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社子美髮院——阿杏姨的故事

2021/10/13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微風起,髮絲飛揚,阿杏姨說起那一年:
「妯娌一起去淡江文理學院搶標附設理髮部,大嫂當老闆,我做師傅。大專生剪頭髮,一次七元,對半分,實拿三元五毛;我在外面幫太太造型,收費至少一二十元。初嫁過去,不好得罪人,答應懷孕期間去湊手腳,熬到老大出生才離開。大嫂回鄉下找助手,技術差,撐到學期末,淡江理髮部關門。」──花格子窗外,麻雀嘰喳撲翅,劃破陽光的熾熱。窗內,阿杏姨談起超過四十年前這段往事,娓娓動聽,手邊工作卻井然有序在進行,梳髮片、調染色劑、滾塑膠捲,如掌心皺褶、習慣自然。已年過七十,追想消逝的青春,仍寤夢般感嘆一聲:「原來人生是這樣趣味喲。」說不清楚命運天注定?還是從未歇息的雙手擘劃出命運的格局?
第一次踏入阿杏姨的美髮院在九年前,我職業婦女生涯的初始,往往整個晚上又打理家務又陪伴孩子,沒有一點自我時光,偶爾外出洗頭,換取片刻清香舒爽,算是奢侈;那天亦然。阿杏姨招呼我坐下,順道從櫃子拉出一條毛巾,正看見她纖細十指在撥鬆我油膩頭髮,舊式收納推車就滑過眼前,隱隱節奏,好像一首暢快歌曲。首先用二種長短齒梳,分次將糾結的自然捲髮梳開,輕柔俐落,安撫毛躁;再去沖髮椅仰躺下來,頂上有指腹撐開成微妙角度,由左而右,一圈圈按摩頭皮,一倃倃交搓髮絲,然後是暖熱的水流沖走灰塵、泡沫和疲倦感;接續以蒸汽毛巾敷蓋額和髮,放任氤氳遊走與徘徊,在皮膚,在心神。最後,回到美髮椅觀賞技藝的形成──阿杏姨單手夾住二支大吹風機,另一手攘頭髮,把頭皮上水珠蒸發乾燥,再用氣囊梳和離子夾梳來整理,讓一頭蓬鬆勾翹全都服服貼貼秀氣極了。
一小時前,尚且猶疑於是否該讓年長者服務?畢竟阿杏姨年紀比我的母親超出好幾歲,有點難為情吧。經過一次工序忒多的清洗,頭皮和髮絲忍不住微笑,橄欖色貼壁大圓鏡中默默鑲嵌著阿杏姨的坦然。倏忽,我明白了,走一趟老派美髮院之得意,就像吃上一塊英國烹飪家瑪莉貝里Marry Berry親手烘烤的經典草莓蛋糕那樣不可思議。
逐漸底,我變成忠實顧客之一。聽她聊起年輕時待過新庄鎮,大稻埕,西門町各處美髮院,客人多是酒家小姐、富貴太太,對髮妝要求極嚴格,稍有馬虎,立刻換人,因此她拚命磨技巧,養成一身功夫,並等同對待往後遇到的所有客人。
其實,要聽懂阿杏姨說話也並不簡單。她一想到什麼就隨興扯淡,不時倒敘或者蒙太奇──「小時候貪玩,天氣熱起來就跳進淡水河游泳,飄啊浮啊,撞到死貓死狗,古早人都把死掉動物丟進水裡嘛!以前延平北路三段是大市場,賣草藥、茶葉、裁縫,還有殺蛇表演;現在不熱鬧了,單單一些炒麵、湯圓,吃食方便而已。」當她心神凝注在剪刀「咔嚓,咔嚓」故事軸瞬間斷線。我必須溶入洗髮水芬芳和護髮油香氣中,才能辨識出一個女人的流金年華。
阿杏姨三十七年次,生肖鼠,長女,社子人,父母在延平北路四段尚未過橋頭那裏擺麵攤。國小畢業後,媽媽央浼熟人介紹到新庄鎮當美髮學徒,由於師傅名氣響亮,學手藝又管吃住,她不好反抗,趕緊換一套整潔衣裙、拎著布包,搭公路局汽車跟過去。那時候她不知道自己的正式童年結束了。就像一個大人擔負起店面雜務如擦鏡子、刷地板、洗毛巾,同時幫老闆娘燒菜、煮飯、曬被,還要與偌大美髮院人手暗中較勁。至於美髮能力須仰賴自己機靈,默默盯看師傅,觀察客人反應,因為「沒有誰會真的教你!」美髮院學徒以店為家,空間裡的流言和敵意永遠和地板上散落的髮絲一樣多。
日子真艱苦。一天,她到鄰舍借電話,向媽媽傾吐:「沒辦法再待下去……」媽媽勸導她再忍耐一陣子,中途離開會讓店東、介紹人、父母互相難堪,她將一無所學,隨人奚落。於是她回到美髮院,繼續提水,蹲在後巷刷毛巾。
