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 ‧ 卷二十四【一塵含法界】

更新於 2022/08/24閱讀時間約 35 分鐘
世出世間,一切淨穢國土,真俗法門,配當無差。靡不具足。故云。一塵含法界。九世剎那分。
永明延壽大師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宗鏡錄》卷二十四
慧日永明寺 智覺禪師 延壽 集

夫成佛本理,但是一心者。云何更立文殊普賢行位之因。釋迦彌勒名號之果。乃至十方諸佛國土。神通變現。種種法門。
: 此是無名位之名位。無因果之因果。是心作因。是心成果。是心標名。是心立位。普賢觀經云。大乘因者,即是實相。大乘果者,亦是實相。
釋論云。初觀實相。名因。觀竟名果。故知初後皆心。因果同證。只為根機莫等。所見不同。若以一法逗機。終不齊成解脫。須各各示現。引物歸心。雖開種種之名。皆是一心之義。若違自心。取外佛相勝妙之境,則是顛倒。
所以華嚴經頌云。若以威德色種族。而見人中調御師。是為病眼顛倒見。復不能知最勝法。又頌云。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是人取諸相。增長癡惑網。繫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
云何不見佛。一為不識自心。二為不明隱顯。何者。眾生之因,隱於本覺。諸佛之果,顯於法身。因隱之本覺,是果顯之法身。果能成因,則佛之眾生。果顯之法身,是因隱之本覺。因能辦果,則眾生之佛。故云凡聖交徹。理事相含矣。
所云釋迦牟尼者。釋迦,此云能仁。牟尼,此云寂默。能仁者,即心性無邊。含容一切。寂默者,即心體本寂。動靜不干。故號釋迦牟尼。覺此名佛。彌勒者,此云慈氏。即是一心真實之慈。以心不守自性,任物卷舒。應現無方,成無緣化。故稱慈氏。阿彌陀者,此云無量壽。即如理為命。以一心真如性無盡故。乃曰無量壽。阿閦者,此云不動。即一心妙性,湛然不動。妙覺位不能增。無明地不能減。故稱不動

如三藏勒那云。

遍入法界禮者。良由行者,想觀自己身心等法。從本已來。不離法界諸佛身外。亦不在諸佛身內。亦不在我外。亦不在我內。自性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遍通諸佛。所有三乘位地無漏。我身既遍。隨佛亦遍。乃至法界。空有二境。依正兩報。莊嚴供具。隨緣遍滿。不離法界。隨心無礙。並薦供養。隨喜頂禮。
如一室中,懸百千鏡。有人觀鏡。鏡皆像現。佛身清淨。明逾彼鏡。遞相涉入。鏡無不照。影無不現。此則攝他為總。入他為別。一身既爾。乃至一切法界凡聖之身。供養之具。皆助隨喜。悉同供養。既知我身在佛身內。如何顛倒妄造邪業,不生愧恥。
又諸佛德用既齊。名號亦等。隨稱何名。名無不盡。如稱一阿彌陀佛名禮召。一切諸佛。無不周備。西天云阿彌陀佛。此云無量壽。豈有一佛非長壽也。設一切佛不化眾生。但一佛化生。即功歸法界。法界德用遍周。是名遍入法界禮也。

