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內容要點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簡述:
孟子為戰國時期的儒家代表人物。《魚我所欲也》一篇講及人面對掙扎,需要作出選擇時該考慮的準則。
溫習重點:
  • 在兩難情況下,人會捨生取義。
  • 人人也有行道之心,是與生俱來的。
  • 喪失本心的人會因為利益而捨棄道德。
內容分析:
﹙一﹚孟子的選擇:捨生取義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先提出一個需要作出選擇的情景。在二擇其一的情況下,孟子選擇熊掌而放棄魚。由此引申,當生命和義只能二擇其一時,會選擇義而放棄生命。孟子沒有闡明選擇的原則,但從其類比可以估計,他是以價值的角度作取捨。當提及捨生取義的時候,我們可以回想〈論仁〉所記「有殺身以成仁」,是相同的意思。
﹙二﹚一般人的選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孟子指出一般人的取捨原則也是基於價值。若有些東西比生命更有價值,就絕不苟且偷生;同樣,若有些東西比死亡更令人討厭,就寧願死亡也不避開那些東西。
若情況相反又如何呢?假若想要的東西比不上生命,人就會千方百計保存生命;同樣,若人厭惡死亡多於其他東西,人就會用盡方法避開那些東西。
因此,有些人有生存的方法卻不使用,有避開禍患的方法卻不行,就是因為有些東西比生命更重要、比死亡更厭惡。
﹙三﹚賢者與一般人的選擇不同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每個人都能按事物的價值高低作出選擇,如此,為何有些人會選擇魚?有些人會選擇熊掌?孟子指出,賢者能夠作出最合適的判斷,並非有甚麼特別方法或智慧異於常人,乃是能夠保存本心。把「道」記在心上,就不容易被眼前的事物或周圍環境影響判斷。換句話說,每個人也能成為聖人,即孟子的名言:「人皆可以為堯舜」。
﹙四﹚人與生俱來便有道德心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要證明「人皆可以為堯舜」,必須指出每個人都有道德之心,而且是與生俱來的。孟子以一個極端的例子說明,人在生死關頭,需要食物賴以生存。但不論是一般的過路人或是貧賤的乞丐,不會接受那受呼喝、受侮辱而得的食物。由此可見,不論是甚麼身份、階層的人,心中仍有些價值比起生命更重要。
﹙五﹚喪失本心的人為利益而捨棄道德
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如果每個人都有道德心,為何並不是人人都捨生取義?在孟子的時代,亦有些人為了高官厚祿,不顧所作所為是否符合禮。這些人又是為了甚麼呢?高官厚祿是為了有更華麗、龐大的居所?是為了得到更多人的服侍?是為了獲得窮人的感激?孟子指出,這些人從前寧死不屈,今天居然為了這些目的而改變了與生俱來的價值觀,是失去本心。這些行為是應該停止的。
思考:
1. 孟子認為人面對兩難時,該憑甚麼原則來作出選擇?
2. 在一般情況下,人為甚麼不會捨棄生命?在甚麼情況下,人才會捨棄生命?
3. 一般人和賢德的人在作出選擇時有甚麼不同?
4. 孟子如何論證人與生俱來就擁有捨生取義之心?
5. 為何有些人會因為利益而放棄自己一直堅守的價值?
avatar-img
4會員
7內容數
隨心遊玩、隨心學習、隨心分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Tony Kwo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逍遙遊》是莊子的名篇。莊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主張順應自然。本文節錄的部份主要講及莊子「轉換角度」及「無用之用」的主張。
簡述: 《論仁、論孝、論君子》的內容是選輯自《論語》一書,是孔子的門人和後學的記錄。此文提及「仁」、「孝」或「君子」的涵義。
《逍遙遊》是莊子的名篇。莊子是戰國時期的思想家,主張順應自然。本文節錄的部份主要講及莊子「轉換角度」及「無用之用」的主張。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不不不,這不是孔子的教法。德政絕不是要百姓都得做仁人君子,而是主事者必須有德,由此理出嘉惠百姓的德政。先養而後教。先滿足飽食暖衣的基本需求,再談其他更高層次的追求,讓人活得更像一個人!(釋人生守則的「德」)
慧根與「會跟」一樣重要﹗這裡的會跟,以跟到「實力者/非指權力者」解釋。 《孟母三遷》(希望是耳熟能詳的故事)裡,孟子的母親為了他,到處搬家—或許就是今日「文教區」是熱門的房地產熱點的起源?﹗目的就是希望他有優質健康的成長環境。剛開始這個故事只是讓我心存懷疑,真是如此嗎?畢竟我是個從小就和「問題
這則故事值得我們反省:年少比丘這樣思惟:如果為了自己活命,緊抓著浮板或救生圈,雖然可以避免沈入海底;但如果不遵守佛陀的教導,將永遠沉沒在生死輪迴的大海中,雖然沒有沈入一般的大海,但卻沈沒於生死輪迴的大海中了!當我們面臨生死關頭的時候,請問我們自己又是如何選擇呢?
Thumbnail
經由解析老子與其著作《道德經》的來源與發展,發現自己擁有在不同外太空、水,以及空氣裡,都有實現最好給予的能力,而這樣子可以實現永恆美好的能力,也已經說明人類的天賦。
Thumbnail
本文將透過《論語》和《孟子告子上》等文獻,探討儒家思想對生死觀的影響,提出孔子對生死觀的沉思。儒家思想主張「不談鬼神」和「生與死的隔絕」,並強調「殺身成仁」以及「捨生取義」的觀點,對古代中國百姓產生重大影響。現代人的生死觀仍受儒家思想影響,值得大家深入研究。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中,我們經常面臨道義和利益之間的衝突。這篇文章以孔子的哲學觀點來探討社會問題,並強調道義的重要性。文章提到了食安問題、中配入籍問題、社福機構問題以及社工職責的相關議題。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闡述,作者呼籲人們應該多向道義這邊靠一點,以建立更好的社會。
Thumbnail
這段話是《道德經》最末一章,藴涵了三層辯證關係:一是得與失。二是公與私。三是人與己。且聽我道來。
Thumbnail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裡仁第四)。  惡,怎麼;終食之間,一頓飯的時間。造次,倉促危急時。『不以其道』應當是『不處也』和『
Thumbnail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八佾第三)。  孔子說:『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對待禮呢?一個人如果沒有仁愛,他會怎麼運用樂呢?』言外之意,就是沒有仁愛,就不會守禮,就不會正確選用樂曲。   按孔子對仁的理解,仁是人性中的愛,『樊遲問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