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痛苦的來源緣自於「我執」,所謂的我執就是我的觀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佛陀的核心教義之一就是「我執」是痛苦的根源。而「我執」的本質,正是我們對「我的觀念」的執著——不論是對自我的認同、對世界的理解,還是對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信念,只要我們深信某種固定的觀點是「絕對真理」,就會陷入執著,進而帶來痛苦。

我執

我執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執著於「我的觀念」?

  1. 恐懼與不確定性——人類天生害怕未知,因此總希望找到一個「確定」的答案,來讓自己安心。無論是來世的承諾、宇宙的起源,還是人生的意義,這些問題一旦有一個「固定答案」,人們就會產生依賴,甚至拒絕其他可能性。
  2. 社會與文化的影響——從小到大,我們被灌輸各種價值觀與信念,而這些信念一旦成為「自我認同」的一部分,我們就會強烈保護它,甚至對反對意見產生敵意。
  3. 權威的塑造——某些個人或組織利用人們對「真理」的渴望,創造出「唯一正確的信仰」或「絕對權威」,讓人們相信只有透過他們,才能獲得救贖或智慧,從而建立對他們的依賴。

然而,佛陀的智慧就在於,他從不強調「唯一的真理」,而是讓人們透過親身實踐去體悟。他不回答十四無記,不是因為他不知道,而是因為回答這些問題只會讓人更執著於「我的觀念」,而無法真正解脫。

那麼,如何超越「我執」呢?

佛教中的方法,是透過「觀察」和「覺察」來看破「我執」的假象:

  • 觀察自己的思想——當你認為「我就是這樣的人」「這個世界就是這樣運作的」時,試著問自己:「這是真的嗎?還是只是我的執著?」
  • 體驗變化的本質——無常法則告訴我們,世間萬物都在變化,如果一切都會改變,那麼「我」的觀念真的永恆不變嗎?
  • 放下對固定答案的執著——當你開始接受「真理不必來自權威,而是透過自身體悟」,你就不再需要透過「信仰」來維持自我,而是可以自在地面對未知。

如果痛苦來自「我執」,那麼解脫是否就是超越「我的觀念」呢?

