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爛的人|只有自己能拯救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結論是唉我很喜歡,但我也覺得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切割成14段,扣掉序和跋總共有十二章,電影敘述也像是書一樣有很大量的旁白,稍微的有點太多了,但我個人是還能接受。

我很喜歡電影剛開頭短短幾分鐘,女主就放棄醫學系,因為她感興趣的是形而上的思想,甚至說外科就像木工一樣,於是她去唸心理學,然後又覺得自己對攝影有興趣轉而去唸攝影然後在書店打工還學貸。

短短的幾分鐘就奠基了她對於自己人生是有選擇權的,並且她足夠聰明也足夠漂亮,想要的幾乎都能得到。

但同時間,她也彰顯了一個現代年輕人共有的問題——「清楚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但似乎永遠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

手機讓人幾乎能掌握整個世界的資訊,每個生活中的問題似乎都能找到解答,於是我們試圖在人生中也找到正確解答。

對的人,對的事,對的快樂。

這些難道不是新型態的童話故事嗎?

她和艾克索的開始是快速的,在艾克索對著她說那一大串他們不該再見面的理由的時候我就在想他完全就已經說完他們的結局了,他的確非常善於觀察和分析。

第一章藉由很多片段凸顯兩個人的問題和橫在中間的年齡與性別差異,藉由她去見艾克索的已婚朋友,帶出即將30歲的女性在日常派對中面對的那些問題,職業考量、生育考量,在搞清楚自己之前,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時間是能留給自己的。

什麼是愛情?

我非常非常喜歡「偷情」這一章。就像在採訪中導演所說他們沒有做任何錯事,但每一步都錯了。愛情是忠於唯一一人,那於其他人做到什麼樣的地步算是出軌?

他們做了很多親密的行為,挑戰著「偷情」的界線,在人來人往的房間裡分享自己的秘密、將菸吐進對方的口中,甚至是分享上廁所的時刻,那一種親密性甚至超越真實的性。

可能也很多人會因為這段不喜歡這部電影,認為這是在合理化自己的出軌行為,忽略受害者什麼之類的。

但我某方面同樣認為愛情論述在這世界上的確擁有非常高的地位,但它真的不可被質疑嗎?

當然基於道德我很清楚愛情是一種承諾,但我始終質疑愛情的本真性,愛情的偉大之處在於什麼?難道不是人類假裝自己能忠貞不渝嗎?

看完這部電影還只談表層的渣男渣女真的太無聊了。

從第一章的其他人到自己的家,電影慢慢的往茱莉的內在走,父親的毫不在乎顯然對她造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影響,像是面對問題時的慣性逃避,渴求一個「父輩」的認同之類的。

不過我很喜歡茱莉對自己女性親屬的追溯中,和家人相比她的30歲是多麽的失敗,沒有家庭、沒有孩子,甚至沒有完成什麼自我實踐。

不過她提到了某一個祖先在婚姻中忍受沒有愛情的人生,就想到就究竟是先有愛情還是先有婚姻?婚姻和愛情什麼時候是必須綁在一起的?

婚姻一直都是社會契約,是小孩長大成人離開家庭建立新的家庭的第一步,是社會中最小的團體,它和愛情有關,但真的也可以完全無關。

Wrong timing

艾克索在講弗洛伊德的時候我真的笑出來,女主角在放空也很好笑。雖然知道艾克索不是個壞人,但看到有人聊天時這樣拼命講理論我還是很想笑。還有後面的「我愛你,但我不愛你。」這句話真的太拉岡太錯愛了。

有和消失的情人節很像的暫停梗,但內涵又完全不一樣,明明是更具爭議性的「出軌」但為什麼我更喜歡這部,主要是因為兩個角色都具有能動性,消失裡女主基本上喪失了能動性。這部在拍茱莉和艾文基本上排除出軌這件事,根本就是一部純粹的愛情電影,像沒在唱歌lalaland(兩個人的結局也很像。)

分手的橋段我很喜歡,先是摔破罐子的互相攻擊,用最糟的話語指向對方,然後是沈默,然後是再次靠向彼此,一方試圖安慰,一方試圖慰留。

艾克索定義每件事,每個感覺,但茱莉不是,她只是感受然後憑著感受去做,她受夠了待在陰影裡,她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卻仍然無法回答艾克索的「你要什麼?」