好像電視上播放的日本連戲劇「阿信」喲,我這樣告訴阿杏姨。
阿杏姨不置可否,她講做頭髮這行業就是每天從第一位客人進門就要開始做,服務到最後一位客人滿意才可以捻熄燈光休息,那怕已經半夜,三餐不固定,客人包烘罩空檔就趕快扒幾口飯吧。在我眼中不妥當的勞動條件,卻被她講成理所當然。特別是以前美髮院和現代髮廊不相同,大凡濃淡化妝、修眉、擦指甲油,甚至剪腳皮都是收費項目;因此工作份量沉重,年節加倍忙碌。
甫出師那二三年,她在朋友店面做,早出晚歸、月薪養家。一晚,爸爸溫吞詢問她:「幫你開一家店,敢不敢?」「怎麼不敢!我十九歲就當老闆。」──阿杏姨永遠不會忘記年輕時這一天。她在社子市場附近找到店面,十五坪房子窄窄長長的。牆壁油漆成淡淡米色,下方刷一道開心果綠色,從放置沙發椅的前台延伸到後方洗頭區,加上左邊牆面安裝三面大橢圓形梳妝鏡子,顯得寬闊一些。臨街的泥土地蔓生雜草植物,僅有一條石塊鋪成的通道。數十年來,客人踏過這條通道,即使後來市政府為它鋪設三排行人地磚,豎立公車站牌,柏油路上汽車終日叫囂,它彷彿市廛風景的一部分,永遠掩映著嬌媚飛揚的髮絲。
晴朗日子,市場沸騰,太太們採購了菜肉水果就直接到美髮院,修指甲的、弄頭髮的,她們無視熱風器呼呼作響,兀自瑣碎談天,十分聒噪有滋味。民國五六十年,士林堤岸邊家庭式美髮院已不少,偏偏客人甘願一群人擠在那裏,「我常常說,抱歉,現在才輪到你。」阿杏姨快活底複述當年說過的話。
沒有名字的美髮院竟然人人知曉,大家順口喊它「社子美髮院」
媽媽喜歡來店裡走動,協助洗髮、沖淨、裹乾毛巾,以銜接髮型吹整。她底下還有妹妹弟弟,媽媽重男輕女,不時喊她給弟弟零花錢,大約收入頗豐,她沒有計較過家用支出,而八九年呼嘯過去「當小姐」的風采就是這一段日子。
某次,爸爸在廟口泡茶時提及大女兒缺乏對象,未多久,美髮院門口出現一個年輕人,退伍,做裝潢,體格精壯,問她去吃消夜好嗎?甚至每天下班便來美髮院殷勤等候,慢慢底左右鄰居煞有介事、曖昧的多嘴;她才認真起來,想想對方是忠厚人,也費心追求許久。於是倆人婚嫁,移居淡水,然則工作仍在社子。儘管阿杏姨並不死守著一家店,如果朋友找師傅、配班表,她多半願意去幫忙,只是末了總回到自己店裡,「沒辦法,我的客人都在等我。」看看美髮院鐵櫃裡整齊排列一罐罐洗髮精、護髮素,上面有黑色簽字筆標記著「櫻子」「美秀」「阿雪」「老師」即一目了然。
販售高單價髮類產品是美髮院收入之一,可以寄放,隨來隨用。標記「老師」二字是我所購買。那幾年,我在私立中學教書,因此阿杏姨如此稱呼,雖然我和她女兒同年。阿杏姨不止一次撫觸我髮尾,呢喃著乾燥如草,需要經常來護髮啊,我告訴她,自己備課蠻耗時間的,有時候因學生活動而延遲下班,有時候必須照管學生留校夜自習直到星星都亮起來了,「沒關係,多晚你都來。手機通知一聲就好!」她說。事實上,我從來沒有入夜後離開家裡,因為添了第二個孩子,家庭生活之甜蜜耗神,堪比職場的勞碌拖磨。──「比起照顧孩子,更喜歡幫客人裝扮水噹噹。」阿杏姨如此註腳她的職業婦女生涯。
阿杏姨的孩子跟著她在美髮院裡長大。當學齡前說話咿咿呀呀,童鞋發出啾啾聲,交相伴奏成一支爽脆悅耳的調子;她左手握住齒篦,梳齊劉海、對準耳垂,右手操持的剪刀在跳華爾滋。她努力賺錢,孩子全交由娘家媽媽管教。直到孩子長大後閒聊,提起外婆動輒打罵威嚇的模式而心生懼怕,甚至孩子一哭鬧就被罄空的鐵罐頭摀住嘴巴。她驚訝自己一日日站在鏡子前幫客人做出女明星模樣的新款造型,卻沒有照見鏡子外,媽媽在七十年代錯置出五十年代的老朽育兒作風。
如腐蝕潔白牆面的壁癌,滲透,剝蝕,落下一地碎屑。
那幾年,先生不免於與裝潢工頭們在外應酬晚歸,弟弟則一再商借現金,孩子們上學後瑣事沒有少過,她也為了精進美髮技術而不時進修上課;但是阿杏姨經濟獨立,別人眼中她是煩憂而幸福的小婦人。
