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不是網紅的許願魚池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文/Cidal 嚴毅昇(本文原刊於《鳴人堂》)
原住民身分法》憲法辯論後,過了兩個月的時間,在4月1日大法官宣判系爭規定是否違憲以前,又發生了兩件關於台灣原住民族的事件,其中一件是凱道部落「原轉小教室」在2022年3月13日時,遭台北市政府工務局以《台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第13條為由,要求在期限前自行移除於二二八和平公園的倡議設備,否則將進行強制代拆。
另外一則為今年3月15日,愛莉莎莎上架了一部《這次真的戀愛了❤️非業配》的影片,如願所償,這部影片延續兩年前「想與沒漢化的原住民約會」的炎上言論。儘管當初該爭議性言論遭眾多聲音撻伐,然而如今荒謬行徑再度搬演,很難相信她是經過反省後再啟影片的拍攝,之前的道歉影片似乎也真的只是為滅火之用,可見有多想嘗試與「原住民風味」的男性相處的戀愛感,心態積極至此令我咋舌。
愛莉莎莎主要荒謬的觀點在於對原住民「想像的美好」,所形成的一種「好的」刻板印象,對於一個族群形象來說,可能是一種好的另眼看待,但對於族群中的個體多元性來說是一種錯誤的認知與定義。
正好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的專頁張貼了一篇「關於1965年聯合國通過《消除一切形式種族歧視國際公約》隔年聯合國大會通過每年3月21日訂為「國際消除種族歧視日」的短文,欲提倡消弭各種歧視與刻板印象,盼眾界人士齊集呼籲。
記得2011年《賽德克.巴萊》上映那年,高中生時的我遇到很久沒見的漢人朋友,他見面第一句是對我說:「嘿!賽德克!」當時我感到錯愕,不知道發生什麼事,直到他重複幾次我才意會過來「他是在以此稱呼我」,我只能給他一個禮貌且不失尷尬的微笑,我想在都市生活的原住民族青年們常常是這樣在社會上「長大。」
我們易受流行文化影響,而被定義為某種形象,這可能是一種獵奇,也是一種權力凝視的展現。在台灣島上,不見得只是原住民族受到這種樣板製造的刻劃,在這類樣板堆疊之下,有些人則放棄了自己的求知能力與認識文化的機會。或許他認為這是表現親暱的行為或者稱呼方式,卻可能使一些人避而遠之。
如果沒有親身經驗或理解不能的話,可以觀看原視新聞台YouTube頻道上的2022年度反歧視影片——《認識一個人不該從貼標籤開始》,就可以大概理解為什麼那些無論「正面」、「反面」的刻板印象或是標籤、微歧視行為會帶給原住民族群不悅感,說出自己認為沒有惡意且自認是在稱讚、表達喜愛的言語,卻仍然帶有歧視問題,是自認善意的偏見,並且複製了對某個特定群體的刻板印象,而自己沒有察覺其中的歧義。
常見原住民議題倡議者會提到弗朗茲.法農(Ibrahim Frantz Omar Fanon)在《黑皮膚,白面具》(Peau Noire, Masques Blancs)中的一句話:「白人把願望投射到黑人身上,表現的就『如同』黑人真有這些願望一般。」