楞伽經云。

佛告大慧。以四等故。如來應等正覺。於大眾中唱如是言。我爾時作拘留孫,拘那含牟尼,迦葉佛,云何四等。謂字等,語等,法等,身等。是名四等。云何等義。所謂同一名字。同一梵聲。同一乘門。同一真體。乃至同一心。同一智。同一覺。同一道。如鴦崛摩羅,與文殊師利。共遊十方。所見十方諸佛。彼佛皆稱釋迦佛者。即我身是。
又法華經明十方諸佛,皆是釋迦分身。則阿閦彌陀,悉本師矣。本師即我心矣。釋云。非獨彌陀阿閦。十方諸佛,皆我本師海印頓現。且法華分身,有多淨土。如來何不指己淨土。而令別往彌陀妙喜。思之。
故知賢首彌陀等,皆本師矣。復何怪哉。言賢首者,即壽量品中,過百萬阿僧祇剎,最後勝蓮華世界之如來也。經中偈云。或見蓮華勝妙剎。賢首如來住其中。若此不是歎本師者,說他如來在他國土,為何用耶。
且如總持教中。亦說三十七尊。皆遮那一佛所現。謂毘盧遮那如來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從四智流言四如來。謂大圓鏡智,流出東方阿閦如來。平等性智,流出南方寶生如來。妙觀察智,流出西方無量壽如來。成所作智,流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法界清淨智,即自當毘盧遮那如來。
言三十七者,五方如來,各有四大菩薩在於左右。復成二十。
謂中方毘盧遮那如來。四大菩薩者,一,金剛波羅蜜菩薩。二,寶波羅蜜菩薩。三,法波羅蜜菩薩。四,羯磨波羅蜜菩薩。
東方阿閦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薩埵菩薩。二,金剛王菩薩。三,金剛愛菩薩。四,金剛善哉菩薩。
南方寶生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寶。二,金剛威光。三,金剛幢。四金剛笑。
西方無量壽如來。亦名觀自在王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法。二,金剛劍。三,金剛因。四,金剛利。
北方不空成就如來。四菩薩者,一,金剛業。二,金剛法。三,金剛藥叉。四,金剛拳。已有二十五及四攝八供養。故三十七。
言四攝者,即鉤索鎖鈴。八供養者,即燒散燈塗華鬘歌舞。皆上有金剛。下有菩薩。然此三十七尊。各有種子。皆是本師智用流出。與今華嚴經中海印頓現,大意同也。
: 若依此義。豈不違於平等意趣。平等意趣云。言即我者,依於平等意趣而說。非即我身。如何皆說為本師耶。
: 平等之言。乃是一義。唯識尚說一切眾生中有屬多佛。多佛共化以為一佛。若屬一佛。佛能示現以為多身。十方如來,一一皆爾。今正一佛能為多身。依此而讚本師爾。
如弟子問傅大士 : 從來啟佛文疏。那只啟釋迦而不稱彌勒耶。
答曰 : 十方諸佛,共一法身。何必須二。又三身十身,隨用而說。約其本性,唯一身而已。如冥室曦光,隨孔而照。光雖萬殊,而本之者一。所謂真法身也亦是隨機所現。形相不同
如出現品頌云。譬如梵王住自宮。普現三千諸梵處。一切人天咸得見。實不分身向於彼。諸佛現身亦如是。一切十方無不遍。其身無數不可稱。亦不分身不分別。方知不是他佛智遍自。則乃自佛智遍他。亦非自因趣他果。本是他果承我因。則因果同時。凡聖一際。是以了無二相,能過魔界。不得一法,安住佛乘。若取相則沈六入之海。起念則投五陰之城。皆是眾生隨差別情。起自他見。則影分多月。迹任殊形。不離一真。各現心水。故融大師云。不離五陰有佛。
經言。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又云。離心求菩提。譬如天與地。那有丈六身。身無丈六也。大品云。不以身為佛。用種智為佛。若相好是佛。輪王是也。今多許人身中佛。那不見為煩惱。故經云。具煩惱眾生,雖近而不見。只在身內,甚近而不見。
又我等無智故,不覺內衣裏。有無價寶珠。乃至心者,信也。謂有前識。法隨相行。則煩惱名識。不名心也。意者,憶也。憶想前境起於妄。並是妄識。不干心事。心非有無,有無不染。心非垢淨,垢淨不污。乃至迷悟凡聖。行來去住。並是妄識非心。心本不生。今亦無滅。若知自心如此,佛亦然。故云直心是道場。無虛假故。
經云。世間如是身。諸佛身亦然。了知其自性。是則說名佛。是以一身無量身,皆同佛體。以無性理同故。所以志公云。食時辰。無明本是釋迦身。坐臥不知元是道。作麼忙忙受苦辛。
華嚴私記云。從如是我聞已來。乃至一切經中菩薩眾。聲聞眾。莊嚴具。華幡幢蓋。七珍寶等事。並是如來淨業所起。或作法名雲名。並是淨心中事。文殊則是眾生現行分別心。普賢則是眾生塵勞業行心。觀音即是眾生大悲心。勢至即眾生大智心。
如華嚴經云。一切處文殊者。文殊雖東來。而即一切處。以是法界之身。不動之智。觸境斯了。六根三業,盡是文殊。實相體周。萬像森羅,無非般若。何有一處非文殊哉。
淨名疏云。定自在王菩薩者。用一心三觀。能觀心性,名為上定。得此上定。於一切真俗禪定,即得自在如國王也。
寶積菩薩者。一心三觀。正觀心性雖空。具足萬行之法寶聚。故名寶積也
妙生菩薩者。觀心不生。則一切法不生。般若妙生也
故經云。色不生。般若生。觀世音菩薩者。請觀音經云,觀於心脈,使想一處。即見觀世音也。
如是等菩薩。隨舉一觀門。別以標菩薩名。引物歸心。若一人各具一切觀門。即名字互通。即是字等,語等,身等,法等,以一切法,本自無名。無名而有名者,皆從心起故。心即名也。其能如是解者,即於正觀心中,見一切菩薩諸佛也。乃至聲聞十大弟子。皆是自心十善法數。
又云。十心數者,三藏教毘曇偈云。想欲更樂慧。念思及解脫。作意於境界。三摩提以痛。此心通大地數法。扶心王起一切諸心數。如國有十臣。共輔佐一主。若君臣共行非道。國內人民,悉皆作惡。君臣相輔共行正治。國內人民,悉皆有道。今眾生有心王。通十心數。若念不善。即有無量。不善煩惱數法起。若心王十數相扶念善。即有無量諸善功德智慧心數而起也。
復次。心王即是師。十數即是十弟子。如師資共作惡。即化一切人皆惡。如師資共作善。則化一切人修善。心王及十心數法亦如是。故此經云。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也。今一切眾生。皆有心王十通心數法。若遇天魔外道,愛論見論。即起諸煩惱,流轉生死。如為惡君惡臣,惡師惡弟子之所化也。
今佛為法王。十弟子為法臣。即是正法之師。正法弟子。用慧行行行正法。共化眾生心王十通心數法。若眾生信受,修行慧行。即見論諸煩惱滅。成一切見道無量諸善心數法也。若眾生信受,修習行行。即破一切天魔生死不善諸心數法。成修道無量善心數法也。故經云。心王若正。則六臣不邪。
復次此十數。即是十法門。悉能通入涅槃也。初以十數為種子。從此修習。遂致成道。如合抱之樹。起於毫末也。今法王欲以半滿之教,化諸眾生。先當隨其樂欲。故此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也。今十弟子各弘一法者。人以類聚。物以群分。隨其樂欲。各用一行法門。攝為眷屬也。雖各掌一法門。何曾不具十德。如十心數。隨有一起。十數即隨起。雖用一數當名。而實有十數也。

