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禪 (2)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1 分鐘

二、楞伽 (語) 貫

《楞伽經》云: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 (分別之) 所 (能) 知:

諸識有二種生,謂:流注生、及相生;

有二種住,謂:流注住、及相住;

有二種滅,謂:流注滅、及相滅。

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

(一、未證悟實相般若時,前七轉識之) 轉相;

(二、未證悟實相般若時,第八阿賴耶業識、又名藏識之) 業相;

(三、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因般若光明之照澍、轉識成智、諸真識之自) 真相。

大慧!略說 (已證悟、及未證悟實相般若時),有三種識。

廣說 (未證悟實相般若時,諸識之相),有八 (種) 相;

(而已證悟實相般若時,諸識之相,僅一種相,謂:因般若光明之照澍、轉識成智、諸真識之自真相)。

何等為 (前所說,已證悟、及未證悟實相般若時之) 三 (種識耶)?謂:

(三、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因般若光明之照澍、轉識成智、諸) 真識;

(二、未證悟實相般若時,第八阿賴耶業識、又名藏識、又名) 現識;

及 (一、未證悟實相般若時,前七轉識、又名) 分別事識。

大慧!譬如明鏡、持諸色像;(未證悟實相般若時,欲求動轉之心,於第八阿賴耶藏識、又名) 現識 (之) 處,(顯) 現 (前七轉識、又名分別事識之轉相),亦復如是。

(大慧!譬如淨琉璃、納真金像;已證悟實相般若時,照澍熙澤之心,於實相般若光明、又名如來法身之處,顯現諸真識之自真相,亦復如是)。

大慧!(第八阿賴耶藏識、又名) 現識,及 (前七轉識、又名) 分別事識,此二 (識之) 壞 (與) 不壞相,展轉 (為) 因。

大慧!(無始以來、虗妄根源習氣) 不思議 (之) 熏 (習),及不思議 (之) 變 (易),是 (為第八阿賴耶藏識、又名) 現識 (之) 因。

大慧!(貪著執) 取種種 (外) 塵,及無始 (以來、虗) 妄 (相) 想 (之) 熏 (習),是 (為前七轉識、又名) 分別事識 (之) 因。

大慧!若覆彼、(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因般若光明之照澍、由第八阿賴耶藏識轉變而成之) 真識,(其無始以來) 種種不實諸虗妄 (根源之習氣) 滅 (盡),則一切 (諸) 根、識 (之虗妄)、(亦) 滅;大慧!是名 (業) 相滅。

(第八阿賴耶藏識、與前七轉識,皆因般若光明之照澍,還原為真識,是謂轉識成智。

而前七轉識之轉相,則因妄盡真還、相對還原為絕對,與自真相合一,故實不滅)。

大慧!(然有外道言,前七) 相續 (轉識) 滅者,(謂):相續所因滅,則相續 (轉識) 滅;(相續) 所從滅、及所緣滅,則相續 (轉識亦) 滅。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

依者,(相續所從也),謂:無始 (以來、虗) 妄 (相) 想 (之) 熏 (習);緣者,(相續所緣也),謂:自心 (所) 見、(貪著執取種種外塵) 等識境 (界之虗) 妄 (相) 想。

(大慧!以相續所因之第八阿賴耶藏識不滅,故前七相續轉識滅者,不過暫時滅、而非永久滅;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大慧!譬如泥團、微塵,非異、非不異;金、(與) 莊嚴具,亦復如是。

(大慧!轉識成智時,第八阿賴耶藏識、與前七相續轉識,皆因般若光明之照澍,還原為真識,譬如微塵、與泥團,還原為金、與莊嚴具;是故,唯有妄盡真還、相對還原為絕對,而無有前七相續轉識滅之事)。

