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法師與唯識

2022/08/06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前情提要:唐高宗麟德元年(西元664年)正月,玄奘法師身體轉趨虛弱,二十三日設齋供眾,一切圓滿後向大眾辭別:「我這毒身深可厭患,應該做的事已經做了,既不能久住塵世,願以所修福慧迴施有情。共諸有情同生覩史多天彌勒內眷屬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時。亦願隨下廣作佛事。乃至無上菩提。」當夜住持慧德法師,夢見千尊金像自東方降臨,進入譯經院內,並且花香滿室。二月初四日半夜,侍疾的明藏禪師親眼看到兩個身高一丈多的人共捧一朵白蓮花,如小車輪般大,三重花瓣,葉子長一尺多,光淨鮮潔,直到奘師床前恭謹的說:「法師您從無始以來所有煩惱和有情的各種惡業,都藉這小小的病苦全部消除,應該高興。」奘師向四周看了一下,再合掌相視一會兒,就右脅而臥,不再說話。初五三更時分,弟子大乘光等含悲啟問:「和尚決定得生彌勒內院否?」奘師回答:「得生。」說完呼吸逐漸微弱,不久就圓寂了。

唯識

玄奘大師西行求法時,曾在當時的佛學中心那爛陀寺從戒賢法師受學五年,學習《瑜伽師地論》及其他唯識經典。奘師在印度達十七年之久,回國後翻譯唯識經論及弘揚唯識學不遺餘力,開創了中國的法相唯識宗。奘師最初計劃將十大論師解釋《唯識三十論》的著作各別翻譯,後來在大弟子窺基的建議下,以護法之說為主,再融合其他九大論師的著作,完成《成唯識論》,窺基更造《成唯識論述記》一書,兩部皆為唯識宗的重要典籍。
西元二、三世紀時,龍樹菩薩以「緣起性空」、「諸法無自性」為立論基礎,是中觀學派,印度大乘佛教思想最初便是以中觀學派為主流,後因大乘空宗流於空幻的弊病,於是由彌勒菩薩創立了瑜伽行學派以對治。依《瑜伽師地論》而立名,後由無著、世親繼承,以「萬法唯識」的觀點,建立唯識學派,又其強調法無自性、相由心生,故亦稱為法相宗大乘佛教兩大學派,中觀講「空」、唯識講「有」

一水四見

說到唯識,讓我們從唯識「一水四見」的故事開始。同樣都是水,因為眾生業力的不同,對現象界的感受也就不同。水,對「人」來講,可以拿來喝;對「魚」來講,水是牠的空氣,也是牠的住家;但是「餓鬼」來看,水卻是膿血;「天人」看水,就像琉璃。為什麼不同的眾生會看到不同的結果呢?因為「萬法唯識」這些都是眾生的「識」所變現出來的,這個識就是「阿賴耶識」,你投生為人,阿賴耶識就顯現人的身體跟我們所處的世界(器世間),所以很自然地接受世間所有的一切;投生到畜生道,就會顯現畜生的形體與樣貌;故唯識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