別對十弟子者。

初想數,即對富樓那。想數偏強從想入道。是故聲聞弟子中。說法第一也。成論云。識得實法。想得假名。富樓那用想數分明。故能分別名相。無礙。辯才無滯。於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欲數,對大迦葉。用善欲數入道故。諸弟子中。頭陀第一也。一切善法。欲為其本。迦葉絕世榮華。志存出要。樂在山林。是則善欲心發。捨世惡欲也。
更樂,對迦栴延。即起此數。研覈義理入道故。聲聞中。論義第一也。問答往復。更相涉入。論義不窮。無滯無闕。以其偏修更樂數。故能如是也。
慧數。對身子。用慧數入道故。於諸聲聞中。智慧第一。法輪之將也。
念數。對優波離。用念持律入道。於諸聲聞中。持律第一也。憶持不忘,名之為念。波離身口對緣。詮量輕重而無忘失。持律之上也。
思數,對羅云。因祕行入道。諸聲聞中,密行第一也。
行陰,即是思數。思數若利。修諸戒行。覆藏功德。密行之上也。
解脫,對善吉。用此數法。修空解脫入道故。諸聲聞中。解空第一。無諍三昧。蕭然獨脫。不與物競也。
作意境界憶數,對阿那律。因其失眼。佛令起此數。修天眼入道。故聲聞中。天眼第一。夫修天眼。必須住心緣境。取日月星光相而修。發天眼通也。
三摩提數,對目連。是定數偏利。修此定進道故。諸聲聞中。禪定第一。
痛數,對阿難。當受數強利。聽受聞持以入道故。諸聲聞中。多聞總持第一。痛,通言受。以領納為義。
故此數分明。領持佛法。如完器盛水也。是十數弟子共輔如來。莊嚴半滿四枯四榮之教。引眾生入中道。見佛性,住大涅槃。即是住不思議解脫也。
是知自利實行。利他權門。若師若弟。若教若觀。終不出眾生心數法門。一一同歸宗鏡。乃至一切言說義理,行位進修。悉皆是心。無不收盡。以一切語言,由覺觀心。一切諸行,由於思心。一切義理,由於慧心故。
又心王即佛寶。心數即僧寶。所緣實際,無王無數,即法寶。善入實際,王數之功力用足矣。心心數法不行。故名行般若波羅蜜。

普賢觀云。

觀心無心。法不住法。我心自空。罪福無主。即是無心無數。名為正觀。是心數塵勞若不盡者。觀則不訖。故經言。眾生不度。我不成正覺。即此意也。若能如是解者。無一佛菩薩名。及一法門。不於正觀心中現。
故法華經云。若有人信汝所說。則為見我。亦見於汝。及比丘僧。并諸菩薩。何者。聞經心信無疑。覺此信心明淨,即是見佛。慧數分明,是見身子。諸數分明。是見眾比丘。慈悲心淨,是見菩薩。
黃蘗和尚云。諸佛與一切眾生。唯是一心。更無別法。覺心即是。唯此一心即是佛。見此心即是見佛。佛即是心。心即是眾生。眾生即是佛。佛即是心。為眾生時,此心亦不減。為佛時,此心亦不添。但悟一心。更無少法可得。此即真佛。
文殊當真空無礙之理。普賢當離相無盡之行。諸大菩薩所表,人皆有之。不離一心。悟之即是。但能無心。便是究竟。學道人不直下無心。累劫修行。終不成道。不如言下自認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無法。絕諸思量。故曰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此心是本原清淨佛。蠢動畜生,與佛菩薩一體。只為妄想分別。造種種業果。本佛上實無一物。虛通寂靜,明妙安樂而已。但於見聞覺知認取本心。然本心不屬見聞覺知。亦不離見聞覺知。但莫於見聞覺知上起解。亦不離見聞覺知覓心。不即不離。不住不著。世人聞道。諸佛皆傳心法。將謂心上別有一法可證可取。遂將心覓法。不知心即是法。法即是心。不可將心更求於心。歷千劫終無得日。不如當下無心。便是本法。乃至出家。皆不出一念心地。
故香嚴和尚偈云。從來求出家。未詳出家稱。起坐只尋常。更無少殊勝。以心外更無別出家法。有何勝境可求。所以淨名經云。無利無功德,是名出家。則阿難未悟斯宗。但觀如來勝相求身出家。遂懺悔云。我身雖出家。心不入道。
台教云。觀一念心。淨若虛空。不為二邊桎梏所礙。平等大慧。無住無著。即名出家。以中觀自資。活法身慧命。名為乞士。觀五住煩惱,即是菩提。是名破惡。一切諸邊顛倒,無非中道。即是怖魔。
天台拾得頌云。無瞋是持戒。心淨是出家我性與汝合。一切法無差。夫出塵之人。心不依物。故經云。出家放曠。猶若虛空。志公歌云。言下不求無處所。暫時喚作出家人。
所以先德云。汝若悟此事了。但隨時著衣喫飯。任運騰騰。故知此事。唯自己知。別無方便。故云一飲一啄。各自有分。豈非悟心出家。非從事得。
又云。觀一一心中,皆具王數。為成觀故,王數相扶而取開悟。或於想數入道。或於欲數入道。隨所宜者,心王心數而共攻之。化取塵勞諸心,而作佛事。作此觀未悟觀行,如乳。若發無漏觀行,如酪。若破塵沙,如生熟酥。若破無明觀,如醍醐。至醍醐時。王數功畢。

大寶積經偈云。

如來觀眾生。於法建立者。以心能知心。彼則真佛子。故云從佛口生。從法化生。以知心故。一切法門如在掌中。為未知者方便解釋。皆令信入。此宗鏡內,則無有一法而非佛事。
飲食為佛事者。淨名疏云。於食等者,諸法亦等。如大品經云。一切法趣味。是趣不過。味尚不可得。云何當有趣非趣。今言一切法趣味。味即是食。當知食即是不思議法界。以食中含受一切法。一切法不出食法界也。食若是有,一切法是有。食若是無,一切法皆無。今食不可思議故。尚不見是有,云何當有趣。尚不見是無,云何當有非趣。若觀食不見趣非趣。即是中道三昧。名真法喜,禪悅之食。而能通達趣非趣法。即雙照二諦。得二諦三昧法喜,禪悅之食。是名食等。諸法亦等者,一切諸法趣陰入界。乃至一切種智陰入界。一切種智不可得故,云何當有趣非趣。而宛然具足趣非趣者,則一切諸法皆有三諦之理。如智度論明,一剎那中,有生住滅三相之喻也。