用快速的鏡頭轉換跟敘述帶過艾文和前女友,手法還滿有趣的,大概就是在補足艾文這個人的立體感,我個人覺得可有可無,但作為上一章痛苦分手的過渡還滿好的。

茱莉的魔幻馬戲團

看到魔幻蕈菇就想到Bill burr在最新的特輯上談到吃下之後感到最深的孤獨,就是他童年的那種感受。在這部電影裡茱莉面對父親忽略的恨以及她內心的恐懼,前者也許就是她一直沒法認可自己、接納自己的根源,後者則其實應該是女性共有的對懷孕、老去、喪失性吸引力的焦慮。

女性最大痛苦在於渴望做自己,但同時間「生兒育女」仍然是社會對於女性的期待,成為了母親又該如何做自己?特別是生兒育女這件事是有「期限」的,於是每一部電影、戲劇都在拍30歲女人的轉折,但針對30歲男人的討論卻不多。(除非他是文藝產業的30歲男人)

創作自由和冒犯他人

我非常喜歡艾克索在電台上跟女主持人的爭執,不過同時間我也在想女主對他來說的親近性是不是作為創作者、藝術家他對於混亂的嚮往與渴望,另外也有對於年輕世代的差異。但這可能有點遠,畢竟他真正是怎麽想的,在他的語言之中實在很難去貼近。

不過我覺得他們兩人的對話很有趣,在這個人人都能說話的時代裡,似乎站在自己的立場不願意聆聽他人,創作究竟與作者能不能脫鉤?我覺得有部分能,但也有部分無法卸責。

我沒有想說什麼創作自由跟冒犯他人的邊界,我想說的是「正名」這件事,妓女成為性工作者,外勞成為移工,這些詞彙的轉變當然很重要,但是同一句話裡改變了這個詞就真的改變了內涵的偏見與歧視嗎?

你是好人。

艾克索罹患癌症進入醫院,茱莉懷孕去醫院找他,我滿喜歡他們的談話的,坦然面對過往,艾克索對於茱莉而言是擁有解答的人,但艾克索坦承了他其實也有擔憂,他只是認為該平復茱莉的焦慮所有那麼說,兩個人都沒有哭也沒有什麼情不自禁的二度出軌,就是在進行非常誠實的對話,所以他的「你真的是個好人。」才那麼的有說服力。

也是在這一段好像才終於看見艾克索害怕被時代拋下的一點痕跡,但我在想那段關於物質的話感覺是導演想說的,不過我個人還滿喜歡那一段分析的。從前人喜歡手中的物品——錄音帶、DVD、書本,看得見摸得到的物質,但現在一切都虛擬化了,於是人幾乎失去了觸覺的回饋,所觸及的僅是一片平板。

我也很喜歡他說的回顧過去,是因為他沒有未來,在時代的巨輪下,人的迷茫似乎並沒有減輕反而加劇了,無法定位自己的漂泊感是整個世代共有的憂愁,也是幾盡無解的問題。

最後和艾文分開的篇幅幾乎沒有拍出來,也可能是茱莉更聚焦於自己身上,而不是外在的人了,所以一切都圍繞在她自身。她過去在艾克索身上尋求答案,在艾文身上尋求自由,但她開始理解自己的人生始終是自己的事。

我對最後的結尾沒有非常明白,但大概是她接受自己的選擇,看見艾文和女演員的小家庭,並沒有感到難過或是後悔,而是一種坦然。

世界上最爛的人

我一直在想這部電影的名稱,但後來想到的是在生命中或許會推開很多人,對很多人生氣,但通常最後會讓人覺得「啊我真的爛透了。」的時刻,反而是意識到他們所說的話雖然傷人,但沒說錯的時候。我在想,茱莉當時對艾克索的憤恨不平也許也有一部分來自這吧。

就像她對艾文生氣時,是因為艾文說在文章中看見她的影子,就像艾克索否定創作與自身的連結性一樣,他們雖然是不一樣的人,但在理解彼此創作本身就是在某種程度與彼此相似吧。

我看完這部電影第一個想到的是文批教授說「如果只以直觀的單一層面來分析電影就太無聊了。」我之前一直覺得還好吧,很多電影就真的也沒啥好說的,但這部看完我是真的覺得很有趣很好看,如果純粹道德批判女主角就太可惜了。