大慧!若泥團、微塵異者,(則泥團) 非彼 (微塵之) 所成;而實 (為) 彼 (之所) 成,是故不異。

若不異者,則泥團、微塵,應無 (可) 分別;(而實可分別,是故非不異)。

如是,大慧!(前七相續) 轉識、(第八阿賴耶) 藏識、(及轉識成智、諸真識之自) 真相,若異者,(則第八阿賴耶) 藏識非 (前七相續轉識之) 因;(而實為其因,是故不異)。

若不異者,(則前七相續) 轉識滅 (時),(第八阿賴耶) 藏識、亦應滅;而 (轉識成智、諸真識之) 自真相、實不滅。

(逆而言之:以轉識成智、諸真識之自真相實不滅故,第八阿賴耶藏識、不滅;又以第八阿賴耶藏識不滅故,前七相續轉識、亦不滅。

蓋第八阿賴耶藏識、其唯業相可滅,己之識身、則不可滅;亦實無前七相續轉識滅之事,故曰: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是故,大慧!非 (轉識成智、諸真識之) 自真相、(與前七相續轉) 識、滅,但 (覆彼、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因般若光明之照澍、由第八阿賴耶藏識轉變而成之真識,其無始以來種種不實諸虗妄根源習氣之) 業相、滅 (爾)!

(所以者何)?若 (轉識成智、諸真識之) 自真相、(與前七相續轉) 識、滅者,(第八阿賴耶) 藏識、則 (亦須) 滅;(以不異故)。

大慧!(然則,此言第八阿賴耶) 藏識滅者,(卻) 不異 (於) 外道 (破壞) 斷 (滅知) 見 (之) 論議;(是故不應理)。』」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第一,一切佛語心品第一

(評曰:

上引經文中二句,是為全段之要點:

「大慧!(無始以來、虗妄根源習氣) 不思議 (之) 熏 (習),及不思議 (之) 變 (易),是 (為第八阿賴耶藏識、又名) 現識 (之) 因。」

「大慧!若覆彼、(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因般若光明之照澍、由第八阿賴耶藏識轉變而成之) 真識,(其無始以來) 種種不實諸虗妄 (根源之習氣) 滅 (盡),則一切 (諸) 根、識 (之虗妄)、(亦) 滅;大慧!是名 (業) 相滅。」

故知:無始以來虗妄根源之習氣,是為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因;若此虗妄根源之習氣滅盡,則一切諸根、識之虗妄、亦滅;此虗妄根源之習氣滅,是名業相滅。

此中,雖無「第九菴摩羅識」之名,然第八阿賴耶藏識之因,即第九菴摩羅識也。

以是之故:

實相般若者,〇也。

業相 (即無始以來、虗妄根源之習氣,又名第九菴摩羅識) 者,假〇也。

第八阿賴耶識者,一也。

第七末那識者,二也。

第六意識以下者,三以下也。

以上所陳,唯業相之假〇,為虗妄而不實者。

既曰虗妄而不實者,則是可破;子啐母啄,破「無明㲉」— 無始無明,彼子出也。

此假〇,即「無始以來、虗妄根源習氣之業相」。順之,則業相以下,皆虗妄而不實,譬以虗妄眼鏡,觀察世界,無非虗妄;破之,則一切還原真實,蓋真實中,本無虗妄,一切皆真,唯假〇之不實爾。

此假〇,一旦打破,則虗妄消於烏有、相對還原為絕對,惑識轉為清淨作用、煩惱化為慈悲喜捨;如礦煉成金,不復重為礦。故是無始、而有終者。

此假〇,又名第九菴摩羅識,即後文「微細藏識究竟邊際」云者。

茲援微積分以喻之:

座標軸上定量X,將其無窮二分,以至dX=0。此微析細分,雖似至於無有,然猶未轉變定量、亦未跳脫事墮之縛;所至之dX=0,但由原定量之事墮,無窮逼近至其邊際之事墮爾。以未能跳脫事墮之縛、並含容交映他人定量於中之故,可謂尚未空盡者,仍囿於座標軸。

