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也是一位農夫?佛陀說我和你們一樣也是農夫,我也要耕作勞動獲取收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一日佛陀和弟子走到一個村落,看見幾個商人正在裝貨,佛陀向他們托缽化緣:請給施捨!商人說施捨什麼?要求施捨甚麼?有手有腳的怎麼不好好幹活自己謀生啊?佛陀說我和你們一樣也是農夫,我也要耕作勞動獲取收成,商人疑惑的說是嗎?那你說說怎麼做的?我的人生是我的農田,我用懺悔和禪定澆灌田野,而無上真理就是我的作物,得到的收成會分給大家,作為財法二施而無差別,另一個商人叫須達多也對佛陀問道,那我們得到您的收成又會怎樣?佛陀說將會從諸苦中解脫證無上真理究竟涅槃,須達多問:您的大名是釋迦摩尼佛陀,得成正覺的智者嗎?


raw-image

從以上佛的故事,佛乃來自田間第一人,祂一直強調正命,作為一個修行者必須正命而活,無論在家或出家,以至於國王乃至於士兵,皆應奉行自己的正命,何謂正命?就是履行自己的職責,此處與儒家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相類的,就是君王該履行君王的職責,為臣應該實踐為臣之道,而佛陀教導在履行自己的職責之時,勿要參雜自己的私慾、憤怒、殺念、瞋恨,而是要合乎自己的義務而為。

另一個故事,到了佛陀晚年時期,講經說法四十多年,佛陀的教法普及,很多佛陀的弟子把慈悲不殺的精神傳到將軍和士兵處,「阿奢世王」回頭是岸也皈依佛陀,這次阿奢世王派出兩個將軍為了保護商人,而這兩位也受阿奢世王的影響,接受了佛陀的教法,一個將軍說我們身為軍隊首領以保衛國家之名可以取他人性命嗎?另一位將軍說國王讓我們保護商人,劫匪來犯時我們又不得不動手,而這些商人賺錢背負殺人罪行的卻是我們,他們擔心死後下地獄,我們陛下已經找到了解脫之路皈依做佛的弟子了,過去他犯了那么多罪行都能追求解脫了,我們為什麼不行?將軍說:我們只要還是士兵的一天就必須奉行命令,你說的沒錯,否則就是叛國,那我知道了要是我們去追隨佛陀做他的比丘,就沒有人可以強迫我們殺人了,於是兩位將軍都去皈依了佛陀。

場景來到了宮廷,婆羅門國師對國王說:「陛下,佛陀那所謂的真理之道是對我們婆羅門的侮辱,他毫不尊重我們的意見,不尊重我們的文化,那祂又如何能制定規則。」自從阿奢世王皈依佛陀之後最大的阻礙,就是婆羅門的國師,國王想用佛法治國,而國師常常和國王爭執。

一天國王又在跟婆羅門解釋贊嘆佛陀,他說:「佛陀從沒有說過婆羅門的惡語,佛陀只是消除了那些被愚弄之人的無知,人們互相利用自設屏障,而佛陀反倒是打破這些屏障的人,當諸位正在養尊處優的時候,你們挑戰佛陀的榮譽之前,我已經把王冠放在他的腳邊了,而佛陀歸還了它,權力財富的誘惑觸動不了佛陀,就像惡濁之氣無法染近祂。」

阿奢世王對佛陀佩服的五體投地,正說在興頭上快要把婆羅門說動心時,兩個商人狼狽不堪的走進大殿,對陛下說:「萬歲,您答應過要為我們做主啊!陛下,我們去拔耆做生意,被洗劫一空,打不過他們還受了傷!」

陛下說:「我不是派軍隊去了嗎?」商人說:「可您的軍隊根本沒來呀!陛下,那是怎麼回事?我們身邊只有五個士兵!都被匪賊殺了!」於是阿奢世王問:「將軍怎麼回事?我的話白說了嗎?」將軍回答:「請恕罪呀!剛收到來報,陛下派去的那兩位首領已經皈依佛陀了,我問其原因,他們說要追隨您行不殺之道。」在這阿奢世王被打臉了!婆羅門又有話說:「陛下如果人人都去當了比丘,那就大禍臨頭了!我和佛陀無冤無仇,但事實擺在這,佛陀本是個剎帝利,一個剎帝利行婆羅門之行,王治遲早會土崩瓦解!祂怎麼能放任士兵去受戒呢?看看他們,如果魔揭陀的將士都去做比丘,那摩揭陀誰來保護!」對阿奢世王來說這還真是一道難題!

