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電影 | 《兒時的點點滴滴》—成長,就從直視與接納那個獨特又尷尬的「自己」開始

2022/09/13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兒時的點點滴滴》是由吉卜力公司製作,高畑勳執導的動畫電影。《兒時的點點滴滴》改編岡本螢 創作、刀根夕子負責繪製的同名漫畫。高畑勳導演認為原作漫畫對回憶場景有深刻的描寫,任何人看了都能夠輕易產生共鳴。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如果要用一個形容詞,概括你10~12歲左右的童年回憶,你會如何形容?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充滿了童趣與美好,而感到懷念或幸福;有些人會覺得有很多不想回憶的尷尬、不愉快事件,於是長大之後也鮮少去回想這些記憶。事實上,人無論活到幾歲,都是伴隨著多元複雜的情緒。但最後我們很可能只記得那些讓我們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有時候,快樂的事情反而不會盤據在我們腦內,真正會令我們不斷思索的,正是那些小時候到現在都還沒解開,像「謎題」般的回憶。
《兒時的點點滴滴》是由高畑勳執導,宮崎駿的吉卜力工作室製作的動畫電影。有別於多數吉卜力製作的電影,《兒時的點點滴滴》沒有奇幻的魔法故事,而是貼近最真實的生活,藉由成人回憶過去,觸發觀眾內心種種回憶與省思。電影採倒敘、穿插回憶的方式,一路敘述身為東京粉領族的岡島妙子,在前往鄉下幫忙務農時,腦內一邊處理不斷浮現10歲時的種種回憶。
雖然這次的旅行沒有打算帶著小學五年級的回憶一起去,但那段回憶卻沒有因為這樣的自覺輕易地離開。
《兒時的點點滴滴》於1991年7月上映,電影中所出現的場景都完整呈現了80、90年代日本流行的歌曲、時裝打扮等風貌,對於出生在這個年代的族群來說,看了應該會更能產生共鳴。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構成你生活的,是來自別人口中的資訊,還是自己體驗而得來的經驗?

妙子的爸爸特地從銀座高級水果店—千疋屋帶回來的鳳梨,讓從未吃過鳳梨的家人都對此感到躍躍欲試。或許是沒有在最佳賞味期吃鳳梨,也或是鳳梨不合大家的胃口,岡本一家都覺得鳳梨吃起來有種刺口的感覺,沒有想像中好吃。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你的過去對你來說還真是個沉重的包袱呢。
小學五年級雖然還是小小年紀,但在小學生當中,也屬於高年級學生了。這個年紀時的孩子,即便在做人處事上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卻依然能看到他們努力將「自己」(小我)塞進名為「社會」(大我)的群體。在家庭裡,聽從父母的叮囑,在學校哩,跟著老師的教誨,同儕的交流之間認識世界,並逐漸塑形自己的價值觀。
無論是出生的家庭、父母的身教、學校老師的教誨、書上的知識、同學傳的八卦也好。小時候認識到的世界,就是由一切「外界」的資訊,逐漸勾勒出我們對世界的樣貌,這也是我們小時候認識自己的方式。但從外界獲得的「資訊」,是全然正確的嗎?
電影在一開始,岡島家父親就拿回了鳳梨。當時鳳梨在日本是罕見的水果,多數人連怎麼殺鳳梨都不知道(還需要為此特地去找資訊)。買鳳梨回來吃在當時似乎是一個很潮又很夯的事情,只因為大家都流傳「鳳梨很好吃」。但實際上你口中的鳳梨,跟大家口耳相傳的鳳梨,不見得是同一個滋味。在外界資訊快速傳遞之下,縱然我們想知道(從未吃過的))鳳梨的味道,不算是太困難的事情。但這樣的「結果」也不過是從多數人口中認定「答案」。就妙子的奶奶所說一樣:「很多事總是要親自試試看才知道」。無論是鳳梨,還是人生中的各種體驗,皆是如此。

那些兒時沒有釋懷的回憶,都會在你未來迷惘時找上門,便是為了提醒你—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