以中文數字單位言之:菴摩羅 (amala) 乃10^-23,為阿賴耶 (ālaya,10^-22) 之1/10,為涅槃寂靜之10 倍。姑可參照。

實相般若之空,除微析細分定量,亦應超其邊際,以至無繫縛、全體之〇;因跳脫事墮之縛、而能含容交映他人定量於中之故,名曰「不住」。

如《楞伽經》云:

「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大慧!如是微細藏識究竟邊際,除諸如來、及住地菩薩,諸聲聞、緣覺、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測量覺了。」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又云:

「復次,大慧!諸聲聞畏生死妄想、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別,一切性、妄想非性,未來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覺聖智趣、藏識轉。

是故凡愚說有三乘,說心量趣、無所有。」

—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卷第一,一切佛語心品第一之一

若滅盡「第八阿賴耶藏識究竟邊際、無始以來種種不實諸虗妄根源習氣之業相」,則見實相般若 (通也),此時,實相般若 (道) 以其光明之照澍,轉第八阿賴耶識 (無) 為大圓鏡智、是乃觀照般若;又轉第七末那識 (有) 為平等性智、是乃方便般若;其餘諸識,亦隨之而轉,為妙觀察智及成所作智、亦乃方便般若。

第八阿賴耶藏識、前七轉識皆轉為「真識」,是謂「轉識成智」。

彼諸轉識之轉相,則因妄盡真還、相對還原為絕對,與「自真相」合一、而實不滅。

茲舉著衣為例:

未證悟實相般若時:前七轉識,喩如著衣之人;第八阿賴耶識,喩如不著衣之人;第八阿賴耶識之業相,喻如其人不著衣之相。

已證悟實相般若時:彼人 (第八阿賴耶識) 既轉變為佛 (大圓鏡智) 已,原著衣之人 (前七轉識)、自亦轉變為著衣之佛也 (平等性智以下);至於不著衣之相 (業相、第九菴摩羅識) 者,其人既轉變為著衣之佛已,則此相、亦消滅而歸於烏有,不復存焉。

然觀各家註疏、解釋此段經文,皆以為:應須滅卻前七相續轉識、及相續 (流注) 轉相,獨存第八阿賴耶藏識、至於無染之域,即為如來藏之清淨境界。此等見解,實未能圓融貫通吾佛一大藏教全體之宗旨,墮於外道破壞斷滅知見之論議也。

如南懷瑾解釋此段,即云:

「佛又說:『如果要恢復本來真識的自相 (如來藏識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習氣薰染的虛妄分別事識的作用,那一切身心的根識自然消除,這樣就是滅了識相。』

(故知:要不著相,首先就須消滅分別事識的作用,也就是說:首先,須滅掉思惟分別的意識,這正是其他經典所謂的『空此一念』的道理。但勿誤解,沒有了分別意識、就等於木石的無知,須知:分別意識,只是由真識轉相的第八阿賴耶識中間的一種作用。分別意識滅了,才能見得到如來藏包含宇宙萬有之機的真面目。下文,就是佛對『識滅』作進一步的指示。)

佛又說:『只要把生起相續作用的生因消滅了,就可以啦。因為把所以生起相續作用的因滅了,自因相繼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滅,那麼,相續的作用也自然無法存在。⋯』



『事實上,轉識之間,有變化壞滅的跡象,但如來藏識的自相,卻是不滅的。要知道:所謂諸識滅者,不是如來藏識的自相消滅了,只是轉識業相的流注現象滅了。如果如來藏識自相也會滅的話,那麼,如來藏也便是有生滅的了。果真是如此,那就等於外道們的斷見理論了。』」

— 楞伽大義今釋,1.07 章 如何恢復真識

《楞伽經》云:「大慧 !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虗妄滅,則一切根識滅;大慧!是名『相』滅。」