於是阿奢世又來到導師佛陀身邊,對佛陀說道:「國師的問題值得深思!保護者都放下武器那又有誰來保護無辜呢?我的反對者拋出這個議題,現在您的比丘們的言論,已經影響到軍中的士兵,讓我擔憂更甚的是,此地在我的治下,但願其他的國王不要懲罰那些無辜的比丘,您得解決這件事情呀!佛陀!」

佛陀說:「不要憂心啊!阿奢世!我並不希望士兵民因接受我的不殺建議,而違背他們的正法,不履行對國家人民和國王的義務,我會在說法時宣布這一項規則,比丘們不能對士兵施行教導,並囑咐阿難在僧團中聲明這一點!

阿奢世又說佛陀:「我能理解不殺之道,但是心中還是疑惑重重,國王、將軍、士兵之責乃是對抗邪惡讓一國臣民都歸於王化,您宣講不殺與慈悲,要安撫苦難與貧窮之人,那您會允許我懲罰犯罪者嗎?為了保護王國和家人發動戰爭合乎道理嗎?」

佛陀想起一個故事,緩緩地對阿奢世講道,曾有一次某個村中有一條毒蛇,噬咬數人並奪去他們的性命,村民們都十分懼怕牠,孩童們也不敢在毒蛇棲息的樹下玩耍,有次一位比丘途經此地,就坐在那棵樹陰下休息,毒蛇爬出欲咬他,見那比丘仍然面色如常很是驚訝!比丘對牠言道:「當你咬人給他們傷害時人們處於極大的痛苦,甚至會喪命!」毒蛇聽完起了苦行之心,牠由此決定不再害人,不再咬人,村民見毒蛇不去傷人,慢慢也就不再害怕牠,反而取笑牠,孩童們也用腳踩牠的尾巴!而牠從不傷害任何人!孩子們向牠扔石塊,牠不去報復,最終飢餓和疼痛令牠虛弱無力,到了晚上牠便吞下沙粒,而白天又受到攻擊,那條蛇傷得很重,村民們也就當牠是一條繩子。

某天那位比丘又來到這裡,看到蛇的近況,他很為牠難過,給蛇敷藥時,他問道:「你怎麼會落到這步田地!」蛇回答:「我已領悟道理,就不去咬人了。」比丘笑了然後說道:「我叫你抑制咬人的衝動,但你怎麼能斷絕自己的本性呢?你怎麼能不出“嘶”聲呢?」

這個故事是說任何行為的過度,那怕是不殺,也都會轉變為暴力,罪人應該為其罪過受罰,他們理應畏懼你,阿奢世但要記住,審判不應取決於私仇舊恨,被告是因為他們的罪過與惡行而受罰,阿奢世問:「若是有嗔怒、嫉妒或愚蠢的干擾,我難以判斷!」佛陀答道:「以善勝惡,邪惡佔據上風,人性便蕩然無存,如果你不得不發動戰爭以摧毀邪惡,那就去做吧!但不要因為私慾而開戰,這樣的選擇只是不得已而為之。」阿奢世聽完,胡跪合掌向佛,說:「佛陀!您出色又充滿智慧的教誨,驅散了我內心的黑暗,給我很大的啟發,我的生命中有您是多麼幸運!