事情發生在阿杏姨接近四十歲的時候:丈夫工地出意外。治喪期間,夫家親族行禮如儀,可是沒有一個人趨近關心她孩子那麼小年紀,家裡需不需要幫忙? 「大概夫家看妳是金雞母!」認識日久,我和阿杏姨說話變成坦率不修飾,「性格強悍,又會賺錢不虞匱乏。」而我,約莫是職場歷練或婚姻疲憊,學會了遇事要司空見慣、保管自己的煎熬,讓身旁人好受一些,卻因此理解此輩女人的疼痛。──終究,阿杏姨放棄淡水的家,全心全意回到社子生活,孩子輾轉就讀三兩間國小國中,才分別送進高職和五專。
阿杏姨想起過去美髮院忙碌不堪的時候,也曾經徵求人手。那時候從北投來了一對堂姊妹,手藝不錯,壞在愛請假去聯誼,她一氣之下辭退兩人,直接喊孩子來幫忙。孩子向來懂事,國小高年級開始幫忙洗頭,然而青春期的魯莽、爛漫,越來越待不住這一家幾乎沒有休假日的美髮院。一天傍晚,她給客人燙頭髮,又有客人進門,她喊孩子來幫忙,屋內卻沒有動靜,「我怒吼女兒,要繼續向我伸手拿錢就要乖順聽話。後來才知道,媽媽背地裡逢人說我不夠好不孝順,連孩子也受影響。可是沒辦法,先生沒了,只能靠媽媽。」阿杏姨敘述往事的語調如煙塵,如第三人稱敘述視角,絲毫不帶憤怒和無奈。我已不再多嘴苛責那些母愛中的艱難磽薄,特別在通往成熟大人的路上磕磕跌跌幾年後。
離開職場前二二三年,我總是一進入美髮院、坐上美髮椅就東倒西歪在打盹,自己臉紅赧愧,倒是阿杏姨安慰我,「又上班又當人家媽媽很累喔,繼續睡覺,頭髮交給我就好。」阿杏姨的手感穩定、手溫似韻。每次阿杏姨提及該退休了,客人們就紛紛上門洗燙染剪、以實際行動要她打消念頭,當美髮院喧嘩如常,時間彷彿不存在,花枝招搖的女人都踩踏著屬於自己的節奏。而睏倦中的我,恍惚感知着眾人的歡快,也知道阿杏姨正用尖尾梳拉出髮片,平貼冷燙紙,食指和拇指壓住冷燙捲,輕盈滾上去,再套上橡皮筋。──等待清醒後,將迎來一頭漂亮捲髮,在如斯老去的社子美髮院。
----------------------------------------------------------------------------------✄〔寫在後面〕
童年,閱讀各色兒少版名人傳記、偉人事蹟,不知道你鍾愛哪一人?我有點崇拜美國總統林肯,約莫是感動於他少年時勤奮向學、成年後為正義而搏命。然則,成長中某時光斷點,我幾乎不閱讀單一人物傳記,轉而在不同典範裡享受片刻耀眼燦爛。踏入社會以後,可能是與現實職場利害過分接近,反而重新閱讀結構過的傳記(文字角色多麼可愛),同時觀察身旁讓我好生佩服的同事長輩。慢慢發現了,真實生命歷練迥異於書面敘事模式之「失敗與成功」,比較接近「波瀾」,如此煩擾的起起伏伏,讓人順水順風底攀爬而上,再忽忽跌落、被溫柔的大海接住。吸引我目光的,便是那能感受到大海溫柔的人,他們穿透命運的力道帶著堅韌,既猛烈撞擊,又相互包容,所以我嘗試寫出來,關於與人認識往來的故事,也記錄自己在生命階段的體會。
(文中角色、事件、地點,與原型人物皆略作調整)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451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陪孩子看看書
你的見面禮 Premium 閱讀權限 只剩下0 小時 0
許婉姿
許婉姿
1998年開始文字創作,陸續發表作品並獲獎,2004年出版個人散文集《天台上的月光》。2007年以部落格記錄生活點滴至今,逐漸確認了,文字是與世界溝通的方式,也是存在必然;其間十四年,在台北市擔任教職,對教育現場有觀察與思考。目前是兩個孩子的母親,經常苦惱於育兒,也享受屋簷下的天倫歡喜。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