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的那句~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人生有什麼可以舉起的 ? 是生命,然而生命是一段過程,走過便隨之放下。

對大多數的人而言,放下其實不容易;社經地位的名利、日常情感的喜怒,意識感官的聲色,飲食體驗的滋味,還有心境精神的掛慮,這五件事對長壽的人而言是很難散去的。換言之,名利、喜怒、聲色、滋味、神慮都是應該經歷過的同時就應該放下的。這是唐朝醫師孫思邈的養生記載,並且提到「寡欲故靜」,靜則能排除「五難」,人自然長壽。

慢悠悠地閱讀人生沒什麼不可放下:弘一大師的人生智慧 ( 弘一大師原典 ; 宋默整理 )時,腦子閃過叔本華的那句~人雖然能夠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想著,之所以需要放下,是否因為不能再要了,再要...也許就是起貪心,有了貪念。

書中,弘一大師進一步提出「有主則虛」,「有主」就是有目的,目的是要長壽的話,反而要心無一物(頁189) 「不為外物所動為之靜,不為外物所實為之虛」。因此,當我們做到靜的時候,則需要用另一種東西(物質)來填充我們的內心,否則,心無一物,必如無根之萍,隨波遊蕩。佛家用語常見般若指的就是終極智慧,指的是靜思。弘一大師出世為僧,需有智慧地割捨身為人的七情六慾,於禪定時悟道,因此處於心無一物之境。

 頁249,提到莊子德充符中的一句話「有人之形,無人之情」,被引用來做為靜的時候於內心中的物質。我參閱了逍遙之樂傅佩榮談《莊子》(頁131),認為依整篇文章來閱讀比較能完整詮釋作者想表達而力有未逮之處。莊子說的無情,並非沒有七情六慾,而是不讓這七情六慾「內傷其身」,也就是說不讓七情六慾傷害到自己的天性。

