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Happy Stress 壓力是進化你大腦的「武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作者:青砥瑞人
  好奇為什麼有人可以在高壓的工作或生活中仍能持續成長、展現成就,以前總覺得抗壓性指的是忍耐,但過度忍耐時常引發的是身心失衡,於是又轉往尋求紓壓方法,但又落入某種類似發洩壓力的循環,因此想透過此書了解在面對新環境或學習新事物時,大腦與壓力機制到底是如何運作的。
在現代社會中有著充滿刺激的「外在世界」,無時無刻在奪取我們的專注力,因此作者建議我們需要學會覺察自身的「內在世界」,只有將專注力重新回到內在世界,才能夠持續成長並感受到幸福,練習尋找日常生活中的正向訊息,才能不被「負面偏見」牽著鼻子走。作者運用神經科學的知識說明大腦如何處理日常中的負面訊息及情緒記憶,並透過刻意練習記憶正面情緒及訊息,來獲得幸福感。
  「Use it or Lose it」是神經科學領域裡極為知名的一句話,大腦是由神經細胞和細胞突觸所組成,只要神經細胞持續使用,細胞突觸便會將神經細胞緊緊連結在一起,如果完全沒有使用,大腦便會以「神經修剪」的方式讓細胞突觸消失,以便節省能量,要讓腦中的迴路持續存在,就必須持續「使用」,在使用中,大腦也可能建構出新的細胞突觸,因此作者認為我們必須要訓練大腦察覺幸福感,重複訓練大腦建立正向樂觀的反應,形成記憶痕跡。
  書中將壓力分為負面壓力及正面壓力,負面壓力-帶給我們煩惱及痛苦,甚至引發憂鬱症、輕生的壓力;正面壓力:對我們的成長及幸福有所貢獻,能夠帶來幫助的壓力。
  無法確實覺察壓力反應的人,特別容易被負面壓力牽著鼻子走。擁有察覺壓力反應的能力,能夠鍛鍊警覺網路,一旦察覺壓力反應便能採取立即應變,大幅減少壓力對我們造成的負面影響。而所謂的應變機制便是指「恆定性」-當體內的平衡被壓力反應打亂時,大腦及身體能夠自動重新恢復平衡。從生物的角度來看,壓力系統是為了保護生命安全而存在,因此學會和壓力系統共存是必要的。

與壓力相處的三大前提

  1. 壓力也有好的一面。正因為我們需要壓力,所以壓力不會消失。
  2. 每個人所感受到的壓力反應都不盡相同。
  3. 好好認識及接納自己的壓力反應

關於壓力的三個專有名詞

  1. 壓力源:誘發壓力反應的訊息活刺激
  2. 壓力中介/壓力反應:發生在身體或大腦內部環境的變化現象。
  3. 壓力:當大腦和身體出現壓力反應,而我們也察覺了這個反應,把這個現象稱作壓力。

四種壓力源

  • 物理性-觸覺、視覺或聽覺所接受的,例如接觸、寒冷、疼痛的信號
  • 化學性-味覺或嗅覺
  • 生物性-發炎、感染或空腹等
前三項壓力源廣泛存在生活周遭,且往往佔據許多注意力,使我們無法集中精神,因此好好管理環境及身體狀態,有助於幫助自身成長及獲得幸福,畢竟應該沒有人能在長期噪音環境或身體不適的狀態下,有良好的學習效果或感到幸福,另一特徵是除非刺激太過強烈,否則大多會習慣化。
  • 心理性-往往來自恐懼、不安的過去經驗記憶,而非單純訊號輸入,在事件結束後可能會不時回想,因此很難習慣且可能被自己的大腦加油添醋而更加惡化。
  心理性壓力反應的肇因,是來自大腦的記憶及根據記憶推測的機能,又稱為「預測落差」或「期待落差」,當現實結果不如預期時,這個落差就會形成壓力反應的訊號,包含對自身表現的期待或在人際關係中付出所期望得到的回報,都有可能會產生期待落差,因而引發壓力反應,因此調整「期待值」也是避免負面壓力的方法之一。具體的做法是委託他人工作時,應事先溝通雙方的期待值,在詢問結果時稍微把自己的期待值降低,但要注意不該明顯表現出完全不期待的態度,以免弄巧成拙。
  書中也講述了許多消除減緩負面壓力的方式,例如繪畫、運動等等,並說明這些活動能夠幫助減壓的原理-主動進行稍有難度的運動、寫作、演奏樂器等活動,大腦和身體必須投入相當大的注意力,使大腦沒有餘裕思考不愉快的事。另外當察覺自己處在壓力之中,請將注意力放在目的之上,藉此排除過程中細微的壓力源。

