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疫情已降為二級,各地逐步放寬防疫限制,但經歷過WFH的日子,許多人都習慣也適應了遠距交流,發現線上會議、線上課程的方便性後,實在無心回復到朝九晚五上班和匆忙往返通勤的日子。就像《商業周刊:遠距成交聖經》,疫情打斷人與人的連結,但強度需要與人接觸的房仲、保險、實體餐廳與美容SPA等行業,依然有人突破困境、逆勢成長,所以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
少了以往的交際會晤,也少了許多無謂餐敘,在家工作的我,顯得自在愜意,做起事來效率超高。省去了交通時間,一個會議換一個會議,一堂課程接一堂課程,各個視窗跳來跳去,毫無違和。一向不太習慣與人接觸的我,在這段期間,透過鏡頭跟外界聯繫,完全無需適應。沒錯!我就是個內向者。這周我們的主題在談內向者的特質與優勢。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我自認是內向者,雖然周邊友人都不置可否。透過今天分組討論及專業的心理諮商師夙敏老師解釋後,終於對內向者的定義有所釐清。其實網路上有內外向量表可以檢測,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找找。在此提供兩個,能自我檢測的線上網站給大家參考。整理師嘉鈴就直呼,自己是內向者代表!誠實面對自己,積極磨練口條,努力適應自在與人溝通,思考如何將此天性化為獨特優勢就好。
2010年當職業講師至今,每每上台前我依然緊張萬分,儘管專業武裝下讓大夥兒看不出來,但真實感受只有自己清楚。每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我也會異常拘謹;若是應邀參加聚會,也都會先處在角落,等熟識的朋友來打招呼。專司KOL培訓的艾斯也非常理解我的行為,他認為區分內向者最好的方法就是看他在陌生環境中如何自處?行為表現如何應對?
內向者不善言詞
內向者不太會說話,其實是個偏頗的標籤,但不愛說話倒是。外向者也不見得就相對善於言詞,有時可能只是很愛說話,甚至是容易得罪人。所以,不能以口才來分辨內外向者。言詞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
心理諮商師夙敏老師詮釋人格五大因素,都只是比例高低而已,其中有個因素叫「外向性」,指的是人際互動量的強度,也就是說,需求性高的就是外向;需求低的就是內向。兩者沒有對錯或好壞。
內向不等於害羞
也就是內向者可能不愛社交,但不代表他不會社交,或是有社交焦慮。不過,內向者多半會帶有目的性地去社交。可能是因為擔任的角色,或是工作使然。但不可諱言,內向者的獨立思考的確是比外向者來的好,因為外向者須不斷地向外擴張,容易分心。而內向者偏好獨處,易於整理思緒。
會議長志蘋老師開玩笑說,有些人若自視甚高,不想與人交際、八卦,或想為自己率直無理的對話做包裝,往往就說自己是「內向者」,這名詞似乎成了擋箭牌。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內向者滿腦子都是想法,但不見得會講出來。有人將「內向者」視為標籤給人亂貼,但每個人先天特質無論是外向或內向,再經過社會化的過程後,通常會在後天的環境或訓練下有所改變,只是本質不變而已。
香銘老師認為,面對問題有無數的解法,沒有任何解法是完美無缺的,凡事都是一體兩面,沒有好壞之分。而內向外向的標籤,其實無須外人賦予,當事人可自由選擇,勇敢抉擇後,也要勇敢承擔與接受。
天賦超能做自己
人們的先天學習管道有三:體覺、視覺、聽覺。
體視聽三種缺一不可,只是比例高低差異,而味覺、嗅覺則囊括在體覺中。淑鈞舉近日與老公的對話,才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吃出豆漿沒煮滾的生澀味;不是每個人都討厭紅蘿蔔、青椒的菜味。原來味覺、嗅覺等種種感覺,人人都有不一樣的敏銳度,它是天生的。
而艾斯則認為有的不見得是天賦,有時只是經驗,以他自身喝普洱茶為例,他能喝出茶有沒有農藥?這是因為味蕾被訓練過。曾經滄海難爲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就像有人吃過頂級牛排、現撈海鮮的滋味,自然就能分辨出等級優劣。
其實我覺得這兩種狀況都有可能發生。像我是天生聽覺、嗅覺靈敏,是能聽到一秒30影格中有幾格的聲音爆掉的人,昔日在電視台這樣的天賦讓我在節目製播監管上得心應手。也能提前聞到空氣中的濕氣,預測下雨的機率與時間,所以出外景出供差總是晴天寶寶。另一個後天訓練的例子則是發生在我表妹身上,當時才四五歲的她可以看天色就能知道時間,原因是她總愛坐在窗邊看著天空,再看幼稚園班裡牆上的時鐘等待爸媽來接,久而久之就擁有了這超能力。
內容行銷經營工具:電子報vs部落格
除討論內向者特質和味覺天賦外,也提及網路行銷的內容經營工具。其實無論是用何種工具或載體?重點應當放在內容,因為消費者需要的,你給她,那叫資訊;不需要的,那叫廣告。故不在於經營電子報或部落格的取捨,而是要考量內容的形式,是否符合目標受眾的需求?