又云:「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識,滅,但『業相』滅。」

依此可知:前句所謂「相」滅者,乃第八阿賴耶藏識之「業相」、而非前七相續轉識之「相續 (流注) 轉相」。

然南懷瑾除將「覆」字、錯會為「恢復」之意外,亦將「種種不實諸虗妄」、錯解為「能接受習氣薰染的虛妄分別事識的作用」,又將應須滅除之第八阿賴耶藏識之「業相」、錯解為虛妄分別事識之「識相」。句意完全走調。

「若覆彼真識、種種不實諸虗妄滅」本是一句,意為:「如果蓋覆於彼真識之上的種種不實之虛妄滅盡」,而非能拆解為:「如果要恢復本來真識的自相 (如來藏識的真相),只要先消除能接受習氣薰染的虛妄分別事識的作用」之二句,蓋「種種不實諸虗妄」乃「覆彼真識」之屬格、而非第二句之主詞也。

《楞伽經》云:「大慧!諸識有三種相,謂轉相、業相、真相。大慧!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及分別事識。」

依此,則「業相」者,應配「第八阿賴耶藏識 (現識)」;豈是配「前七相續轉識 (分別事識)」之:「只是轉識業相的流注現象滅了」耶?

《楞伽經》云:「如是,大慧!轉識、藏識、真相,若異者,藏識非因。若不異者,轉識滅,藏識、亦應滅;而自真相、實不滅。」

依此可知:轉識、藏識不異;若轉識滅,則藏識、亦滅。

逆而言之:以轉識成智、諸真識之自真相實不滅故,第八阿賴耶藏識、不滅;又以第八阿賴耶藏識不滅故,前七相續轉識、亦不滅。

故第八阿賴耶藏識不滅,而前七相續轉識 (分別事識) 亦無有滅之理。豈能是:「分別意識滅了,才能見得到如來藏包含宇宙萬有之機的真面目」?又何嘗是:「把所以生起相續作用的因滅了,自因相繼而生的缘也就自然消滅,那麼,相續的作用也自然無法存在」耶?

《楞伽經》云:「如修行者入禪三昧,微細習氣轉,而不覺知,而作是念:識滅、然後入禪正受。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故,滅。」

依此,非獨以滅卻第八阿賴耶藏識,是為外道破壞斷滅知見之論議;其以滅卻前七相續轉識、及相續 (流注) 轉相,獨存第八阿賴耶藏識、至於無染之域,而妄為是如來藏之清淨境界者,亦無非外道破壞斷滅知見之論議也。

外道、小乘修行者以「境界轉、攝受不具」之清淨境界,妄認作是「識滅、而入正受」之究竟正果。佛言:「實不識滅、而入正受!以習氣種子不滅故,不滅。」

意謂:以相續所因之第八阿賴耶藏識不滅,故前七相續轉識滅者,不過暫時滅、而非永久滅。蓋第八阿賴耶藏識、其唯業相可滅,己之識身、則不可滅;亦實無前七相續轉識滅之事,故曰:「實不識滅、而入正受。」

佛所指陳外道、小乘修行者之錯誤,正是南懷瑾所言之:「下文,就是佛對『識滅』作進一步的指示。佛又說:『只要把生起相續作用的生因消滅了,就可以啦。⋯』」

由實相般若觀之,一切皆真,唯假〇是虗妄爾;故須消滅者,唯假〇而已,其他皆應保留。然南懷瑾等註疏卻以為:應保留者,唯假〇而已,其他皆須消滅。

此等顛倒,猶如習武修煉之人,修習目的,乃令自己武功全廢;登山遠眺之人,登至山頂,乃欲使自己兩眼全盲。倒者為正、正者為倒,莫此為甚也。

再觀歷代《楞伽經》註疏,皆分「真識」、第八阿賴耶識、前七轉識為三;實則,「真識」非異於二識外之「他者」,而乃第八阿賴耶識、與前七轉識之轉變也。

彼等不明金剛經之三句義,故妄以「第九菴摩羅識」為「真識」。

如《丁福保佛學大辭典》,云:

