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生理差異
內向者對多巴胺的敏感度較高,因此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刺激已足夠,也更傾向從事靜態活動得到平靜,相反的,外向者對多巴胺的傳導較遲緩,因此傾向尋求極端的刺激。
內向者的記憶偏長期記憶,優點有助於連結過往經驗,減少重蹈覆轍的可能,並理性的下判斷,但容易受失敗經驗影響,無法輕易做出決定,而長期記憶也表示資訊傳導較慢,所以常表現出「吞吞吐吐」的樣子,而外向者的記憶偏短期記憶,下決定或判斷多半憑藉當下感覺,不易受失敗經驗影響,形象表現也較「爽快」,但無法連結過去經驗,可能過於隨性或忘記習以為常的事,例如交往紀念日。
內向者的特質
作為內向者,我們應該了解並接受自己的特質,並使其得到發揮,內向者常見的特徵有:懂得察言觀色、重視事物的本質、不怕孤獨或孤單、謙虛、深思熟慮,以上特質可以發揮成優點也能變成缺點,端看如何運用。
內向者擅獨處,能獨立思考,可具備不易受外界動搖的高度獨立性,但要小心別讓自己變成「孤立」;也具備優秀的事前準備能力,能進行縝密的分析並進行規劃,但時常負面思考或對自我評價過低,過度分析可能演變成優柔寡斷,加上過往失敗的「長期記憶」影響,造成裹足不前、行動力低落;敏銳的觀察力、擅於察言觀色使內向者擁有找出問題的天賦,但需小心誤用產生「愛批判」的副作用,最糟的狀況則是將批判指向自己,因微小的差異指責自己,造成自尊心低落或過度完美主義;持久力也就是韌性,重視本質的內向者在達到目標前能夠抵抗誘惑,具有「延後滿足」的能力,能夠專注地朝目標邁進,是非常棒的優點,但小心過度忍耐又慣於獨自承受壓力會能量耗盡;貼心的內向者會時常顧慮他人的心情,討厭衝突、容易受他人傷害,因此如果沒有一個「愛自己」的強大內心便會經常受傷,或因無法照顧他人充滿罪惡感。
外向態度
內向者可透過學習外向態度及技巧增加幸福感,並改善人際關係,甚至能做到熟練地面對群眾演講等事,上述並非強迫自己成為外向者,而是學習能因應場合改變自己行為的技能,學習好好地表達內心、學會拒絕、學會閒聊、應付無禮之人、學會安慰他人與自己,而在面對這些場合時需時常覺察自己的內心及體力,確保自己有足夠的修復時間及場所。
書中介紹了內向者常見的特質、優點、困擾,優秀領導者,也為內向者提供了待人處事、團體生活至自我PR 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