創造正面壓力的思考法

  從大腦的成長原理出發,探討定型心態及成長心態。
  定型心態:擁有長年訓練的訊息處理方式,最佳的能源效率,一旦接收到陌生訊息或不同的大腦運作方式,便出現防衛機制,對陌生想法表現出敵對或逃避態度。
  成長心態:雖然同樣建立了穩固的神經迴路和良好的能量效率,但能夠對新的訊息產生學習的反應,我想這也就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吧。
  必須理解這世界上不會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期待他人的訊息處理方式與自己相同或他人遷就自己都是負面壓力形成的原因,書中建議將與他人的差異當成拓展腦中世界的養分,刻意且主動地找出「差異」,並貼上「獨特」的標籤,主動將此訊息轉化為正向的,就能避免下意識產生戒心或批評。
學習新事物時腦袋「昏昏沉沉」
  學習新事物或做不習慣的事時,大腦會基於節省能量而出現排斥反應,因此大腦會出現昏沉或特別疲累的感覺,因為大腦正在進行一場神經迴路的開通工程,如果想要獲得某種新能力、達成某些目標,便要克服這段過程,直到神經迴路順利開通且變得穩固,如同運動時感受到的肌肉痠痛,同時也可以用這樣的想法來鼓勵自己,獲得正面壓力的力量。
將目標與目的化為記憶痕跡
  設定明確的目標及目的,能夠減緩大腦對模糊事態的壓力反應,且必須要這些目標及目的深深烙印進大腦,提供並維持幹勁,許願之所以會成真,是因為當自己不斷在內心探求自己的目標時,它就會漸漸形成記憶痕跡,在腦中的預設模式網路操控朝自己的目標前進,因此實現的機會便自然提升,我想這可以視為吸引力法則或顯化的科學說法。而既使沒有明確的目的,作者依舊鼓勵我們遵從內在世界的訊號,只要有一點點感興趣,就可以一邊行動一邊尋找目的,或許可以獲得更廣泛的世界及驚人的成長。
  "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 同時受到激發的神經細胞會串聯在一起,是本書中不斷說明及使用的概念,可運用這個概念來建立訓練大腦以下四個面向。