我會說這部電影有他的受眾,但應該沒有到很廣。畢竟女主是一個非常有餘裕的人,她有很多選擇,很多人愛她,但她依然不快樂。

正是因為整個世界幾乎都對她溫柔以待,她的焦躁與徬徨、甚至憤怒是沒有源頭的,一切都是形而上的情緒,沒辦法在形而下的世界找到解答。

電影基本上對於故事中提到的所有問題都沒有答案,甚至這部電影依舊沒有繞開mansplaining,或者說這是他的主軸之一。只不過他的有趣之處就在於導演應該挺清楚自己在幹嘛的,畢竟他一開始就告訴你什麼是男性說教了,少數在片中有解答的事。

是有缺點但瑕不掩瑜的好作品,而且挪威真的很漂亮,看完想去挪威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路過的人8的沙龍
4會員
18內容數
看看電影,說說話
路過的人8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3/28
秘密會議很好看,特別是帶著這是教廷版Mean girl片的期待去看的時候,懸疑片突然變喜劇片
Thumbnail
2025/03/28
秘密會議很好看,特別是帶著這是教廷版Mean girl片的期待去看的時候,懸疑片突然變喜劇片
Thumbnail
2024/03/24
2024/03/24
2023/04/11
整部片被十字架和聖母像包圍,但十字架完全不是救贖,一次一次的十字架是窗框隔離、束縛了房子裡的人,也束縛了整個村莊的人。聖母像和女妖的外貌相似,站在主幹道上俯視所有人,是聖母又或者是女妖?暴力和死亡一直都在小小的島上環繞
2023/04/11
整部片被十字架和聖母像包圍,但十字架完全不是救贖,一次一次的十字架是窗框隔離、束縛了房子裡的人,也束縛了整個村莊的人。聖母像和女妖的外貌相似,站在主幹道上俯視所有人,是聖母又或者是女妖?暴力和死亡一直都在小小的島上環繞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故事至此,觀影的人或許回想起了自己曾經荒唐的青春年少,明白了原來,那些故事的開頭跟結尾,都只是一個決定與另一個決定碰撞的機率總和,沒有分辨對與錯的必要。
Thumbnail
故事至此,觀影的人或許回想起了自己曾經荒唐的青春年少,明白了原來,那些故事的開頭跟結尾,都只是一個決定與另一個決定碰撞的機率總和,沒有分辨對與錯的必要。
Thumbnail
《世界上最爛的人》整體氛圍不至於抑鬱,倒是忠實闡述了新生代的迷惘。在電影中,自由並不璀璨,反而碎裂又毫無方向。甚至到了最後一幕,獨自一人回到公寓的茱莉都可能還沒有找到人生意義。
Thumbnail
《世界上最爛的人》整體氛圍不至於抑鬱,倒是忠實闡述了新生代的迷惘。在電影中,自由並不璀璨,反而碎裂又毫無方向。甚至到了最後一幕,獨自一人回到公寓的茱莉都可能還沒有找到人生意義。
Thumbnail
看完後被整部電影的「誠實」驚豔,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消化掉這股情緒。《世界上最爛的人》對即將邁向三十歲的自己提供另外一種價值觀。人生一直在流動,我可能會花費一輩子進行探索,但也無妨,因為人生沒有非黑即白的最好與最糟。
Thumbnail
看完後被整部電影的「誠實」驚豔,我用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消化掉這股情緒。《世界上最爛的人》對即將邁向三十歲的自己提供另外一種價值觀。人生一直在流動,我可能會花費一輩子進行探索,但也無妨,因為人生沒有非黑即白的最好與最糟。
Thumbnail
結論是唉我很喜歡,但我也覺得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切割成14段,扣掉序和跋總共有十二章,電影敘述也像是書一樣有很大量的旁白,稍微的有點太多了,但我個人是還能接受。 短短的幾分鐘就奠基了她對於自己人生是有選擇權的,並且她足夠聰明也足夠漂亮,想要的幾乎都能得到,但她不快樂。
Thumbnail
結論是唉我很喜歡,但我也覺得應該不是每個人都會喜歡這部電影。 電影切割成14段,扣掉序和跋總共有十二章,電影敘述也像是書一樣有很大量的旁白,稍微的有點太多了,但我個人是還能接受。 短短的幾分鐘就奠基了她對於自己人生是有選擇權的,並且她足夠聰明也足夠漂亮,想要的幾乎都能得到,但她不快樂。
Thumbnail
20歲,是即將搭上人生重要列車的年紀,過去能讓父母、成績為自己安排,可一旦踏入社會,就不斷地要自己「做選擇」。