又如香積佛國之香飯。

經云。無盡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功德具足者。所食之餘,終不可盡。以一心真如無盡之理,五分法身資熏之功,自體性空無作妙用。豈有盡乎。
又云。若未發大乘意食此飯者,至發意乃消。已發意食此飯者,得無生忍,然後乃消。已得無生忍食此飯者,至一生補處,然後乃消。譬如有藥。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諸毒滅,然後乃消。此飯如是。滅除一切諸煩惱毒然後乃消。
如諸大菩薩。雖復捨生受生。後身之中。識中有種子。種子遇緣。還生香飯。相續不斷。流至初地。發無漏心。斷惑證真。名之為消。非是食滅名為消也。故知食此飯者,何法不消。
又云。彼國菩薩。聞香入律。即獲一切德藏三昧。得此三昧者,菩薩所有功德,皆悉具足。是以若從香入法界。自身即是眾香世界。自心即是香積如來。無量功德,一心圓滿。悟入此者。何假外求。香界既然。十八界亦爾。盡是栖神之地。皆為得道之場。如阿難白佛言。未曾有也。

世尊。此香飯能作佛事。

佛言。如是如是。阿難。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有以諸菩薩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樹而作佛事。有以佛衣服臥具而作佛事。有以飯食而作佛事。有以園林臺觀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而作佛事。有以佛身而作佛事。有以虛空而作佛事。眾生應以此緣,得入律行。有以夢,幻,影,響,鏡中像,水中月,熱時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有以音聲語言文字而作佛事。或有清淨佛土,寂寞無言,無說,無示,無識,無作,無為,而作佛事。如是阿難。諸佛威儀進止。諸所施為。無非佛事。
阿難。有此四魔八萬四千諸煩惱門。而諸眾生為之疲勞。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是名入一切諸佛法門。菩薩入此門者,若見一切淨好佛土,不以為喜。不貪不高。若見一切不淨佛土,不以為憂。不礙不沒。但於諸佛生清淨心,歡喜恭敬,未曾有也。諸佛如來,功德平等。為教化眾生故,而現佛土不同。
阿離。汝見諸佛國土地有若干,而虛空無若干也。如是見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無礙慧無若干也。又如華嚴經中,具足優婆夷。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能於如是一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飲食。悉令充滿。乃至東方一世界,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世界中。所有一生所繫菩薩。食我食已。皆菩提樹下。坐於道場。降伏魔界。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東方,南西北方,四維上下,亦復如是。

又如明智居士。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

爾時居士。知眾普集。須臾繫念。仰視虛空。如其所須。悉從空下。一切眾會。普皆滿足。然後復為說種種法。
所謂得美食而充足者,與說種種集福德行。離貧窮行。知諸法行。成就法喜禪悅食行。修習具足諸相好行。增長成就難屈伏行。善能了達無上食行。成就無盡大威德力降魔怨行。
得好飲而充足者,與其說法。令於生死,捨離愛著。入佛法味等。且如優婆夷器內。明智居士空中。隨意而出無限珍羞。繫念而雨眾多美食。凡來求者,皆赴所須。得之者盡證法門。食之者咸成妙道。可謂無一塵而不具足佛事。無一法而不圓滿正宗。但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所見不同。外道見為自然。凡夫見為生死。聲聞見為四諦。緣覺見為因緣。小菩薩見為但空。大菩薩見為中道。諸佛見為實相。若入宗鏡。諸見並融。
色塵為佛事者,如頻婆娑羅王,因佛口放五色光照頂後,證阿那含果。又如寶積等五百長者,見佛淨土。證無生法忍。此是覩色也。
香塵為佛事者,即香飯普熏三千大千,及欲色界。諸天聞香入室。
又燒香者,謂以智火發輝,萬行普周遍故。
塗香者,以性淨水和之飾法身故。
粖香者,以金剛智破令無實故。
又如慈悲不淨觀等斷諸惡者,如安息香能辟惡邪。正見智慧無惡不斷。
又十善行等生歡喜香,如沈檀等。即攝根器。行施悅自他等。
味塵為佛事者,食此飯者。身安快樂。譬如樂莊嚴國。
觸塵為佛事者,以手捫摸我。一何快乃爾。
光明為佛事者,涅槃經云。遇斯光者。一切煩惱皆悉消除。
夫放光者,即是一心智慧之光。以能照萬法之性故。即不隨塵墮其愚闇。
如義海云。顯光明者,謂見塵法界真如事理之時,顯了分明。此是智慧光明照也。若無智光。則理事不顯。但見法時。即是光明。由積智功圓。是故放一光明,則法界無不顯示。常觀察一切法界。是為放光明照一切。此宗鏡光。即是諸佛毫光。普照法界
如華嚴經云。如來眉間有大人相。名遍法界光明雲。摩尼寶華以為莊嚴。放大光明。具眾寶色。猶如日月。洞徹清淨。其光普照十方國土。於中顯現。一切佛身。復出妙音,宣暢諸法。
法華經云。放一毫光照萬八千佛土。光中悉見菩薩六度莊嚴。眾生受報好醜等事。又云。放一淨光。照無量國。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云。