「三識 (名數)

楞伽經所說:

一,真識,如來藏也,又自性清淨心也。離生滅相之真心也。起信論名之為心,亦名如來藏。性宗唯識不立此識。

二,現識,又名藏識。真心與無明和合而生染淨法之識體也。起信論所謂阿梨耶識之業轉現三細也,唯識論所謂阿賴耶識也。但彼不立真妄和合之義。

三,分別事識,名轉識。緣現識而生之眼等六識也。起信亦名分別事識。

楞伽經一曰:『略說有三種識,廣說有八相,何等為三?謂真識、現識、分別事識。』

三識 (術語)

就心識之真妄而立三識之不同:

一、真識,自性清淨心也。第八阿賴耶識,通真不通妄。妄者染,真者淨也。謂其淨分也。

二、現識,變現之意也。第八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而變現根身世界。故名。

三、分別識,於六塵等種種之諸境而起分別也。第七末那識由傳送第六意識而起分別,故名。見楞伽經。

又末那識,阿賴耶識,奄摩羅識之稱。見翻譯名義集。」

—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真心」不與「無明」和合,前節引《佛說佛地經》已明。

彼亦不知:所謂「『離』生滅相之真心」,「離」者,非是「無有」也。

實相般若之〇 (即「離」生滅相之真心),不預運動、不受薰染,唯謐然遍照而已;預運動、受薰染者,乃現象玄域裏、形而下之第八阿賴耶識也。

又第七末那識、第八阿賴耶識、第九菴摩羅識之稱,彼以七、八、九,對二、一、〇 (真識、自性清淨心、離生滅相之真心)。亦謬。

彼以為是〇者,非是〇也;第九菴摩羅識應為假〇、而非〇。

故應以七、八、九,對二、一、假〇。方是。

蓋彼以為是「真識」者,實為「業相」,即第九菴摩羅識,亦即,一切虗妄之根源 — 無始無明。故有此謬。

《石頭參同契》中,言及後天「明中暗」、「暗中明」,有「勿以暗」、「勿以明」之句。

意謂:

「非去」其後天「明中暗」之「暗」,亦即,「奪」其「離」卦中之「陰爻」,而「非」之,使「陰爻」為「陽爻」;

「非去」其後天「暗中明」之「明」,亦即,「奪」其「坎」卦中之「陽爻」,而「非」之,使「陽爻」為「陰爻」。

如《契》云:

「當明中有暗,勿以暗相遇;當暗中有明,勿以明相睹。」

— 石頭參同契

此意厥為:

「明中有暗」,勿以「暗」;故而「奪去」此「暗」、而「非」之,使「暗」為「明」;

「暗中有明」,勿以「明」;故而「奪去」此「明」、而「非」之,使「明」為「暗」。

「暗」、「明」者,「陰爻」、「陽爻」也;「勿以暗」、「勿以明」,即「奪」其「離」卦中之「陰爻」、「坎」卦中之「陽爻」,使「離」卦還原為「靈源明皎潔」之「亁」卦、「坎」卦回復為「枝派暗流注」之「坤」卦也。

援唯識宗術語以陳,《石頭參同契》「明」、「暗」之句,

可易為:

「明中有暗」,勿以「暗」;即:「前七轉識中有第八阿賴耶識」,勿以「第八阿賴耶識」、而須穿透之;

「暗中有明」,勿以「明」;即:「第八阿賴耶識中有第九菴摩羅識」,勿以「第九菴摩羅識」、而須殄滅之。

亦即:

由「非去」前七、及其中之第八,而為第九;