一般人遇事或過坎時常常會說,放不下的都是枷鎖,離不開的都是牢籠。想想,套上枷鎖,關進牢籠的人生著實令人頭皮發麻,所以還是放下捨離比較養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eryl's Notes 雪柔的閱讀筆記
61會員
216內容數
我很喜歡《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也喜歡《孟子·盡心篇下》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喜歡讀著讀著而茅塞頓開的時候,那種究竟的快樂。
2025/02/16
辦公室裡一直存放著一瓶得自朋友致贈的紅酒,據懂酒的同事說,這是瓶好酒。送人 ? 該送給誰呢?還是夜晚來襲喝它暖身,應付今年的冷氣團 ?......春節假期長達9天。在人潮尚未湧出的小年夜午後,我們選擇在高雄亞灣區逛了逛。
Thumbnail
2025/02/16
辦公室裡一直存放著一瓶得自朋友致贈的紅酒,據懂酒的同事說,這是瓶好酒。送人 ? 該送給誰呢?還是夜晚來襲喝它暖身,應付今年的冷氣團 ?......春節假期長達9天。在人潮尚未湧出的小年夜午後,我們選擇在高雄亞灣區逛了逛。
Thumbnail
2024/11/24
每當我探索「 時間 」的所有相關議題時,我總是習慣從物理學研究的結果去思考哲學問題。學說有門派,能夠被廣泛接受的就成為我們的生活常識,而被踢館成功的,就會漸漸被人遺忘。隨著新世代的研究成果,我們得以從不同視角看見事物的本質,這當中也包含「 時間」。
Thumbnail
2024/11/24
每當我探索「 時間 」的所有相關議題時,我總是習慣從物理學研究的結果去思考哲學問題。學說有門派,能夠被廣泛接受的就成為我們的生活常識,而被踢館成功的,就會漸漸被人遺忘。隨著新世代的研究成果,我們得以從不同視角看見事物的本質,這當中也包含「 時間」。
Thumbnail
2024/10/26
將這些問題和解決方案之間的緊張關係用「毀滅之馬」和「希望之馬」的競賽來譬喻,兩隻馬一直加速奔中,哪一隻搶先則成為......
Thumbnail
2024/10/26
將這些問題和解決方案之間的緊張關係用「毀滅之馬」和「希望之馬」的競賽來譬喻,兩隻馬一直加速奔中,哪一隻搶先則成為......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人命僅在呼吸間,一口氣提不上來就回去了,故生命要活得有意義。」   很多人總以為自己離死亡很遠,一生為名為利,但事實上,不論有多富有、有多大的權勢,也留不住生命。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可以花費大量的精力,不惜一切代價;而在佛法方面,却十分的吝惜自己的時間。等到了那一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人命僅在呼吸間,一口氣提不上來就回去了,故生命要活得有意義。」   很多人總以為自己離死亡很遠,一生為名為利,但事實上,不論有多富有、有多大的權勢,也留不住生命。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可以花費大量的精力,不惜一切代價;而在佛法方面,却十分的吝惜自己的時間。等到了那一
Thumbnail
不知道以前的時代生活跟職業需求是什麼?但一直覺得為什麼古人們可以在生活之餘,還能不斷對生命、對萬物有很深的體悟,放到現在變成比較像是有錢人的無病呻吟吧?然而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其實人需要的就是那麼多而已,透過閱讀可以讓自己慢慢去釐清,究竟有什麼才是需要重視的?有什麼想法是需要調整的?
Thumbnail
不知道以前的時代生活跟職業需求是什麼?但一直覺得為什麼古人們可以在生活之餘,還能不斷對生命、對萬物有很深的體悟,放到現在變成比較像是有錢人的無病呻吟吧?然而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其實人需要的就是那麼多而已,透過閱讀可以讓自己慢慢去釐清,究竟有什麼才是需要重視的?有什麼想法是需要調整的?
Thumbnail
想著,之所以需要放下,是否因為不能再要了,再要...也許就是起貪心,有了貪念。
Thumbnail
想著,之所以需要放下,是否因為不能再要了,再要...也許就是起貪心,有了貪念。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觀德於忍,觀福於量;有道德,係看一個人的忍耐力多強;有福者,係看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心胸要寬大,心量放大、不要執著、要看開,不要去執著一些事物相,靜坐可幫助對事物相看得清楚,待人處事較不會發脾氣;量大,福就大。」 「嚼得了菜根,百事可為;忍得
Thumbnail
以下為一位有緣人分享: 《阿伯的話─現場開示精華節錄》:「觀德於忍,觀福於量;有道德,係看一個人的忍耐力多強;有福者,係看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心胸要寬大,心量放大、不要執著、要看開,不要去執著一些事物相,靜坐可幫助對事物相看得清楚,待人處事較不會發脾氣;量大,福就大。」 「嚼得了菜根,百事可為;忍得
Thumbnail
講心法, 主要講"著相"與"心漏", 也是很實用的佛學知識, 著相,"著"音同"著魔"的著, 意思是執著住了某個相, 若你執著住了某種相, 就會被這種相給牽制住, 在宗教或法上也是許多人著相, 例如"著聖人相",你若認為只有聖人能講法, 那你便無法得到正知見, 你會不斷在眼前錯過真理, 因為
Thumbnail
講心法, 主要講"著相"與"心漏", 也是很實用的佛學知識, 著相,"著"音同"著魔"的著, 意思是執著住了某個相, 若你執著住了某種相, 就會被這種相給牽制住, 在宗教或法上也是許多人著相, 例如"著聖人相",你若認為只有聖人能講法, 那你便無法得到正知見, 你會不斷在眼前錯過真理, 因為
Thumbnail
024 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 作者: 傅佩榮 教授 Ⅰ 人生的真實與無奈 1 . 算命不如修養: 止謗莫如自修 2. 福與禍之間: 易經:天地無吉凶& 吉凶來自人類的慾望 3. 別相信算命: 從整體來看待自己的遭遇, 化解得失利害之心. 4. 人心的奇妙: 心如死灰, 心齋. 5. 從困境中覺悟:
Thumbnail
024 傅佩榮莊子經典五十講 作者: 傅佩榮 教授 Ⅰ 人生的真實與無奈 1 . 算命不如修養: 止謗莫如自修 2. 福與禍之間: 易經:天地無吉凶& 吉凶來自人類的慾望 3. 別相信算命: 從整體來看待自己的遭遇, 化解得失利害之心. 4. 人心的奇妙: 心如死灰, 心齋. 5. 從困境中覺悟:
Thumbnail
「放下」或「放棄」?(象山慶’22.11.29) 問:「放下」與「放棄」有什麼差別? 答:「放下」,是不執已見,以平等、開放的心去對待一切人事物。「放棄」,是摒棄、不要了。佛教是勸人放下(無明、貪愛)的自我,而學佛大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雖有時說「自修其行,勿管他人」,乃是奉勸學佛人,先攝心、致力於
Thumbnail
「放下」或「放棄」?(象山慶’22.11.29) 問:「放下」與「放棄」有什麼差別? 答:「放下」,是不執已見,以平等、開放的心去對待一切人事物。「放棄」,是摒棄、不要了。佛教是勸人放下(無明、貪愛)的自我,而學佛大悲心,去利益一切眾生;雖有時說「自修其行,勿管他人」,乃是奉勸學佛人,先攝心、致力於
Thumbnail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Thumbnail
空山不見人 但聞人語響 反景入深林 復照青苔上 專於物外 。專於相內 第七十二章「民不畏威,則大威至。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此。」 體不懼怕大能量的衝擊,則大能量即會來到。 正因爲不滿足,所以不滿足。 「厭」是指滿足。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