俱是自心法性。非外來物。又云。十信. 十住. 十行. 十向. 十地,為華嚴覺了自心。大方廣,是佛。先自見性,為佛身心。齊修五位,為莊飾也。亦同天台,初發心時,即觀涅槃行道。比喻蓮華,華果同時義。同印即心成佛。

鴦崛魔羅經云。

鴦崛魔羅與文殊師利。普詣十方,各十世界諸如來所。問如是義。云何釋迦牟尼佛,住娑婆世界,不般涅槃解脫之際。彼諸如來,悉答我言。釋迦牟尼佛,即我等身。彼佛自當決汝所疑,故知遍剎之身,只是一身。分亦不多。聚亦非一。如首楞嚴三昧經云。若善男子,善女人,求佛道者。聞首楞嚴三昧義趣。信解不疑。當知是人,必於佛道不復退轉。何況信已,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如說修行。
時諸釋梵,護世天王,皆作是念。我等今者,當為如來敷師子座,正法座,天人座,大莊嚴座,大轉法輪座,當令如來,於我此座,說首楞嚴三昧。是中人人,各各自謂,唯我為佛敷師子座。餘人不能。乃至須臾之間,於如來前,有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寶師子座。悉於眾會無所妨礙。一一天子,不見餘座,各作是念,我獨為佛,敷師子座。佛當於我所敷座上。說首楞嚴三昧。
時釋梵護世天王,敷座已竟,各白佛言。唯願如來。坐我座上。說首楞嚴三昧。即時世尊,現大神力。遍坐八萬四千億那由他師子座上。諸天各各見佛,坐其所敷座上。不見餘座。
有一帝釋,語餘釋言。汝觀如來,坐我座上。是釋梵護世天王,各相謂言。汝觀如來,坐我座上。有一釋言。如來今者,但在我座。不在汝座。
乃至時梵眾中,有一梵王。名曰等行。白佛言,世尊。何等如來,為是真實。我座上是。餘座上是。佛告等行。一切諸法。皆空如幻。從和合有。無有作者。皆從憶想分別而起。無有主故。隨意而出。是諸如來。皆是真實。
云何為實
是諸如來。本自不生。是故為實。
是諸如來。今後亦無。是故為實。
是諸如來。非四天攝。是故為實。
諸陰界入。皆所不攝。是故為實。
是諸如來。如先中後。等無差別。是故為實。
梵王。是諸如來。等無差別。所以者何。是諸如來。以色如故等。以受想行識如故等。以是故等。是諸如來。以過去世如故等。以未來世如故等。以現在世如故等。以如幻法故等。以如影法故等。以無所有法故等。以無所從來。無所從去故等。是故如來,名為平等。如一切法等。是諸如來,亦復如是。
釋曰。首楞嚴三昧者。即一切事究竟堅固。何者以能見心性。名為上定。信入此者。亦名王三昧。以此三昧,歷一切事。豈非究竟堅固耶。如釋梵護世諸天。各見佛坐自座。此乃實證自心。所以經云。皆從憶想分別而起,無有主故隨意而出,是諸如來皆是真實。云何為實,是諸如來本自不生,是故為實者。以諸如來。本自不生。即是自心生。然其自心,又如幻夢。皆不出平等真如之性。所以經云。譬如真金。雖復鍛磨,不失其性。是諸大士。亦復如是。隨所試處,皆能示現不思議法性。
寶性論偈云。如彼毘瑠璃,清淨大地中。天主帝釋身。於中鏡像現。如是眾生心。清淨大地中。諸佛如來身。於中鏡像現。故知即心而見佛者。可謂現身成道矣。