十二因緣

阿賴耶識為八識中的本識,它不僅是識的總體,讓我們認識世間萬物,而且執持我們的根身(眼、耳、鼻、舌、身之五根),支持肉體的生存。八識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分別識,以上合稱六識)、第七末那識及第八阿賴耶識。當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儘管前六識隨著肉體朽壞而滅去,但實際上它們的功能都潛藏在第八阿賴耶識中,等到下一期生命開始的時候,就會由阿賴耶識再延伸下來。
種子生現行、現行生種子
阿賴耶識又稱為種子識,含藏了一切的種子,不論是好的壞的,都存在阿賴耶識這個倉庫,我們遇到的一切事物,都是種子成熟的結果,稱為「種子生現行」。這一作用在剎那生起而因果同時,阿賴耶識即是因,諸法即是果。由現行之諸法再熏習(影響)阿賴耶識,而成為積聚的種子,便稱為「現行生種子」。但你可能會問:「識從哪裡來?又往哪裡去?」識,是無始無終的唯識的源流從緣起開始;緣起是佛法的基本思想,緣起的項目是「十二因緣」,說明了生命輪迴的過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無明」是識的根本,「無明」含藏著一切業的種子,那是在「生」的過程中造種種的業而積聚成的一種力量,它引領著我們時而到人間為人,時而入馬腹驢胎,時而到天上享樂,時而淪落惡道受苦(這是引業,下文會說明)。
大家聽到「無明」可能不清楚是什麼意思,舉個我們生活中難免遇到的情況,會比較好理解,例如看到某個人或聽到某些話,心中就有「無明火」,莫名的就生氣,另外一種常見的情況是看到這東西特別喜歡,也說不上來為什麼,就莫名的喜歡、貪愛,這也是「無明」。一般人以為生氣不好,其實貪愛又何嘗是好的呢?因為看到物品就好喜歡,是不是常常覺得家裡的鞋櫃、衣櫃、儲藏室或是房子不夠大?有時候因為喜歡而得不到,內心開始生氣懊惱?其實「無明」是一切煩惱的總稱,包含不管是觀念上、情感上或是意志上的執著。平時我們不自覺的加強這些習性,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不應該受到外在事物牽制自己心情的時候,想要改變卻發現不是件容易的事,常常事後覺得剛才不應該這樣,但請不要氣餒,透過刻意練習(最好的方法是念阿彌陀佛),慢慢地你可以當自己「心」的主人。
有句話說:「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我們在這一世的一言一行,無論是善是惡,都會形成一種勢力或習慣,移轉到下一世去,而在後面一手主導的,就是我們的阿賴耶識。藉著八識的活動,我們的前生、現世與來生形成了一個連貫的整體。但這三世,不是僅僅是前世、現世與來世,而是無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因此你就不會慨嘆:「世間不公,好人沒有好報,壞人反而得到善報。」其實,這是因為僅從這渺小的一生一世來看待生命的整體。我們在無量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善業,都儲存在阿賴耶識,就如同銀行的存款,如果你過去在銀行裡沒有存款,銀行會因為你今天做好事而把錢拿出來給你花用嗎(貸款不算)?雖然一時不能領錢,但是藉著點滴的積存及擅於投資,也能由貧致富。
如果你在銀行擁有豐厚的存款,銀行會因為你今天做壞事而不讓你領錢嗎?儘管富甲一方,坐吃山空,也會由富變貧;同理,再多的福報只享受不播種,也會有耗盡的時候。《大寶積經》說:「假使經百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業力的種子儲存在阿賴耶識裡,像資料儲存在一部精密的電腦裡面一樣,什麼時候輸入,什麼時候處理,什麼時候輸出,都不會錯失半毫,可以說是世間上最平等的法則了。《地藏菩薩本願經》也說:「地藏菩薩告普賢菩薩言,仁者,此者皆是南閻浮提行惡眾生。業感如是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岐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明白了「識」的運作,就會對未來感到無限的希望!「識」是生命的源頭,如果我們希望生命的溪流潔淨甜美,就應該滌清源頭,藉著不斷的修持來提煉生命的活水。