由「非去」第八、及其中之第九,而為超越之實相般若。

此「雙非」,見諸印度《奧義書》(Upanishads)、《阿瓦杜塔梵歌》(Avadhuta Gita),亦有Neti Neti (नेति नेति) 之說。

Neti Neti (नेति नेति) 者,梵語讀音,意謂:「曰非,曰非」、或「非此,非彼」。

《奧義書》之「曰非,曰非」,若援唯識宗術語以陳,即:「非前七轉識、而為第八阿賴耶識,非第八阿賴耶識、而為第九菴摩羅識」。

亦即:

「非去」前七,而為第八;

「非去」第八,而為第九。

較諸《石頭參同契》之:「由『非去』前七、及其中之第八,而為第九;由『非去』第八、及其中之第九、而為超越之實相般若」,《奧義書》則滯於虗妄根源之第九菴摩羅識也。

茲以尺標為喻:

設有一尺,上標「二」、「一」、「假〇」等數。

《奧義書》之「曰非,曰非」,

可解為:

雖「非去」「二」,卻向前移一位,而為「一」;

雖「非去」「一」,卻向前移一位,而為「假〇」。

肯定虗妄根源之「假〇」,不啻認賊而作父,使一切皆妄,焉能不謬哉?

《金剛經》亦有「非法,非非法」之說。

然《金剛經》之「非法,非非法」,若以《奧義書》之語比之,應為「曰非非,曰非非」、或「非非此,非非彼」:於一「非」中、兼含二否定,即否定其否定,終在肯定原「此」、「彼」也。

援《石頭參同契》「明」、「暗」以陳,《金剛經》之「非法,非非法」,

可易為:

非「法」;即:「明」中有暗,勿以暗;

非「非法」;即:「暗」中有明,勿以明。

上句「非『法』」中,為名詞之「法」,即前七轉識,亦即「明」,亦是「二」;

下句「非『非法』」中,為名詞之「非法」,即第八阿賴耶識,亦即「暗」,亦是「一」。

是故,《金剛經》之「非法,非非法」,

可解為:

雖「非去」「二」,然因「二中有一,勿以一」,故亦「非去」其中之「一」,而為「假〇」;

雖「非去」「一」,然因「一中有假〇,勿以假〇」,故亦「非去」其中之「假〇」,而為「〇」(超越之實相般若)。

上、下二句中,於名詞前之「非」者,乃動詞,於一「非」中、兼含二否定,否定其否定,故尺標應向前移二位,

亦即:

由「非去」「二」、及其中之「一」,而為「假〇」;