爾時會中有一菩薩。名師子吼。覩如來放金色光明。四向觀視。海會大眾發大音聲。而作是言。乃至以是因緣。如來不久從三昧起。當為演說心地觀門大乘妙法。告諸大眾。無量一切人天福樂。速求出世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所以者何。今日世尊。從胸臆中,放金色光。所照之處,皆如金色。佛所顯示,意趣甚深。一切世間聲聞緣覺。盡思度量所不能知。汝凡夫不觀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諸佛菩薩能觀心故。度生死海。到於彼岸。三世如來,法皆如是。放此光明。非無因緣。
釋曰。夫金色光者,表所說宗。如文殊住方。須彌南面。皆同一色。無復異文。如寶篋經云。文殊師利言。大德須菩提。如須彌山王光所照處,悉同一色,所謂金色。如是須菩提。般若光照一切結使,悉同一色。謂佛法色。此之心色。可謂明逾日月。量逸太虛。照燭包含。無幽不盡。
所以大般若經云。若幽冥世界,及於一一世界中間,日月等光所不照處,為作光明。應學般若波羅蜜多。
寶積經云。我有光明名無生。持其名者,獲無所得。
華嚴論云。光明覺品者。為令信自心。以自心光明。覺照一切世間無盡大千世界。總佛境界。自亦同等。以心隨光,一一照之。心境合一。內外見亡。初三千大千世界已。
次還以東方為首。光至東方十三千世界。照百三千大千世界。如是十方十重。倍倍周迴。十方圓照。身心一性。無礙遍周。同佛境界。一一作意,如是觀察。然後以無作方便定印之。入十住初心。生如來智慧家。為如來智慧法王之真子。一如光明所照。如經具明。不可作佛光明自無其分。須當自以心光如佛光。開覺其心。圓照法界。
華嚴疏云。因中分別法相。決了真理。無虧理事。不減佛法。故得一念悉解多門。所以放一光,總圓福智。涅槃疏云。放光照文殊者,見色知心。文殊覩光,遂解佛意。淨名私記云。或有光明而作佛事。何故如此。體遍虛空。同於法界。畜生蟻子。有情無情。皆是佛子。此即是解脫法。即是須彌入芥子。
如上解釋。方了佛所說經。即同淨名之見。不同二乘唯見空解脫。故法華經云。但離虛妄名為解脫。其實未得一切解脫。若得一切解脫者。豈有一法非佛事乎。菩提樹為佛事者,此樹色香微妙。復出法音。見聞嗅觸。皆悟聖道。衣服臥具為佛事者,昔閻浮提王。得佛袈裟。懸置高幢。以示國人。有病之者,覩見歸命。病皆除愈。發菩提心。因此悟道。
大集經云。爾時五百大聲聞。各以己身所著欝多羅僧。奉虛空藏。奉上衣已。
一時同聲,說如是言。其有眾生。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快得善利。於如是大智法藏中,不墮其外。所上之衣。即便不現。
時諸聲聞。問虛空藏言。衣何所至耶。
虛空藏答言。入我藏中。
華手經云。佛言。我今當現神通之力。令諸菩薩自知所願。發心行道。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及成佛時。世界嚴淨。聲聞菩薩。眾數如是。演說正法。度人如是。壽命長短。佛法如是。形色相好。正行如是。滅度之後。法住久近。令諸菩薩各於衣中,見如是事。得斷所疑。
乃至偈云。佛入三昧故。令我得是眼。及諸總持門。遍入一切法。故知成佛度生。不離自身心內。乃至所受用法中。

如大乘千鉢大教王經云。

曼殊室利菩薩。手中吠瑠璃鉢內。傍看有何等相。大迦葉則從座而起。便於世尊前。頭面作禮而去。大迦葉則於曼殊室利前。頭面禮敬訖。便於鉢內觀看。乃見鉢中,有百億三千大千世界。百億無色界。百億色界。百億六欲界。有百億須彌山。百億四天下。百億南閻浮提。百億娑訶世界。百億釋迦如來。百億千臂千鉢曼殊室利菩薩。百億迦葉在曼殊鉢內。有百億世界。世界中有百億大迦葉各各向曼殊前。請問大乘法義。虛空為佛事者,如文殊滅色像現虛空相以化闍王。因得悟道。
又如大集會中,虛空藏來時,純現虛空相。經云。虛空藏菩薩謂阿難言,大德。我以自身證知。是故如所證知。能如是說。何以故。我身即是虛空。以虛空證知一切法,為虛空印所印。又如虛空藏菩薩。以虛空為庫藏。雨十方無量阿僧祇世界,所需寶物飲食衣服。故偈云。虛空無高故。下亦不可得。諸法亦如是。其性無高下。又偈云。虛空藏菩薩。得虛空庫藏。充足諸有情。此藏無窮盡。諸煩惱門為佛事者,如經云。煩惱是道場。知如實故。

