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不知道籌組學術團隊的訣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您認為「花若盛開,蝴蝶自來嗎?」筆者認為對了一半,另一半需要規劃與回饋,筆者以本文來分享自己的見解。

raw-image

學術論壇的聚會

  過去就學期間筆者透過參加學術研討會分享論述與其他人交流,不過筆者認為在學術研討會要找到合作的夥伴並非容易,尤其當你是新科碩士生極為困難,主因除了發表者一人最多就十五分鐘發表以及三分鐘的Q&A,很難在這麼短時間內達到議題深入討論,加上許多發表者在研討會通常僅是分享論點發現或是拋磚引玉,在這樣的場合中要找到合作夥伴呢?

  筆者整理自身案例的訣竅,若是您是發表者如何掌握時間,讓參與者了解十分重要,讓有興趣的聆聽者於研討會後與您交流名片,才會有後續交流的可能性。若您是參與者在學術研討會中,如何遴選主題找到適合的夥伴呢?筆者建議從大主題下手,而且不要每場發表都前往聆聽,中間需給自己休息時間,適當地整理興趣發表者的發想問題,若有機會的話,在活動找他(她)或是活動後寫信給有興趣的發表者,有機會就可能達到交流。

線上講座的啟示

  在COVID-19影響後,不論是自己籌辦線上學術研討會或是參與青聚點的線上課程,筆者認為在學術研討會的主題規劃十分重要,主辦方需要很清晰知道自己想要討論的議題,以筆者的經驗來說,當時是採用邀稿的方式進行,透過找尋相關學者的進行學術研討會的規劃,如:有些老師是創作者、有些老師是策展人、有些老師是評論家,透過不同的視角對於相同議題給予不同的想法,在活動結束後邀請老師投稿期刊,讓研討會的議題可做到後續延伸。

  不過這樣的模式缺點為讀者或是參與者未必能清晰地了解論述老師的想法,所以此時筆者在期刊發刊後整理讀者的信件:如:對於哪位老師的論述有興趣,或是部分章節不能理解,這時筆者會再去找合作機會舉辦演講,讓老師了解學生不懂的地方外,同時幫助更多讀者了解其論述。

講座課程的串聯

  當演講課程串連起來後,參與者開始產生不同的變化,有些讀者幫助活動撰寫部落格或是專欄文章,使得原本主題延伸至其他平台曝光,此外對於學術老師來說,也因為這樣的行動研究,將論述的修正與調整,所以筆者認為學術團隊並非一兩次活動就可以建立,它需要長時間的規劃以及讀者或是參與者的回饋與點評,才有機會讓學術研討會的種子逐漸發芽開花,筆者認為在規劃活動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在於回饋問卷的設計以及盤點有興趣的讀者以及參與者的資料庫,讓活動產生建立團隊的契機。