由「非去」「一」、及其中之「假〇」,而為「〇」。

是故,應須如《楞伽經》、《金剛經》、《石頭參同契》之打破「假〇」,殄滅虗妄於烏有,跳脫尺距事墮之縛,到「〇」方是。

此「〇」,譬若天空,含容「二」、「一」於內,即肯定前七轉識、肯定第八阿賴耶識、肯定世間所有,亦即《金剛經》「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之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森愛耦諧的沙龍
12會員
174內容數
禪宗法式,由信心銘開始,始有具體之文字描述。其後石頭參同契、洞山五位、臨濟四料簡等,雖以道家語言外貌,或援引「取坎填離」之理論,然本文指出,其文字背後所欲闡示之內容,實是金剛經三句之變體,與「拈花微笑」之意旨無別。
森愛耦諧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03/30
隋代法經等撰《眾經目錄》、云: 「《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
Thumbnail
2023/03/30
隋代法經等撰《眾經目錄》、云: 「《大乘起信論》一卷,人云:真諦譯;勘真諦錄,無此論,故入疑。」
Thumbnail
2023/03/09
有明一代,「大慧宗杲 (妙喜) 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計其數」之說,炎炎然盛傳。 此說、不知起自何人;傳者,未能見而思、思而察,乍見合於己意者,便婪婪然遽記寫而廣傳之。
Thumbnail
2023/03/09
有明一代,「大慧宗杲 (妙喜) 大悟一十八遍、小悟不計其數」之說,炎炎然盛傳。 此說、不知起自何人;傳者,未能見而思、思而察,乍見合於己意者,便婪婪然遽記寫而廣傳之。
Thumbnail
2023/02/17
《太乙金華宗旨》,全名《先天虛無太乙金華宗旨》,先收於邵志琳編、六十四卷《呂祖全書》卷第四十九,後、蔣豫蒲 (元庭) 收入其編《道藏輯要》中。
Thumbnail
2023/02/17
《太乙金華宗旨》,全名《先天虛無太乙金華宗旨》,先收於邵志琳編、六十四卷《呂祖全書》卷第四十九,後、蔣豫蒲 (元庭) 收入其編《道藏輯要》中。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Thumbnail
復次。大慧。菩薩摩訶薩 (當) 善觀 (察) 二種無我 (智之) 相。 云何二種無我 (智之) 相。謂。人無我。及法無我 (智之相)。
Thumbnail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Thumbnail
復次。大慧。有五 (種) 無間種性。 云何為五。謂。聲聞乘無間種性。緣覺乘無間種性。如來乘無間種性。不定 (無間) 種性。各別 (無間) 種性。
Thumbnail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Thumbnail
大慧。法 (佛所作) 依佛。說一切法入 (於) 自相。共相。自心 (所) 現 (過惡) 習氣 (之) 因。相續妄想 (性) 自性計著 (之) 因。(如是等) 種種不實如幻。種種計著。(皆) 不可得。
Thumbnail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Thumbnail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風起。 洪波鼓冥壑。無有斷絕時。 藏識海常住。境界風所動。 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
Thumbnail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承) 世尊所說。(離乎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 意識。(以此敷演) 五法。(三種) 自性 (之) 相。(及說) 一切諸佛菩薩所行。(所謂。與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所) 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由而) 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
Thumbnail
爾時。大慧菩薩復白佛言。(承) 世尊所說。(離乎第八阿賴耶藏識) 心。(第七末那識) 意。(第六) 意識。(以此敷演) 五法。(三種) 自性 (之) 相。(及說) 一切諸佛菩薩所行。(所謂。與第八阿賴耶藏識) 自心 (所) 見等所緣境界不和合。(由而) 顯示一切說。成真實相。一切佛語心。
Thumbnail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若) 攝受 (色。聲等外塵之妄想) 境界滅 (者)。(諸) 識 (之) 流注亦滅。若 (諸) 識 (之) 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Thumbnail
大慧。彼諸外道作如是論。謂。(若) 攝受 (色。聲等外塵之妄想) 境界滅 (者)。(諸) 識 (之) 流注亦滅。若 (諸) 識 (之) 流注滅者。無始流注應斷。
Thumbnail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Thumbnail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佛告大慧。諸識有二種生。住。滅。非思量所知。
Thumbnail
第九菴摩羅識、乃無始以來之虗妄根源,亦是第八阿賴耶識之「究竟邊際」、而為應須殄滅者,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Thumbnail
第九菴摩羅識、乃無始以來之虗妄根源,亦是第八阿賴耶識之「究竟邊際」、而為應須殄滅者,出《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Thumbnail
「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中,皆令得度。」—菩薩處胎經云. 楞伽經偈云。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釋云。謂五識取塵,轉入六識。六識記法為因。七識攀緣六識,造善惡業。得未來生死。覆障八識不得顯現。若五識不取塵即無六識。六識無故七識不生。
Thumbnail
「一彈指頃,有三十二億百千念。念念成形。形形皆有識。佛之威神,入彼微識中,皆令得度。」—菩薩處胎經云. 楞伽經偈云。如水大流盡。波浪則不起。如是意識滅。種種識不生。釋云。謂五識取塵,轉入六識。六識記法為因。七識攀緣六識,造善惡業。得未來生死。覆障八識不得顯現。若五識不取塵即無六識。六識無故七識不生。
Thumbnail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Thumbnail
「爾時,大慧菩薩摩訶薩復白佛言:『世尊!諸識有幾種生、住、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