在我們看來是啊!阿奢世本來罪行累累,能在佛陀晚年皈依轉念,也都是他父親頻婆娑羅王給他積下的陰德,同時也是自己的福德。

raw-image
以上和大家分享佛陀電視劇內的兩段故事,旨在說明甚麼是正命,如何用智慧去生活和施行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並非教條,而是能夠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如何做一個追尋解脫的人,同時也不違背自己應該要做到的義務與職責,慈悲並非迷信,真理並非愚癡,愛貫穿其中,慈悲是從愛中生出的智慧,與大家共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學堂
14會員
432內容數
當你開始意識到自己的生命意義, 我邀請你走進這片田埂,與我一起思辨、耕作、共創。 這不只是頻道,而是一種可以參與的哲學場域。 願你在這裡,找到屬於自己的自由與智慧。
天地學堂的其他內容
2025/02/10
自古以來,人類從自然崇拜轉向創造神祇,試圖透過信仰解釋世界。然而,這些「人造的神」並非永恆存在,而是隨著歷史與文化的演變而誕生、塑形、甚至消逝。東方神祇依賴香火祭祀,西方神則以信仰與愛為養分,這些現象揭示了神祇的能量來源於人類的信念。本文帶領讀者重新審視神祇的來源與信仰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2/10
自古以來,人類從自然崇拜轉向創造神祇,試圖透過信仰解釋世界。然而,這些「人造的神」並非永恆存在,而是隨著歷史與文化的演變而誕生、塑形、甚至消逝。東方神祇依賴香火祭祀,西方神則以信仰與愛為養分,這些現象揭示了神祇的能量來源於人類的信念。本文帶領讀者重新審視神祇的來源與信仰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2/03
「我」是由身體、思想與記憶暫時組成的載體,終將隨時間變化與消散。我們身體來自自然,思想受環境影響,記憶非恆定,這些都無法構成真正的「我」。唯有放下對「我」的執著,才能超越生死得失,回歸真正的自在與圓滿。正如釋迦牟尼所說:「諸法無我,是名涅槃。」當我們明白無我之理,才能真正解脫,達到無私的智慧與慈悲。
Thumbnail
2025/02/03
「我」是由身體、思想與記憶暫時組成的載體,終將隨時間變化與消散。我們身體來自自然,思想受環境影響,記憶非恆定,這些都無法構成真正的「我」。唯有放下對「我」的執著,才能超越生死得失,回歸真正的自在與圓滿。正如釋迦牟尼所說:「諸法無我,是名涅槃。」當我們明白無我之理,才能真正解脫,達到無私的智慧與慈悲。
Thumbnail
2025/01/31
佛陀的核心教義之一就是「我執」是痛苦的根源。而「我執」的本質,正是我們對「我的觀念」的執著——不論是對自我的認同、對世界的理解,還是對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信念,只要我們深信某種固定的觀點是「絕對真理」,就會陷入執著,進而帶來痛苦。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執著於「我的觀念」? 恐懼與不確定性
Thumbnail
2025/01/31
佛陀的核心教義之一就是「我執」是痛苦的根源。而「我執」的本質,正是我們對「我的觀念」的執著——不論是對自我的認同、對世界的理解,還是對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信念,只要我們深信某種固定的觀點是「絕對真理」,就會陷入執著,進而帶來痛苦。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執著於「我的觀念」? 恐懼與不確定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布施 上果 下清 律師 法音宣流  2023/07/21 一切菩薩的位置當中,必定以「捨位」居在首先,所以最初就說明「捨心」。那麼講到這裡,我們「直解」這一段說過了。 這個經文本身還沒講,我們先講個公案給諸位聽,大家最喜歡聽公案了,所以先講個公案給大家聽。這個公案是什麼?就是《佛說太子須大拏經》,有
Thumbnail
布施 上果 下清 律師 法音宣流  2023/07/21 一切菩薩的位置當中,必定以「捨位」居在首先,所以最初就說明「捨心」。那麼講到這裡,我們「直解」這一段說過了。 這個經文本身還沒講,我們先講個公案給諸位聽,大家最喜歡聽公案了,所以先講個公案給大家聽。這個公案是什麼?就是《佛說太子須大拏經》,有
Thumbnail
飲食,人人總有不同的堅持,堅持可能在食材,在烹飪方式,在進食方法,在體質,在信仰,也或許是在自己獨特的喜好品味上。但當堅持碰上與生死攸關的選擇題時,該如何選擇呢?我到底該愛我堅持,還是愛我生命?! 《眾經撰雜譬喻》裡,曾敘述到一位廚師對這樣的選擇題,堅持了自己的態度,堅定不移到最後。在佛陀涅槃後的百
Thumbnail
飲食,人人總有不同的堅持,堅持可能在食材,在烹飪方式,在進食方法,在體質,在信仰,也或許是在自己獨特的喜好品味上。但當堅持碰上與生死攸關的選擇題時,該如何選擇呢?我到底該愛我堅持,還是愛我生命?! 《眾經撰雜譬喻》裡,曾敘述到一位廚師對這樣的選擇題,堅持了自己的態度,堅定不移到最後。在佛陀涅槃後的百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Thumbnail
