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會思考的人:我是萬物的載體,超越『我』的執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我們習慣以「我」來稱呼自己,彷彿這個「我」是獨立、永恆且不可變的。然而,當我們深入思考,就會發現「我」只是物質、意識與記憶的暫時組合,最終都會隨著時間而消散。真正的本質,超越了「我」的概念。

無我

無我


「我」的構成:暫時聚合的身體、思想與記憶

  1. 我是由物質組成的
    我的身體來自天地間的元素,食物滋養了我的血肉,陽光提供能量,空氣讓我呼吸。當我死去,這些物質會回歸大地,成為其他生命的一部分。因此,我並非獨立的個體,而是宇宙能量流轉的一部分。
  2. 我的思想來自環境
    我所學習的一切知識、語言與思考方式,皆來自過去的經驗和文化。如果我出生在另一個時代、另一個國度,我的思想會完全不同。因此,我的思想並不屬於「我」,而是環境塑造的結果。
  3. 記憶是變動的,意識是流動的
    記憶會隨時間模糊甚至改變,今天我執著的一件事,明天可能就變得微不足道。而意識則像一條流動的河,不斷變化,沒有固定形態。如果「我」是由這些變動的事物組成,那麼真正的「我」又是什麼?

真正的「我」是什麼?

如果我們拋開「身體」、「思想」與「記憶」,還剩下什麼?

真正的「我」是承載一切的「空」,是純粹的覺知,是與宇宙合一的存在。這也就是佛法所說的「無我」與「空性」——萬物皆存在,卻無一物能被執著為「我」或「我的」。當我們明白這一點,就不再被自我的欲望、貪念與分別心束縛,而能真正體驗自由。

從「我」到「無我」的修行過程

  1. 初階:「我行善,我希望得到福報」
    • 這時仍然是有「我」的概念,行善是為了自身利益。
  2. 中階:「行善是對的,但不執著於回報」
    • 這時開始放下自我,但仍然意識到自己在行善。
  3. 高階:「無所求地行善,沒有『我』的概念」
    • 行善變成一種自然流露,不再有「我做了什麼」的執著,完全達到無私的境界。

「無我」= 真正的自由

當我們不再執著於「我」時,內心便不再受傷害,也不會因為得失、讚譽或毀謗而起心動念。真正的功德,不是透過累積來計算,而是透過放下自我來實現。當「無我」達成時,行善便不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一種自然的展現,就像太陽發光、微風吹拂一樣,無須刻意,卻帶來溫暖與安定。

結論:我是載體,而非主人 我只是萬物流動的載體,承載著這個宇宙的變化。當我認知到這點,就能放下執著,不再被虛幻的「自我」束縛,從而活出真正的自在與圓滿。

釋迦牟尼佛的教導:

釋迦牟尼佛曾說:「諸法無我,得涅槃樂。」—— 一切存在皆無固定不變的「我」,當我們看破「我」的執著,便能達到真正的平靜與喜樂。

真正的功德,不是透過累積來計算,而是透過放下自我來實現。當「無我」達成時,行善便不再是有意識的選擇,而是一種自然的展現,就像太陽發光、微風吹拂一樣,無須刻意,卻帶來溫暖與安定。