Thumbnail
20歲,是即將搭上人生重要列車的年紀,過去能讓父母、成績為自己安排,可一旦踏入社會,就不斷地要自己「做選擇」。
Thumbnail
或許就像榮格的精神分析所指出的「情結」問題,茱莉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帶有讓人費解的自毀傾向,其實是為了避開心靈的陳年傷疤不得不採取的迂迴手段。而茱莉的情結由來不一定完全歸因於父愛在成長過程的缺席,還可能指向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她避開的不僅是個人歷史的創傷,而是被整個社會進程淘汰的價值觀。
Thumbnail
或許就像榮格的精神分析所指出的「情結」問題,茱莉的行為模式之所以帶有讓人費解的自毀傾向,其實是為了避開心靈的陳年傷疤不得不採取的迂迴手段。而茱莉的情結由來不一定完全歸因於父愛在成長過程的缺席,還可能指向集體無意識的原型;她避開的不僅是個人歷史的創傷,而是被整個社會進程淘汰的價值觀。
Thumbnail
其實我們誰不像她?大學想過要轉系、長大想著要換工作轉換跑道、這個人真的是對的人嗎我還愛他嗎?我要的到底是什麼?還是我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有時想學音樂想學第二外語想學投資想學行銷什麼都來一點但到底是什麼? 她只是敢於把我們腦中猶豫的岔路,直接走過去。 我們跟她的差別只在,我們在忍耐跟妥協過生活而已。
Thumbnail
其實我們誰不像她?大學想過要轉系、長大想著要換工作轉換跑道、這個人真的是對的人嗎我還愛他嗎?我要的到底是什麼?還是我只知道自己不要什麼?有時想學音樂想學第二外語想學投資想學行銷什麼都來一點但到底是什麼? 她只是敢於把我們腦中猶豫的岔路,直接走過去。 我們跟她的差別只在,我們在忍耐跟妥協過生活而已。
Thumbnail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的覺醒,我們將懂得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價值,達到自我實現。 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想清楚,我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往前走。 —《世界上最爛的人》台詞 懵懂代表,那些反覆無常的內心 我覺得我像是我自己生活的旁觀者,像是我人生中的配角。 —《世界上最爛的人》台詞 兩個男人
Thumbnail
有人說二十一世紀是人類的覺醒,我們將懂得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活出自己的價值,達到自我實現。 我感覺自己從來沒有想清楚,我就這樣糊裡糊塗地往前走。 —《世界上最爛的人》台詞 懵懂代表,那些反覆無常的內心 我覺得我像是我自己生活的旁觀者,像是我人生中的配角。 —《世界上最爛的人》台詞 兩個男人
Thumbnail
茱莉的愛雖然真摯,卻未必就如社會期待的純粹,與其說癡迷於某個人,不如說陶醉於安全的臂彎中。所謂愛情、親密,之於茱莉,同時是抹除不安的路徑:無人陪伴的孤寂、喪失自我的疏離,甚至是被父親拋棄導致的自我否定。相似榮格強調的,進入一段關係,讓人彌補內在的創傷與空洞。
Thumbnail
茱莉的愛雖然真摯,卻未必就如社會期待的純粹,與其說癡迷於某個人,不如說陶醉於安全的臂彎中。所謂愛情、親密,之於茱莉,同時是抹除不安的路徑:無人陪伴的孤寂、喪失自我的疏離,甚至是被父親拋棄導致的自我否定。相似榮格強調的,進入一段關係,讓人彌補內在的創傷與空洞。
Thumbnail
  在網路世代,訊息通達使生活更加瞬息萬變,眾多的可能使初步的成功與嚮往達成後,感到好像不是那麼適合自己,或者無法往前,於是我們放棄過去的努力,做了別的選擇。然而,無論選擇了什麼,舉目四顧,彷彿永遠有更好的──只有不適合是確定的,但怎樣就是「最好」?什麼又是「適合」?
Thumbnail
  在網路世代,訊息通達使生活更加瞬息萬變,眾多的可能使初步的成功與嚮往達成後,感到好像不是那麼適合自己,或者無法往前,於是我們放棄過去的努力,做了別的選擇。然而,無論選擇了什麼,舉目四顧,彷彿永遠有更好的──只有不適合是確定的,但怎樣就是「最好」?什麼又是「適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