仁王經云。

眾生未成,菩提為煩惱。眾生若成佛,煩惱為菩提。猶如下醫以藥成非藥。上品良醫用非藥為藥。眾生將諸佛心為塵勞門。諸佛用眾生心成菩提道。亦如福德者執石成金。業貧者變金為石。法無定相。迴轉由心。道絕名言。理無變異。如眼色等,一一皆具十法界。不瞬世界,瞪視得無生法忍。即眼為法界。見華謝而悟無常。證辟支佛果。即色為法界。
故經云。菩薩有一照法性冠。著此冠時。一切諸法悉現在心。諸事亦爾。又如輪王有一床寶。聖王居上,即能離欲。逮得四禪。玉女雖見。如覩佛像。不生欲心。是以色為所造。心為能造。未有一法非是我心。若迷所造,則成世塵。若悟能造,則為妙旨。又打髑髏作聲。知過去善惡生死之處。即聲為法界。是知直觀本理,理具諸法。若無妙觀。日用不知。若能了知。則見一切萬法,皆具一心不思議圓頓之理。
故肇法師云。聖遠乎哉,體之即神。道遠乎哉。觸事而真。可謂心境俱宗矣。若得宗鏡之明,任運能照。若色若心,無不通達。
是以華嚴經云。此諸供具,皆是無上心所成。無作法所印。如華藏世界,山河草木皆成佛事。善財童子,見聞覺知悉入法界。即知一切諸法,皆是佛法。並為宗鏡之光。靡現一塵之迹
釋論云。不以敗壞色,得趣平等道。觀色不異,乃能等於大乘。如明與暗共合。而汝不見,謂明暗異。欲知其義。如彼日光。又日出時,暗不向十方暗。常在無所歸趣。明亦如是。與暗共合。生死與道合。道即是生死。是以生死如暗。大道如明。不去暗而即明。不動生死而是道故。化人為佛事者,如須扇多佛。留化佛度眾生。
大集經云。時化比丘語舍利弗言,大德。汝意將無謂我今者異於汝耶。舍利弗言。不也,比丘。何以故。如來常說一切諸法,皆悉如化。如如來說。我亦如化。大德。若有人能供養如來。即是供養化無異也。時舍利弗,語不可說菩薩言。善男子。誰入是化,今作是說。大德。如鏡中像。其誰在中,而有像現。善男子。無在中者。直以清淨四大因緣,故有像現。大德。化亦如是。法性淨故,能作此說。善男子。若爾者,一切眾生何故不能如是宣說。大德。鏡之背後。俱不離鏡。像何不現。善男子。鏡背四大不清淨故。大德。眾生亦爾。不能清淨法界性故。不能宣說。寂寞無言為佛事者,即示心輪。雖無言說,不妨有寂寞之樂。若非樂者,何得言作佛事耶。若佛不示心,十地不知。若示心者,蜫蟲能知。當知是示心義。此間亦用無說無示為佛事。如淨名杜口。文殊稱述。
又如大集經云。清淨,寂靜,光明,無諍。如是四法。等入,一界,一法,一句。如是四法。即是涅槃。遠煩惱故,名之為清淨。畢竟淨故,名曰寂靜。無暗冥故,名曰光明。不可說故,名為無諍。以是故言釋迦如來。默無所說。是以語默動靜。無非佛事
故先德云。雲臺寶網,盡演妙音。毛孔光明,皆能說法。香積世界,餐香飯而三昧顯。極樂佛國,聽風柯而正念成。絲竹可以傳心。目擊以之存道。既語默視瞬皆說。則見聞覺知盡聽。苟能得法契神。何必要因言說。如琴中傳意於秦王。脫荊軻之手。相如調文君之女,終獲隨車。帝釋有法樂之臣。馬鳴有和羅之技。皆絲竹傳心也。
目擊存道者,莊子云。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而不見。及見,寂無一言。及出。子路怪而問曰。夫子欲見溫伯雪子久矣。何以寂無一言。子曰。若斯人者,目擊而道存。亦不可以容聲者矣。
雲臺說法者,華嚴經云。於虛空中,成大光明雲網臺。時光臺中,以諸佛威神力故而說頌言。佛無等等如虛空。十力無量勝功德。人間最勝世中上。釋師子法加於彼。
寶網說法者,華嚴經云。其師子座。摩尼為臺。蓮華為網。乃至復以諸佛威神所持。演說如來廣大境界。
毛孔說法者,入法界品云。世界海微塵數菩薩,俱來向佛所。於一切毛孔中,出說一切眾生語言海音聲雲。
光明說法者,現相品云。爾時諸菩薩光明中,同時發聲,說此頌言。諸光明中出妙音。普遍十方一切國。演說佛子諸功德。能入菩提之妙道。乃至逆順善惡,無非佛事。如從二乘止佛,是順行。從地獄止魔王,是逆行。又如釋迦純行善。調達純行惡。身子志誠信。善星堅不信等。妍醜同歸,無非佛事。
故經云。平等真法界。諸佛不能行不能到。又云。實際理地。大魔王不能行
不能到。以佛魔俱不出法界之門,實際之地。以是一法故。若有行有到,則有人有法在法界之外。成二見故。

所以首楞嚴三昧經云。

佛授魔女佛記後,魔聞諸女得記作佛,來白佛言。我今於自眷屬,不得自在。是時天女示怯弱相,而宣妙理。復語魔言。汝莫愁惱。我等今者。不出汝界。所以者何。
魔界如。佛界如。不二不異。我等不離如是魔界。魔界即佛界故。魔界無有定法可示。佛界亦無定法可示。一切諸法,皆無定性。無定性故,無有眷屬及非眷屬。若能了此一際法門。可謂當魔跡而履佛跡。居俗流而泛法流。但了自心。則眾妙普會。故云妙法。
亦喻蓮華。華開之時,即鬚蘂臺子。種種皆現。喻眾生心開。悲智行願亦開。此妙法常住,即一心為佛果種子。所以如來得此一法。即具足一切法。是故於一微塵,一毛孔中。與無量微塵毛孔悉等。如來於中演說一切法。法理重重,不可盡也。以重重妙故。愍眾生不知心妙,但逐麁浮。若開悟時。不隔剎那,便成佛果。
所以首楞嚴經云。彈指超無學。如闇室中寶。蘭燭纔然。一時頓現。故云心開意解。得法眼淨。亦云心目開明。以見法界體。心內心外無一毫塵相。故得法眼明淨。若見有無。皆成障瞖。是知非獨心為佛事門。乃至恒沙萬行萬德之根本。
如瑜伽論云。若有人問言。菩薩以何為本。應決定答言。以大悲為本。大涅槃經云。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以是義故。實非虛妄。善男子。能為善者,名實思惟。實思惟即名為慈。悲即如來。慈即大乘。夫言實思惟者,無非真實心是。若入宗鏡中。似處栴檀室。純一無雜。湛爾混融。念念盡證法門。步步皆參知識。
如華嚴經中,或以音聲。或現妙色。或以奇香。或以上味。或以妙觸。或以法鏡。或內六根。或四威儀。或弟子人物。或一切所作。或順行正法。或逆施邪道。凡有見聞。皆堪攝物。所以入法界品云。於一毛孔,出一切佛妙法音。又頌云。諸寶羅網相扣磨。演佛音聲常不絕。又普賢行品頌云。佛說菩薩說。剎說眾生說。三世一切說。乃至密嚴經中,金剛藏菩薩,遍身毛孔出聲說法。是以橫該十方一切處。竪徹三際一切時。常轉法輪。無斷無盡。