當我們超越「我」的執著,是否就能真正理解生命的真相,回歸真正的自在與和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學堂
12會員
311內容數
期望人們開發自己的思考,追尋引領自己的道路,這世上擁有荊棘或是美好,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來,如何有智慧地活著,為自己解答一切的困惑,是追求解脫的第一步,為什麼要追尋解脫?是因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因為有諸多的苦惱所以需要解脫之道,而解脫之道不在外人的教化,而在自我內心醒悟與追求,人心就如有一指南針,會指引你必須行走的道路。
天地學堂的其他內容
2025/04/28
本文探討作者與信仰之間的掙扎與反思,從全然信賴宗教到質疑教條,最終選擇誠實面對自我,走出一條屬於靈魂的信仰之路。
2025/04/28
本文探討作者與信仰之間的掙扎與反思,從全然信賴宗教到質疑教條,最終選擇誠實面對自我,走出一條屬於靈魂的信仰之路。
2025/04/21
當你感到迷惘,不妨重新審視人生方向。本文探討社會預設的成功道路,以及如何聆聽內在聲音,找回真正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4/21
當你感到迷惘,不妨重新審視人生方向。本文探討社會預設的成功道路,以及如何聆聽內在聲音,找回真正的自我。
Thumbnail
2025/04/15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生意義,鼓勵讀者勇敢面對內心質疑,並尋求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文章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陪伴讀者一起探索自我,找回對生命真諦的渴望。
Thumbnail
2025/04/15
這篇文章旨在探討人生意義,鼓勵讀者勇敢面對內心質疑,並尋求生命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文章並非提供標準答案,而是陪伴讀者一起探索自我,找回對生命真諦的渴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一切的存在」能夠持續下去,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但(一切的存在)沒有辦法「自己」存
Thumbnail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 故能成其私。 【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且久者, ➡「一切的存在」能夠持續下去,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但(一切的存在)沒有辦法「自己」存
Thumbnail
也都是"人本"的問題; 上天給了我們神志、思想、情感於種種知覺......在不同外在環境的相互反應時, 上天大德,又給了人有自己的絕對"自由意識", 如此形成了"眾生百態"的所謂"娑婆世界"! 在自然規律下,人本就是在"生、老、病、死"不變原則下,又在"上天大德-絕對自由意識"的個人智慧功力深淺下
Thumbnail
也都是"人本"的問題; 上天給了我們神志、思想、情感於種種知覺......在不同外在環境的相互反應時, 上天大德,又給了人有自己的絕對"自由意識", 如此形成了"眾生百態"的所謂"娑婆世界"! 在自然規律下,人本就是在"生、老、病、死"不變原則下,又在"上天大德-絕對自由意識"的個人智慧功力深淺下
Thumbnail
生命最大的奧義在於——讓「我」消失。 當你自在、當你放鬆時,「我」消失了;當你專注,當你融入時,「我」同樣消失了。當你不執著有一個有形有色的「我」在這裡,你才得以識見一體。 你說:「如果這個有形有色的不是我⋯那我是誰?」
Thumbnail
生命最大的奧義在於——讓「我」消失。 當你自在、當你放鬆時,「我」消失了;當你專注,當你融入時,「我」同樣消失了。當你不執著有一個有形有色的「我」在這裡,你才得以識見一體。 你說:「如果這個有形有色的不是我⋯那我是誰?」
Thumbnail
人類的知識要先貶義才能夠釋放出來。當人類願意走出知識的思維迷宮,並打開心門以純淨的靈魂來感受時,就會放棄偽知識,因為真知永遠不可能失落的。要冒的風險只是突破短視近利的領袖們誇誇而談的空泛意見,他們是群只執迷於眼前絢麗浮華,卻遺忘了森林及眾星辰樸實的人。
Thumbnail
人類的知識要先貶義才能夠釋放出來。當人類願意走出知識的思維迷宮,並打開心門以純淨的靈魂來感受時,就會放棄偽知識,因為真知永遠不可能失落的。要冒的風險只是突破短視近利的領袖們誇誇而談的空泛意見,他們是群只執迷於眼前絢麗浮華,卻遺忘了森林及眾星辰樸實的人。
Thumbnail
前些日子,看了一個哲學視頻,內容討論了生命意義,又使我回想起此題目。儘管通過一些超常的經驗,對世界不同層次的面貌有更多理解,但對於生而為人的客觀意義,也無確切可證的答案。 剛好那個時期,正研究著脈輪與易經的推演模型,便直覺可以據此推演出人存在的客觀意義,於是趁著散步時間,在腦裡演算了結果。
Thumbnail
前些日子,看了一個哲學視頻,內容討論了生命意義,又使我回想起此題目。儘管通過一些超常的經驗,對世界不同層次的面貌有更多理解,但對於生而為人的客觀意義,也無確切可證的答案。 剛好那個時期,正研究著脈輪與易經的推演模型,便直覺可以據此推演出人存在的客觀意義,於是趁著散步時間,在腦裡演算了結果。
Thumbnail
生命在初生之始,沒有「我」的概念,你不需要跟生命解釋「我」是什麼,他們天生就明白自己,但憑著覺知應對自然,不斷地演化及延續至今。直到人類走到這一步:他們運用語言、文字、圖像,建構出抽象的「概念」,以便溝通、生存,而這些抽象概念包含了——「我」。
Thumbnail
生命在初生之始,沒有「我」的概念,你不需要跟生命解釋「我」是什麼,他們天生就明白自己,但憑著覺知應對自然,不斷地演化及延續至今。直到人類走到這一步:他們運用語言、文字、圖像,建構出抽象的「概念」,以便溝通、生存,而這些抽象概念包含了——「我」。
Thumbnail
形下眼見為實之物,常也虛妄短暫不長久。 形上意識知覺之觀念,卻常堅若磐石永不離棄,那麼何者才為真呢? 放下捨棄實物較易,人卻常固守形上無實之知受而不自知,讓己陷入矛盾。 然,放下捨棄實物卻比放下捨棄形上反而來的不幸福,日子更難過,生命無法再往前,那麼何者才為真呢? 依此,應追求形下世人普羅之欲,抑或
Thumbnail
形下眼見為實之物,常也虛妄短暫不長久。 形上意識知覺之觀念,卻常堅若磐石永不離棄,那麼何者才為真呢? 放下捨棄實物較易,人卻常固守形上無實之知受而不自知,讓己陷入矛盾。 然,放下捨棄實物卻比放下捨棄形上反而來的不幸福,日子更難過,生命無法再往前,那麼何者才為真呢? 依此,應追求形下世人普羅之欲,抑或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