作為社會上相對強勢者,在權力不對等的框架中,某種特異化的凝視是大眾應該學習避免的課題,而愛莉莎莎喜愛某一個體身上(想像中)的特點是她的自由,但對於有些人來說可能會變成缺點;甚至該說,某群人的特質、生活背景並不能套用在該個體的同族原住民身上,而當這個特質被作為一種共通點去看待,概括化的形容就無視了個體差異,尤其愛莉莎莎並不在「曾因為特定歧視行為而受害」的脈絡上,所以可能無法理解某些言語、行為對於某些群體具有貶抑性與傷害。可以發現,她用「原住民」去稱呼單一個體,卻沒有注意到那表示該男性會代表所有「原住民」的這種錯誤。
愛莉莎莎在影片中說「原住民都很會喝酒。」對社會上某些對原住民族有偏見的人來說,他們也會說「原住民愛喝酒,經常酗酒。」以此來看會發現「個人行為」經常被放大為「整個民族」的問題,是原住民族經常會遇到的問題之一,甚至將其特殊化為族群的民族性,形成偏見。
相對知名而擁有更多資源、話語權的「漢人」網紅,恣意將自己的「浪漫想像」投射在相對少數的群體上,著實是種殖民者心態。由此而言,同樣的行為可能對非特定民族無害,但卻得讓原住民族必須更努力超越自己的階級、身分,以更高學歷或者某種成就與高尚姿態,才有可能去除「被異化」的想像,或是彰顯所面臨的錯誤對待,貼近群體現實的存貌,訴說自己模樣,才能讓自己被看見。
弗朗茲.法農在《黑皮膚,白面具》中曾有以下的描述:「一位出身安的列斯的哲學教授提醒我:『當您聽見有人在說猶太人壞話時,要注意聽,那些人也在說您。......「一位在美國教書的朋友告訴我:『面對白人的黑人以某種方式構成了人性的保證。當白人感到自己太機械化時,就轉向有色人種,向他們要求一些人性的糧食。』
我看見一個民族在另一個民族的宰制之下,他必須同時作為標靶與糖果,滿足另一民族的情緒起伏與精神空虛,否則你難以存在,或者你只是一種「非人」狀態。
知名作家南方朔在《黑皮膚,白面具》序文中提到,法農在該書出版的第二年與一名白人女子結婚,將自己的理論實踐轉為行動實踐,法農亦曾主張:白人要以歉疚之心,自己先「脫殖民化」,幫助黑人展開心靈和國家重建。但以台灣原住民的經驗而言,我認為更加實際面在於破除許多經年累積的「汙名」,以及為了政治統治原住民族而塑造的虛構神話。(例如:1962年台灣第一部彩色寬螢幕電影《吳鳳》
在此之前,若受助的群體自身仍是失去「個/主體性」的狀態,那些投注的幫助都將沒有對於文化意識有助益,就如台灣還是有許多受福利殖民的原住民身分者,在經濟能支持自己追求文化復振之前,還需要一再面對生活困難,同時承受不知何時會落下的歧視暴雨。
談到文化復振,愛莉莎莎的YouTube影片《這次真的戀愛了❤️非業配》中也有提到那位鄒族青年16歲才回到部落學習族語、認識部落文化,那一段有讓我稍微感動一下,只不過影片後半段又走回原本愛莉莎莎風格的調性。
愛莉莎莎最大的爭議點就在於消費原住民族(鄒族),諸如說出「想跟沒有漢化的原住民約會」,或「原住民男生都很帥」、「很有異國風情」,可以看到影片中的鄒族男女穿著族服在園區表演歌舞,再經過彈吉他唱歌、做愛玉、採咖啡等等觀光團行程,刻意呈現某種族群風土民情,或牽牽手、擁抱之類的戀愛感「表演」,最後真的直接業配廣告,我才意會過來這部影片不是真的在約會,而是在賣弄一種戀愛感的業配套路,卻也連帶呈顯許多對鄒族的錯誤認知,最嚴重的是說鄒族有荷蘭血統這種毫無根據的附加想像,或許外國的月亮就是比較帥吧!