  筆者認為學術不單僅在個人,而是能將這樣的學術觀點影響更多的人,同時也可以修正自己論點的不足達到學術進步。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走讀城市創生─許正賢的沙龍
28會員
181內容數
歡迎喜歡地方創生的朋友,一同討論。
2025/04/13
雖然我過去有參與線上讀書會的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以「網路研討會」(Webinar)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分享。而促使我完成這次挑戰的契機,來自於參與某間大學試教面試。 「網路研討會」這個概念,源自 ClickFunnels 創辦人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推廣。目前全球已有眾多行銷
Thumbnail
2025/04/13
雖然我過去有參與線上讀書會的經驗,但這是我第一次以「網路研討會」(Webinar)的形式來進行教學分享。而促使我完成這次挑戰的契機,來自於參與某間大學試教面試。 「網路研討會」這個概念,源自 ClickFunnels 創辦人羅素‧布朗森(Russell Brunson)的推廣。目前全球已有眾多行銷
Thumbnail
2025/04/12
在設計各類課程,特別是付費課程時,常常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這門課程是否具備足夠的價值與可行性?同時,也必須評估其所伴隨的風險,包括市場反應、學員接受度、以及教學內容是否會被誤解或濫用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資訊的可信度。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判斷什麼是真新聞、什麼是假新聞,變得尤為重
Thumbnail
2025/04/12
在設計各類課程,特別是付費課程時,常常需要思考一個核心問題:這門課程是否具備足夠的價值與可行性?同時,也必須評估其所伴隨的風險,包括市場反應、學員接受度、以及教學內容是否會被誤解或濫用等。 與此同時,我們也需要進一步思考資訊的可信度。在資訊流通快速的時代,判斷什麼是真新聞、什麼是假新聞,變得尤為重
Thumbnail
2025/04/07
這幾週說真的過得相當緊湊,連續三週的微學分課程接著兩週的主課,還有一堂課導入了藝術創作,相關準備工作也不少。老實說,這些事前的安排確實不輕鬆,但因為內容有趣,也讓人覺得開心有成就感。這週的春假我也沒有休息,而是和朋友一同前往故人的墓前掃墓,一起緬懷過往。 創作與標達設計思維分享 這次的創作課程中
Thumbnail
2025/04/07
這幾週說真的過得相當緊湊,連續三週的微學分課程接著兩週的主課,還有一堂課導入了藝術創作,相關準備工作也不少。老實說,這些事前的安排確實不輕鬆,但因為內容有趣,也讓人覺得開心有成就感。這週的春假我也沒有休息,而是和朋友一同前往故人的墓前掃墓,一起緬懷過往。 創作與標達設計思維分享 這次的創作課程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2024師大白媒體論壇心得】從「停止問,開始做」到專業討論:探索粉絲養成的秘訣 🎯9月26日晚上,參加了2024年師大白媒體論壇,這場活動集結了來自各界的專業人士,旨在探討如何透過數位媒體與行銷策略來吸引並養成粉絲。
Thumbnail
【2024師大白媒體論壇心得】從「停止問,開始做」到專業討論:探索粉絲養成的秘訣 🎯9月26日晚上,參加了2024年師大白媒體論壇,這場活動集結了來自各界的專業人士,旨在探討如何透過數位媒體與行銷策略來吸引並養成粉絲。
Thumbnail
分享近期舉辦的一場單身聯誼講座的經驗,探討了自我介紹、情感交流的關鍵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雖然參與人數不多,但講座氣氛輕鬆愉快,分享了多方面的見解和建議,強調適應自己的需求,找到合適的情感與人生方向。文章同時預告了未來將舉辦的講座,期待更多的互動與參與。
Thumbnail
分享近期舉辦的一場單身聯誼講座的經驗,探討了自我介紹、情感交流的關鍵和個人成長的重要性。雖然參與人數不多,但講座氣氛輕鬆愉快,分享了多方面的見解和建議,強調適應自己的需求,找到合適的情感與人生方向。文章同時預告了未來將舉辦的講座,期待更多的互動與參與。
Thumbnail
第一場想要互動性高一點,多方交流與討論,但人數又不能太多,否則太多意見會聊不完。 這場會著重於參與者的經驗分享,一樣會有基本的講座,只是內容會依現場狀況調整,盡量找有共鳴且能幫助大家的內容,期望每個人都能順利找到另一半!
Thumbnail
第一場想要互動性高一點,多方交流與討論,但人數又不能太多,否則太多意見會聊不完。 這場會著重於參與者的經驗分享,一樣會有基本的講座,只是內容會依現場狀況調整,盡量找有共鳴且能幫助大家的內容,期望每個人都能順利找到另一半!
Thumbnail
為活動安排適合的工作分組,不僅可以幫助活動流暢,往更遠一點看,能幫助大家提升其專業分工上能力,例如一開始只能當一位接待員,但經驗累積後,主管就可以放手給其承擔各大領導角色。這樣的思維可能顛覆傳統職場上對下關係,但對一個組織長遠發展跟經驗傳承是好的。本文以一場200人研討會規格,試著列出所需人力分組。
Thumbnail
為活動安排適合的工作分組,不僅可以幫助活動流暢,往更遠一點看,能幫助大家提升其專業分工上能力,例如一開始只能當一位接待員,但經驗累積後,主管就可以放手給其承擔各大領導角色。這樣的思維可能顛覆傳統職場上對下關係,但對一個組織長遠發展跟經驗傳承是好的。本文以一場200人研討會規格,試著列出所需人力分組。
Thumbnail
籌備一場百人級別的研討會需要注意哪20個細節?本篇將詳細介紹從會議主題、時間、地點、議程、講者、餐飲資訊、宣傳預備到會後結案等籌備過程中需要留意的重要細節。
Thumbnail
籌備一場百人級別的研討會需要注意哪20個細節?本篇將詳細介紹從會議主題、時間、地點、議程、講者、餐飲資訊、宣傳預備到會後結案等籌備過程中需要留意的重要細節。
Thumbnail
以前看到有書或是課程教人家怎麼開會,心裡都忍不住OS疑問:「這也需要學習?」隨著開會次數增加,這才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愛開會,矛盾的是會開的越多,就越不會,因為多數的開會都是無效,到底怎麼樣開會才能精準又快速呢?
Thumbnail
以前看到有書或是課程教人家怎麼開會,心裡都忍不住OS疑問:「這也需要學習?」隨著開會次數增加,這才發現台灣人真的很愛開會,矛盾的是會開的越多,就越不會,因為多數的開會都是無效,到底怎麼樣開會才能精準又快速呢?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