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會思考的人:我是萬物的載體,超越『我』的執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習慣以「我」來稱呼自己,彷彿這個「我」是獨立、永恆且不可變的。然而,當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我」只是物質、意識與記憶的暫時組合,最終都會隨著時間而消散。真正的本質,超越了「我」的概念。

無我

無我


「我」的構成:暫時聚合的身體、思想與記憶

  1. 我是由物質組成的
    我的身體來自天地間的元素,食物滋養了我的血肉,陽光提供能量,空氣讓我呼吸。當我死去,這些物質會回歸大地,成為其他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並非獨立的個體,而是宇宙能量流轉的一部分。
  2. 我的思想來自環境
    我所學習的一切知識、語言與思考方式,皆來自過去的經驗和文化。如果我出生在另一個時代、另一個國度,我的思想會完全不同。因此,我的思想並不屬於「我」,而是環境塑造的結果。
  3. 記憶是變動的,意識是流動的
    記憶會隨時間模糊甚至改變,今天我執著的一件事,明天可能就變得微不足道。而意識則像一條流動的河,不斷變化,沒有固定形態。如果「我」是由這些變動的事物組成,那麼真正的「我」又是什麼?

真正的「我」是什麼?

如果我們拋開「身體」、「思想」與「記憶」,還剩下什麼?

真正的「我」是承載一切的「空」,是純粹的覺知,是與宇宙合一的存在。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無我」與「空性」——萬物皆存在,卻無一物能被執著為「我」或「我的」。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就不再被自我的欲望、貪念與分別心束縛,而能真正體驗自由。

從「我」到「無我」的修行過程

  1. 初階:「我行善,我希望得到福報」
    • 這時仍然是有「我」的概念,行善是為了自身利益。
  2. 中階:「行善是對的,但不執著於回報」
    • 這時開始放下自我,但仍然意識到自己在行善。
  3. 高階:「無所求地行善,沒有『我』的概念」
    • 行善變成一種自然流露,不再有「我做了什麼」的執著,完全達到無私的境界。

「無我」= 真正的自由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我」時,內心便不再受傷害,也不會因為得失、讚譽或毀謗而起心動念。真正的功德,不是透過累積來計算,而是透過放下自我來實現。當「無我」達成時,行善便不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一種自然的展現,就像太陽發光、微風吹拂一樣,無須刻意,卻帶來溫暖與安定。

結論:我是載體,而非主人 我只是萬物流動的載體,承載著這個宇宙的變化。當我認知到這點,就能放下執著,不再被虛幻的「自我」束縛,從而活出真正的自在與圓滿。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釋迦牟尼佛曾說:「諸法無我,得涅槃樂。」—— 一切存在皆無固定不變的「我」,當我們看破「我」的執著,便能達到真正的平靜與喜樂。

真正的功德,不是透過累積來計算,而是透過放下自我來實現。當「無我」達成時,行善便不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一種自然的展現,就像太陽發光、微風吹拂一樣,無須刻意,卻帶來溫暖與安定。

當我們超越「我」的執著,是否就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相,回歸真正的自在與和諧?