三界唯心

所謂三界,就是指眾生所處的境界,可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包括了欲界六天以及人間道、傍生道(畜生)、餓鬼道、修羅道和地獄道。欲界以上為色界,共有十八天,仍然有形色存在,所以名為色界,全部有情都是中性身。再上去是無色界的四天,無形無色,純粹是精神世界,住於定中。三界的有情眾生,都不離生死輪迴,上文提到因為有無明,就有十二因緣後面的生與老死,想要解脫生死,就讓無明滅,則生老病死滅,如果沒有無明,也就沒有生、老死,透過三十七道品的修持,則可邁向解脫生死、超出三界之路。如同《心經》:「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在這三界當中,又因有情心性之優劣,可分為十種法界,也就是聲聞、緣覺、菩薩和佛等四聖法界,以及天、人、阿修羅、地獄、鬼、畜生等六凡法界。然而這三界世間乃至四聖六凡法界從何而來呢?我們來看看經中是如何說的。
《華嚴經》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應知佛與心,體性皆無盡
若人知心行,普造諸世間,是人則見佛,了佛真實性。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這一段經文意思是說,有一個心,是一個善於畫畫的專家,能夠畫出三界種種的器世間,也能夠畫出一切有情眾生的五蘊身(五蘊:色受想行識,色是生理,受想行識是心理)。
如果心中含藏人的業種,他就幫你製造出一個人的五蘊身讓你使用,如果心中含藏著畜生的業種,他就幫你製造出種種不同的畜生身,供你來酬償業果,由此因緣而受種種的苦報。
如果心性多慳貪、嫉妒、邪見、欺誑、廣造眾惡,則為你製造鬼道有情的五蘊身;
如果心性極端惡劣,犯了五逆重罪,毀謗佛法,造極重惡不善業,就讓你受廣大的地獄果報身。
如果廣行十善業道利樂有情者,就讓你生到欲界天,享有欲界天之天身,受用欲界天勝妙之天福;修行禪定清淨梵行者,就為你製造廣大殊勝的色界中性天身;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所成之佛身,同樣都是這個畫畫專家所繪製、所創造。這個專家就是阿賴耶識,如果離開阿賴耶識,就沒有三界有情的種種法界可說,所以說三界唯心,一切境界(萬法),全都是依第八識而變現(唯識)。

「業」的意思是「造作」,指的是我們內心出現欲望、想要的動機,透過身體的行為以及思慮籌畫的過程去達成。造了業就有業力的存在,因緣成熟就會受報。今生多半的遭遇,是由於往世業力的果報;今生的所作所為,多半尚待到後世感報。若把三世看通了,心裡也就沒有哪麼多的煩惱。佛教相信,唯有重大的業力不能轉變而被稱為定業之外,人是可以憑後天的努力而來改善先天的業因的。比如前世只造了窮人的業因,今世果然也感生為窮人的業果,但是,生為窮人不要緊,只要自己肯努力,窮困的生活環境是可以改造的。這是將過去的因加上現生的因,綜合起來,就是當下的果。所以,佛教的因果律,不是宿命論也不是定命論,而是不折不扣的努力論。佛教如果落於宿命論或定命論的泥沼,眾生成佛的理論,也就不能成立,既然一切命運都是前世決定了的,人生的修善,豈不等於白費?
現在來說明上文所提到的「引業」,「引業、滿業」是一起的,所謂「引業」,是先世造了決定性的善業或惡業,今世或生於人間天上、或墮於三途惡道。例如今世持五戒,行十善,上品者來世生天,中品者來世為人;今世若造十惡,上品地獄報、中品餓鬼報、下品畜生報;若造五逆罪,必遭地獄報。不論是得生為人,或得生天上,或下墮三惡道中,均繫於五戒十善或十惡五逆之決定業,故稱為引業。由引業而受得此一身心,此生際遇是否圓滿則由「滿業」決定,出生之後,即有貴賤、貧富、壽夭、病健、盛衰、苦樂等的不同;由於前生的或敬或慢為因,今世便感得或貴或賤的報應;乃至於前世仁者今生壽、前世殺者今生夭,前世施者今生富、前世慳者今生貧,類此種種個別的果報,無法一一具述。是以在此一身命的過程中,或有人未作惡而自有禍事發生,或有人未修善而自有幸福降臨,或有人不仁而得長壽,或有人未曾殺生而竟夭亡等現象,皆是由於前生所造滿業已定之故。如果今世的所作所為沒有看到立即結果,應該知道是前世今生,自然而然的關係。
遇到左右逢源的順境之時,除了感謝自己是在過去世種了福,應該以感恩圖報的心態,修更多的福,行更多的善之外,不會有「得天獨厚」而自以為是天之驕子的憍慢心;遇到很不公平的逆境之時,只有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不致有責怪「老天不長眼睛」的怨氣與怒氣。因為這些都是由於自己在過去世以及現在世,造作了的滿業所感啊
以下列舉唯識相關書籍,有興趣的讀者請循序漸進閱讀,有了前五部的基礎,再來看《成唯識論》。
《大乘百法明門論》、《大乘五蘊論》、《唯識三十論》、《唯識二十論》、《八識規矩頌》、《成唯識論》
~~願以所修福慧迴施有情~~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9會員
139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