原創–善戒法師(Sayalay Susila)–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無上調禦丈夫的意思是能調禦應被調禦的無上禦者。 佛陀於有情中屬最殊勝。佛陀之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是無有相等的、無敵對的,超越一切眾生。 正如佛陀說: 我實不見於天界,魔界...... 乃至天人眾可以同我的戒德一般圓滿。
Thumbnail
聞 ​ 選自《雜阿含》 有一天,佛住在王舍城,有一馴馬師村主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 佛問馴馬師:「調伏馬有幾種方法?」 馴馬師回答:「有三種,一種是用柔軟的方式,第二種是用強硬的方式,第三種是軟硬兼施的方法。」 佛再問:「假如這三種方法都沒辦法調伏這匹馬,又該如何呢?」 馴馬師回答:「那就只能將馬
Thumbnail
聞 ​ 選自《雜阿含》 有一天,佛住在王舍城,有一馴馬師村主向世尊問訊後,在一旁坐。 佛問馴馬師:「調伏馬有幾種方法?」 馴馬師回答:「有三種,一種是用柔軟的方式,第二種是用強硬的方式,第三種是軟硬兼施的方法。」 佛再問:「假如這三種方法都沒辦法調伏這匹馬,又該如何呢?」 馴馬師回答:「那就只能將馬
Thumbnail
佛菩薩的“平等”不等於“平權”! 無分別的平等不等同於無境界之平權! 唯一信奉;常極光淨土: 《南無本師阿彌陀佛》! 魔王波旬對佛陀說: 在末法時期,我將令我的徒子徒孫混入僧團,披你的袈裟,壞你的佛法(在佛寺院中爭權奪利)!佛陀黯然。佛陀告誡: <佛法不存在於寺裡、院裡?> 俗話說得好:《高手
Thumbnail
佛菩薩的“平等”不等於“平權”! 無分別的平等不等同於無境界之平權! 唯一信奉;常極光淨土: 《南無本師阿彌陀佛》! 魔王波旬對佛陀說: 在末法時期,我將令我的徒子徒孫混入僧團,披你的袈裟,壞你的佛法(在佛寺院中爭權奪利)!佛陀黯然。佛陀告誡: <佛法不存在於寺裡、院裡?> 俗話說得好:《高手
Thumbnail
原創 善戒法師 – 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 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Thumbnail
原創 善戒法師 – 收錄於《朝向幸福快樂之道》 善至 提及善至,先說善來。菩薩是佛陀還未成就正自覺時的稱呼,他輾轉輪迴,重複來到這個娑婆世界修習十波羅蜜,目的是為了證佛果及一切知智,幫助眾生解脫生死輪迴的痛苦。 十波羅密的修行道 追隨菩薩成佛的足跡,讓我們依照律藏以十波羅蜜的特相、作用、現起和近因
Thumbnail
素食的功德利益 古德云:「預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世人每遇到天災人禍,往往心中憤恨不平,怨天尤人,而不去深入的研究其中的道理及原因。人們應該知道,有果必有因,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感召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此乃真理也。
Thumbnail
素食的功德利益 古德云:「預知世上刀兵劫,但聽屠門夜半聲。」世人每遇到天災人禍,往往心中憤恨不平,怨天尤人,而不去深入的研究其中的道理及原因。人們應該知道,有果必有因,種善因得善果,造惡因必定感召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此乃真理也。
Thumbnail
以上和大家分享佛陀電視劇內的兩段故事,旨在說明甚麼是正命,如何用智慧去生活和施行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並非教條,而是能夠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如何做一個追尋解脫的人,同時也不違背自己應該要做到的義務與職責,慈悲並非迷信,真理並非愚癡,愛貫穿其中,慈悲是從愛中生出的智慧,與大家共勉!
Thumbnail
以上和大家分享佛陀電視劇內的兩段故事,旨在說明甚麼是正命,如何用智慧去生活和施行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教導並非教條,而是能夠實際運用在生活之中,如何做一個追尋解脫的人,同時也不違背自己應該要做到的義務與職責,慈悲並非迷信,真理並非愚癡,愛貫穿其中,慈悲是從愛中生出的智慧,與大家共勉!
Thumbnail
1. 阿闍世王一家的故事 2. 提婆達多與佛陀的故事 3. 佛滅後第一次結集
Thumbnail
1. 阿闍世王一家的故事 2. 提婆達多與佛陀的故事 3. 佛滅後第一次結集
Thumbnail
這位太子捨身餵餓虎,讓大家聽了可以明理,知法很感動的,若我們這個眼淚流不出來,你不會消苦的。那隻金毛野獸捨皮給國王,又忍痛施給那些螞蟻、蒼蠅,牠們跟他沾食的時候,他不敢動,他怕若動一下,那些螞蟻、蒼蠅都會死掉。 反觀,我們稍微被蚊子叮一下,就很不高興啊!啪的一掌下去。你看那時候,金毛獸的皮脱下來。
Thumbnail
這位太子捨身餵餓虎,讓大家聽了可以明理,知法很感動的,若我們這個眼淚流不出來,你不會消苦的。那隻金毛野獸捨皮給國王,又忍痛施給那些螞蟻、蒼蠅,牠們跟他沾食的時候,他不敢動,他怕若動一下,那些螞蟻、蒼蠅都會死掉。 反觀,我們稍微被蚊子叮一下,就很不高興啊!啪的一掌下去。你看那時候,金毛獸的皮脱下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