《兒時的點點滴滴》在當時的電影宣傳標語為:「跟著自己去旅行」(私はワタシと旅に出る)。實際上在電影裡,不僅是以回憶穿插的方式來敘述妙子的回憶,在一些鏡頭裡,10歲的妙子與其他同學,也巧妙地跟現27歲的妙子同框。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毛毛蟲如果沒有經歷成蛹時期的尷尬,不可能變成美麗的蝴蝶。可是我一點也不想變成難看的蛹,我之所以一再地想起那些回憶,難道是因為我現在又要面臨尷尬的成蛹期了嗎?
然而,雖然說人生的一切都是要體驗才會知道,但當我們在融入團體時,我們內心的想法跟團體多數人的想法有所衝突,到底該怎麼做?這其實是人生的一大難題。
或許是基於亞洲的傳統價值觀與教育方針的影響,也可能是基於我們的生存本能。無論年紀多小,我們生下來就能感知到「跟別人一樣才是安全的」。因此多數人每次進入一個團體,就會出於本能觀察團體的氛圍,並儘可能「融入」。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就隱約知道,跟別人不一樣會引來多少旁人的側目(而且多半是不好的解讀)。因此低調、合群、從眾一直以來是我們習慣的一種安全生存法則,即便內心知道自己有些想法跟多數人不同,但也不敢表達。因為展現自我,所付出的代價,我們很擔心自己無法承受。
筆者每次看著妙子,受到身旁幾個要好的同學的言語,而驅使了自己的行為的時候,不禁想著,人類這樣的狀態,何止10歲才有?這豈不是人類踏入群體,或是跟人開始有所互動,都一直處在這樣的狀態嗎?或許習慣從眾的我們,會讓我們成為有禮貌、懂事、體貼又合群的大人,這些特質確實在團體生活中相當重要。但總是把焦點放在外人身上,也讓我們錯失了許多向內探索的機會,以及讓我們很不善於獨立思考。像是妙子要花很長的時間,才了解道—當年自己這麼想要姐姐的亮皮包包,只是因為自己也很想得到父母的關注;當時第一次被隔壁班同學告白,如果有機會的話,似乎可以有更好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心情。甚至妙子花了10年以上的時間,都不懂當年那個男同學在轉學之前,為什麼唯獨故意不跟她握手告別。筆者認為,這些當時沒有自己好好思考過後,憑自己的意志去執行的結果,都會形成一根根吞不下去的魚刺,隨著年紀增長時不時戳你一下。而長年沒有跟內心自己對話,也容易使我們在茫茫人海之中不停地漂流,不清楚自己的定位,也不知道自己將前往何處,便產生一種迷茫感。
和所有小孩一樣,妙子的行為與想法都會受到身邊最親近的幾個朋友影響。得知被隔壁班的男生喜歡的事實後,自己還沒不及整理好自己的想法,就搶先被朋友的想法先執行下一個動作了,這樣的懊悔與尷尬,27歲的妙子偶爾還是會憶起。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我從小就裝得一副很乖的樣子,現在也一樣。
當然,如果我們能夠好好消化跟平衡自己與他人價值觀的差異,或許內心就不會有這麼多的糾結。不過像妙子這樣,不自覺的壓抑太多跟多數人不太一樣的「自我」,就會花更多時間與心力去「平衡」那個外界期待跟自我期待之間的差距。妙子自認自己是個「從小就懂得裝乖」的一個小孩,也可以得知,其實年幼10歲的她已經有很多自己獨特的想法,但這些都隨著父母、師長的期待,為了不被同學當成「怪人」,修正出一個符合外在期盼的自己。因此妙子才會偶然回想時,也不禁思考:「當時如果換一種作法,會不會更好?
而筆者認為這正是《兒時的點點滴滴》能夠勾動人的心底回憶的原因,不只是發生在妙子身上的回憶,像是:挑食、告白、考試考差、月經快來的尷尬、男同學掀女同學裙子、跟兄弟姊妹的爭執等回憶,多半能夠令許多人會心一笑的共同記憶。藉由妙子回憶自己的過去,以及跟自己對話的過程,也能讓觀眾們連同想起,自己小時候為了融入群體中,為了調整自己的言行舉止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雖然多數時候,我們跟妙子一樣,長大回頭看自己小時候的尷尬回憶,多半都能理解與消化。但同時,筆者也很想面對那個小時後就為了合群而過度努力的自己說:「你真的很棒,因為你當時已經盡全力了,其實你不必這麼努力也沒關係喔。」