avatar-img
9會員
303內容數
期望人們開發自己的思考,追尋引領自己的道路,這世上擁有荊棘或是美好,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來,如何有智慧地活著,為自己解答一切的困惑,是追求解脫的第一步,為什麼要追尋解脫?是因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因為有諸多的苦惱所以需要解脫之道,而解脫之道不在外人的教化,而在自我內心醒悟與追求,人心就如有一指南針,會指引你必須行走的道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天地學堂 的其他內容
佛陀的核心教義之一就是「我執」是痛苦的根源。而「我執」的本質,正是我們對「我的觀念」的執著——不論是對自我的認同、對世界的理解,還是對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信念,只要我們深信某種固定的觀點是「絕對真理」,就會陷入執著,進而帶來痛苦。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執著於「我的觀念」? 恐懼與不確定性
釋迦牟尼原始教義並未強調輪迴作為核心概念,而是關注「我執」如何導致痛苦。他教導人們透過觀察緣起,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達到解脫與涅槃。輪迴的觀念源於印度當時文化背景,但佛陀並未主張有不變的靈魂在輪迴,而是強調「因果相續」的概念。本篇文章將引導讀者理解佛陀的真正教義,破除誤解,回歸佛法的根本智慧。
本文探討農業有所謂的慣行農法,是指使用農藥及化肥在農田裡已經常態性的農業生產方式,而對應的教育是否也是成立?從9年國教到12年國教,原來已經成為行之有年常態性的教育,學生必須接受一貫性的內容,坐在教室裡吸收政府規定要教授的知識及邏輯?作者希望喚醒人們對於現在的教育進行反思,從自然出發.
你是否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還是被世界的規則操控,逐漸變成了生物機器人?日復一日的重複讓人麻木,夢境與現實的反覆揭示了人類被設計的侷限。宗教、政治、商業通過底層邏輯操控你的行為,讓你失去自主思考。只有拋棄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學會覺察與反思,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重拾屬於你的世界!
人類的一生都在尋找為什麼而活,這是一個無論時代或文化都深深刻在人性中的命題。從洞穴壁畫到現代哲學,從宗教經典到科幻小說,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人類心中。這種尋找不是偶然的,而是來自於人類的意識特質——我們不僅生活在世界中,還會反思自己的存在。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努力追求個人的成功、積累財富,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深深植入了競爭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人在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人類需求——愛,一種真正能夠聯結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若每一個人都能將愛帶入自己的行
佛陀的核心教義之一就是「我執」是痛苦的根源。而「我執」的本質,正是我們對「我的觀念」的執著——不論是對自我的認同、對世界的理解,還是對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信念,只要我們深信某種固定的觀點是「絕對真理」,就會陷入執著,進而帶來痛苦。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執著於「我的觀念」? 恐懼與不確定性
釋迦牟尼原始教義並未強調輪迴作為核心概念,而是關注「我執」如何導致痛苦。他教導人們透過觀察緣起,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達到解脫與涅槃。輪迴的觀念源於印度當時文化背景,但佛陀並未主張有不變的靈魂在輪迴,而是強調「因果相續」的概念。本篇文章將引導讀者理解佛陀的真正教義,破除誤解,回歸佛法的根本智慧。
本文探討農業有所謂的慣行農法,是指使用農藥及化肥在農田裡已經常態性的農業生產方式,而對應的教育是否也是成立?從9年國教到12年國教,原來已經成為行之有年常態性的教育,學生必須接受一貫性的內容,坐在教室裡吸收政府規定要教授的知識及邏輯?作者希望喚醒人們對於現在的教育進行反思,從自然出發.
你是否真正掌控自己的生活,還是被世界的規則操控,逐漸變成了生物機器人?日復一日的重複讓人麻木,夢境與現實的反覆揭示了人類被設計的侷限。宗教、政治、商業通過底層邏輯操控你的行為,讓你失去自主思考。只有拋棄一成不變的生活方式,學會覺察與反思,才能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重拾屬於你的世界!
人類的一生都在尋找為什麼而活,這是一個無論時代或文化都深深刻在人性中的命題。從洞穴壁畫到現代哲學,從宗教經典到科幻小說,這個問題始終縈繞在人類心中。這種尋找不是偶然的,而是來自於人類的意識特質——我們不僅生活在世界中,還會反思自己的存在。
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告知要努力追求個人的成功、積累財富,並在不斷變動的世界中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我們的文化、教育和價值觀深深植入了競爭和自我為中心的思想。這樣的生活方式使得許多人在追求個人目標的過程中忽略了更深層次的人類需求——愛,一種真正能夠聯結我們每一個人的力量。若每一個人都能將愛帶入自己的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我所臣服的不僅僅是命運,更是七情六慾,更是善與惡。它絕非一種執著,而是一種無盡的謙卑。我接受身而為人的罪,我接受它所帶來的罰則,也接受我近乎純粹的良善,並徹底接受它帶給我的果實。 我全然接受一場命中注定的邂逅,無論它導向的是苦難還是幸福,我也全然接受愛所帶來傷害,並不再否認愛不存在。