成長過程中,無論是生活還是網路上一些討論原住民歷史、生活的文章中,常見一些自認友善的問題言論:「你們原住民要有自信,不要自己歧視自己。」、「我真的很喜歡參加豐年祭,我好喜歡喝小米酒。」但說話者對話的對象是沒有豐年祭的族群,或是「你不喝酒喔?真是浪費了你祖先給你的天賦。」時常令我又氣又好尷尬笑,也常想要和對方解釋豐年祭其實並不傳統又充滿政治意涵。
其實完全反對被人幻想也沒有用,畢竟思考無法控制,但應該去反對的是被錯誤定義、製造某種群體形象。筆者希望台灣島上各個美麗的族群都能好好被台灣島上共處的所有人認識——無論你來自何方。
無論是我或者一些關心原住民族權益的人,要經常不斷地用力提醒,努力從承受社會使我們必須同時變得溫柔且鋒芒的現狀,進步到能互相支持、友善真知的人民與國家。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7會員
33內容數
本專案預計以原住民議題與生活書寫。 阿美族人相信祖先是渡海而來,為感謝海神護佑祖先而有海祭。 北部南勢阿美稱之為Milalikis,海岸阿美則稱Misacepo’,又因各地區舉行時間不一,大致在六至八月之間。以及部落地理位置散佈台灣各地域,而有海祭或河祭之稱。 預計2023年出版結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Cidal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自《原住民身分法》規定之議題延燒以來,司法院大法官就《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是否違憲進行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我認為最大的癥結點大抵聚焦在以「漢父原母的家庭生活、文化狀態與從姓」去判定婚生子女是否為「真正的」原住民,並且原父比其原母之子女更容易取得原住民身分、傳承文化,為此我感到不太平等且不認同。
巴大雄的歌確實把很多「標籤」給帶出來,但就是沒有討論那麼深入且直覺,而且他是走詼諧路線,很難嚴肅的討論議題。 剛好他有原住民身分,大家就會先有疑問,這是不是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是不是原住民對性別議題就比較放任、放縱?比較開放?我認為那是巴大雄「個人對表演的選擇,不是原住民族全體的責任。」 其實原
在改姓母姓以前,其實對於自己的認同十分搖擺。在上幼稚園以前住在父輩這邊的老家,曾被一些鄉下人罵過「番仔」,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與憤慨,所以後來我有一段時間認同比較偏向媽媽這邊。
「對你已生親密,就是我對自己仇敵。」 ——致 認為「種族歧視玩笑是該認為受害民族心思狹隘」的人
  大學時在中文系就讀,那個我還未曾寫作,初初遇見電影文學系列的課程,逐漸意識到創作這件事情頗為有趣,迷上黑澤明,看了些紀錄片,尋找電影中的配樂,聽獨立音樂變成另一項興趣,在網路上書寫文字結識些怪人,在不同的藝術媒介中尋找到憤怒的根源。同儕買專輯、遊戲,我則買書,畢業時寄了兩、三箱書回家,揹上火車
你的國並沒有降臨 此日更不是楚國喪日 入海並非為了使遺骸降落至島嶼
自《原住民身分法》規定之議題延燒以來,司法院大法官就《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是否違憲進行憲法法庭言詞辯論,我認為最大的癥結點大抵聚焦在以「漢父原母的家庭生活、文化狀態與從姓」去判定婚生子女是否為「真正的」原住民,並且原父比其原母之子女更容易取得原住民身分、傳承文化,為此我感到不太平等且不認同。
巴大雄的歌確實把很多「標籤」給帶出來,但就是沒有討論那麼深入且直覺,而且他是走詼諧路線,很難嚴肅的討論議題。 剛好他有原住民身分,大家就會先有疑問,這是不是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是不是原住民對性別議題就比較放任、放縱?比較開放?我認為那是巴大雄「個人對表演的選擇,不是原住民族全體的責任。」 其實原
在改姓母姓以前,其實對於自己的認同十分搖擺。在上幼稚園以前住在父輩這邊的老家,曾被一些鄉下人罵過「番仔」,可能覺得有點莫名其妙與憤慨,所以後來我有一段時間認同比較偏向媽媽這邊。
「對你已生親密,就是我對自己仇敵。」 ——致 認為「種族歧視玩笑是該認為受害民族心思狹隘」的人