回頭正視兒時沒解開的各種心結,是自我療癒、邁向人生下個階段的開端

也許是為了彌補小時候沒有鄉下可以回去的遺憾,長大後的妙子非常喜歡在鄉下的務農生活。她搭上夜車還不等天亮,就直奔花田協助採紅花的工作,可見她對鄉村生活的熱愛非比尋常。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就像我們農人,也有很多事情必需很執著,越來越多人只知道模仿別人,跟著城市的流行走,結果失去了自我。
妙子就這樣,一路前往山形縣的鄉下,協助姊夫老家的務農的過程中,那些10歲的回憶也時不時刺著妙子內心。對妙子來說,這些當年沒有想透的事件、當年來不及好好思考就實行的行動,該如何重新面對並消化,其實才是妙子朝著成長之路前行的重要關鍵。
妙子在鄉下協助務農的期間,姊夫的堂弟—敏雄,主要協助妙子帶路,並說明有關務農的一切。有趣的是,雖然她的年紀比妙子稍微小一點,但或許他的人生有經歷過比妙子更激烈的碰撞、探索,他的言行舉止都流露出堅定、安穩的意志,人生觀也顯得比妙子更豁達、率真。敏雄也曾經大學畢業後就去東京找工作,不過經過各種生涯上的考量與思索,他毅然辭職回到鄉下,展開了個人的務農事業。兩個人為何從事現在的工作也有鮮明的對比,習於跟隨主流的妙子的回答是「我只能說沒有找到更適合的,而且並不討厭。」;對於已經思考,以及面對自己與旁人想法的衝撞,掙扎一番過後的敏雄,他表示自己事業因為剛起步也會感到不安,但他卻能態度堅定地說:「人的一生總要弄懂一些事,為什麼選擇這份職業,在乎的是什麼,哪種生活是你嚮往的。
妙子來到鄉下後,內心舒坦許多,也能對身邊的人坦言自己10歲時的遺憾與種種回憶。藉由這樣的抒發,妙子似乎逐漸能擺脫那個有些沉重、不堪回首的回憶。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我們像是要準備騰空,
但也許只是停留在一個揮動翅膀的階段而已。
筆者認為「跟隨流行」,其實相對來說是很容易的。你只需要觀察多數、追隨,這兩個步驟就可以讓你安身於團體之中,而且不會感受到旁人側目的危險,但這也可能讓我們離真正的自己越來越遙遠。相對的,活出獨特性是很不容易的,因為你必然會發現自己與主流之間的不同,也需要經由不斷的探索、自問自答、覺察,需要做許多功課,最終在兩者之間思考該如何拿捏、取捨,再經過獨立思考後所做出屬於你的決定。這自然是不容易、辛苦,你也可能會發現,即便自己花上非常多的時間與心力,也還是沒辦法走出你想要走的路程。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每當你如此用心、認真的態度應對自己的人生,即便不是每一步都走對,卻也能在路途上感到無比踏實。
這趟的鄉下之旅,妙子沉澱心思的同時,也面對了兒時回憶不斷湧現且迷惘的自己,她不禁認為她是否正處在一個毛毛蟲變蛹的尷尬期。筆者認為與其說妙子正處在等同10歲時的一個尷尬期,不如說妙子其實從未從那個尷尬期跳脫出來。因為她直到27歲都還是跟隨了主流的意志,從事一份自己覺得不做也無妨的工作。對於她真正渴求的生活(例如:在鄉下務農),她卻始終提不起勇氣去追尋。對於長期慣於從眾的人來說,什麼時候才能夠脫離這個尷尬期,步入成長的下一個階段?或許就是當我們能夠以不批判、客觀的角度,回頭看待那個最真實的自己—那個集結醜陋與美麗、自信與自卑並存的自己。
妙子熱衷於農村生活的模樣,許多農人也都看在眼裡。妙子對於目前生活現狀也來到一個轉折點,藉由這次的旅程,讓她終於釐清自己想要的生活是什麼。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兒時的點點滴滴》電影的後半段,當妙子被問到:「要不要之後都留在鄉下幫忙?」的時候,妙子感到極度的羞愧與尷尬,因此便離開現場,想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她感到羞愧的原因在於覺得自己「偽善」,因為當時她還正在釐清自己喜歡務農,是為了彌補小時候沒有鄉下可回,沒辦法跟同學有共同回憶可以聊的「遺憾」,還是自己真正發自內心喜歡務農這件事。然而當妙子能夠坦然面對自己這樣的尷尬、愧疚又複雜的心情,她其實已經跨越了那個習慣從眾,接收別人指令就照做的自己。在電影的最後,妙子下了火車,回去跟敏雄會面的時候,那些10歲的妙子與孩子們欣然跑出來,歡送兩人的結局,讓筆者不禁覺得這簡直就是妙子跟有著沉重包袱的過去,舉行了一場「畢業典禮」。
雖然沒人(包含妙子自己)可以確保她之後對於這樣的決定會不會後悔,但至少我們看到妙子臉上神情的變化,可以知道她終於憑著個人的意志,做出了屬於自己的決定。不論我們有多少聰明才智,都難保人生一定不可能走錯路,但就像是敏雄跟妙子在山間聊起共同回憶時所說的:「今天不成功的話,還有明天,不論走到什麼地方,都會有明天。」或許能讓我們的人生過的坦然自在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選擇到所謂最正確的答案,而是在於我們在當下有沒有做出合乎自己心意的選擇。