所以何僧祇品偈云。

彼諸一一如來等。出不可說梵音聲。
於彼一一梵音中,轉不可說淨法輪。
於彼一一法輪中。雨不可說修多羅。
於彼一一修多羅。分別諸法不可說。
於彼一一諸法中。又說諸法不可說等。
故知若順旨冥宗。雖不說法,觸境而常聆妙音。或緣背障深。設居佛會,當說而不聞一字。如演祕密教,同席異聞。似談華嚴宗,二乘不見。可謂幽玄莫測,唯除種如來相善根之人。至妙難思,不入一切餘眾生之手。
又雜華嚴飾論云。眾生流轉生死。所以不得真道,誠由不識心源。若識心源者,能捨邪執,歸於正道。乃至云,一切眾生心識,一剎那中遍至十方。速疾無癡,直過石壁。至處無畏,如師子故。
如經云。於師子胸臆中住。則知一心法界。法界一心。函蓋十方。不露絲髮。豈唯心具。身亦遍含。且如十身中,有國土身虛空身,云何不具耶。

如禪波羅蜜云。

眾生身內世間。與外國土義相關。行者三昧智慧願智之力。諦觀身時。即知此身,具倣天地一切法俗之事。所以者何。
如此身相。頭圓象天。足方法地。
內有空種,即是虛空
腹溫煖,法春夏。背剛強,法秋冬
四季體,四時
大節十二,法十二月
小節三百六十,法三百六十日
鼻口出氣息,法山澤谿谷之風氣
眼目,法日月。眼開閉,法晝夜
髮法星辰。眉為北斗。脈為江河。骨為玉石。皮肉為地土。毛法叢林
五藏在內,在天法五星。在地法五嶽。在陰陽法五行。在世法五常。內為五神。修為五德。標位為五方。治罪為五刑。主領為五官。昇為五雲。化為五龍
心為朱雀。腎為玄武。肝為青龍。肺為白虎。脾為勾陳
此五種眾生。則攝一切世間禽獸,悉在其內。亦為五姓。謂宮商角徵羽。一切萬姓,並在其內。對書典,則為五經。一切書史從此出。若對工巧,即是五明六藝。一切技術悉出其間。當知人身雖小。義與天地相關
如此說身。非但直是五陰世間。亦是國土世間。又身內王法治正義。行者於三昧內願智之力。即復覺知身內心為大王。上義下仁故。居在百重之內。出則有前後左右官屬侍衛。肺為司馬。肝為司徒。脾為司空。腎為大海。中有神龜呼吸元氣。行風致雨。通氣四支。四支為民子。左為司命右為司錄。主錄人命。齊中太一君,亦人之主。

柱天大將軍,特進君王。主身內萬二千大神。太一有八使者。八卦是也。合為九卿。三焦開元,為左社右稷。主姧賊。上焦通氣入頭中,為宗廟。王者於間治化。若心行正法。群下皆隨。則治正清夷。故五藏調和。六腑通適。四大安樂。無諸疾惱。終保年壽。若心行非法。則群僚作亂。互相殘害。故四大不調。諸根闇塞。因此抱患致終。皆由心行惡法。故經言,失魂即亂。失魄則狂。失意則惑。失志則忘。失神則死。當知外立王道治化。皆身內之法。如是等義。具如提謂經說。
又明內世間義相關者。上來所說。並與外義相關。所以者何。佛未出時。諸神仙世智等。亦達此法名義相對。故說前為外世間義也。是諸神仙。雖復世智辯聰。能通達世間。若住此分別。終是心行理外,未見真實。於佛法不名聖人。猶是凡夫。輪迴三界二十五有。未出生死。若化眾生。名為舊醫。亦名世醫。故涅槃經云。世醫所療。治差已還復發。若是如來療治者。差已不復發。
此如下說。今言內義世間者,即是如來出世。廣說一切教門名義之相,以化眾生。行者於定心內,意欲得知佛法教門主對之相。三昧智慧善根力故,即便覺知。
云何知。如佛說五戒義,為對五藏。若四大,五陰,十二入,十八界,四諦,十二因緣,悉人身內也,即知四大。
此義為對五藏。風對肝。火對心。水對腎。地對肺脾。言聞五陰之名。尋即覺知對身五藏。色對肝。識對脾。想對心。受對腎。行對肺。名雖不次。而義相關。若聞十二入十八界。亦復即知對內五陰。一入三界,義自可見。二入三界,今當分別。
五識悉為意入界,外五塵,內法塵,以為法入界。此即二入三界相關。
意識界者。初生五識為根。對外法塵,即生意識。名意識界。若聞五根,亦知對內五藏。憂根對肝。苦根對心。喜根對肺。樂根對腎。捨根對脾。
五根因緣,則具有三界。所以者何。憂根對欲界。苦根對初禪。喜根對二禪。樂根對三禪。捨根對四禪。乃至四空定,皆名捨俱禪。當知三界亦與五藏,其義相關。
聞說四生,亦覺知此義關五藏。所以者何。欲界具五根。五根關五藏。
五藏關四大,對四生。一切卵生,多是風大性。身能輕舉故。一切濕生,多是水大性。因濕而生故。一切胎生,多屬地大性。其身重鈍故。一切化生,多屬火大性。火體無而欻有故。亦有光明故。
如來為化三界四生。故說四諦十二因緣六波羅蜜。當知此三法藥神丹。悉是對治眾生,五藏五根五陰故說。所以者何。如佛說一心四諦義。當知集諦對肝。因屬初生故。苦諦對心。果是成就故。道諦對肺。金能斷截故。滅諦對腎。冬藏之法,已有還無故。一心已對脾。開通四諦故。
乃至十二因緣六波羅蜜。類此可知也。此種法藏,則廣攝如來一切教門。是故行者若心明利。諦觀身相。即便覺了一切佛法名義
故華嚴經言。明了此身者。即是達一切。是則說內義世間義相關之相。意在幽微。非悟勿述。
如上廣引諸聖微言。則知我之身心。世出世間,一切淨穢國土,真俗法門,配當無差。靡不具足。故云。一塵含法界。九世剎那分
又云。解則十方一心中。迷則方寸千里外。若能如是正解圓通。則十方世界擎在掌中。四海波瀾吸歸毛孔。有何難哉。可謂密室靜坐,成佛不久矣。
《宗鏡錄》 卷二十四完

