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情關係】關於跨國遠距離|我為何失敗

2022/11/2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This is falling in love in the cruelest way.
This is falling for you, and you're worlds away.
— 《Come back...Be Here》, Taylor Swift
「感情關係」的專題已經一年多未更。這段期間我在美國待了半年,開啟了一段堪稱轟烈的跨國戀情,而在9個月後(算是不出所料的)結束收尾。其實這個專題的文章多半是直接根據我自身的經驗,所以真的是最vulnerable的那種分享了。
#跨國遠距離:不只是時間空間上的遠
今天想要談的是遠距離、尤其是跨國的遠距離,對於談過這種跨國戀愛的我來說,台北高雄根本已經不算遠了(笑)。當時我們只在國外維持了三個月近距離(?),後面六個月都是遠距離,而我認為遠距離遠的不只是時間跟空間,而是心理上因為現實條件的不許可而產生的疏離感,讓兩個人難以互相連結。比如說時差,16小時正是日夜顛倒的無可奈何;比如說距離,超過10,000公里是隔著太平洋而阻擋著國境管制的無解難題。我們用盡了淚水在無盡的思念中試圖尋找解方,而當你發現哭泣沒有辦法改變任何現狀時,將自己的感覺麻痺是免於痛苦的毒藥,治得了一時、但救不了難以找回的那份喜歡。
另外一方面是語言的影響。這個問題是在我的case會發生的,因為對方不是中文使用者,所以我們的溝通不論傳訊息、打電話,基本上都是英文。其實我們兩個都已經算用起英文沒有障礙的人了,聊天一來一往也很順暢,在我們還待在同個地方的時候我從來不覺得語言是個問題,甚至覺得這樣很不錯,直接互相成為對方免費的Amazing Talker(XD)。然而,後來變成跨國的遠距離之後,我們再也沒有辦法藉由肢體語言或臉部表情輔助傳達意思,所有溝通最多也只能透過視訊,再加上一點點網路不穩通話品質差的delay,瞬間會覺得...如果我能不經思考、不用延遲,就能自然而然理解你的語言就好了。
#距離不變,但越來越遠的兩顆心
距離會讓人疏離是真的,就算在這個已經經過Covid的試煉而產生多樣數位工具的2022,談戀愛大概是唯一一件沒辦法完全被元宇宙給取代的事了。在上述的情況之下,我們像大多數的遠距情侶一樣,嘗試每天電話、視訊、互道早安晚安;但這終究不敵時差的考驗,他起床的時間我準備上床、他活躍的時候我在工作、我起床的時候總是他準備傍晚出門hang out的尷尬時刻。久而久之,每天連絡的rountine被各式各樣突發狀況給打破,破例變成尋常、堅持變成有空再說,而這一再說很常就是一兩週起跳。
另外則是現實的相去甚遠。我回到自己的國家拚命工作、不顧一切地努力在成為更好的自己的道路上,而與此同時他還在人生的上一個階段裡,奮力地玩樂與享受生活。沒有誰對誰錯,只有無法perfectly sync的兩種現實,我們每天面對與談論的事情相去甚遠而沒有共通性,有時總讓人覺得無法得到共鳴跟回應而降低了分享的頻率。缺少了一起討論跟適應差異的機會,我們越來越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交叉線漸變成平行線,交集點消失也是遲早的事。
#不吵架的危險平衡
這段缺乏面對面的聯繫來維持溫度的感情,倒也不會產生多大的紛爭、一切平平淡淡的,我本來還以此自豪,想說我們是不吵架的模範情侶吧。後來才發現,沒有吵架是因為我們的接觸甚少,根本沒有摩擦要怎麼走火?因為缺乏生活在一起的朝夕相處,也或許是對彼此的想像都還停留在熱戀期的粉紅泡泡濾鏡裡,接下來便分隔兩地,我們也很難去察覺到彼此現實上,此時此刻的個性、價值、習慣,就也無從發掘跟自己有極大不合的、值得議論的爭執點。聽起來很不錯,相安無事看似就是通往愛情長跑的大門,但事實是每一件小小的事情都只會一點一滴被累積在心裡,等待它滿溢而爆發。因為微不足道的事而提起爭端,對於跨國遠距離的我們來說溝通成本實在太高,所以我猜我們心裡都默默地有一個計分板,每一件小事都在計分板上記下了一筆,但這一筆不是一筆勾銷,而是沒有說出口的懷怨在心。
於是在正字畫滿的時刻,總有其中一人會先爆炸。吵架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我也不害怕吵架、甚至支持具建設性的吵架,但我認為跨國遠距離最難的,是要在重重溝通的阻礙之下,嘗試釐清對方的立場跟想法,如何精準地用不是自己的母語表達到位,確實是件連我自己都還在學習拿捏的事。除了語意上的模糊容易使人產生誤會,沒有辦法見面、和好,是我覺得最難克服的限制;見面三分情是真的,有些小小的紛爭可以用一個誠摯的眼神、一個溫暖的擁抱化為烏有,當人與人面對面時、還是忍不住會展現更大的包容跟釋出更多的善意,讓雙方都能更從容地針對事情解決問題。而在遠距離之下的我們,看到的永遠是那冰冷的螢幕、看著螢幕卻心不在焉:在螢幕之後的他/她是否也正在為這件事情苦惱著?他/她現在說出來的話是打從心底最真實的想法嗎?一則則跳出的訊息彷如刀割,斬斷的是心裡原本那份期待著見到對方的想望。
#「如果他現在就在我身邊就好了。」
這個想法不知道浮現在心裡幾百萬次了。開心的時候、難過的時候,失落的、低潮的、孤單的,到最後變成心如止水的、無關緊要的。期待著能夠再見的那天是一種信仰,但是能夠一直堅定不移的信著嗎?我只能以後見之明的角度說,缺少精神糧食的補給,這份扎根尚淺的信仰終究會在荒野中死於飢餓。
曾經幻想過千百種再見面的場景,可能會抱頭痛哭,還是深深擁吻?而這些是否足以成為懸崖勒馬的重要關鍵,挽救已經岌岌可危的半年不見?畢竟當時分開也是浮誇的像韓劇,SFO機場的十八相送跟過安檢時口罩被鼻涕淚水淹沒而被海關嗤笑的記憶猶新,但當這一切都無可避免的劃下句點時,再見面會如何、似乎也顯得不再重要。
#失敗是屬於這段的
這是我第一次談這樣的跨國遠距離戀愛,所以失敗(分手)也算是合乎預期;說來或許對對方也不公平,我們可能都成了彼此感情路上必須被犧牲才能真正學習的媒介吧。Bridges burned but I've also learned,不是說跨國遠距離或遠距離就一定不work,而是要用對方法找到成功的公式。失敗只限於我的初次實驗,不是你的、也不是以後的。如果再遇到遠距離甚或跨國遠距離的狀況,害怕、驚慌、擔憂仍然免不了,但可以確定的是我已經更能掌握其中相愛的訣竅。
所以其實前任真的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師吧(笑)(還沒看過我另外一篇文章關於前任的這邊請)。我一點也不後悔在國外無預警發生的這起美好意外,從起點是引人入勝的燦爛封面、到一路上高潮迭起的劇情穿插耐人尋味、最後童話翻至末頁闔上,才終於讀懂箇中寓意。不過我保證,同樣的故事,我不讀第二遍。

Thanks for your kind reading! Hope my words do warm your heart and deliver some insightful messages.
Lily
Lily
畢業於臺灣大學,畢業前在美國作夢了半年,現在是回歸現實的新鮮的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