如禪要經云。佛言,善男子。若外相求。雖經劫數,終不能得。於內覺觀。如一念頃,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以行位齊成。速登妙果。以凡聖同體。迷悟似分。若信入之時。不從外得。所以云生死與道合。如明與暗合。故云水中鹹味。色裏膠青。
李長者論云。此華嚴經,十住為見道十行十向十地十一地為加行。修行令慣熟故。佛果於初。先現以普賢悲願。令智悲大用。慣熟自在故。以自如來根本普光明智先現故。始終本末,總無延促時日分劑故。以法身根本智,如實而言。不同三乘權教,情所解故。皆須約本而觀之。畢竟佛果慣習已成。普賢行已滿。一往但以教化一切眾生為常恒。從初至末。無始無終。無成無壞。但以普遍十方一切六道,以智對現利生為永業也。
從初發心,起信修行時。發如是信樂。發如是志願。起如是志求。見如是道。從初發心住。以定觀力。契會法身。顯根本普光明智。照知一切自他生死海,性自解脫。但為教化眾生,令其破執。離妄想苦故。亦不見自身成佛不成佛故。若也起心圖成佛念。當知此人去佛道遠。若也但以法身無性之力。自他性離。無成壞心。起方便力。興大願力。起大悲門。無作而作。發無限志。願教化一切法界中,無性眾生。使令迷解。還令省得自心無性之理。妄想繫著自無。不言成佛。不言不成佛。不可作如是圖念之情。
如此華嚴經,安立五位教門。但為引接未得謂得。未至謂至。未滿云滿。滯染淨障。於菩提道。及菩薩行。有止足心。有休息想。安立五十重因果。一百一十重法門。使不滯住,止息休廢之心。滿普賢願行。至無盡極。
又云。此華嚴經,直示本身本法。出超情見。無始無終。三世相絕。一圓真報。不生不滅。不常不斷。性相無礙。自在果海法門。直授上上根人,教門行相。勢分如是。不同權學,依次第漸漸而成。只如登峯九仞,不可以絕其蹤。履十層之級者,不可亡其跡。常見官階一品。但以為臣。聞古士夫。忽有身登九五。明珠頓照。普見無方。澤霖大海。渧渧皆滿。一塵空性。法界無差。品類有情。強生留繫。根器不等。權實不同。以此教門,千差萬別。須知權實,識假修真。不可久滯權宗。迷其實教者也。
故智儼法師問 : 一地即攝一切諸地功德者。一法即具,何用餘門耶。
答曰 : 若無餘門,一門。即不成故。如一升攝一斗。若無升時,此斗即不成。
: 若無升即無斗者。今舉一升。即得一斗。以不得一升,不得斗者。一行不具一切也。
: 十升合成一斗。既無其升時,將何作斗。故知無升即無斗。有升即有斗。今舉升即斗。斗升之外。無別升斗也。如龜毛兔角。不可得也。初心即成佛。成外無別修。其相如虛空故。是故初心成佛者。非謂不具諸功德。
如經說普莊嚴童子。一生得聞善熏習。二生成其解行。三生得入果海。同一緣起。而此三生,只在一念。猶如遠行,到在初步。然此初步之到。非謂無於後步。明。此童子得入果海。非不久植善根。
: 既久修始得。云何言一念得耶。
答言 : 久修善根者。即在三乘教攝。從三乘入一乘。即是一念始修具足。
故經云。初發心時,便成正覺。譬眾川入海。纔入一滴。即稱周大海,無始無終。若餘百川水之極深。不及入大海之一滴。即用三乘中修多劫。不及一乘之一念。又此時劫不定。或一念即無量劫。無量劫即一念。一生即無量生。無量生即一生。如十玄門,時處無礙。