你認為,人類有可能真正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超越痛苦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天地學堂
12會員
311內容數
期望人們開發自己的思考,追尋引領自己的道路,這世上擁有荊棘或是美好,一切都是自己吸引而來,如何有智慧地活著,為自己解答一切的困惑,是追求解脫的第一步,為什麼要追尋解脫?是因為世間有諸多的苦惱,因為有諸多的苦惱所以需要解脫之道,而解脫之道不在外人的教化,而在自我內心醒悟與追求,人心就如有一指南針,會指引你必須行走的道路。
天地學堂的其他內容
2025/02/10
自古以來,人類從自然崇拜轉向創造神祇,試圖透過信仰解釋世界。然而,這些「人造的神」並非永恆存在,而是隨著歷史與文化的演變而誕生、塑形、甚至消逝。東方神祇依賴香火祭祀,西方神則以信仰與愛為養分,這些現象揭示了神祇的能量來源於人類的信念。本文帶領讀者重新審視神祇的來源與信仰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2/10
自古以來,人類從自然崇拜轉向創造神祇,試圖透過信仰解釋世界。然而,這些「人造的神」並非永恆存在,而是隨著歷史與文化的演變而誕生、塑形、甚至消逝。東方神祇依賴香火祭祀,西方神則以信仰與愛為養分,這些現象揭示了神祇的能量來源於人類的信念。本文帶領讀者重新審視神祇的來源與信仰的真相。
Thumbnail
2025/02/03
「我」是由身體、思想與記憶暫時組成的載體,終將隨時間變化與消散。我們身體來自自然,思想受環境影響,記憶非恆定,這些都無法構成真正的「我」。唯有放下對「我」的執著,才能超越生死得失,回歸真正的自在與圓滿。正如釋迦牟尼所說:「諸法無我,是名涅槃。」當我們明白無我之理,才能真正解脫,達到無私的智慧與慈悲。
Thumbnail
2025/02/03
「我」是由身體、思想與記憶暫時組成的載體,終將隨時間變化與消散。我們身體來自自然,思想受環境影響,記憶非恆定,這些都無法構成真正的「我」。唯有放下對「我」的執著,才能超越生死得失,回歸真正的自在與圓滿。正如釋迦牟尼所說:「諸法無我,是名涅槃。」當我們明白無我之理,才能真正解脫,達到無私的智慧與慈悲。
Thumbnail
2025/01/31
釋迦牟尼原始教義並未強調輪迴作為核心概念,而是關注「我執」如何導致痛苦。他教導人們透過觀察緣起,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達到解脫與涅槃。輪迴的觀念源於印度當時文化背景,但佛陀並未主張有不變的靈魂在輪迴,而是強調「因果相續」的概念。本篇文章將引導讀者理解佛陀的真正教義,破除誤解,回歸佛法的根本智慧。
Thumbnail
2025/01/31
釋迦牟尼原始教義並未強調輪迴作為核心概念,而是關注「我執」如何導致痛苦。他教導人們透過觀察緣起,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達到解脫與涅槃。輪迴的觀念源於印度當時文化背景,但佛陀並未主張有不變的靈魂在輪迴,而是強調「因果相續」的概念。本篇文章將引導讀者理解佛陀的真正教義,破除誤解,回歸佛法的根本智慧。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佛陀的核心教義之一就是「我執」是痛苦的根源。而「我執」的本質,正是我們對「我的觀念」的執著——不論是對自我的認同、對世界的理解,還是對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信念,只要我們深信某種固定的觀點是「絕對真理」,就會陷入執著,進而帶來痛苦。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執著於「我的觀念」? 恐懼與不確定性
Thumbnail
佛陀的核心教義之一就是「我執」是痛苦的根源。而「我執」的本質,正是我們對「我的觀念」的執著——不論是對自我的認同、對世界的理解,還是對宗教、哲學、甚至科學的信念,只要我們深信某種固定的觀點是「絕對真理」,就會陷入執著,進而帶來痛苦。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執著於「我的觀念」? 恐懼與不確定性
Thumbnail
釋迦牟尼原始教義並未強調輪迴作為核心概念,而是關注「我執」如何導致痛苦。他教導人們透過觀察緣起,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達到解脫與涅槃。輪迴的觀念源於印度當時文化背景,但佛陀並未主張有不變的靈魂在輪迴,而是強調「因果相續」的概念。本篇文章將引導讀者理解佛陀的真正教義,破除誤解,回歸佛法的根本智慧。
Thumbnail
釋迦牟尼原始教義並未強調輪迴作為核心概念,而是關注「我執」如何導致痛苦。他教導人們透過觀察緣起,放下對「自我」的執著,從而達到解脫與涅槃。輪迴的觀念源於印度當時文化背景,但佛陀並未主張有不變的靈魂在輪迴,而是強調「因果相續」的概念。本篇文章將引導讀者理解佛陀的真正教義,破除誤解,回歸佛法的根本智慧。
Thumbnail
「我執」在佛教用語裡,指的是眾生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自我的心態,它既是苦惱的來源,也是矛盾信念的產物。 簡單來說,你所體驗到的知見,是你透過所有不合理的濾鏡而詮釋出來的世界,那些濾鏡,便是由你心中所抱持的錯誤信念,而妄造出來的。 世界是以你想要的模樣來呈現,是你自己決定了自己想看到的事物。
Thumbnail
「我執」在佛教用語裡,指的是眾生執著有一個真實存在自我的心態,它既是苦惱的來源,也是矛盾信念的產物。 簡單來說,你所體驗到的知見,是你透過所有不合理的濾鏡而詮釋出來的世界,那些濾鏡,便是由你心中所抱持的錯誤信念,而妄造出來的。 世界是以你想要的模樣來呈現,是你自己決定了自己想看到的事物。
Thumbnail
……佛陀師父在《學佛》一書裡,在法音當中,講了很多關於護法的問題,……」我的成長與過去曾是灰暗且迷惘,直至遇到正法才逐漸有了方向。未學佛前對生活的諸多怨念與徬徨,學佛後慢慢轉變,這一路來只有感恩,感恩過去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因這些經歷促使我對學佛的心更加堅定。感恩 諸佛菩薩的指引,感恩師父的教導,……
Thumbnail
……佛陀師父在《學佛》一書裡,在法音當中,講了很多關於護法的問題,……」我的成長與過去曾是灰暗且迷惘,直至遇到正法才逐漸有了方向。未學佛前對生活的諸多怨念與徬徨,學佛後慢慢轉變,這一路來只有感恩,感恩過去經歷的一切好與壞,因這些經歷促使我對學佛的心更加堅定。感恩 諸佛菩薩的指引,感恩師父的教導,……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佛陀不廢話是一本由諾亞.羅舍塔所著,楓樹林出版社於2022年出版之極簡佛法入門問答書。   這是一部很適合輕鬆閱讀的佛教入門書,是西方作者所述,因此在語調與論述上並沒有想像中以華人視角在處理牽涉宗教思想時會出現的道德勸說。而是用非常理性的將佛陀的思想以學派的理論介紹方式傳達給讀者。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六祖壇經精選》:「多尊重其他的人,而提供自己的智慧,我們關懷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關懷的時候就要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自己的知能、技能來關懷人。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其他的人,這個樣子的話,大概跟這個原則不相違背;否則的話,可能就是我執。因為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聖嚴法師經典講座-六祖壇經精選》:「多尊重其他的人,而提供自己的智慧,我們關懷所有的人,尊重所有的人,關懷的時候就要用我們的智慧,用我們自己的知能、技能來關懷人。同時,我們也要尊重其他的人,這個樣子的話,大概跟這個原則不相違背;否則的話,可能就是我執。因為就是堅持自己的意見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Thumbnail
良因法師隨緣法談 良因曰: 希望「得」,是我們的習慣。 未學佛前,希望「得」到名、利, 學佛後希望「得」到福報、智慧。 如果失去覺照,雖然學佛、修行了,但是我們的心態, 仍然只是過去習氣的的相續,本質上沒有多大改變。 這樣的一直向外追求,向外期盼「得」到什麼, 剛開始,我們還做不到捨下我、法二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