能夠獲得正面壓力協助的四種腦

  過程主導腦—過程主導腦是指大腦記得過程價值的狀態,既使事情在過程中不順利也能以正向心態面對,從中獲得努力的幹勁。成功經驗留下強烈情緒記憶,形成結果主導腦帶來幹勁是必然的,但這樣的幹勁是很脆弱的,因為只要無法套用成功模式,就會讓人遭遇挫折,因此要培養過程主導腦必須將焦點放在情緒記憶較薄弱的過程,在享受成功的喜悅時,也要回想過程中發生的種種插曲,藉此培養過程主導腦,將過程的體驗和成果的正向體驗記憶串聯。
  彈性腦—指不受挫折的心,即使失敗了也能勇敢爬起來,培養彈性腦必須以俯瞰的角度檢視經驗,在成功經驗激發強烈正向情感時,「同時」回顧過程中的辛苦回憶,將成功經驗及成長感受串聯,如此過程中的痛苦回憶,就會被大腦視為成功及成長不可或缺的墊腳石。
  成長主導腦—一種試圖從各種經驗中尋求成長機會的大腦狀態,累積足夠多的成長經驗後,腦中的神經細胞物理性變化,能在心中建構起穩固且有憑有據的自信,形成追求成長的大腦。
  希望腦—「每個人剛開始的時候,抱持的都是沒有根據的自信」,懷抱著1%的可能性,持續地努力和嘗試。無根據的自信其實是在大腦進行過「風險評估」後,壓抑著風險伴隨不安及恐懼,內心不斷想像著實現理想的景象堅持下去。
  這本書其實讀起來略顯艱澀,因為有一些大腦及神經科學的專有名詞,這部分我大概都快速看過,但在講解壓力及大腦運作機制的部分還算淺顯易懂,對我來說算是用比較科學理論的角度來解釋「成長心態」的概念,會覺得整體是有科學依據的,而非心靈雞湯。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原子習慣的原理即是投入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在所做的每件事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將想要改進的事項的所有面向分解後,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奧地利的精神科醫師,在二十世紀初開創一套嶄新的心理學思想,一般稱為「阿德勒心理學」,倡導「個體心理學」,與佛洛伊德、榮格同為心理學三巨頭之一。
  原子習慣的原理即是投入所謂「微小增長的總和」——在所做的每件事當中找到微小的改善空間,將想要改進的事項的所有面向分解後,讓每個面向都改善百分之一,全部加起來就會得到可觀的成長。
面對肯定、讚賞與幸福,為什麼總是覺得「我不配」?
羞辱創傷指的是「複雜性創傷後壓力症候群」(CPTSD)的其中一種樣貌,為一連串創傷事件所造成,時間更為長期、具有持續性。 長期遭受一些貶低、壓抑人格特質或自我價值的手段對待,以至於對自我感受到羞恥、自己很糟糕、影響自尊等的創傷經驗,進而引發各種身心理的影響、生活適應不良或僵化的防衛機轉與生存策略。
你的大腦就像個缺乏安全感的兩歲小孩。 壓力是無可避免的,壓力或說壓力反應是個人安全和健康的起源,人體一切構造就是為了感受壓力,才能學習集中思緒,是為了保障安全和維持警覺,然而多數時候我們會選擇避開引發壓力的事物,表現出拖延傾向,或試圖忽略自己的感受,然後還是無法逃離壓力,因此要學會有效管理壓力。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Thumbnail
★19世紀的歐洲思想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 闡述不要為了賺錢,拚命工作而失去了重要人生的思想。
Thumbnail
書名: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麽?- 32個上班族增加自我籌碼的方法 作者:張國洋,姚詩豪  《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麽?》我一開始覺得這書我這年紀看似乎有點太晚了。我人生早已走進四零,職場沉浮近20年,現在來看這個有什麽用呢?但事實是我自己的狹隘思維阻斷了前進之路。 #平穩的生活才是最
Thumbnail
★高敏感特質,可以令我們更感知世界的一切,是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內容主題】 一、大腦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深層邊緣系統和前額葉如何調節情緒 二、改善大腦健康以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引言 現代社會步伐飛快,各種工作、家庭和人際關係的壓力層出不窮,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生活壓力。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嚴重影響到生活的質量。因此,學會有效管理壓力變得至關重要。  ##壓力的根源  壓力通常源自以下幾個方面: 1. **工作壓力*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壓力已成為許多人無法避免的一部分。無論是來自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還是個人成長的壓力,都可能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壓力的來源 工作壓力:現代職場的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常常成為許多人的主要壓力
Thumbnail
該來的終究還是來了 度過焦躁不安的一整周,學徒老人家我的不安感等比級數的襲來,自3/19寫了第一篇關於<巴克萊銀行:倉促撤退>的報告,看到市場上的機構法人有如大洪水、地震來臨前夕開始竄逃撤退。 海湖莊園協議 接著,在3/31與4/2兩天接著寫了川普與他的財經團隊在海湖莊園豪
Thumbnail
空單爆天量、技術指標超賣、情緒恐慌到極致:美股嘎空行情有機會啟動嗎? 重點摘要: 技術面極度超賣,反彈條件醞釀中,但尚未明確止穩 SPY 與 QQQ 的重要指標,如MACD、KDJ、RSI等指標進入極端超賣區,但尚未出現底部鈍化或明確反轉訊號,技術面仍屬空方主導。 連續出現跳空缺口,空方動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本書作者是一位美國擁有約二十五年經驗培訓個人及企業提升領導能力的講師。光看標題會以為是一本純粹的工具書,好像問出講師給的問題範例就能成為好領導。實際上作者花更多時間對讀者提問,幫助我們探索究竟「領導意味著什麼」。這個問題每個人都會有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背後也可能是每位領導行為背後的信念。與其說知
Thumbnail
★19世紀的歐洲思想家馬克思在《資本論》中, 闡述不要為了賺錢,拚命工作而失去了重要人生的思想。
Thumbnail
書名: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麽?- 32個上班族增加自我籌碼的方法 作者:張國洋,姚詩豪  《沒了名片,你還剩下什麽?》我一開始覺得這書我這年紀看似乎有點太晚了。我人生早已走進四零,職場沉浮近20年,現在來看這個有什麽用呢?但事實是我自己的狹隘思維阻斷了前進之路。 #平穩的生活才是最
Thumbnail
★高敏感特質,可以令我們更感知世界的一切,是美好的存在。
Thumbnail
【內容主題】 一、大腦與幸福感之間的關係:深層邊緣系統和前額葉如何調節情緒 二、改善大腦健康以提升幸福感的方法
Thumbnail
大腦也需要做伏地挺身 我們怎麼思考,就會怎麼感覺,頭腦可以說是通常情緒的入口。 我們能夠深度體驗生活,能夠創造性思考,能夠不斷學習新知,能夠讓人生中的一切充滿可能,都要歸功於大腦的運作。 然而,不知道你有沒有察覺到一件事,那就是:你的注意力變得渙散了,很難集中精神去做某件事。
Thumbnail
引言 現代社會步伐飛快,各種工作、家庭和人際關係的壓力層出不窮,我們每個人幾乎都會不同程度地感受到生活壓力。過度的壓力不僅會對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也會嚴重影響到生活的質量。因此,學會有效管理壓力變得至關重要。  ##壓力的根源  壓力通常源自以下幾個方面: 1. **工作壓力*
在現代社會的快節奏生活中,壓力已成為許多人無法避免的一部分。無論是來自工作、家庭、人際關係還是個人成長的壓力,都可能對我們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 壓力的來源 工作壓力:現代職場的競爭激烈,工作壓力常常成為許多人的主要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