avatar-img
13會員
350內容數
釋迦牟尼佛出興於世,就是為了要說阿彌陀佛的本願。真能究竟幫助眾生的,只有淨土念佛法門,是乘佛願力之法。就是這一生能夠了脫生死,能夠出離三界六道輪迴。一心堅信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彌陀名號,行住坐臥,念念不捨,如此念佛,定能往生至西方極樂世界。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一念相應一念佛 的其他內容
「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 夫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 : 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
「如來智海。識浪不生。澄停清淨。至明至靜。」— 古德云 夫真心無形。妙體絕相。云何有報化莊嚴等事。答 : 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莊嚴具。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色。性相無二。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觀智覺悟此心。名之為佛。故云。心淨即佛土淨也。」—《天台淨名疏》 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歷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見。答 : 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
「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一念契真,理智同現。即便佛故。」 夫如上所說。祖教同詮。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現見眾生。何不成佛。 答 : 若以眾生眼觀。只見眾生界有餘。若以佛眼觀。乃知諸佛界無外。故知無明妄風,鼓心海而易動。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惺。是以首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而迷者目擊而不知。
「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是法不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夫諸佛法身,普遍眾生心既同一心,云何有現不現。 答: 常現無不現時。或於一塵頓現,無不具足。或於諸塵普現,無不周遍。一處頓現者,如來眼睫。文殊寶冠。彌勒閣中。普賢毛孔。淨名室裏。摩耶腹中。芥子針鋒。
「是佛是心。是心是佛。念念佛心。心心念佛。欲得早成。戒心自律。淨戒律心。淨心即佛。」 夫菩提之道。不可圖度。約一期方便。寧無指示。如何是菩提之相。 答 : 若約究竟菩提。體常冥寂。如淨名經云。寂滅是菩提。離諸相故。若以無相之相。於方便門中,不無顯示。令初發菩提心人,分明無惑故。
「如來智海。識浪不生。澄停清淨。至明至靜。」— 古德云 夫真心無形。妙體絕相。云何有報化莊嚴等事。答 : 諸佛法身如真金。相好似金莊嚴具。以金作具,體用全同。從心現色。性相無二。
「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者。觀智覺悟此心。名之為佛。故云。心淨即佛土淨也。」—《天台淨名疏》 夫一切真俗等法。各有理事。通別行相。果報歷然。云何一向就己消融。未入斯宗。恐成空見。答 : 得本方了末。執末則違宗。若不觀心,法無來處。若但修有為事行。不達自心無為。則迷事失宗。
「良以事虛攬理,無不理之事。理實應緣,無礙事之理。所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終日知見而無知見也。」 永明延壽大師 (904~975) 唐末五代僧。淨土宗六祖,法眼宗三祖。曾召集慈恩、賢首、天台三宗僧人,輯錄印度、中國聖賢二百人之著書,廣蒐博覽,互相質疑,而成《宗鏡錄》一百卷,會融諸法同入心宗。
「一念契真,理智同現。即便佛故。」 夫如上所說。祖教同詮。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現見眾生。何不成佛。 答 : 若以眾生眼觀。只見眾生界有餘。若以佛眼觀。乃知諸佛界無外。故知無明妄風,鼓心海而易動。本覺真性,睡長夢而難惺。是以首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未曾暫昧,而迷者目擊而不知。
「心者不知心,心者不見心。心有想則癡。無想則泥洹。是法不堅固。常立在於念。以解見空者。一切無想念。」夫諸佛法身,普遍眾生心既同一心,云何有現不現。 答: 常現無不現時。或於一塵頓現,無不具足。或於諸塵普現,無不周遍。一處頓現者,如來眼睫。文殊寶冠。彌勒閣中。普賢毛孔。淨名室裏。摩耶腹中。芥子針鋒。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Thumbnail
卷積神經網路(CNN)是一種專門用於影像相關應用的神經網路。本文介紹了CNN在影像辨識中的應用,包括圖片的組成、Receptive Field、Parameter Sharing、以及Pooling等技術。通過本文,讀者將瞭解CNN在影像辨識領域的優勢和運作原理。
Thumbnail
基隆地檢新聞稿文義明確地定調違法「騙取搜索票」,即「騙票行為」的一種態樣,基礎型態都是以偽造文書或公務登載不實為主,從而後續引發進一步的基本權侵害:違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騙拘票型,例如2018年的新北斬手騙票案)、違法搜索而侵害隱私權等基本權(騙搜索票型,例如基檢的這件案子)。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棵二元樹的根結點, 要求我們計算滿足局部路徑節點和=targetSum的數目有多少? 註: 局部路徑節點和 =由節點a往下走到某個節點b,這個區間內的節點值總和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xample 1: Input: root = [10,5,-3,3
Thumbnail
題目敘述 題目會給定一顆二元樹的根結點Root node,和指定的目標值targetSum。 問我們能不能從二元樹裡面找到一條從根結點到葉子結點的路徑,其路徑上的節點值總和恰好為targetSum? 可以的話,返回True。 無解的話,返回False。 題目的原文敘述 測試範例 E
Thumbnail
今天跟大家分享在地端資料中心內建立Kubernetes叢集之後,如何針對網路進行更進一步的優化。除了CNI(容器網路接口)的設定,實務上我還會再另行建立Loadbalancer的機制。
Thumbnail
象山淨宗寺2004年成立,%Arabica咖啡台灣首店8月11日開幕
Thumbnail
這個活動,邀請全體蓮友繼續參與,更歡迎您轉介給您的親友,每天依個人的步調與發心,或多或少(時間與數量)參與線上的念佛與迴向。
Thumbnail
念佛成佛二十則(動畫)(國語版) 新竹淨宗學會 轉貼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tcYLnNA3L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