以往電子報多為廣告垃圾信,且開信率偏低,已有好幾年式微。而部落格也因直播、短視頻等影音聲光和社群平台的排擠,在網路搜尋排名上漸趨弱勢。但隨著Facebook的觸及率日益低迷,有用資訊含量又極低,兩者漸漸又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在電子報經營上,有三大重點:
- 電子報內容產出
- 發信頻率
- 發送對象
若能長期穩定經營,累積出一群忠誠粉絲或會員,熟客經濟下的轉換變現,可謂之驚人。
至於以文字為基礎部落格,猶如公佈欄之變形,可置入關鍵字、超連結與影音,在搜尋條件上仍具有相當好的優勢。建議定期發表,如每周一次;分眾分標籤發送,不會因單一事件就發報,應做總結式的系統話報導。儘管部落格無法像短視頻般爆紅衝量,但長尾常銷的細水長流依舊。
所以還是回歸第一性原則,我們該用心思索的是,該準備怎樣的內容來傳遞給目標受眾?
除此兩者外,Linkin領英也是一個不錯的平台,串聯全球菁英。可在有限時間內,找到有用資訊,做有效的連結。值得大家花點時間摸索、經營。
本周書籍、戲劇分享
〈
我親愛的朋友〉講述老後生活,每件事情端看自己的面對心態。令人深省的劇情著實稍嫌沉重,反觀另一部〈
機智生活醫生〉,也是描寫老後生活,卻是以喜劇呈現。人生本來就有很多面貌,多元角度去看,就能有更寬廣的視野。
一句話本日心得
- 艾斯:區分內外向的定義。認同一切都是負責任的選擇。
- 云希:得知Linkin平台、商業周刊遠距成交、正念飲食。
- 絲絲:本周雖處休息狀態,仍進修網課。甩肉群滿月囉!49人。感動有人全家總動員,且貴在每天堅持。不斷地彼此鼓舞著。
- 嘉鈴:各行各業如何遠距成交?整理師業務轉型線上,可經營三方向:1.錄製基本整理技巧影片課程。2.線上同步課程。3.遠距引導,一對一家教指引家居整理技巧。
- 香銘:線上線下穿越者。對人事物充滿好奇,只要我願意,可以內向也可外向。全然接納自己、關愛自己,也能全然的獨處。
- 夙敏:無論外向內向,成為你想要的自己。是我們自己說的算,不需要別人來定義我們。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去為這一切勇敢的承擔與負責。
參與動腦分享的天使們
創益沙龍-動腦創新交流平台
短短一個半小時,進行人脈商機交流;數位工具教學;各產業經驗分享;及共同集思廣益協助彼此提升業績。在這紛亂的後疫年代,每周能在線上關心一下朋友,將自己閒置的資源透過交流的形式,進行活化或變現。大家取暖、取經驗、取資源,攜手前行!就是『創益沙龍-動腦創新交流平台』創立的初心。期待有你的加入!
謝謝你的收看!
若您喜歡這篇文章,請按「愛心」「收藏」或「FB轉分享」給我一點鼓勵!若有任何想法或建議,也歡迎在底下留言,或到臉書私訊與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