Thumbnail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關於存在、虛無和永恆痛苦的故事。也許你會覺得我的經歷很荒謬,我的想法很偏激。但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同樣的虛無,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視而不見。而我,選擇了直視這種虛無。這就是我的詛咒,也是我的覺醒。
Thumbnail
我是我是 I am that I am 🔆我就是『那自有永有的』(出3:14) 而我們也是 I am... 我正在使用該短語來表達自己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感。認識到這個我 'I '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經歷。是比我自己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無論是宇宙、人類還是上帝。
Thumbnail
當你身上所有的細胞都如此臨在,都能感覺到生命的律動,同時當你能夠時時刻刻都感覺生命是本體的喜悅時,那你可以說是從時間當中解脫了。從時間當中解脫意味著不再有從過去汲取身分認同,以及在未來尋找圓滿成就的心理需求。 它代表你能想像得到、最深遠的意識轉化。
我們存在世界裡,世界是我們的主體也是客體,超越這個世界,這世界才能與真我融為一體.這是人類內在得神性的自我要求.也是最終的生存目的.
Thumbnail
小我的誕生,是源自於人類心靈中的分裂,在其中,人的身份被分成兩個部分,稱之為“ 主詞的我” (I )和“ 受詞的我” (me )或是“ 受詞的我” (me )和“ 我自己” (myself)。 因此,每個小我都是精神分裂的,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 人格分裂” 。你和你自己的心理形象相生相依,這個心
Thumbnail
重新定義你內在的已知和未知,敞開心迎接生命之流,專注當下此刻, 你會與內在的神性連結,與較高意識連結, 你會安處於你之內,感到自由與合一。
Thumbnail
背景介紹,以下是我曾經的生命經歷,當時有寫下來,想透過現在,分享不太一樣的世界。 我感覺我原本不是屬於這具身體的,而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在靜觀之中,原本是無形無識,但後來被抓下來了,就變成有形體也有「自己」的意識。某種程度上,我很清楚知道這不是我,不過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還有我發現吧,所謂
Thumbnail
 「我」是誰?我可能是造出這整個世界的嗎?不可能。我不可能是那個超越了我想像跟認知的那個東西;但是如果我不是造出世界的,我怎麼能夠知道以及經驗那個真理?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怎麼知道的⋯⋯? 我有一種介於合一跟分裂的感覺。因為我不可能是神,我有何德何能會是祂?會是我不知道的東西?我有什麼能耐?我憑什
Thumbnail
身為一個小資女,一日之始在於起床。 每天早上起床,最先面對的就是被陽光曝曬的空間場景。 如何用既懶散又不失優雅的姿態完美的伸個懶腰後踮腳下床,著實是門學問。 重點不在於自己那一席披頭散髮,也不是因為打呵欠而扭曲的容顏。 而是在於陽光滲進空間的角度與濃度。 不能太多,直接曝曬像吸血鬼一樣花容
我所臣服的不僅僅是命運,更是七情六慾,更是善與惡。它絕非一種執著,而是一種無盡的謙卑。我接受身而為人的罪,我接受它所帶來的罰則,也接受我近乎純粹的良善,並徹底接受它帶給我的果實。 我全然接受一場命中注定的邂逅,無論它導向的是苦難還是幸福,我也全然接受愛所帶來傷害,並不再否認愛不存在。
Thumbnail
這就是我的故事,一個關於存在、虛無和永恆痛苦的故事。也許你會覺得我的經歷很荒謬,我的想法很偏激。但請記住,我們每個人都在面對著同樣的虛無,只是大多數人選擇了視而不見。而我,選擇了直視這種虛無。這就是我的詛咒,也是我的覺醒。
Thumbnail
我是我是 I am that I am 🔆我就是『那自有永有的』(出3:14) 而我們也是 I am... 我正在使用該短語來表達自己的自我意識和自我實現感。認識到這個我 'I '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擁有自己的思想、感受和經歷。是比我自己更大的事物的一部分,無論是宇宙、人類還是上帝。
Thumbnail
當你身上所有的細胞都如此臨在,都能感覺到生命的律動,同時當你能夠時時刻刻都感覺生命是本體的喜悅時,那你可以說是從時間當中解脫了。從時間當中解脫意味著不再有從過去汲取身分認同,以及在未來尋找圓滿成就的心理需求。 它代表你能想像得到、最深遠的意識轉化。
我們存在世界裡,世界是我們的主體也是客體,超越這個世界,這世界才能與真我融為一體.這是人類內在得神性的自我要求.也是最終的生存目的.
Thumbnail
小我的誕生,是源自於人類心靈中的分裂,在其中,人的身份被分成兩個部分,稱之為“ 主詞的我” (I )和“ 受詞的我” (me )或是“ 受詞的我” (me )和“ 我自己” (myself)。 因此,每個小我都是精神分裂的,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是“ 人格分裂” 。你和你自己的心理形象相生相依,這個心
Thumbnail
重新定義你內在的已知和未知,敞開心迎接生命之流,專注當下此刻, 你會與內在的神性連結,與較高意識連結, 你會安處於你之內,感到自由與合一。
Thumbnail
背景介紹,以下是我曾經的生命經歷,當時有寫下來,想透過現在,分享不太一樣的世界。 我感覺我原本不是屬於這具身體的,而是宇宙中的一份子,在靜觀之中,原本是無形無識,但後來被抓下來了,就變成有形體也有「自己」的意識。某種程度上,我很清楚知道這不是我,不過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還是不錯的。還有我發現吧,所謂
Thumbnail
 「我」是誰?我可能是造出這整個世界的嗎?不可能。我不可能是那個超越了我想像跟認知的那個東西;但是如果我不是造出世界的,我怎麼能夠知道以及經驗那個真理?我甚至不知道自己怎麼知道的⋯⋯? 我有一種介於合一跟分裂的感覺。因為我不可能是神,我有何德何能會是祂?會是我不知道的東西?我有什麼能耐?我憑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