又大乘明一念成佛義有二。

一者會緣以入實。性無多少。故明一念成佛。
二者行行纔滿。取最後念,名為一念成佛。如人遠行,以後步為到。
若一乘明一念成佛者。如大乘取後一念成佛,即入一乘。以後即初。初念即是成。何以故。以因果相即,同時相應故。
欲論其成者。成復成,成復成也。眾生欲在後成者。在後復在後,在後復在後也。今舉一念成者,即與佛同位。未具究竟,故復有淺深之殊矣。如人始出門,及以久遊行他土。雖同在空中,而遠近有別。
是故十信十住等五位,各各言成佛者,而復辯其淺深。此中須善思之。
心要牋云。心心作佛,無一心而非佛心。處處道成,無一塵而非佛國。是故真妄物我。舉一全收。心佛眾生。渾然齊致。是知迷則人隨於法,法萬差而人不同。悟則法隨於人,人一致而融萬境。
止觀云。觀眾生相,如諸佛相。眾生界量,如諸佛界量。眾生界住,如虛空住。以不住法,以無相法,住般若中。不見凡法云何捨。不見聖法云何取。但住實際,如此觀眾生真佛法界。
身子云。諦了此義,是名菩薩摩訶薩。
彌勒云。是人近佛座。佛覺此法故。
文殊云。聞此法不驚,即是見佛。佛云。即住不退地。具六波羅蜜。具一切佛法矣。
如上所說,教理無虧。只是正解難生。信力不具。若信而不解則日夜長無明。若解而不信則日夜長邪見。信而且解方契此宗。契此宗人,甚為希有。不唯十方諸佛與我相應。大地山河一時同證。
如真覺大師歌云。法中王。最高勝。恒沙諸佛同共證。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應。
百丈和尚云。但是一切照用,任聽縱橫。啼笑語言,皆
成佛慧。如是解者,無一時不成佛。無一人不得道。天真自然,何關造作。
故法華經云。又見諸如來。自然成佛道。
法界印云。初發心時便正覺。苦樂平等一味佛。
又云。寂法分別名眾生。舊來不動名為佛。
融大師頌云。
法忍先將三毒共。佛性常與六情俱。
但信研心出妙寶。何煩衣外覓明珠。
傅大士頌云。
佛亦不離心。心亦不離佛。心寂即涅槃。心能則有物。
物則變成魔。無物即見佛。若能如是用。十八從何出。
龐居士偈云。
不用苦多聞。看他彼上人。
百億及日月。纂在一毛鱗。
心但寂無相。即出無明津。
若能如是學。幾許省精神。
寒山子詩云。
寄語諸仁者。復以何為懷。達道自見性。見性即如來。
天真元具足。修證轉差迴。棄本却逐末。只守一場獃。
志公和尚歌云。
佛體本是心作。那得文字中覓。
將佛求佛辛苦。坐地自致徭役。
一鉢和尚歌云。
莫更將身造水泡。百毛流血是誰教。
不如靜坐真如地。頂上從他鵲作巢。
萬代金輪聖王子。只者真如靈覺是。
菩提樹下度眾生。度盡眾生出生死。
不生死。真丈夫。無形無相大毘盧。
塵勞滅盡真如在。一顆圓明無價珠。
布袋和尚歌云。
只箇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
騰騰自在無所為。閒閒究竟出家兒。若覩目前真太道。不見纖毫也大奇。
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心王本自絕多知。智者只明無學地。
: 凡聖皆同一心真性成佛。云何見有前後。
: 見雖前後。性且不虧。迹任昇沈。理亦無爽。如昏睡心中有覺悟之性。以眠熟未惺,故寤來即現。似嬰孩身內具大人之相。以力用未充,故長成即備。一切眾生,以無明夢未惺。覺道力未具。則佛性未現。法身未圓。豈是一切含生,而不具如來藏性。
古德問云 : 佛性共有。諸佛成佛時。眾生盡合成佛。若言各別有。應是無常。
: 佛性與一切眾生共有。所證是一。能證有前後。是故諸佛成道。我等輪迴。前後約時。性無本末。
如昔人云。法身一相。瞻仰異容。正教無偏。說聽殊旨。故攝論偈云。眾生罪不現。如月於破器。遍滿諸世間。由法光如日。
釋云。如破器中。水不得住。水不住故,月則不現。如是有情身中,無有奢摩他水。佛月不現。佛雖不現,然遍一切施作佛事。譬如日光,遍滿世間。作諸佛事,成熟有情。又如今己眼不明者,皆為執著凡聖。有所繫故。
如萬回和尚歌云。
黑白兩亡開佛眼。不繫一法出蓮叢。
真空不壞靈智性。妙用恒常無作功。
聖智本來成佛道。寂光非照自圓通。
《宗鏡錄》卷十九完

12會員
342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是法不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夫諸佛法身,普遍眾生心既同一心,云何有現不現。 答: 常現無不現時。或於一塵頓現,無不具足。或於諸塵普現,無不周遍。一處頓現者,如來眼睫。文殊寶冠。彌勒閣中。普賢毛孔。淨名室裏。摩耶腹中。芥子針鋒。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故知長短之劫,由一念來。」 —《圓覺經》 夫成佛之理。或云一念。或云三祇。未審定取何文,以印後學。答 : 成佛之旨,且非時劫。遲速之教,屬在權宜。
「真心者,湛然寂照。非從境生。含虛任緣。未嘗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無蹤。卷之無迹。」— 永明延壽大師 夫即心成佛者。為即真心。為即妄心。 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覺義。故稱為佛。
「又見心常住,稱之曰覺。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故云始成正覺。」 —《無字寶篋經》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是法不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夫諸佛法身,普遍眾生心既同一心,云何有現不現。 答: 常現無不現時。或於一塵頓現,無不具足。或於諸塵普現,無不周遍。一處頓現者,如來眼睫。文殊寶冠。彌勒閣中。普賢毛孔。淨名室裏。摩耶腹中。芥子針鋒。
「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故知長短之劫,由一念來。」 —《圓覺經》 夫成佛之理。或云一念。或云三祇。未審定取何文,以印後學。答 : 成佛之旨,且非時劫。遲速之教,屬在權宜。
「真心者,湛然寂照。非從境生。含虛任緣。未嘗作意。明明不昧。了了常知。舒之無蹤。卷之無迹。」— 永明延壽大師 夫即心成佛者。為即真心。為即妄心。 答。唯即真心。悟心真故,成大覺義。故稱為佛。
「又見心常住,稱之曰覺。一成一切成,一覺一切覺。故云始成正覺。」 —《無字寶篋經》云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一念相應。一念成佛。一日相應。一日成佛。」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一切法唯心,心即是佛,心即是法。」—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