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年事已高的婦人必須到醫院回診,但唯一的孩子卻仍在防疫旅館隔離。
這時,到底該怎麼辦才好呢?
於是,孩子叫了 Uber,請司機將母親接送至醫院。但,這位司機,除了有駕照,同時也具備照顧者執照。母親抵達醫院門口,前來迎接的是一台機器人,就在此時,機器人說話了:「媽! 你怎麼比預計晚到了 10 分鐘,我還擔心你怎麼了呢!」接著,母親就攙扶著機器人,兩「人」一起走進了醫院。
這不是廣告,也不是電影,更不是小說,而是發生在新加坡的真實故事。
後疫情時代,我們的生活依舊是被疫情綁架;疫情過後的世界,即使生活回歸常軌,但也不再和以往相同。
創新,卻能讓我們與病毒「共存」,不受隔離的限制。孩子仍然能協助母親前往醫院,更能陪同母親看診,甚至能即時掌握母親的病況。
高雄市青年局舉辦「國際青年論壇」,邀請多位傑出創業家,包括 ICRT 總經理白健文擔任論壇主題獎者,5% Design Action執行長楊振甫,Youtube 百萬訂閱創作者臺灣吧執行長蕭宇辰,創夏設計總監王斌鶴,流奶與蜜之地有機農場執行長社思偉,多野樂旅館創版人曾瑋琦等人,分享他們實踐夢想的人生故事,提供青年與各界翹楚交流對談的機會。期許能開啟青年們的創新力,解鎖青年力。
現場有上百名青年聽眾齊聚一堂,共譜未來美好藍圖。圖/高市青年局提供
我認為,創新,可以分為兩大類,【傳統產業的創新】和【與時俱進的創新】。
傳統產業的創新
ICRT,乘載著許多人的回憶。曾經是在臺外國人唯一能接收資訊的管道,也是在戒嚴時期還能夠提供真正新聞的新聞媒體,更是早期臺灣人想接觸英文最方便的媒介。
但,現在的你,還有在收聽嗎? 或是問,還有在收聽廣播嗎? Youtube、Podcast、Tik Tok 等,已成為現代人獲取資訊的主要管道,它們的資料更新快速、多元選擇性、吸睛聲光效果的優點,讓人們拋棄了廣播電台。
不過是否有想過,某一天,發生大型天災,網路收不到訊號時,我們還有什麼方法能夠獲取即時狀況呢? 答案就是廣播了! 這也是廣播無法被取代的地方。但,同樣的,電台也不能以此為藉口,不進行創新,讓聽眾持續流失。
因此,如何能在傳統上進行創新,即是 ICRT 所面臨的挑戰。
與時俱進的創新
5% Design Action執行長 楊振甫 拋出了幾個問題:
一、外送服務真的好嗎?
大家可能會覺得,當然好 !
忙碌的上班族增加了休息時間;居家隔離的人不用擔心三餐;懶得出門的人甚至可以整個禮拜不出門也不成問題。
不過,外送員的事故率持續攀升,楊振甫執行長甚至提到臺北柯文哲市長曾說,臺北每月多增加了 30 ~ 40 起外送員車禍。
因應時代的創新企業,帶來了許多正面影響,但負面的影響也是存在的。
二、計畫性汰舊
你家裡的燈泡可以亮多久呢? 可能是五年到十年。不過,你知道燈泡其實可以亮100年嗎?
一部西班牙的紀錄片《電燈泡的陰謀(The Light Bulb Conspiracy)》揭露了一個消費社會的核心秘密機制。
1924年,各國燈泡大廠在日內瓦組成企業聯盟,簽訂《太陽神計畫》(Phoebus cartel):控制產品在一定的期限之內壞掉,縮短壽命、創造消費需求。於是在這份壟斷合約下,燈泡壽命從2500小時,縮短至1000小時,整整少了一半以上。
一位名叫馬寇斯(Marcus)的美國人想把壞掉的印表機送修,但他去的每間店,老闆都告訴他買一台新的吧! 不但功能推陳出新,價錢還更便宜。馬寇斯覺得非常奇怪,因此想要知道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在經過一連串追查後,馬寇斯發現他的印表機之所以會故障,是因為印表機的主機板上嵌入了一個小小的計數器,當印表機列印到預設好的張數時,就會傳出錯誤的訊息,讓消費者以為印表機壞掉了。
當我們沉浸在購入創新產品的喜悅時,同時也掉進花錢活絡資本主義的圈套中。
創新必備的思維
創新的好與壞,端看切入的角度而定。而創新,須具備怎麼樣的特質呢?有什麼方法是我們可以遵循的嗎?
榜樣的重要性
臺灣吧執行長 蕭宇辰 說,成立頻道的起心動念是發現解釋臺灣歷史的影片非常少,因此開啟了學校教師以外的副業,且一直做到了正業。如今,頻道影片已成為中小學歷史教師的課堂輔佐教材,也讓人們有機會透過有趣影片,認識臺灣的背景故事。
執行長也提到 :
商業模式雖然不能複製,但,創新,可以先找個模仿對象,並一步一步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式。
例如,臺灣吧的模範是 CRASH COURSE,一個擁有千萬訂閱的外國教育頻道,但頻道一開始卻不是找老師來合作,而是找單口喜劇的表演者,也讓頻道用詼諧有趣但不失教育意義的亮點,打出漂亮的名聲。
認真享受生活
創夏設計總監 王斌鶴 則認為 :
在「美感」與「創新」兩個目標下,享受學習與工作的快樂,也享受痛苦與停滯,因為那是前進的信號!
而持續前進的方法,是想通、串聯資源,並做出改變。
結論
透過國際論壇活動,讓年輕一代有機會聆聽創業先驅者的寶貴經驗,能幫助青年們規劃未來的職涯藍圖,以面對瞬息萬變的全球局勢。更讓我認識到 :
年輕,沒有太大的失敗成本。真正的失敗,是沒有做出行動!
其實,創新的方法、管道很多,更重要的是,發覺生活中需要改變的事,並連接人脈,組成團隊。行動雖小,卻也能帶來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