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我們對內向者的種種誤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前陣子有一部偶像劇「想見你」,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內向者的內心世界。

在這個主流是追求外向、表現的社會,內向特質相較不易被多數人理解,讓我驚訝的是編劇能想到將這一層面加入,將內向者的內心世界、生活辛苦的細微部分帶入劇情中,讓整齣劇探討的內容更充實。



與生俱來的人格特質? 後天塑造的人格特質?

個性是天生及後天養成的,但後天的影響可能更為深遠。

什麼因素會影響孩子成為內向者呢?

成長過程中較少可以對話的機會。

教養者管教方式較嚴肅,孩子不敢輕易表達內心想法。

每個都擁有外向及內向的一面,若生活環境較為單調或只有靜態的活動,孩子外向 特質就不易顯露出來。


raw-image

內向者都擁有的敏感特質?

內向常與敏感、害羞連結在一起,但這三個是不一樣的特質,很多內向者同時擁有敏感的特質,又或者說兩者是交互作用形成的。

內向者從小需要去吸收並消化他人言語評論,在這不友善的社會中尋求生存,善於觀察的能力,以及將他人的意思過度解讀等狀況,都會讓內向者察覺到很多細微的事。而敏感特質又容易讓人想得較多,內心有很多的感受,但不會一股腦兒的釋放出來。



讓人難以察覺的冷淡情感

內向者的個性大多較內斂、安靜,在團體中往往會給人疏遠感,但其實在親近的人面前,感到舒服、喜歡的狀況下也能像外向者表現出熱情的一面。大多狀況下,在一個適合的環境下,內向者也是會想要分享與表現的。

但若成長過程中因缺乏與他人的相處,如何與他人互動、表達情感這一部分就會顯得較弱,因為在生活中並無經驗教會他們如何與人建立關係。


選擇工作內容較少與人互動的元素?

有些內向者在挑選工作時,因工作中與人相處的挫敗感,往往會考慮需要較少溝通的工作性質,但大多內向者缺乏的是閒聊的技巧,不見得是表達的能力。

我們應該做的是順從自己的潛能及興趣,在屬於自己專業的部分才能有自信地侃侃而談,若非自己的領域,即使是外向者也會避開這份需要與人溝通的工作。


不愛說話的省話一族,比起擁有伴侶,更希望一個人?

內向者喜歡向內自我探索,比起表面了解一件事物,更希望能深入探討,因此在人群中總會希望能進行深入交流更甚於一言兩語閒聊帶過的話題。

內向者需要花一些時間在思考與省思,因此一天中有獨處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很更要。但人們都會渴望與人交流與相處,只是喜歡的形式不一樣,身為內向的另一半若能彼此養成一個默契,還是能達成雙方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SheepCloud 生活記事本的沙龍
14會員
27內容數
唯有當我們意識到反覆出現的情緒,療癒才會開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我們在選擇職業時,通常會將自身性格特質列入考慮,自認內向不善交際的人可能會傾向選擇較不需要與人互動的工作,但是內向就等於不善交際嗎?都不能做需要跟人往來的工作嗎?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不用人際互動的職缺嗎?
Thumbnail
我們在選擇職業時,通常會將自身性格特質列入考慮,自認內向不善交際的人可能會傾向選擇較不需要與人互動的工作,但是內向就等於不善交際嗎?都不能做需要跟人往來的工作嗎?這世界上有那麼多不用人際互動的職缺嗎?
Thumbnail
為什麼近幾年「外向者」與「內向者」逐漸成為話題?我們常用外向和內向區分個人性格,而內向又常被貼上不同標籤。內向者是不是泛指那些不擅於表達、有點害羞、不太說話的人?總覺得有些人難以親近,是不是也是內向者的特徵之一? 這裡是兩個內向者在這個外向至上的社會,分享一些身為內向者披荊斬棘的血淚經歷,探討關於生
Thumbnail
為什麼近幾年「外向者」與「內向者」逐漸成為話題?我們常用外向和內向區分個人性格,而內向又常被貼上不同標籤。內向者是不是泛指那些不擅於表達、有點害羞、不太說話的人?總覺得有些人難以親近,是不是也是內向者的特徵之一? 這裡是兩個內向者在這個外向至上的社會,分享一些身為內向者披荊斬棘的血淚經歷,探討關於生
Thumbnail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Thumbnail
作者安炫珍從韓國自古受儒家文化的內向社會轉變為受美國文化影響的外向社會談起,並從心理及生理機制說明內外向者的天生差異延伸出偏好的生活型態、人際關係表現等等。
Thumbnail
什麼是內向者? 內向有標準嗎? 網路上普遍認為外向者和內向者為 : 許多人會覺得內向者不善交談、沉默寡言、甚至有點負面的看法, 但,有這樣的特徵真的就是內向者嗎? 而你真的是內向者嗎? 以下是我對於內向者的看法 : 內向者可改變嗎? 相信各位多少都有遇過~ 「看對方是誰?」
Thumbnail
什麼是內向者? 內向有標準嗎? 網路上普遍認為外向者和內向者為 : 許多人會覺得內向者不善交談、沉默寡言、甚至有點負面的看法, 但,有這樣的特徵真的就是內向者嗎? 而你真的是內向者嗎? 以下是我對於內向者的看法 : 內向者可改變嗎? 相信各位多少都有遇過~ 「看對方是誰?」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你覺得自己是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內向不等於害羞;內向者不見得不善言詞;外向者不見得能言善道,因講話是種技巧,是訓練來的,跟內向外向無關,那是取決於邏輯思考力。每個人的天賦優勢不同,透過性格的認識,不是為了設限,而是讓我們更有彈性,能去做各種拿捏。全然去選擇與享受自由,但這個的背後就是承擔與負責。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一個內向人,我最常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放空,我的表情就像看著遠方,但我的心總是能翱翔到各地,身體與心靈似乎沒有辦法融合一樣,到了最近幾年很火紅的「脆弱的力量、高敏感是種天賦」以及影音平台上「內向者、高敏人、共感人」,我才知道原來我不孤單,也才更了解自己。
Thumbnail
  從小我就是一個內向人,我最常做的事情大概就是放空,我的表情就像看著遠方,但我的心總是能翱翔到各地,身體與心靈似乎沒有辦法融合一樣,到了最近幾年很火紅的「脆弱的力量、高敏感是種天賦」以及影音平台上「內向者、高敏人、共感人」,我才知道原來我不孤單,也才更了解自己。
Thumbnail
內向者需要花一些時間獨處來思考與省思,但人們都會渴望與人交流與相處,只是喜歡的形式不一樣。身為內向的另一半若能彼此養成一個默契,還是能達成雙方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的。
Thumbnail
內向者需要花一些時間獨處來思考與省思,但人們都會渴望與人交流與相處,只是喜歡的形式不一樣。身為內向的另一半若能彼此養成一個默契,還是能達成雙方都喜歡的生活方式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