伴隨著回憶的旅行,不光是為了沉浸在回憶裡。而是為了邁向下個階段之前,好好重整自己的內心。

本來妙子覺得這趟旅行,一直跑出小時候的回憶感到不明所以。直到最後她坦言對敏雄說:「抱歉,下次我不會再帶著10歲回憶來了。」似乎也意味著妙子終於能坦然面對自己的內心,終於將那些尷尬、想不透的回憶放下。圖片來源:gibuli.jp.works
但是我們不會沮喪,因為我不喜歡悲傷,我喜歡歡笑。
筆者回想自己小時候,可能有看過《兒時的點點滴滴》,但是對於劇情卻絲毫完全沒有記憶了。或許是因為小時候的自己最多只能理解10歲妙子的尷尬心情,但還沒有足夠的人生歷練像妙子一樣,能夠好好去思考這些童年回憶對自己造成了哪些影響。如今距離動畫電影上映已有超過30年,正因為有了時間的淬鍊,多年後再次觀賞,在心境上似乎也跟著妙子,一點點地放掉了過去那些自己想不通的事情。也因此筆者認為《兒時的點點滴滴》是一部給大人看的動畫。如果你能藉著觀賞《兒時的點點滴滴》,隨著妙子的回憶,一同思考兒時的記憶帶給你的成長與變化,那麼這無疑是這部電影能帶給你最大的收穫了。

在社群上追蹤我,推薦你更多療癒人心的好故事

👉在FB、IG上搜尋:@heal.by.stories 或 用故事療癒生活
👉定期在方格子寫作平台上,發布電影、戲劇、書籍相關文章,歡迎追蹤。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收藏追蹤分享此文,或是用拍手小額贊助,給予我最實質的鼓勵❤️謝謝!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38會員
22內容數
用故事療癒生活—期許透過電影、戲劇、書籍等各種故事來療癒心靈。藉由療癒人心的故事,提升自我覺察力,並從中獲得啟發,達到自我成長。想用文字靜靜陪你療癒,歡迎與我一起聊電影、戲劇、書籍,讓我們在幽暗的人生中,找到繼續前行的微光。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