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

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生理差異

內向者對多巴胺的敏感度較高,因此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刺激已足夠,也更傾向從事靜態活動得到平靜,相反的,外向者對多巴胺的傳導較遲緩,因此傾向尋求極端的刺激。

內向者的記憶偏長期記憶,優點有助於連結過往經驗,減少重蹈覆轍的可能,並理性的下判斷,但容易受失敗經驗影響,無法輕易做出決定,而長期記憶也表示資訊傳導較慢,所以常表現出「吞吞吐吐」的樣子,而外向者的記憶偏短期記憶,下決定或判斷多半憑藉當下感覺,不易受失敗經驗影響,形象表現也較「爽快」,但無法連結過去經驗,可能過於隨性或忘記習以為常的事,例如交往紀念日。

內向者的特質

作為內向者,我們應該了解並接受自己的特質,並使其得到發揮,內向者常見的特徵有:懂得察言觀色、重視事物的本質、不怕孤獨或孤單、謙虛、深思熟慮,以上特質可以發揮成優點也能變成缺點,端看如何運用。

內向者擅獨處,能獨立思考,可具備不易受外界動搖的高度獨立性,但要小心別讓自己變成「孤立」;也具備優秀的事前準備能力,能進行縝密的分析並進行規劃,但時常負面思考或對自我評價過低,過度分析可能演變成優柔寡斷,加上過往失敗的「長期記憶」影響,造成裹足不前、行動力低落;敏銳的觀察力、擅於察言觀色使內向者擁有找出問題的天賦,但需小心誤用產生「愛批判」的副作用,最糟的狀況則是將批判指向自己,因微小的差異指責自己,造成自尊心低落或過度完美主義;持久力也就是韌性,重視本質的內向者在達到目標前能夠抵抗誘惑,具有「延後滿足」的能力,能夠專注地朝目標邁進,是非常棒的優點,但小心過度忍耐又慣於獨自承受壓力會能量耗盡;貼心的內向者會時常顧慮他人的心情,討厭衝突、容易受他人傷害,因此如果沒有一個「愛自己」的強大內心便會經常受傷,或因無法照顧他人充滿罪惡感。

外向態度

內向者可透過學習外向態度及技巧增加幸福感,並改善人際關係,甚至能做到熟練地面對群眾演講等事,上述並非強迫自己成為外向者,而是學習能因應場合改變自己行為的技能,學習好好地表達內心、學會拒絕、學會閒聊、應付無禮之人、學會安慰他人與自己,而在面對這些場合時需時常覺察自己的內心及體力,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修復時間及場所。

書中介紹了內向者常見的特質、優點、困擾,優秀領導者,也為內向者提供了待人處事、團體生活至自我PR 的方法。

【讀墨電子書《不害怕週一的內向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Carol | 職涯諮詢師的沙龍
26會員
24內容數
2024/07/08
你覺得自己做過的工作很多,樣樣通卻樣樣鬆?你多才多藝,卻無法整合?單調的工作內容總是讓你無法忍受?懷疑自己終其一生能否找到天職? 別擔心!你可能是個「多重潛能者」!
Thumbnail
2024/07/08
你覺得自己做過的工作很多,樣樣通卻樣樣鬆?你多才多藝,卻無法整合?單調的工作內容總是讓你無法忍受?懷疑自己終其一生能否找到天職? 別擔心!你可能是個「多重潛能者」!
Thumbnail
2023/03/25
  好奇為什麼有人可以在高壓的工作或生活中仍能持續成長、展現成就,以前總覺得抗壓性指的是忍耐,但過度忍耐時常引發的是身心失衡,於是又轉往尋求紓壓方法,但又落入某種類似發洩壓力的循環,因此想透過此書了解在面對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時,大腦與壓力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Thumbnail
2023/03/25
  好奇為什麼有人可以在高壓的工作或生活中仍能持續成長、展現成就,以前總覺得抗壓性指的是忍耐,但過度忍耐時常引發的是身心失衡,於是又轉往尋求紓壓方法,但又落入某種類似發洩壓力的循環,因此想透過此書了解在面對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時,大腦與壓力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Thumbnail
2023/01/28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Thumbnail
2023/01/28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們在選擇職業時,通常會將自身性格特質列入考慮,自認內向不善交際的人可能會傾向選擇較不需要與人互動的工作,但是內向就等於不善交際嗎?都不能做需要跟人往來的工作嗎?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不用人際互動的職缺嗎?
Thumbnail
我們在選擇職業時,通常會將自身性格特質列入考慮,自認內向不善交際的人可能會傾向選擇較不需要與人互動的工作,但是內向就等於不善交際嗎?都不能做需要跟人往來的工作嗎?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不用人際互動的職缺嗎?
Thumbnail
在就業市場上外向性格的求職者似乎更具優勢,日常生活中活潑外向也帶給人善於社交、好相處的印象,這是由於工業化之後,都市的求職者及企業都面臨高度競爭,因此性格活潑、積極主動的人更有利於自我推銷及銷售商品,漸漸地社會產生「外向性壓力」,內向者卻成為一種負面標籤,然而內向者和外向者各有所長,職場分工應為互補
Thumbnail
在就業市場上外向性格的求職者似乎更具優勢,日常生活中活潑外向也帶給人善於社交、好相處的印象,這是由於工業化之後,都市的求職者及企業都面臨高度競爭,因此性格活潑、積極主動的人更有利於自我推銷及銷售商品,漸漸地社會產生「外向性壓力」,內向者卻成為一種負面標籤,然而內向者和外向者各有所長,職場分工應為互補
Thumbnail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Thumbnail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Thumbnail
什麼?內向還能有心裡學? 在介紹書中內容開始前,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一開始並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我會把書藉內容的「內向檢測」附在這裡,大概5~10分鐘內可以完成。 你是內向者或是外向者?或於兩者之間(連結) 這本來就是一個外向優勢的時代 在被世人認可的天才中有60%的人是內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
Thumbnail
什麼?內向還能有心裡學? 在介紹書中內容開始前,如果你也和我一樣一開始並不清楚自己的定位,我會把書藉內容的「內向檢測」附在這裡,大概5~10分鐘內可以完成。 你是內向者或是外向者?或於兩者之間(連結) 這本來就是一個外向優勢的時代 在被世人認可的天才中有60%的人是內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內向者需要花一些時間獨處來思考與省思,但人們都會渴望與人交流與相處,只是喜歡的形式不一樣。身為內向的另一半若能彼此養成一個默契,還是能達成雙方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的。
Thumbnail
內向者需要花一些時間獨處來思考與省思,但人們都會渴望與人交流與相處,只是喜歡的形式不一樣。身為內向的另一半若能彼此養成一個默契,還是能達成雙方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的。
Thumbnail
「內向」的人也有可能「多話」喔。有些內向的人活動力還蠻強的。判斷內向、外向的核心差異,在於「社交會累」。內向的人可以靠事先準備、瞭解在場的人的喜好、平日廣泛閱讀,讓自己侃侃而談。但內向的人,沒辦法像外向的人一樣,越多社交刺激越興奮、越有活力。社交場合後,還是要讓自己好好休息。
Thumbnail
「內向」的人也有可能「多話」喔。有些內向的人活動力還蠻強的。判斷內向、外向的核心差異,在於「社交會累」。內向的人可以靠事先準備、瞭解在場的人的喜好、平日廣泛閱讀,讓自己侃侃而談。但內向的人,沒辦法像外向的人一樣,越多社交刺激越興奮、越有活力。社交場合後,還是要讓自己好好休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