  大學時在中文系就讀,那個我還未曾寫作,初初遇見電影文學系列的課程,逐漸意識到創作這件事情頗為有趣,迷上黑澤明,看了些紀錄片,尋找電影中的配樂,聽獨立音樂變成另一項興趣,在網路上書寫文字結識些怪人,在不同的藝術媒介中尋找到憤怒的根源。同儕買專輯、遊戲,我則買書,畢業時寄了兩、三箱書回家,揹上火車
你的國並沒有降臨 此日更不是楚國喪日 入海並非為了使遺骸降落至島嶼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個星期到怡保郊區一間購物中心的戲院觀看《五月雪》。雖然不知道為何怡保市中心的戲院為何沒有上映,但在這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的戲院院廳,還是有十多位觀眾一同觀賞這部多處被消聲和模糊化的電影。觀眾全都是華裔,顯示部份馬來西亞華裔還是關注和好奇五一三族群暴動這議題,這段歷史傷痕「並沒有過去」。 被消音和模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和英國沾得上邊的台灣人都有被問過這個問題? 我個人的感覺是一個人不會因為他是英國人就種族歧視, 有種族歧視的人是這個人的問題, 和他是不是英國人無關. 最近有一個旅英網紅因為交通違規被英國人不友善的對待, 他覺得這是種族歧視, 因為其他英國人也違規, 就只有他被針對, 那這絕對就是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這部影集於2007年在公視播出,內容是關於台灣新住民的故事,劇中的新住民都是由台灣真實的新住民所飾演,主要拍攝場景在三重空軍一村眷村保留區,以及胡志明市的古芝少數民族文化村。故事從社工君君遇到一名求助的新住民開始,帶出了四段跨國婚姻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各自反映了不同面向的新住民處境。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Thumbnail
看到愛莉莎莎的貼文,我只想說:這才不叫居住正義。 本文同時整理三位總統候選人的居住正義政策。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上個星期到怡保郊區一間購物中心的戲院觀看《五月雪》。雖然不知道為何怡保市中心的戲院為何沒有上映,但在這門可羅雀的購物中心的戲院院廳,還是有十多位觀眾一同觀賞這部多處被消聲和模糊化的電影。觀眾全都是華裔,顯示部份馬來西亞華裔還是關注和好奇五一三族群暴動這議題,這段歷史傷痕「並沒有過去」。 被消音和模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只要有一、兩個人因為這趟旅程,眼睛像小燈籠般被點亮,那麼這樣的大費周章就不算白費。
Thumbnail
以在威權時期因為書信結合的異國婚姻為核心,延伸至北部泰雅族的歷史,與他們在白色恐怖所面臨的困境,儘管是外來者的視角,卻因為語言的接近性,或許更觸及了台灣研究所缺乏的核心內容。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和英國沾得上邊的台灣人都有被問過這個問題? 我個人的感覺是一個人不會因為他是英國人就種族歧視, 有種族歧視的人是這個人的問題, 和他是不是英國人無關. 最近有一個旅英網紅因為交通違規被英國人不友善的對待, 他覺得這是種族歧視, 因為其他英國人也違規, 就只有他被針對, 那這絕對就是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這部影集於2007年在公視播出,內容是關於台灣新住民的故事,劇中的新住民都是由台灣真實的新住民所飾演,主要拍攝場景在三重空軍一村眷村保留區,以及胡志明市的古芝少數民族文化村。故事從社工君君遇到一名求助的新住民開始,帶出了四段跨國婚姻的故事,每一段故事都各自反映了不同面向的新住民處境。
Thumbnail
柯文哲與新住民分享臺灣對於移民的獨特定義,強調只要在臺灣生活並認同臺灣,就是臺灣人。他也提出瞭解決臺灣少子化和新住民問題的觀點。新住民也提出希望能夠獲得與原住民相同的權利,包括法律和健保上的支援。
Thumbnail
看到愛莉莎莎的貼文,我只想說:這才不叫居住正義。 本文同時整理三位總統候選人的居住正義政策。